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629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docx

山东省事业编内部资料

b白鹿洞(位于江西九江)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二十四史是正史,止于明朝崇祯年间。

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3.攀登计划指的是:

(c)

  A.国家科技攻关计划B.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

  C.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D.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原子被认为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

从汉武帝开始削弱相权到明太祖废相,都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直至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本轨迹。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宰相在我国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

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既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那么,古代封建君主为什么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呢?

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原因

  古代封建君主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主要原因如下:

1.皇帝达到中央集权的需要。

2.封建土地私有制条件下的地主阶级的顶端就是皇帝,所谓“家天下”。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天下归皇室所有,则制度上也肯定有一套相对应的“保权”机制。

4.历史上宰相乱政的教训,是后来历代皇帝有所忌惮。

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形成一套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制度。

  二、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设立了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又设三公九卿制度,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

此时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变化原则:

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当时丞相李斯的权利也很大,主要是由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刚刚产生,还处于发育阶段,皇权的绝对地位还没有太明显。

  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

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居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

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被称为“外朝”。

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有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作用。

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

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

将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

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

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

凡进入参政堂议政的都是丞相。

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封建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割据混乱局面教训,不断的削弱和分割相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宋朝就从三个方面来削弱相权:

设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分割了宰相的行政大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这些措施确实有效的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确保了君权的独断地位。

但它也给宋朝带来了官僚机构的膨胀臃肿,官员人浮于事的困境。

  宋朝以后仍然有不同形式的措施出台以削弱相权,强化君权,而这一渐强,一渐弱也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在中央的表现之一。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

他还下诏: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

秩皆正五品。

”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而且品级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

它只能算是“内阁”机构的滥觞。

这样,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隶于皇帝,解决了君相矛盾。

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因此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内阁只是皇帝的是从咨询机构,不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源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可见内阁首辅的权力与前代丞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

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又在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清末设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内阁均废。

虽然清朝设置得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权很大,但他们级别不高,且在皇帝面前只能跪奏笔录。

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官制和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专制主义不断强化,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可见,宰相制度的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本篇文章首发表于论剑历史门户网-,如果您需要转载就请标明出处.

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共6个省市京杭大运河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浙江。

 8个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一个直辖市北京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场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铁分生铁和熟铁两种,生铁、熟铁和钢都是铁与碳的合金。

一般把含碳量小于0.05%的称为熟铁,含碳量0.05%到2%的称为钢,含碳量2%到6.67%的称为生铁。

我国冶铁技术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比欧洲早2000多年。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

子鼠夜间(23点—凌晨1点)、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产生于汉代: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在我国和外资进行合作时,外资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总出资额的25﹪

3.( B)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A.辩证唯物主义  B.科学的实践观

  C.实践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

《国家公务员暂行例》规定的退休条件为:

  

(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2)丧失工作能力的。

  这些基本沿用了过去干部退休的条件,所不同的是取消了工作年限的限制。

  国家公务员自愿退休的条件是: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提出要求,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1)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2)工作年限满30年的。

确立自愿退休的方式,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也是国家公务员退休制度的一个新的特点。

这样可以使部分服务年限较长、而又未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国家公务员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前退休。

1.在行政诉讼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可在障碍消除后(B )内申请延长期限。

   A.5日  B.10日  C.15日  D.7日

5.《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10条规定,在文件上应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的是( AA)。

  A.上行文  B.下行文  C.平行文  D.会议文件

 6.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应使用的文种是( A)。

  A.通告  B.通知  C.公告  D.布告

在微观领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单位叫做量子。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另有,CPI清廉指数(corruptionperceptionsindex)、电脑中的CPI(CharactersPerInch)、衡量计算机性能的CPI(cyclesperinstruction)、管理学中的CPI(CommonPerformanceIndicator)等。

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

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即: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

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

即:

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

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天津市在进行增加值季度考核统计时规定统一使用收入法。

主要是考虑到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首先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汇总,避免了由于方法不统一而需做调整的工作量,数据处理比较方便。

其次,便于基层单位操作。

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基层单位的资料取自财务数据,数据比较真实,指标口径易于统一,数据质量比较好控制。

  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怎样划分的?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

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人民生活,居民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

⑴售给城乡居民作为生活用的商品和修建房屋用的建筑材料;⑵售给社会集团的各种办公用品和公用消费品;⑶售给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和旅店(招待所)附设专门供本店旅客食用,不对外营业的食堂的各种食品、燃料;企业、单位和国营农场直接售给本单位职工和职工食堂的自己生产的产品;⑷售给部队干部、战士生活用的粮食、副食品、衣着品、日用品、燃料;⑸售给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消费品;⑹居民自费购买的中、西药品、中药材及医疗用品;⑺报社、出版社直接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报纸、图书、杂志,集邮公司出售的新、旧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首日封、集邮册、集邮工具等;⑻旧货寄售商店自购、自销部分的商品;⑼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站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煤气灶具和罐装液化石油气;⑽农民售给非农业居民和社会集团的商品。

  5、什么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我国从实际出发,从实物和资金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中把握供需关系,将理论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赋予了实际可测量的、有明确核算意义的定义。

其概念如下: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提供给社会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它包括两部分:

  (1)国内生产部分即国内生产总值;

  (2)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值。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包括国内支付力和国外支付力(商品和劳务出口)。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方面各种比例关系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通过对社会总供需的总量测算和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描述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主要联系,描述社会再生产条件下实现经济循环的过程和结果,为研究经济发展,制定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6、总产值与总产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总产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总产出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从总产值与总产出的概念来看,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

  分行业来看,有些行业的总产值与总产出的概念是一致的,如农业总产出等于农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出就是建筑业总产值;运输邮电业总产出就是运输邮电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总产出与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总产值基本相当。

两者区别:

  

(1)、核算的范围不同

  总产值的核算范围是农、工、建、交、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总产出的核算范围是全社会各个行业,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总产出与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总产值的概念有差异

  主要是:

A核算基础不同,总产出是以产业活动单位为基本核算单位,总产值是以独立核算单位作为基本核算单位;B核算方法不同,总产出以销售收入为基础,通过调整库存得出本期生产总成果,总产值是直接对生产过程进行核算;C核算范围不同,总产出包括主营和附营业务收入,总产值只包括主营业务收入。

工业总产出包括与其口径相同的增值税,工业总产值不包含增值税。

同时,严格的说,工业总产出中还包括了“废品销售收入”的价值,工业总产值中则不包括。

  7、净产值和增加值有什么区别?

 净产值是旧核算体系使用衡量社会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

增加值是新核算体系使用的衡量社会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

净产值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它是总产值在扣除了物质消耗以后的剩余部分。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和就是国民收入生产额。

净产值可用两种方法计算:

A生产法,是从总产值中减去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物质消耗)以后而得到净产值;B分配法,是根据净产值各构成要素即工资、职工福利基金、利润、税金、利息及其他不属于物质消耗的货币支出相加得到。

  增加值是各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常住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超过生产中所消耗的中间投入价值后的差额部分。

国民经济中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总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

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

用分配法计算,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项之和。

  例如,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净产值在计算口径上都是以价值量反映工业部门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成果。

但有区别,工业增加值包括折旧,工业净产值不包括;工业增加值不包括支付给其他部门的劳务价值,工业净产值包括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价值;工业增加值不包括利息支出,工业净产值包括。

  随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我国现行统计方法逐步与国际接轨,增加值指标取代了净产值指标。

 

  8、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9、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10、CPI是怎么得来的?

  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从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负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及相关工作,并组织、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的消费价格调查统计工作。

  我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根据全国城乡近11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有关规定确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在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规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来的。

  11、什么是“贡献率”?

它是怎样计算的?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

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

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

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

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

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