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195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docx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

山上漫步阅读答案

【篇一:

【精品】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4.索溪峪的“野”】

class=txt>4

索溪峪的“野”

美丽的庐山

山是野的。

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的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

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

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涨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庐山的云雾(节选)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

【篇二:

三年级语文阅读】

>给我一个承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汽车驾驶员被困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

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有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这位男子用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

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时,这位男子说:

“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没有忘记告诉被帮助的人同样一句话。

四年后,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

“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

?

”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

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金线。

用爱心把他们串起来,这就是一条最珍贵的无价的项链。

1.“风雪交加”是一个与自然现象有关的词语,请你再写出几个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四字成语。

(2.6.1能积累常用词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_____________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并用所填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个珍珠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金线。

3.什么是“承诺”?

文中的“承诺”指什么?

(2.3.1能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和段落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4.当克雷斯听到少年的话时,心底为什么涌起一股暖流?

(2.3.2能对文本中的形象、思想感情等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答案:

1、电闪雷鸣、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狂风暴雨

2、如果,那么

3、承诺指:

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文中指: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4、因为当克雷斯听到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这句话,证明爱心在传递,很多人都在践行帮助他人。

(二)小狗待售

一家宠物店门口挂着“小狗出售”的牌子。

一个小男孩走进店里询问:

“要多少钱才能买到小狗。

店主回答:

“从30元到50元不等。

小男孩把手伸进口袋,但掏出的只是一些零钱,他说:

“我只有两块三毛七,我能看看小狗吗?

“这只小狗后脚残疾,这辈子注定要当跛脚狗了。

”小男孩坚定地说:

“我就买这只小狗。

”店主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与兴奋,说:

“这只狗不必买,你若真想要,送给你好了。

小男孩双眼直视着店主,说:

“我不要您送我,这只小狗和其他小狗一样值钱。

我现在只能给您两块三毛七,但以后每个月我会给您五毛,直到把钱付清。

店主摆了摆手:

“你何必买这只小狗呢?

它又不像其他小狗一样陪你跳,陪你玩。

”“因为这只小狗最需要关怀。

1.我能根据短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

?

所以?

?

虽然?

?

但是?

?

①这只小狗()后脚残疾,()在小男孩眼里,它和其他小狗一样有价值。

②()这只小狗跛脚,()它更需要关怀。

②小男孩买回了一只能陪他跳、陪他玩的小狗。

()

③小男孩认为跛狗和健康的狗一样得到尊重。

()

3.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文中的小男孩说(2.4.2能基于文本,对人物形象作出评价)“。

答案:

1、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2、③

3、略

散文类:

(一)追赶风筝的孩子

①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只见两个孩子在猛追着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的风筝。

②“你俩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③“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

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⑥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翅膀的变化,并(精心细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

他俩长大后,仍然(连续继续)研究飞行的原理。

⑦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现实。

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降生诞生)了。

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人,正是20多年前猛力追赶飘荡在高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萌”用音序查字法应查()(1.5.1能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独立识字)“萌发”的意思与下面第()个选项的意思一致。

(1.3.1理解常用汉字的意思)

a雨后杂草萌发b萌发一种强烈的愿望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6.1能积累常用词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3.给第五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追赶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指。

(2.2.1能根据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信息)

5.“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现实。

”这句话中“科学的幻想”和“变成现实”分别指什么?

(2.3.3能对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答案:

1、m,b

2、嘲笑、精心、继续、诞生

3、“,。

”。

4、莱特兄弟

5、科学的幻想:

像鸟儿似的长上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

变成现实: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野兰

父亲喜欢兰草,经常从深山里挖一些回来栽培.几年间,庭院里就有百余种,像个兰草园似的.有一次,父亲又要进山,并带我一起去.我们沿着小溪向前走,忽然听到轰轰隆隆的响声.顺声而去,到了山谷深处,便见飞瀑直泻谷底,潭水幽深.我发现谷底、潭边、山坡,到处长着尺把高的野兰,淡淡的花,香气浓烈,站在谷底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闻到.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不仅连声叫好,而且又动手挖起一株,准备带回家去栽培.不料父亲拦住了我,说: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

“这里的好.”“怎么个好法呢?

”父亲又问,我说:

“好象这里的兰草姿态比家里的更美,味儿也更香.”父亲接着说:

“是的,那么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处就有不同的姿态和香味呢?

这是因为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大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人工栽培,便成了()的盆景,自然就失去了大自然的环境和条件。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为野兰感到惋惜:

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空谷僻野,叶为谁长,花为谁开?

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欣赏

父亲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坐在潭边,语重心长的说:

“孩子这正是野兰的不俗之处它不为别人()而生长。

却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人活在世上,也要像野兰一样不能失去自己的真性,如果以献媚而处世,就会像盆兰那样失去了自己的品性,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从那以后,15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却。

1.选择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2.6.1能积累常用词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语言材料)欣赏观赏

2.在文中用“”画出野兰比盆栽的兰草姿态更美,气味更香的原因。

(2.2.1能根据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信息)

3.在文中用曲线画出我为野兰感到惋惜的原因。

(2.2.1能根据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信息)

4.阅读了短文我明白的道理是()(2.4.1能基于文本,对内容及情感作出评价)

a读了这篇短文我明白了野兰要比盆栽姿态更美,气味更香。

b.我们要像野兰一样困难,顽强的生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c.做人要像野兰一样不献媚处世,不失去自己的真性,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答案:

1、观赏

2、因为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大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3、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空谷僻野,叶为谁长,花为谁开?

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欣赏

4、c

写景类:

(一)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幼幻)无(常长)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密)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漂)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带)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戴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暮)。

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还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漂)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飘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用“\”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字。

(1.2.2辨识汉字的基本结构,区分形近字、音同形近字)

2.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句子意思相符合的词语。

(2.3.1能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和

【篇三:

奉贤区2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txt>高三语文试卷(2015.01)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⑤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城郊、街市、汴河这三段景物又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臵,步步引人人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⑦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

再进去,都是无尽的重复。

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⑧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臵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

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

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⑨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2分)

2、副标题里“通感”

在文中的意识是3、根据第③段和第⑤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的填空。

(3分)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的尾句一个“看”字用得巧妙,打通听觉和视觉,富有画面感而十分传神。

b、第⑧段用“手卷”一词,形象表现了随时、空的持续,在故宫移步换景的感受。

c、“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是否平衡时检验建筑是不是优秀的关键。

d、从写作意图上看,音乐盒绘画史为了引出建筑艺术做铺垫。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

②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

③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

④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

⑤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⑤①④c、③①⑤②④d、①③②④⑤

6、本文谈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要讲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其实诗歌创作也有此特点,举高中学过的一首诗歌为例加以分析。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佛鼓林清玄

①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

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②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

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③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

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

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

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

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④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

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

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⑤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

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⑥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⑦然后钟声响了。

⑧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

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

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⑨有师父告诉我,晨昏的大钟共敲一百零八下,因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岁的意思。

一年有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有七十二候,加起来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岁岁年年日日时时都要警醒如钟。

但是另一个法师说一百零八是在断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

到底何者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⑩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

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

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

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

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

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

“善哉、善哉!

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

“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

往昔在台北听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时,我以为人间的鼓无有过于此者,真是神鼓!

直到听闻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

神鼓童是好,但气喘吁吁,不比佛鼓的气定神闲;神鼓童是苦练出来的,表达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则好像本来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单纯的行者;神鼓童是艺术,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耶,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议。

?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16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7、赏析第3段加点字“醒”的精妙之处。

(3分)

8、说出第9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9、第11段对鼓声的描写很有特色,对此加以分析。

(3分)

10、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神鼓童”?

(3分)

1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开头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晨景图,突出佛寺环境优雅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佛钟、佛

鼓奠定了见识的基础。

b、第④段描写菩提树以沉默反衬其精进与坚强不屈的深厚内蕴。

c、本文描写女尼击鼓时,以她那“小小的身影”“细致的手掌”与佛鼓形成“不成比例”的强烈反差,从

而突出了作者此时心灵的震撼。

d、写前后两位法师对维摩诘一默的赞叹,意在突出静默是高于响雷的不二法门。

e、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富有诗意,意境富有禅意,包含生命的体现与感受。

f、本文写到鸟声、醒板声、钟声、鼓声,相得益彰,相互映衬,充满声画之美。

12、联系全文,分析第16段的作用。

(4分)

(三)名句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14、这首诗共有联(空处填入数字)对仗)。

(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颈链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彼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作者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16、颔联一“近”一“低”十分传神,对此加以赏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6分)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

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

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

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

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

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忱一切治以简易。

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予。

每行村落,屏去驺○1从,与农夫饷妇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臵。

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

遇长吏有能,如况钟及松江知府赵豫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

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

钱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

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

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

忱曰:

“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

”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

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节选自《明史?

周忱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寻擢刑部主事()

(2)迁忱工部右侍郎()..

(3)常诣松江相视水利()(4)敢相绐耶()..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

(1)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

(3分)

(2)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

(2分)

19、下列与“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汝以某时就我决事b、忱一切治以简易

c、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木欣欣以向荣

20、下列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b、为之商略处置

c、从容问所疾苦d、故事无不举

21、根据文章内容,对周忱“治以简易”的事例加以概括。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友琴生说(徐渭)

(1)陆君以清才少年入国子○1,宜其一意干禄之文○2也。

顾嗜古,已即能为古诗文。

又嗜琴,久之得其趣,益与之狎,视琴犹人也。

行则囊以随,止则悬以对,忧喜所到,手出其声,若与之语,因自呼曰“友琴生”,人亦以友琴生呼之。

(2)余客金陵,友琴生则来访余,问以说。

余尝见人道友琴生曩客杭,鼓琴于舍,忽有鼠自穴中,蹲几下久不去,座中客起喝之,愈留,此与伯牙氏之琴也,而使马仰秣者何异哉○3?

夫声之感人,在异类且然,而况于人乎?

又况得其趣者乎?

宜生之友之也。

(3)生请益○4,予默然,生亦默然。

顷之曰:

“似得之矣,然愿子毕其说。

”余曰:

“生诚思之,当木未有桐时,蚕不弦时,匠不斫时,人具耳而或无听也,是为声不成时。

而使友琴生居其间,则琴且无实也,而安有名?

名且无矣,又安得与之友?

则何如?

”君复默然,若有所遗也。

已而曰:

“得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