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277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docx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2009

中医诊断:

骨断

西医诊断:

锁骨骨折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

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

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

肝肾不足证:

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

1.青枝型骨折:

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

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

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2.“8"字绷带固定

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定4周,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内神经血管。

如病人有手或前臂麻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布带包扎过紧.应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血瘀气滞证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2.瘀血凝滞证

治法:

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

续骨活血汤加减。

当归尾、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自然铜、续断、乳香、没药.

3.肝肾不足证

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

六味地黄汤加减。

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骨碎补、断续、当归、丹参、巴戟天。

(四)功能锻炼

初期可用手指、腕、肘关节屈伸活动或用力握拳活动,中期逐渐练习肩部功能活动,后期拆除外固定可作肩关节各方向活动。

(五)手术疗法

1.手术指征

(1)锁骨外端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

(2)骨折块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如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者。

(3)锁骨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锁骨骨折,尤其伴有同侧上肢创伤、双侧上肢骨折或者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

(5)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观要求手术者。

(6)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者。

2.手术方法:

可用采用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圆针固定,亦可选用钢板固定,有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3.术后按骨折分型中药辨证施治。

(六)护理调摄

1.病人固定期间,站立行走时要求病人双手叉腰,昂首挺胸,这样骨折断端在外固定及病人的配合下,才能稳定.

2.睡觉时头部不能垫枕,要把枕头垫在背上,不能患侧卧位。

3.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侧上肢血运情况,防止神经及血管的压伤。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治愈:

骨折对线满意,骨折已骨性愈合,断端无压痛,功能恢复。

2.好转:

骨折对线满意或欠佳,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复。

3.未愈:

骨折不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处疼痛情况、肩及上肢活动情况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四、难点分析与应对

1、有部分医师对骨伤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诊治掌握不牢。

应加强年轻医师培训,使年轻医师都能系统掌握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有部分患者不能及早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应加强患者功能锻炼指导,使其能正确功能锻炼。

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和优化总结

(2009年)

锁骨位于胸廓的顶部前方,全长位于皮下,呈“S"形管状骨,在肩胛骨和躯干之间起骨性连接支撑作用,并有稳定肩关节,参与上肢活动,保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的作用。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多由跌倒时手掌或肩部着地的间接传导暴力所致,前方直接撞击所致较少.骨折好发于锁骨的中1/3及中外1/3处,斜形及螺旋形多见,直接暴力引起者,可为粉碎性。

锁骨骨折时,内侧断段因受胸锁乳突肌作用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断段则因本身的重力影响而向下移位。

由于胸大肌的收缩,断端可出现短缩重叠移位。

近年来因工业、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高速腾飞,锁骨骨折的发生明显上升。

一、疗效评价和分析

本科自制定并实施骨科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以来,在临床工作中已经全面实施,严格按诊疗方案进行诊疗,诊断疾病的能力有了提高,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有章可循,降低了医疗差错,中医治疗特色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中医治疗的存在问题与应对

1、仍有部分医师对骨伤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诊治掌握不牢。

要加强年轻医师培训,使年轻医师都能系统掌握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非手术治疗虽然不能解剖复位,但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的优点,即使骨折畸形愈合,对功能影响也不大,易于被要求不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接受.但非手术治疗由于其固定时间长,固定不可靠,易导致各种继发性并发症,而且多数病人不愿意或不能坚持外固定,因此手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手术治疗可大大提高骨折愈合的机会,而非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机会,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是治疗的关键.

3、有部分患者不能及早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加强患者功能锻炼指导,使其能正确功能锻炼.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2010

上年度中医疗效评估报告:

上年度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总结:

一年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骨伤治疗的优势,利用我们的特色疗法,对门诊和住院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疗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中医临床效果,尤其是我们采用诊疗方案中的整复、固定、中药配合一定的西医疗法等方法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现总结、分析、评估如下:

分析:

锁骨位于胸廓的顶部前方,全长位于皮下,呈“S”形管状骨,在肩胛骨和躯干之间起骨性连接支撑作用,并有稳定肩关节,参与上肢活动,保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的作用。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多由跌倒时手掌或肩部着地的间接传导暴力所致,前方直接撞击所致较少。

骨折好发于锁骨的中1/3及中外1/3处,斜形及螺旋形多见,直接暴力引起者,可为粉碎性.锁骨骨折时,内侧断段因受胸锁乳突肌作用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断段则因本身的重力影响而向下移位.由于胸大肌的收缩,断端可出现短缩重叠移位.近年来因工业、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高速腾飞,锁骨骨折的发生明显上升。

我们采用的这些方法对骨折患者进行辩证论治,效果令人满意,解决了临床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我们治疗的目的和目标所在.

评估:

采用中医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45例进行观察,其总有效率为100%,其中临床治愈35例,占77。

8%,好转10例,占22。

2%。

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疗效明显,临床效果客观,体现了特色优势。

经过对中医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及评估,客观地反映了中医骨伤治疗的明显疗效,今年的总有效率较上年有所上升,为了进一步提高

疗效,需要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更好地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现在将2010年诊疗方案优化如下:

中医诊断:

骨断

西医诊断:

锁骨骨折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

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

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

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

1.青枝型骨折:

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

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

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四)鉴别诊断

锁骨骨折应与肩锁关节脱位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2.“8”字绷带固定

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定4周,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内神经血管。

如病人有手或前臂麻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布带包扎过紧.应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可用舒筋定痛片、独一味分散片口服。

2.瘀血凝滞证

治法:

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

续骨活血汤加减。

当归尾、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自然铜、续断、乳香、没药。

可用接骨丸、骨折挫伤散口服.

3.肝肾不足证

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

补肾壮筋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

可用六味地黄丸口服。

(四)外敷法

骨折早期可用红花外用喷剂。

(五)中药熏洗:

骨折中后期可用海桐皮汤熏洗。

(六)功能锻炼和推拿治疗

1、初期可用手指、腕、肘关节屈伸活动或用力握拳活动,中期逐渐练习肩部功能活动,后期拆除外固定可作肩关节各方向活动。

2、推拿疗法骨折外固定解除后,可作推拿按摩,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七)手术疗法

1.手术指征

(1)锁骨外端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

(2)骨折块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如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者。

(3)锁骨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锁骨骨折,尤其伴有同侧上肢创伤、双侧上肢骨折或者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

(5)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观要求手术者。

(6)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者.

2.手术方法:

可用采用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圆针固定,亦可选用钢板固定,有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3.术后按骨折分型中药辨证施治。

(八)护理调摄

1.病人固定期间,站立行走时要求病人双手叉腰,昂首挺胸,这样骨折断端在外固定及病人的配合下,才能稳定。

2.睡觉时头部不能垫枕,要把枕头垫在背上,不能患侧卧位.

3.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侧上肢血运情况,防止神经及血管的压伤。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治愈:

骨折对线满意,骨折已骨性愈合,断端无压痛,功能恢复.

2.好转:

骨折对线满意或欠佳,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复。

3.未愈:

骨折不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处疼痛情况、肩及上肢活动情况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四、难点分析与应对

1、有部分医师对骨伤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诊治掌握不牢。

应加强年轻医师培训,使年轻医师都能系统掌握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对有移位不稳定的锁骨骨折手法整复,较难解剖对位;即使整复时对位良好,移去手指,即又移位,缺乏一种牢固的外固定方法能够维持良好的对位.所以要求手法复位时要牵引充分,骨折端再加以端提捺正,复位并不十分困难,关键在于要使骨折处平复,与健侧对称,即可满足患者对外观的审美要求。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2011

上年度中医疗效评估报告:

上年度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总结:

一年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骨伤治疗的优势,利用我们的特色疗法,对门诊和住院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疗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中医临床效果,尤其是我们采用诊疗方案中的整复、固定、中药配合一定的西医疗法等方法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现总结、分析、评估如下:

分析:

锁骨位于胸廓的顶部前方,全长位于皮下,呈“S”形管状骨,在肩胛骨和躯干之间起骨性连接支撑作用,并有稳定肩关节,参与上肢活动,保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的作用。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

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多由跌倒时手掌或肩部着地的间接传导暴力所致,前方直接撞击所致较少。

骨折好发于锁骨的中1/3及中外1/3处,斜形及螺旋形多见,直接暴力引起者,可为粉碎性。

锁骨骨折时,内侧断段因受胸锁乳突肌作用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断段则因本身的重力影响而向下移位。

由于胸大肌的收缩,断端可出现短缩重叠移位。

近年来因工业、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高速腾飞,锁骨骨折的发生明显上升.我们采用的这些方法对骨折患者进行辩证论治,效果令人满意,解决了临床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我们治疗的目的和目标所在。

评估:

采用中医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60例进行观察,其总有效率为100%,其中临床治愈53例,占88。

3%,好转7例,占11.7%。

结果可以看出,治疗疗效明显,临床效果客观,体现了特色优势。

经过对中医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及评估,客观地反映了中医骨伤治疗的明显疗效,今年的总有效率较上年有所上升,为了进一步提高

疗效,需要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更好地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现在将2011年诊疗方案优化如下:

中医诊断:

骨断

西医诊断:

锁骨骨折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

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

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

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

1、青枝型骨折:

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

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

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四)鉴别诊断

锁骨骨折应与肩锁关节脱位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思路

锁骨骨折的复位不必强求解剖复位。

大多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很少需要手术治疗。

(二)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三)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适用于幼儿青枝骨折或其他不全骨折,悬吊2—3周。

2、“8”字绷带固定

固定用布绷带做“8’’字交叉环形固定或锁骨带固定4周,包扎时必须将两肩固定,同时用棉垫保护腋窝内神经血管。

如病人有手或前臂麻木感、桡动脉搏动触不到.表明布带包扎过紧。

应即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3、双圈固定法。

患者坐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纱布棉圈,分别套在患者的两肩上,胸前用布条平锁骨系于双圈上,然后在背后拉紧双圈,迫使两肩后伸,用布条分别在两圈的上下方系牢,最后在患侧腋窝部的圈外再加缠棉垫1~2个,加大肩外展,利用肩下垂之力,维持骨折对位.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可用舒筋定痛片、独一味分散片口服。

2、瘀血凝滞证

治法:

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

续骨活血汤加减。

当归尾、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自然铜、续断、乳香、没药。

可用接骨丸、骨折挫伤散口服。

3.肝肾不足证

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

补肾壮筋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

可用六味地黄丸口服。

(五)外敷法

骨折早期可外敷三黄散、红花外用喷剂。

(六)中药熏洗:

骨折中后期可用海桐皮汤熏洗.

(七)功能锻炼和推拿治疗

1、初期可用手指、腕、肘关节屈伸活动或用力握拳活动,中期逐渐练习肩部功能活动,后期拆除外固定可作肩关节各方向活动.

2、推拿疗法骨折外固定解除后,可作推拿按摩,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八)手术疗法

1、手术指征

(1)锁骨外端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

(2)骨折块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如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者。

(3)锁骨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锁骨骨折,尤其伴有同侧上肢创伤、双侧上肢骨折或者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

(5)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观要求手术者。

(6)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者。

2、手术方法:

可用采用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圆针固定,亦可选用钢板固定,有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3、术后按骨折分型中药辨证施治.

(九)护理调摄

1、病人固定期间,站立行走时要求病人双手叉腰,昂首挺胸,这样骨折断端在外固定及病人的配合下,才能稳定。

2、睡觉时头部不能垫枕,要把枕头垫在背上,不能患侧卧位。

3、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侧上肢血运情况,防止神经及血管的压伤。

三、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治愈:

骨折对线满意,骨折已骨性愈合,断端无压痛,功能恢复.

2.好转:

骨折对线满意或欠佳,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功能未完全恢复。

3.未愈:

骨折不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处疼痛情况、肩及上肢活动情况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四、难点分析

非手术治疗虽然不能解剖复位,但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的优点,即使骨折畸形愈合,对功能影响也不大,易于被要求不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接受。

但也有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复位不良可致锁骨短缩畸形,有时可导致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不仅影响肩关节功能,且影响美观。

特别是随着高速,高能量损伤的增多,粉碎性、移位明显的骨折也越来越多,非手术治疗由于其固定时间长,固定不可靠,易导致各种继发性并发症,而且多数病人不愿意或不能坚持外固定,因此手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比较,在肩关节功能、残余疼痛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治疗可大大提高骨折愈合的机会,而非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机会,手术治疗除了能提高骨折愈合率之外与非手术治疗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