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869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docx

台湾语言政策与实际语用的现况

台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

鍾榮富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

1.序論

語言政策基本上很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民主思維及意識型態。

台灣在解嚴之前,政府的意識型態很明顯的反映在語言政策之上,舉凡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宗旨、工作、及行動,都很清楚看出推行國語的決心。

再加以廣電法的制訂(1976),更表現獨語政策的勢在必行。

1987年後,雖然由所謂的台灣人入主總統府,但是語言政策並沒有明顯的改變,而民間則由於黨外人士的參選,閩南語於是被廣泛使用,形成語言政策與語言使用的分道揚鑣。

民進黨執政之後,首宗有關語言政策的嘗試就是試圖以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名譽來通過通用拼音的使用,沒想到在「多元」的口號之下,並沒有成功。

現在,台灣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語言政策,因為行之於文的各種法令規章,諸如禁用閩客語(1956)、禁用台灣語文羅馬字(1957)、廣電法(1976)(以上見李勤岸(1995:

117),都早為民進黨人士所厭惡,勢必不能行。

而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除了國中小增加「母語」(正式稱呼應該是「鄉土語言」)課程之計畫(預定明年度起全面實施)之外,並未見任何具體的語言政策。

但是,整個社會的語言使用上,卻到處可感覺到「台語」(閩南語)的強勢與粗暴,雖然口中聲聲「尊重各個族群」及「尊重各個族語」,實際上卻比國民黨時期更著力於台灣閩南語的獨大,因此在各公共場合,不論聽眾的反應及情緒,從頭到尾都以台灣閩南語為唯一的語言。

基於這個背景,本文試圖從現行的語言政策、意識型態、及語言使用來探討客家話的處境及可能的因應。

2.台灣現行的語言政策

本節分別從過去的原罪、現行的語言政策、語言政策的指標等三方面來解構台灣現行的語言政策。

去的原罪指的是過去日本統治時期及早期國民黨的語言政策,帶給整個台灣人的心理壓力。

現行的語言政策歸結目前的政策及其所透露出來的意涵。

最後認為語言政策實際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容忍、民主、和自信的指標。

然而,綜而言之台灣的語言政策明顯的透露這方面的進步空間還很大。

2.1過去的原罪

在台灣人的經驗或歷史裡,唯二的語言經驗是:

日據時代與解嚴前的國民黨統治時代,而兩者的語言政策都或多或少帶有「欺壓」的意涵。

因此,如果有了自我表達的時機,我們學的仍然是過去慣壓式的語言政策。

某種角度而言,這是經驗的傳承,實則為一種報復式的反擊。

無論是從族群或語言的立場來衡量,都很容易發現這是不對的。

因此,要理解今日台灣意識高漲下的「台語」(台灣閩南語)情結,不能不從過去的語言政策的原罪意識出發。

依鄭良偉1990的分析,日據時代的語言教育之三部曲為:

A.台語漢文:

使用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語讀漢文。

B.台語日語:

使用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語教授日語,並逐漸升高日語的使用頻率。

C.日語階段:

完全用日語,而禁止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語的使用。

1949年,政府牽台後,幾乎完全承襲日本時代的方法,採取三段式的國語推行工作。

首先於1946年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制國語文教材,擇定師資訓練學校,積極著手獨語之進行。

而後陸續於各縣市成立國語指導員,調請現任國小教師到教育局從事國語推行之活動。

接著禁止講「方言」(指台灣閩南語、客家語、或原住民語言)。

尤其是1976年頒行的「廣播電視法」限定各電視頻道的方言節目的時間,影響最大(請參見林進輝編1983)。

解嚴前的各種語言政策,使台灣的國語推行成為世界上的多語言地區推行共同語言的最佳示範(參見鄭良偉1990)。

但是,也因為國語推行的成功,使家中的母語使用率大為降低。

根據黃宣範1995:

4-5)之統計,無論是台灣閩南語、客家語、或其他漢語方言(指1949年牽台的人士)的家庭以國語為使用語言的比率逐漸升高,而以母語(或各漢語方言)的使用頻率則日漸降低。

換言之,國語已經駸駸然成為一「國」之「語」。

從教育的角度而言,這種現象並無可厚非,只是在推行國語的過程之中,卻留下許多難以磨滅的痛苦烙印,比如說因為講母語而遭掛牌(牌上寫「我不再講方言」)處罰,或遭罰錢,或遭罰站,終於使許多莘莘學子以講母語為恥,造成身心的傷害。

現在回首重新思考當時的語言政策,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尤其是在種族自尊及集體共憤方面,更為今日的語言反制行為製造了良好的口實。

前面提及的種種處罰,於今看來固然有其增進共通語言在溝同上的成效,也大有助益於文盲的掃除,但是另方面這種傷害終於累積成恨。

加上儒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教訓,在稍微有勢之時,「揚棄國語」而把「國語」改為北京話的呼聲已經甚囂塵上。

如今,「台灣人」實際掌權執政,更多學者、社團、組織遂廷身而出,揭發過去的種種措施,並以「罪狀」提出群眾控訴,藉以激起具有相同經驗者的報復情懷,達到以民粹左右群眾的目的。

同時,以「台灣人當然講台灣話」、「台灣有超過85%的台灣人,當然要講台語」等等口號,進行語言自覺運動,喚醒台灣意識。

從民族自決的角度,我們毋寧鼓勵這種想法與主張,但是弔譎的是:

這85%的「台灣人」之中,約有10%到12%是客家人(黃宣範1995),而許多閩南人口中的「台語」其實只的只是台灣閩南語。

在這種情況之下,客家人要以何種態度去面對呢?

2.2現行的語言政策

目前,台灣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語言政策,也沒有關於語言的正式法令規章,一切的一切都沿襲舊法。

依理,應該沒有再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但是,台灣很多「政策」不需形之以文,全體國民都能體會「上意」或所謂政府的旨意。

尤其是總統及各級長官在各種重要場合,都以台灣閩南語發聲,到處又有各種團體積極推行及制訂「台語」為官方語言,或者推行「台語」於台灣各地。

於是乎,推行及教授「台語」似乎成了現在的語言政策。

從某個角度來看,現行的語言政策可說建立在「反制」與民粹之上,而尚未經理性的思考及整體的規劃。

反制的心裡純然源於過去台灣歷經類殖民(pseudo-colony的統治,如今經過民意票選,那一份激情和仇視情懷終於爆發,雖然還不至於不可收拾,卻已經是很難制止。

更明確的說,現在的語言政策主要適用以「反制」過去的政策,因此,以前用「國語」現在用「台語」。

民粹則建立在一套符號與口號之間的連接之上。

例如,通用拼音的使用與否,本來可以透過理論的討論與磋商,從符號系統內在的精簡性,實用性,及合理性等層次來逐一辯論,也可從使用者的外在角度為基石,冷靜的溝通。

可是現在已經不是這麼簡單,因為「通用拼音等於愛台灣」「通用拼音是台灣人的尊嚴」「漢語拼音是共匪的產品」等等口號與符號的非理性語意連接,使整個事情複雜到超過任何個人或團體能承受的範圍。

因此,在反制及民粹的運作之下,語言政策不得不走向模糊。

其實,台灣是個多語言的小島,每個語言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歷史,也有其個別的語用習慣(pragmatics),1949年以來的國語推行及交通建設,使種族及語言的接觸頻繁,也增加了彼此的瞭解。

面對中美斷交之類的國難,各種族也能同仇敵慨,這種境界如果這不能說「融合」,至少應該是和平共存。

現在語言被激化成族群的圖騰,彼此恐懼,彼此不信任,各自詮釋「台語」的語意內涵,可是政府及相關單位卻一味漠視這個問題,無法提出一套藉由理性討論達到的語言政策。

2.3語言政策的指標

語言政策通常是一個國家的民主、包容、與自信的指標,越是民主的國家,其語言政策越是寬容。

以英國為例,長年的民主素養使他們對各種英語的腔調採取包容的政策,對於少數民族如威爾斯的蓋伊克語,不但在學校中教授,也允許當地機關政府使用。

又如美國的語言政策,也是尊重多元,因此像愛米鬚人(Amish)能在二十世紀還能優遊在十九世紀的生活環境之中。

美語固然是人口、政治、及財經上的強勢(superstratum)語言,然而在語言的使用及態度上,依然可以感受那種尊重。

「尊重」的意思,即不會使用粗魯的語言或態度去干預對方,或刺激對方,而不是一味強調人口的多數或政經上的優勢,更不是採取沙文主義式的蠻幹。

其實,語言之間是否能彼此尊重和整個台灣的人文素養很優關係,在現今凡是泛政治的理念之下,要講求尊重簡直誓緣木求魚。

台灣目前的語言政策表面上是多元、包容的,但是客家人及原住民還是活在戰戰兢兢的情境之中,因為閩南語使用人士往往在公共場合毫無顧忌的用閩南語發言,內容有可能涉及政策的導向,權益的分配,或者是個人的安危,內容雖然重要,可是卻無視於聽者是否聽得懂,,因為還是有許多原住民和客家人迄今還是不會講閩南語。

由於聽者無從瞭解,因而喪失了應得的利益。

可是在現階段,部分閩南語使用人士確有強烈的意識型態,認為「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這麼久,卻仍然不會講「台語」(閩南語),應該覺得羞恥。

其實,這並不全然正確,因為台灣有許多客家人或原住民終其一生並不需要學會講閩南話,還是可以過得很快樂,正如在國語極其強勢之時,還是有很多不會講國語的人。

可是我們並沒有權利因為他們不會講國語,而把他們視為不愛國,或視為可恥之人。

同理,美國人也絕不會因為愛米鬚人拒絕講美語,而將之斥為異端。

這就這寬容、民主、和自信的表現。

以此觀之,我們的語言政策顯示台灣的語言尊重或語言態度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台灣的語言使用的現況

回顧及討論了台灣的語言政策之後,本節將從實際的語言使用來切入。

所謂實際的語言使用,並非某個語言的語用(pragmatics)現象,而是指大眾平時的語言使用情形。

為了有明確的內涵,我將以「台語」的兩種語意、「母語」使用的現況、及語言可能平等的迷思等三個子題來探討。

3.1「台語」的兩種語意

平日生活中或公共場合,最常聽到的是「台語」的這個詞。

「台語」的意思是什麼,約而言之,有兩種語意解釋。

有些人把「台語」視為無固定語意的用詞,他的明確語意需要因場所、環境、及對象之不同而不同。

另有些人則把「台語」解釋成台灣閩南語的代名詞,因此,「台語」和「台灣閩南語」的語意完全相同。

把「台語」解為無固定語意者,以學術界人士居多,因為在現階段的研討會或研習會之中,通常有閩南語學者之處即有客家語學者,因此,在這種場合「台語」被解為:

「台語」者,台灣人所使用之語言也。

所謂台灣人就是住在台灣的所有人。

以此度之,「台語」可以指台灣閩南語、客家語、或任何一種原住民語言。

有了這種解釋,閩南語學者要求把「客家認同」視為「台灣認同」。

換言之,如果客家人自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也應該同時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唯有這種土地的認同感,才能使客家人獲得對等的認同或接納。

可惜,做這種解釋者,很容易在不同的地方會更強烈的把「台語」解為台灣閩南語的縮寫。

因此,許多客籍菁英份子即使有濃烈的台灣認同感,還是會在不同的方表達疑慮,並且會順勢追問:

如果「國語」只侷限於北京話是一種鴨霸心態,也是一種殖民心態。

那麼把「台語」解為台灣閩南語的縮寫,其心態、意識型態不是完全相同嗎?

對於這種問題,所獲得的答案不外乎靜默或者乾笑以對。

第二種「台語」一詞即是台灣閩南語的代名詞。

這種思維可以從「我們台灣人,你們客家人」或「最好講台語,不要講客家話」之類的對話之中顯現出來。

在這種解讀之下,顯然「台語」純粹只是台灣閩南語之意,和「客家語」是相對的用語。

不巧的是,這種解讀佔據大部分的時候。

在此,舉個明例。

今年五月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台灣語言學術研討會上,有一場次三篇論文。

主持人先用閩南語做介紹,然後第一篇論文整場使用閩南語,第二篇論文正好用客家話。

結果,發表人用客家話講了5分鐘即遭主持人制止,原因是「不要用大家聽不懂的語言」。

當時,我正好是論文評論人,遂據理以爭,終於使講者能全場使用客家話。

如果客家話是「大家聽不懂得語言」,那麼閩南話也是另一個「大家聽不懂得語言」,只是這個「大家」的與義指涉(reference)是那個集合體。

我用這個事件彰顯:

過度膨脹「台語」與客家話的對立,必然產生摩擦。

本來「台語」就有獨佔的權利,因為畢竟他是台灣75%以上的人口所使用的語言(黃宣範1995),正如美語之用於美洲,英語之用於大英帝國。

不過,良好的語言政策主要是透過立法、教育、族群互動去規範或提供學習,使各語言彼此尊重,彼此共存。

因此,我們客家人要學會接受「台語」指的只是台灣的閩南語,可是我們也應該要求使用閩南語的人士接受「在台灣,不會講「台語」不代表不愛台灣,更不是一件可恥的事」。

如果那天台灣人民的素質夠了,不再仰賴民粹作為思考的準則,不再動不動「只有會講閩南語的「台語」才是台灣人」的時候,語言之間才可能再度和諧,族群之間才會產生互信。

3.2「客語」使用的現況

由前述的種種,可以想見客家人以致客家話的窘境。

過去,在日本時期,客家語和閩南語同遭迫害。

進入了國府時期,客家語又和閩南語同遭歧視。

現在,閩南語翻身了,客家語還是在進退維谷的處境。

於是,客家人不是不敢表明身份,就是絕口不講客家話。

這是內在的影響因素。

外在的因素更多,其中以社會的變遷,產業的激盪,鄉村人口的外流等等原因,使昔日靠群居得以傳承的客家話,如今面對了大量流失的困境。

黃宣範1955的研究及林慶宏等2000的報告,都指出客家話的流失的嚴重性。

尤其是後者,顯示高雄地區的客家子弟之中,只剩十分之一還會講客家話。

保存客家話的最後一道防線是求之於教育。

依理,客家話的傳承重任應該委之於家庭,可是由於前述的因素,家庭已經不足以肩負傳承大責。

然而,現行的母語或鄉土語言教學的政策並不一定有助於客家話的保存,反而更有機會加速客家話的消失。

有關這個問題,且從政策、教學、和教材等三方面著眼。

首先,目前的鄉土語言的政策是朝向客家話的聽說讀寫四個目標來教學(參見教育部頒行之大綱,教育部國教司網站)。

這是很高難度的政策,不但不易執行,更難達到目標。

聽說還好,可是讀和寫連一般客家話流利的人士都覺得困難,何況是初學客家話者?

最重要的是許多從事客家話教學之推廣者,由於教育背景的關係,大都認為客家話也能用現在通行的漢字來表達,如有困難時,再窮蒐古籍,希望能從書中找出本字。

其實,客家未曾在歷史上立國,更未見有客家文字產生,那有可能找出「本字」呢?

應該說,客家話「本」來就沒有「字」,因此要求莘莘學子用漢字書寫客家話而能具有「寫」和「讀」的能力,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客家話教學之畫餅充飢,空言而談,可從這些綱要可以看出來。

其次,政策不明確,例如在都會區的客家子弟分散在各個學校,這些學校可能為少數幾個學生開設客家話的班級嗎?

如果不開,這些正好需要客家話教學的子弟,於是失去學習機會。

他們於是被迫去選讀閩南語課程,這不正好加速客家話的流失嗎?

大家都知道:

母語教學要有配套措施,只是這些措施在哪裡?

是否可能?

教學上,也是困難重重。

須知,客家話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有至少六種方言:

四縣(南北也有異),海陸(其中中壢又與東勢不同),東勢,詔安,饒平,永定(鍾榮富2001)。

最重要的是:

客家話的方言很多都是成點的分布,例如東勢普遍被認為是屬於大埔腔,可是福隆里就操海陸客家話。

又如南部的屏東一項都被視為四線方言,而內埔的義亭村就有為數不少的海陸客家話。

在這種情況之下,上課時,要以那一種方言教學?

如果四縣地區的客語教師正好講海陸方言,那怎麼辦?

再則,對象是那些?

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

以高雄市而言,有許多是移民自新竹、桃園地區的客機人,說的是海陸話,現在要他們學哪一種方言呢?

現在高雄地區的教才幾乎都是四縣客家話,課堂上所教的顯然並不一定是家庭所用的,兩鄉牴觸之後的教學效果自然打折。

教材其實和教學是一體兩面。

要用那一個方言來編寫教材?

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因為這個關係到成本及品質。

成本大,品質就低。

為了明白成本,且算一算:

全台灣只有接近11%的客家人,如果以每年級全台共有30萬的學生計算(依據書商提供之資料),則全台每個年級的客籍學生有約3萬人,編6種方言,每種方言的版本約可印5000本。

這5000本必須運送到全台各角落,因為客家人多居山區,客諺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者也。

仔細一算,客家教材與閩南語的教材比較起來,更見得成本的昂貴。

簡而言之,客家話傳承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學校教育,但是以目前的狀況而言,鄉土語言的教育不見得對客家話的保存具有正面的意義。

要解決這個困境,必須有一個像客家事務委員會的專職機構出面協助編寫教材,訓練師資,作為學校教育的資源後盾。

3.3語言平等的迷思

時下制訂語言平等法的呼籲甚囂塵上,問題是:

語言有可能平等的嗎?

語言與人一樣,很難有自然的平等。

人一出生,賢愚不肖已有注定,何來平等?

衡量語言態勢的基準很多,可是重要的是人口、政經勢力、文化勢力等等。

現在台灣的人口之中,客籍只有11%弱,自然無法和閩南語(75%強)比肩並論。

在歷史文化上,客家話也無法和國語做比較。

政治經濟上,客家人一直居於弱勢,更無由與閩南語及國語相比。

因此,語言平等法的制訂絕對不利於客家話的保存。

其所以有人要求制訂該法,主要是為閩南語取得在教育及公共場合上的使用權。

語言之間固然無法平等,但可以互相尊重,因此制訂語言平等法不如去宣揚語言個性及自尊的觀念,培育大多數的人相互尊重的涵養。

4.結語

本文討論了台灣目前的語言政策及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主要的發現是:

語言政策和社會大眾的語言使用並不一定互相契合。

現在的語言政策基本上是對過去的政策做反制,因此過去用「國語」,現在用「台語」。

兩者的心態並沒有改變,都是基於「在位就強勢」的沙文作風。

再者,客家人必須學會認同「台語」就是台灣閩南語的意思,絕不可再一廂情願地認為「台語」還包括客家話在內。

不過,我們有權要求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的人士尊重客家人,也有權利選擇不去學台灣閩南話,正如台灣閩南人多年來也沒有學會原住民的任何一種語言一樣,都歸因於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及溝通需要,和愛不愛台灣,吃不吃台灣米完全無關。

最後,語言之間是很不可能平等的,因為人口、政經勢力、及文化淵源不同,勢必影響語言的勢力和地位。

與其要求語言平等,不如去教育百姓學會彼此尊重,相互關懷。

參考書目

施正峰(編).1995.語言政策與政治.台北:

前衛書店出版。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台北:

自立晚報出版社。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勤岸.1995.語言政策與台灣建國,收於施正峰1955。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

文鶴出版公司。

林慶宏、施正峰、鍾榮富、簡炯仁.2000.高雄客家族群史,高雄市研考會印。

林進輝(編).1983.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

自立晚報出版。

涂春景.1998.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自印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