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5892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版版权贸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docx

图版版权贸易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研究

 

院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生:

崔婧

学号:

0890140

指导教师:

王志刚

专业:

编辑出版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二O一二年四月

China'sbookcopyrighttradecurrentsituationresearch

 

摘要

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凤凰卫星明星主持的主持策略进行解读和阐述:

一、阐述图书版权贸易的特点及功用,强调它的推动作用。

二、简要梳理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

三、探寻和剖析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首先总述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本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输出和引进图书的现状。

包括版权输出地及内容、版权引进地和题材内容两大点。

(二)版权贸易逆差状况及原因,对我国版权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状况进行深入剖析。

又分成以下三点来分别论述。

1、市场运作不成熟,版权代理机构作用不突出;2、版权贸易渠道狭窄、营销不够顺畅。

3、文化隔闳,贸易人才缺乏。

全面深入地探析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研究

 

ABSTRACT

Thistopic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ofthePhoenixSatellitestarhosthoststrategycarriesonandelaborated:

abookcopyrighttrade,expoundsth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emphasizingitsroleinpromoting.Intwo,abriefanalysisofChina'sbookcopyrighttradedevelopmentcourse.Three,searchandanalysisofChina'sbookcopyrighttradedevelopmentstatus.Thisisthefocusofthisissueanddifficultcontent.ThefirstsummationofbookcopyrighttradeinChinainrecentyearstheachievements,andthenfromthefollowingseveralaspects:

specific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tatusandtheexistingproblems.Thissectioncanbedividedintothefollowingtwoaspects.(a)theoutputandtheintroductionofthepresentsituation.Includingcopyrightoutputandcontent,theintroductionofcopyrightandcontentoftwopoint.(two)copyrighttradedeficitsituationandreason,onChina'scopyrighttradedeficitsituationin-depthanalysis.Itisdividedintothefollowingthreepointstodiscuss.In1,theoperationofthemarketisnotmature,copyrightagencyactionisnotoutstanding;2,copyrighttradeinnarrowchannels,marketingisnotsmooth.3,HongKongCulturalisolation,lackoftalentoftrade.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bookscopyrighttrade.

 

Keywords:

China,copyrighttrade,presentsituationresearch

 

目录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一、图书版权贸易的特点及功用…………………………………………………………………5

二、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6

三、我国图书版贸易的发展现状…………………………………………………………………7

3.1输出和引进图书的现状………………………………………………………………………7

3.1.1版权输出地及内容…………………………………………………………………………7

3.1.2版权引进地和题材内容……………………………………………………………………8

3.2版权贸易逆差状况及原因……………………………………………………………………8

3.2.1市场运作不成熟,版权代理机构作用不突出……………………………………………9

3.2.2版权贸易渠道狭窄,营销不够顺畅………………………………………………………9

3.2.3文化隔闳,贸易人才缺乏…………………………………………………………………10

参考文献

 

 

版权贸易主要指在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贸易行为。

它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也是无形财产权贸易。

这种贸易行为在欧美及我国港台地区多称为版权交易。

版权贸易是中国版权界的一种习惯用语,其内涵除版许可转让外,也常包括与其相关的一些业务或工作。

版权贸易可以根据对作品使用方式的不同或所涉及的作品载体的不同而分为图书、音像、影视、广播、软件等不同种类,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指图书版权贸易。

同时,版权贸易又因著作权人与使用者所在国家、地区的异同而有狭义与广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版权贸易一般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而发生的贸易行为;而广义的版权贸易概念则不考虑作者与使用者的地域关系,将所有因版权的使用而产生的贸易行为均涵盖在内。

[1]无论是否在同一地域或同一国籍,版权许可或转让行为过程都可以称作版权贸易。

一、图书版权贸易的特点及功用

图书版权贸易是无形财产权贸易,版权贸易的主体(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拥有的权利不会因为作品载体的转移而转移。

在国际图书市场上,不同国家的出版社进行翻译权或重印权的交易。

国际上最重要的图书博览会(如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所进行的工作不是图书的买卖,而是版权交易。

版权交易可以在作者和出版社之间进行,在拥有权利的出版社和另一出版单位之间进行,也可以通过代理人进行。

特别是在文学代理人比较发达的美国,甚至出版社之间的版权贸易,也有委托代理人进行的习惯。

现在国际交往频繁,各国对于吸收外来的文化都有极大的兴趣,因而图书翻译权的交易也是许多出版社的一项重要业务。

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的出版社向海外的出版商出售出版权;二是中国的出版社从海外出版商或版权所有人手里引进和购买版权。

发展图书版权贸易可以为著作权人创造版权财产和版权人身权利,有利于激发中国民众的原始创造力。

开展图书版权贸易,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们不仅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而且还通过开展对外版权贸易引进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版权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权利,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

版权贸易在中国产生于何时,对此,已很确考。

有人说可以上溯至西汉。

失宠的陈皇扣为重新得到汉武帝的青睐,曾“奉黄金百斤”做报酬,请当时的名家司马相如做赋。

但版权贸易的关键是人们要先有“版权”这一概念,而当时人们还不知版权为何物。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版权贸易与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和著名报人兼出版界实业家张元济有关。

1899年,时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的张元济与严复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就出版严复所译《原富》达成版权协议,这是今天有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出版合同,也是中国早的图书版权贸易合同。

[2]

新中国成立到我国第四部著作权法颁布前这一时期,可视为中国版权贸易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这一时期又可以以1978年前后的改革开放路线的确立为线而分为年前和年后两个阶段。

自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国家版权局,并加入《伯尔尼公约》等国际版权组织后,我国的版权贸易也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

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版权贸易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版物进口多、出口少,版权引进多、输出少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3]版权贸易的扩大与发展,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不过,我国的版权贸易亦并非一帆风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过程。

尽管自加入版权公约以来,我国的版权贸易获得了蓬勃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版权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处境。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国首次改变了20年来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情况,版权输出实现历史性突破,出共计1096项,在2005年增长98.2%;版权引进为891项,比2005年增长6.7%,输出引进比为1.23:

1。

在2006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展团版权输出再创新高,累计输出1936项,引进版权1254项,第一次实现了在重大国际书展上的版贸顺差。

虽然这两个展会上的顺差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版权贸易将进入顺差时代,但较之2005年的6.5:

1,以及1999年逆差高峰时的15∶1,2006年的版贸逆差明显缩小。

三、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1992年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以来,版权贸易取得了显著成绩,版权贸易体制不断完善发展,通过版权贸易引进或输出的作品在数量、品种、质量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出版物市场。

近年来,版权贸易在数量上呈日渐增长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尝到了版权贸易的甜头,开始把引进版图书作为本社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实行拿来主义,增强竞争优势,扩展出版资源,提升出版社的出版品牌和市场占有率。

有些出版社还逐步通过有条件的、不同形式的联合,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组建成一些既有专业实力又规模效益的联合体或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国外大型出版社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探求在中国发展的方式。

他们意识到,要进入中国的市场,必须依靠中国的出版社,采取合作的出版方式。

目前,这种合作方式已从单本书的合作延伸到大型项目的合作上;版权贸易从单本、小批量的简单贸易方式,向系列书、常销书的规模延效益方式转变。

这种转变表明我国的版权贸易正开始摆脱只注重短期经济益的观念束缚,不仅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更考虑长期经济利益。

但由于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客观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输出和引进图书的现状

1、版权输出地及内容

2003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地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大陆的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市场范围也仅局限于东南亚一带的华文圈内,在欧美只有零星的分布。

以2003年的版权输出地为例,811个类别的我国输出图书中,输往台湾地区的占472种,香港地区占178种,韩国占89种,日本占15种新加坡占9种。

2005年输出韩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版权数量之和为1147种,占全年输出总量的79.98%;2006年为1237种,占全年输出总量的60%。

而我国出版物在海外的最终读者,也主要是华人和部分汉学家。

从输出内容上看,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总体上还是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及语言类书籍(主要集中于古籍整理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艺美术画册、历史、医药文学等领域)较受欢迎。

对亚洲的日本、韩国的输出中,此类图书占了相当数量。

如2005年与2006年,社会科学类等图书分别占了全年输出总量的81.67%、91.01%。

再如,从输出者角度看,我国有输出实力的出版社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京。

《六年输出统计》显示,从输出者所在地区分布看,北京占有绝对优势,数量达215种,占总数的54%。

其余出版社则集中在江苏、陕西、辽宁、浙江、天津、湖北、上海等几个省市。

此外,就版权输出的质量来说,我国的版权贸易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数量上均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2、版权引进地和题材内容

1992年l0月,中国成为版权公约成员国后,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

我国的版权引进地主要是欧洲的英美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

2001年英国和美国占了版权引进总数的52.6%,2004年占到了60.7%。

台湾地区在2001年和2004年占版权引进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6.6%和11.75%。

从引进图书版权数量来看,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从国外引进图书版权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从最初的一千多种到突破万种。

这说明我国出版业在经过短暂阵痛后,很快就适应了国际版权贸易规则,版权贸易能力快速提高。

再者,从引进作品的题材及内容上看,从相对单一到较为丰富广泛,涵盖财经、科技、电子类图书,且各类图书数量逐步增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内外形势热点相契合。

目前,我国版权引进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北京、江苏、上海、广西、辽宁、广东、天津、吉林、陕西与湖南等省市。

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

[4]

(二)版权贸易逆差状况及原因

目前我国每年至少花费1.5亿美元进口国外出版物,然而版权输出创造的外汇不超过2000万美元,图书的引进和出口外汇比值近年来始终维系在10∶1左右,对美曾达到100∶1。

2006年我国版权输出在质量上有所提升,版权费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成品图书价格、图书版权价格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版权引进输出的外汇比值一时难有太大突破,仍旧呈现逆差态势。

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是我国版权引进的主要源头,这些国家的科技类、学术类以及畅销书类强势产品的版权引进费用高昂,而我国出版物的版权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本身已经偏低,加之像东南亚华文圈这一版权重点输出地的购买力相对较弱,客观上也造成了版权引进和输出外汇比值的逆差。

导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长时期处于逆差状况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市场运作不成熟,版权代理机构作用不突出

我国的版权贸易逆差与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直接关系。

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主体是在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经营和运作,版权代理机构作用突出。

版权代理机构在版权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获取信息快速、人才专业、经验丰富、效率高效、协调能力强等优势,不但可以用规模优势帮助出版社节约单打独斗海外市场的资金,而且还有利于出版资源集中和树立本国图书品牌形象。

对于一般作者和出版社,通过代理机构进行版权贸易,是一条简捷的途径。

中国出版界的市场运作规则还不成熟,版权代理机构还是新生事物,各方面都不很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版权贸易规则和运行程序的人才奇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尚未形成,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间的信任机制还不牢固,出版社不能得到足够的版权授权,无法顺利地进行版权输出。

此外,我国目前在版权贸易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引进版权的图书可以参加国家图书奖的评选,而输出版权的图书则没有相应级别的奖项可参评。

国家对输出本国图书版权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也是限制版权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因素。

2、版权贸易渠道狭窄、营销不够顺畅

国际版权贸易是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渠道。

版权输出要有适合海外市场的选题,因此输出版权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市场,确立可以开拓的海外市场的具体类别,通过对外合作部门或者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开展针对海外图书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有目的地生产适合海外读者口味的图书。

例如,在色泽上,日本人偏爱夸张艳丽,欧美人喜欢原始自然;在版面上,日本人喜欢密集,欧美人喜欢宽敞。

国际版权贸易是中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中国出版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出版业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贸易手段。

中国虽有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有限公司等几家专业从事涉外版权贸易、图书实物贸易的单位,但由于缺乏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和能提供完整配套服务的代理机构,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图书无法走出国门。

并且,我国图书输出版权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地区都有很大局限,且版权输出的内容过单一,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近些年来版权贸易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北京、江苏、上海、广西、吉林、陕西、辽宁、广东、天津、浙江与湖南等省市,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有近10个地区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5]

此外,营销不畅也是束缚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营销是出版流程

的一个重要环节,选题策划、编辑、印刷、营销和销售构成了一个图书出版的流程系统,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少。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出版物宣传与销售成功与否,已成为出版业盈利与否的重要因素。

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编辑人数远远大于从事市场工作的人数。

由于资金、观念等的制约,国内出版社在营销方面很薄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很多出版社不注重选题开发,盲目跟风,致使选题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导致了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

虽然图书品种剧增,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具有品牌优势的图书较少。

3、文化隔闳,贸易人才缺乏

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数量的严重不对称有着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版权贸

易本质属性是其文化属性,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而在版权贸易实践中,又是个人与个人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我国的版权输出实质上也是中文文化的输出,版权贸易逆差也正体现了英语国家的强势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语言,还是观念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国内并不缺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许多国外出版商也迫切希望引进我国当代文学书籍,但我国缺乏权威的图书推广意识及相关机构,又由于冷战造成的意识形态偏见难以消解,国外出版商对中国的出版产品抱有成见,或是缺乏信心,使得一些高水平的文学图书无法走出国门。

加上中国本土色彩的选题并不一定是适合国外读者的口味,所以版权输出会遇到困难。

西方英美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其文化输出提供了保障,而我们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很有限,所以造成我国在文化上还处于劣势。

从我国实际输出的版权种类来看,传统文化产品,古籍、绘画书法、中医药类版权占了大部分。

在图书方面,我们的出口产品中还没有出现像《哈利·波特》和《新概念英语》这样的名牌产品,每种图书的输出效益虽然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旧不高。

近些年,以中国为主题的英文旅游图书出版了许多种,但在欧美国家的大书店里却很难看到我们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版中国旅游书,许多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手中经常拿的是港澳台地区出版的英文中国旅游书籍。

相比之下,近几年来,儿童图书做得比较好,但社科人文、计算机等方面主要还是靠版权引进。

在版权引进品种中,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学三类占了大部分。

因此,我国的出版部门,应深入进行海外市场华文图书市场调研,有目的地生产适合海外读者口味的图书。

除内容以外,中文出版物也要从表现方法、图片、装订设计、印刷等方面满足国外读者的口味。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由于与我国的地缘环境和人文传统相近而成为目前中文出版物在海外的最大市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由于近年来华人移民的数量大幅增长,中文出版物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另外,历史和民俗历来是外国人对中国最大的兴趣点之一,这一主题如果开发得当,编印精良,显然将拥有潜力无限的海外市场。

除了文化隔闳,版权贸易人才缺乏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版权贸易的发展。

版权贸易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

但目前,中国出版业熟悉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出版市场,掌握图书跨国运作规律,具有跨国经营经验、通晓外语、懂管理、会会计的人才非掌缺乏。

此外,国内版权贸易的从业人员的处境也十分尴尬,面临职称、晋级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参见辛广伟《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见李建伟《版权贸易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参见宋军《我国版权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条件》,《中国出版》2008年第8期。

[4]与输出引进有关的统计数据参见《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报告:

2003—2004》,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版;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参见兰月《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及思考》,《出版与印刷》2006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