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4396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docx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

2011年04月22日14:

56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6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王志伟

【作者简介】王志伟(1948-),男,陕西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我国显露出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这种过剩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过剩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本质的不同。

其产生原因除一般市场经济中的固有矛盾外,也有我国特有的原因和机制。

建议政府增强宏观的行业信息传递和投资引导工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和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产品和产业投资进行宽松有限的管理,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关键词】产品相对过剩/产能结构性过剩/市场竞争/攀比机制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进程中出现较大减速和波动。

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最先直接表现为出口产品订单下降、已有产品滞销,相关工厂减产、倒闭。

由于生产供求链条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对外向型经济部门的冲击随后导致国内相关产品的销量下降和滞销,最终造成整体经济增长的减速与下滑。

危机中表现突出的产品相对过剩问题背后,暴露出我国一些产业的产能相对过剩和经济结构的不适当等问题。

尽管政府及时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抵御外来经济冲击,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举措,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类似的消极局面难免重现,并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在长期内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表现及危害

    

(一)关于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辨析

    此处的产品过剩,是指相对于市场现有需求规模而言的产品暂时过剩,或者说是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对过剩,而不是长期、持续性过剩;产能过剩则是指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超出当前市场实际需求所要求的、或者所能够支持的生产能力的最大范围和限度,它也是暂时的和相对的。

产品过剩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短期内超过市场需求,找不到销路和市场,存货大量增加和积压,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超出当前市场需求。

产能过剩可以在实际运转和生产过程完成后表现为大量产品过剩,也可以在产品没有增加销路但社会潜在需求可以或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表现为现有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机器设备闲置、开工不足、停产、关门等。

    产品相对过剩也许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有效需求不足,物流不畅,产品在外观、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不符合消费需要,等等),但不一定是产能过剩造成的;而产能过剩则主要是生产能力超过潜在需求造成的。

产品相对过剩可以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也可以表现为经济中的全面过剩;而产能过剩则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的,可以借助于生产的供求环节造成较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

    尽管二者在含义上有一定区别,但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产能过剩必然会表现为产品过剩和生产呆滞,而产品过剩则很可能是产能过剩的最终表现之一。

产能过剩是产品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表现

    我国在几年前已有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迹象,而在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得更加明显。

众多加工制造行业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也很严重,绝大多数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9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60%,甚至有低于40%的。

如钢材产能过剩40%,且粗钢在2008年产能过剩就已经达到53%,焦炭产能过剩200%、电解铝58.4%、电视机90%、家用电器30%、汽车18.75%、服装和纺织业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

如全国有50多家公司正在扩建多晶硅生产线,总产能达到17.7万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3倍和目前中国产量的150倍;光伏玻璃生产线由2001年的4条猛增到2009年的40条,光伏电池产量由3兆瓦上升到2000兆瓦,6年增长600多倍;2008年全国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发展到70多家,超过全球风力发电机产业的总和,累积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但其中真正并网发电的不到1/3①。

尽管政府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政策,但这些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行业当前产品过剩的程度,通过激励购买的政策将未来需求转化为当前需求。

用经济学的术语说,这只是需求的跨期替代,并没有真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随着时间的延伸,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会显现出来。

    (三)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的影响及危害

    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存在与持续,势必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危害。

这次外来经济危机冲击中所凸现出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反映了外来冲击的消极影响,而且反映了我国经济自身存在的落后增长方式和不当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问题。

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存在与持续,一是会直接造成市场呆滞、企业利润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二是直接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活动的低效率。

过剩的产品和产能不仅直接占用了有限的社会经济资源(如能源、原材料、劳动、物流、仓储、资金、时间),造成相对浪费,而且全面降低了经济效率,增加了污染排放,形成其他负面效应。

三是导致和加剧经济衰退、萎缩以及发展迟缓。

四是造成一些企业倒闭、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

所以,对于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绝不能轻视,而是要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我国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性质、原因及机制解析

    

(一)性质和类型分析

    我国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在性质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有所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是其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根本性质上与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因而,我国的这一问题尽管在现象上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相似性,也有问题产生的条件和体制因素,但在根本性质上属于局部性、暂时性的失调问题,并不具有社会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性。

    我国的产品过剩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现象。

计划经济时代是以产品短缺为基本现象和特征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出现产品过剩现象,所以,产品过剩(商品过剩)基本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过剩既有市场经济本身规律所决定的原因和性质,也有宏观经济调控不当等因素造成的。

    产能过剩与产品过剩在性质上依据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可分为四类:

计划经济下的产品和产能过剩;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和产能过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品和产能过剩。

    

(二)原因和机制

    1.计划经济下局部产品过剩及产能过剩的原因和机制。

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央决策部门往往采取“赶超”战略和相应的计划,形成上级决策驱动、各级闻风而动、大搞群众运动的投资过度行为,最终形成暂时的、局部的和片面的产品过剩与结构性产能过剩。

例如,改革开放之前,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经济曾经在“赶超”动机和战略的推动下,一再采用命令式和运动式的办法,自上而下地实施相应的计划,推动经济增长,最后造成经济过热和部分行业(如钢铁业)低质量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

    2.一般市场经济下产品过剩及产能过剩的原因和机制。

一般说来,是人们追逐盈利的盲目性、竞争性和信息缺失,造成市场经济下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下,各自独立决策的企业和个人,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竞相投资于市场上暂时盈利较高的部门,最终造成某些产品生产和某些行业的暂时性产品过剩与结构性产能过剩。

产品和产能过剩现象是经济中典型的个别企业的理性行为与整体经济非理性结果的反映。

    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产品过剩及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经济基本矛盾造成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和产能过剩的各种条件更加充分,因而,产能过剩问题既是无可避免的,也是更加深刻的。

从最直观的层面看,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几乎总是广大群众收入有限导致的消费有限和生产无限扩张之间矛盾的体现。

但这只是根本原因的表现层次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

“因为收入分配不均等是一切阶级社会、剥削社会的共同现象,为什么危机没有发生在其他社会条件下,而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呢?

这是用收入分配不均等无法说明的”[1]339。

    实际上,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不均等应该是由更基本的社会经济矛盾造成的。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派生的现象。

只有抓住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能抓住危机的根本原因,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估价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均等的作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它必须以广大工人群众的贫困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即剩余价值产生和扩大的条件;但这种条件又反过来限制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即动态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条件之间与过程之间的矛盾。

具体说来,资本家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的买者,要求尽可能地对工人加强和扩大剥削,使工人的所得越少越好;另一方面,他作为商品的出售者,又要求工人尽可能有更多的购买力,以便能够实现其剥削的全部剩余价值。

这种基本矛盾还反映在,资本家既要千方百计提高社会生产力,以扩大资本积累,可是,提高生产力的各种手段的运用,又反过来对这种生产力本身的提高造成了约束和限制”[1]339。

    事实上,由于货币介入商品交换过程就已经造成了交易与支付时空错位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早就看到,商品流通已经包含着买卖脱节和出现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的可能性。

他说:

“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出卖商品的这种困难,仅仅是由于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货币却不立即必须转化为商品,因此卖和买可能彼此脱离而产生的。

”[2]581但是,这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2]133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商品流通达到最发达和最广泛的程度,货币和金融媒介已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庞大体系。

最初使商品买卖脱节的可能性向现实性发展的一系列关系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而,买卖脱节、超过现实需求的生产过剩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比如,跨期交易、异地买卖、网上交易事后付货、国际间订货生产事后付款、分散交易集中付款,等等。

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正是经济中的住宅生产相对过剩与多数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个基本矛盾的反映,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快演变为以金融债务链条为现实条件的货币金融界的普遍支付危机和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又反作用于实体经济,演变为一场普遍的经济危机,表现为实体经济和生产运动对金融领域的相互作用关系。

    4.我国当前产品过剩及产能过剩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相对过剩,既有一般市场经济下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原因和机制,也有改革开放进程中出于“赶超”“急于发展”“攀比”等特有的原因和机制。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某些产品的过剩及产能过剩的特殊原因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第一,逐利动机下的竞争机制推动了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下,人们为了较快盈利和致富,努力寻找畅销的盈利产品去生产和投资,一旦发现在一个时期内较为畅销的产品和盈利较多的行业,就会争先恐后、蜂拥而上进入该行业、生产该产品,在没有获得生产特许和专利的情况下,不惜侵权、仿制。

一方面,由于盲目竞争,在缺乏市场需求准确信息的情况下,生产出超过市场需求的过多的某些产品,造成投资建设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即便生产者得到相关市场需求信息,也会认为,只要本企业能够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迅速抢占市场,产品滞销的结果就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正是抱有这种想法,一些企业明知某些产品的生产可能过剩,某些投资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但仍心存侥幸,企望通过激烈的竞争成为“幸运儿”。

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发生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地方政府官员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仍然以传统思维指导和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产品和产能过剩局面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向发展经济,各级政府也把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了解,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习惯于学习先进典型经验,照猫画虎加以推广。

另外,盲目追随和顺从上级号召,也为简单照搬与模仿外地经验及做法开辟了通道。

这就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在产品上的同构化与产业发展上的同构化。

各地同构化的产品和产业汇合起来,在宏观上便形成了产品和产能过剩的局面。

    第三,各级地方官员和干部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业绩攀比机制推动了产品和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干部工作表现与业绩的衡量,逐步转向侧重他们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成绩上。

地方经济发展得好,发展速度快,成为地方干部工作有成绩的表现,因而,GDP成为考核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

干部有能力,工作有成绩,自然就容易得到晋升。

由于GDP在衡量方法(支出法)上所具有的特点,增加生产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看作当期GDP的增加,于是,攀比上马生产项目成为体现官员和干部业绩与政绩的重要方面。

这样,官员和干部思想上的“GDP情结”、晋升考核的依据和做法、积极响应号召不甘落后的习惯,都成为各地各部门攀比投资和上项目的不同原因及机制。

    第四,政府在信息指导上的缺乏和宏观调控上的失当与困难造成对产品和产能过剩的无所作为。

产品和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取决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该及时发布个人和企业难于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主要是行业与宏观信息),提供正确引导和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供求态势,注意行业和宏观经济信息,以避免重复进行过多的同构性投资和产品生产,避免在相同产品与行业展开激烈竞争。

尽管企业在这里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政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两方面都不能恰当对待时,产品和产能过剩就可能发生。

    第五,海外市场的扩大会暂时缓解与掩盖国内产品与产能过剩的压力,一旦国外发生经济危机或市场变化,本国的产品与产能过剩问题就会凸显。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海外市场的扩展历来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国内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只是国内产品与产能过剩在空间和容量上的一种暂时性缓解与转移。

当海外市场无法扩张时,或者经济冲击到来时,产品和产能过剩情况就再也无法掩盖、推延与缓解了。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摆脱以前长期存在的产品短缺和产能不足状态,进入产品和某些产能相对过剩状态。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外市场有所扩大,产品和产能过剩情况被推延和缓解。

但是,直接以海外市场需求为对象的产品生产和加工业投资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增大了(既有本国的生产投资扩大,也有外资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的投资扩大)。

这样一来,我国现有生产能力和产品的供给是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总和为对象的。

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因不同原因发生变化而缩小时,就会出现暂时性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

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我国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便凸显出来。

    三、产品和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

    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存在与持续,不仅是上述原因的结果,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和经济活动低效率的反映。

因此,认识和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及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还应该进一步从我国经济结构是否适当的方面加以考虑。

    我国产品和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不当的一致性和相关性,首先表现在对外加工和出口产品的生产方面。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产出已经占到CDP的大约30%,这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直接对应着国外市场需求,因而受国外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当国际上出现经济衰退或遭受经济危机冲击时,该部分产品和产能过剩的程度便会立刻显现。

因此,我国经济中针对国内市场需求的部分和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部分之间的结构与比例是否适当,是和我国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从国内市场需求的产能方面看,我国同样明显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供求比例不适当问题。

    一是行业拥挤和企业同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没有外部条件限制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企业的逐利行为难免会发生行业拥挤和企业同构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有相当多的行业存在着盲目扩大项目、重复上马建设等情况,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产品竞争激烈竞相压价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一些地方政府只看到产品及产业盈利的前景,而不考虑市场需求的容量与其他相关问题,竞相积极推动他们认为的高技术、新技术和盈利产业生产能力的投资。

殊不知,这种群体性行为的结果,就是未来的行业拥挤与产能同构问题,甚至形成相对过剩。

实际上,行业拥挤和企业同构问题也不仅反映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方面,也反映在对外产品的生产方面。

在国外市场上暂时盈利的产品和产业,也会受到企业的追捧,成为他们竞相投资增产的对象,最终形成行业的同构和拥挤以及产能过剩问题。

    二是产品同构和价格竞争问题。

行业拥挤和企业同构最终造成中小企业众多,无法成长。

在产品同构情况下,产品和产能过剩是无法避免的,这就导致为了本企业的利益而压低价格,进行激烈市场竞争的行为。

这种行为甚至发展到竞相压价出口,到国际市场上与本国企业竞争,其结果往往招致国外的反倾销打击。

近年来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屡见不鲜。

    另外,产品同构与价格竞争也与我国企业创新动力、能力、愿望不足有关。

我国很多企业眼光短浅,短期行为较多。

他们认为创新和研发成本大、见效慢,一旦研发出在市场上能够盈利的产品和技术,在缺乏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又容易被别人模仿,因而更乐于进行简单的产品模仿和抄袭,不愿长期投入进行研发创新。

其结果必然是产品同构、扎堆、过剩,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

由于不少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自主创新和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远远不足,不得不在竞争中走向为外商贴牌生产、配套生产,依附于外商获取蝇头小利。

一旦国外市场有变,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四、解决产品和产能过剩问题的出路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经济中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刻不容缓,参照形成产品和产能过剩的原因与机制,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政府增强宏观的行业信息传递和投资引导工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和范围,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因逐利竞争和信息缺失导致的企业拥挤与产能过剩。

政府通过向企业传递某些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产能供给总量信息,提醒企业对某些产品或行业的投资谨慎行事、避免竞争性拥挤。

这有助于部分头脑清醒和自律性较强的企业谨慎从事,也会提醒那些积极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地方政府,慎重推进当前看来“有较好前景”的投资项目。

通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自律,避免可能出现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

    2.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产品和产业投资进行宽松有限的管理,从宏观上把握某些产品和产能的行业总量范围。

当社会上相应的产品生产和产能投资处于该范围之内时,政府只对有关生产和投资的数量及情况做登记、统计工作,不予干涉。

当相应的产品生产和产能投资超过该范围界限时,政府就可采取干预手段进行调控。

具体说来,政府可采取双重手段进行管理和调控:

一是政府知会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有关贷款的控制,从资金上限制相关投资的扩张;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在一定时期内向相关产品及产能投资征收“行业拥挤税”。

借助于这些具体措施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产品相对过剩与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

    3.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创造有利条件。

上述措施要求对经济运行情况有良好的、及时的把握,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对外经济部分所占比重较大情况下,其难度很大,尤其对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难以准确把握和适应。

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外需求比国内需求拉动经济更明显,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就是证明。

因此,我国经济在结构上要转向以内需拉动为主,以侧重消费需求拉动为主,这才便于上述对策的运用,才能避免和防治产品大幅度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当然,这样做也需要相应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产品结构。

没有这些方面的配合,单一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调整是难以实现的。

    4.要加强各级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学习,以便真正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特点,避免他们在错误的认识下满腔热情地大力支持经济的非健康发展。

    5.克服地方政府错误的“GDP情结”,改变考核官员的业绩标准和晋升机制,消除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体制因素。

    总之,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在我国尽管不是经济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但仍然有其发生的条件,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才能避免和减轻经济波动的消极影响,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

2010-09-01

    注释:

    ①本文引用数据除特别注明之外,均转引自宗寒的文章《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及其防治》,载2010年第1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代光,魏埙,宋承先.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2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