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385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1991-2010年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91-2010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净迁入率最高的年份是

A.1993年B.1999年C.2006年D.2010年

2.由图示资料推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广东B.上海C.河南D.四川

【答案】

1、C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人口净迁入率等于人口迁入率减去人口迁出率。

读图,1991-2010年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净迁入率最高的年份是即图中人口迁入率和人口迁出率差值最大的年份,可以判断是2006年,C对。

2.由图示资料推测,该省级行政区每年的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从1991年开始,外来打工人口多,应是对外开放时间早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是广东,A对。

上海对外开放的时间晚,人口净迁入时间晚,B错。

河南、四川是人口净迁出省,C、D错。

考点:

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率变化特征。

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公路B.铁路C.河流D.资源

4.下列有关该城市商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Ⅱ阶段商业区分布于地价最低处

B.Ⅱ阶段商业区布局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Ⅲ阶段商业区向市区外缘迁移

D.Ⅲ阶段新的商业中心形成主要遵循交通最优原则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布局高级别墅小区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答案】

3、C

4、D

5、A

5.读图,图中①地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好。

盛行风的上风地带,距工业区远,污染少。

最可能布局高级别墅小区,A对。

②地距市中心近,环境较杂乱,B错。

③地位于交通线附近,噪音污染多,C错。

④地距工业区近,环境质量差,D错。

考点:

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商业区布局原则,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完成下列各题。

6.林下经济多采用林一菌、林一药、林一禽、林一草一牧等模式,很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其主要原因是

A.粮食价格低,经济效益差

B.种植粮食劳动强度大,农民积极性低

C.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D.林下水源紧缺,粮食作物生长需水量大

7.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A.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B.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环境污染程度下降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答案】

6、C

7、D

【解析】

试题分析:

6.根据材料,林下经济多采用林一菌、林一药、林一禽、林一草一牧等模式,很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其主要原因是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C对。

林下不种植粮食作物与作物价格、劳动强度、水源等无关,ABD错。

7.根据材料,林下产业的发展是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产出,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D对。

林下经济是人类种植,不是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A错。

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无关,B错。

生态农业模式,材料没有显示环境污染问题,C错。

考点:

林下经济模式中作物类型特点及原因,对环境的影响。

油橄榄是著名的多年生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盛产于地中海沿岸。

其寿命较长,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

我国于1964年引进,由于该树种种植条件较苛刻,要求光照充足,冬季气温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因此推广地区不多。

读“甘肃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8.甘肃境内,最适宜种植油橄榄的地区是

A.酒泉B.武威C.兰州D.武都

9.油橄榄树对甘肃适种地区来说,其环境效益主要是

A.减缓土地荒漠化B.减少水土流失

C.抑制气候变暖D.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

8、D

9、B

【解析】

试题分析:

8.根据材料,油橄榄盛产于地中海沿岸,是亚热带经济林,甘肃境内,酒泉、武威、兰州都位于祁连山以北,是温带气候,气温低,不适宜,A、B、C错。

武都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所以甘肃境内最适宜种植油橄榄的地区是武都,D对。

9.油橄榄树在甘肃适种地区,属于甘肃南部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水土流失严重。

种植油橄榄,提高植被覆盖率,其环境效益主要是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B对。

陇南属于湿润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少,A错。

抑制气候变暖,减轻环境污染不是经济林的主要环境效益,C、D错。

考点:

区域经济林发展的条件,主要环境效益。

湖北汽车工业始于十堰,之后拓展到襄阳、随州、武汉,形成了千里汽车工业走廊,走廊中的四大工业基地各有特色,十堰以生产卡车为主,随州以罐式车、环卫车等为主,襄阳以商务车为主,武汉以小轿车为主。

读“湖北汽车工业走廊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0.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布局在十堰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技术B.市场C.交通D.政策

11.图中四大工业基地各具特色的汽车产业布局是为了

A.减少无序竞争B.减轻环境污染

C.获取规模效益D.加强科技与信息的交流

12.近年来,湖北东风汽车公司加大了与国外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的力度,这样做有利于

A.减少零部件的运输成本B.进口外国原材料

C.利用国外的品牌和技术优势D.开拓国际市场

【答案】

10、D

11、A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读图,十堰位于内陆山区,处于山谷中,交通不便。

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布局在十堰,主要是考虑当时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防安全的需要。

主导区位因素是政策,D对。

交通、技术、市场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11.根据材料,图中四大工业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汽车产业,这种布局是为了减少无序竞争,A对。

布局不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不能减轻环境污染,B错。

分散布局,不能获取规模效益,C错。

不利于加强科技与信息的交流,D错。

12.我国的东风汽车公司发展时间较晚,技术水平低,缺少品牌竞争力。

加大与国外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的力度,有利于利用国外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占领市场,C对。

利用品牌、技术为主,不能减少零部件的运输成本,A错。

原材料仍是国内的,B错。

产品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D错。

考点: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工业基地布局的原因,组建中外合资企业的原因。

展线是铁路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一种修筑形式。

读“某地铁路的展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展线铺设方法主要是

A.为了避开地形对铁路的不利影响B.为了减小铁路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

C.为了连接更多的城镇D.为了形成独特的铁路景观

14.该展线最可能出现在

A.哈大(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线上B.京沪(北京至上海)铁路线上

C.南疆(库尔勒至喀什)铁路线上D.成昆(成都至昆明)铁路线上

【答案】

13、A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13.根据材料,展线是铁路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一种修筑形式。

因地制宜展线铺设方法主要是为了避开地形对铁路的不利影响,A对。

因地制宜,与减小铁路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无关,B错。

连接城镇不是主要原因,C错。

与形成独特的铁路景观无关,D错。

14.铁路线尽量以平直为主。

哈大铁路线、京沪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南疆铁路线分布在山麓地带,地形比较平坦,没有地形的限制,出现展线的可能性小,A、B、C错。

成昆铁路线由成都到昆明,穿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形崎岖,部分路段需采用展线来减小铁路坡度,D对。

考点:

铁路线建设选线的原则,展线形式分布的地区。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温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秸秆(主要为玉米秸秆)利用方式和沼气生产示意图,该地秸秆量较大且沼气池利用时间较长。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5.该地最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C.成都平原D.珠江三角洲

16.与传统利用方式(直接还田或作为薪柴燃烧)相比,图示秸秆利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A.减轻农民劳动强度B.提高资源利用率

C.增加土壤肥力D.减轻水土流失

17.在该地区推广沼气生产,对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影响有

①保持农村环境的清洁卫生②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③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5、B

16、B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15.根据材料,沼气生产需要发酵过程,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

松嫩平原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A错。

华北平原气温适宜,作原料的玉米秸秆充足,最可能发展沼气,B对。

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气温适宜,缺少玉米秸秆作原料,C、D错。

16.与传统利用方式秸秆直接还田或作为薪柴燃烧相比,图示秸秆利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提高资源利用率,B对。

发展沼气,不能减轻农民劳动强度,A错。

几种方式都增加土壤肥力,C错。

与减轻水土流失无关,D错。

17.根据图示环节,废弃物排放减少,所以在该地区推广沼气生产,有利于保持农村环境的清洁卫生,①对。

利用秸秆生产清洁能源,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②对。

没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③错。

该模式为家庭生产模式,与增加就业机会关系不大,④错。

所以A对。

考点:

区域沼气发展的条件,沼气生产的主要优点,对区域的有利影响。

水利工程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显著,2000年前湘江流域陆续修建了官庄、黄材、东江等大中型水库,2003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工并开始蓄水。

读“湘江河口处水位季节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关于水利工程对河湖水文特征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湘江流域内的水利工程降低了湘江河口水位

B.湘江流域内的水利工程增加了湘江河口流水含沙量

C.三峡工程的修建使得湘江河口处水位整体上有所下降

D.三峡工程的修建导致洞庭湖区洪水水位的大幅下降

19.据图可知,三峡水利枢纽开始蓄水的月份最可能是

A.3月B.6月C.9月D.12月

【答案】

18、C

19、C

【解析】

试题分析:

18.读图,根据图例,湘江流域内的水利工程修建在2000年前,图中曲线1981-2002年间,湘江河口水位在7月份升高,A错。

湘江流域内的水利工程拦截泥沙在库区沉积,减少了湘江河口流水含沙量,B错。

三峡工程的修建在2003年,根据图中曲线判断,由于三峡蓄水,湘江河口处水位整体上有所下降,C对。

三峡工程修建,雨季到来前要泄水,增加下泄水量,洞庭湖区洪水水位在夏季,下降幅度不大,D错。

19.读图,图中曲线在9月份,湘江河口水位明显下降,最快时是10月份。

三峡水利枢纽开始蓄水的月份可能是9月份,对洞庭湖水位影响最明显是10月,C对。

考点:

读图能力,湘江河口水位变化的原因,三峡水利枢纽蓄水时间。

读“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0.该月,甲乙丙丁四地的降水情况是

A。

甲乙两地多雨,丙丁两地少雨B.丙丁两地多雨,甲乙两地少雨

C.甲丙丁三地多雨,乙地少雨D.甲乙丁三地多雨,丙地少雨

21.该月,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的叙述,可信的是

A.①地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小值B.②地向南航行的船只顺风而行

C.③地牧民将牲畜驱上山地牧场D.④地处海峡风浪达一年中的高峰

22.若图示区域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约为40°,则该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A.90°B.83°C.75°D.68°

【答案】

20、C

21、D

22、B

22.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若图示区域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约为40°,则该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是40°,该地纬度是16.5°S。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83°,B对。

考点: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差异及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第Ⅱ卷(综合题共56分)

二、综合题(共56分)

2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如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的城市配套,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赶着上班。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为我国众多“睡城”中的典型代表。

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们,在燕郊和北京之间的道路上,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

下图为燕郊相对位置示意图。

(1)分析燕郊成为“睡城”的原因。

(6分)

(2)简述京漂族的“潮汐式”流动对北京交通的影响。

(4分)

(3)指出为缓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采取的措施。

(4分)

【答案】

(1)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

(6分,任答其中三点)

(2)上午上班时间,燕郊通向北京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

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下午下班时间相反。

(4分)

(3)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等。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燕郊被称为“睡城”,是因为这里是京漂族睡觉的地方。

这里的经济水平较低,房价较低,与北京距离较近。

京漂族在北京购不起房,在这里购房或租房居住。

除房地产外,该地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消费水平低。

是京漂族睡觉、休息的地方,所以称睡城。

(2)京漂族每天是“潮汐式”流动,上午上班时间,大量车辆开向北京,燕郊通向北京道路车流量大,较为拥堵。

北京通向燕郊的道路车流量小,通行顺畅。

下午下班时间相反。

针对此情况,设置了潮汐车道。

(3)为缓解人口“潮汐式”流动,燕郊应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移,减少人口潮汐流动。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等。

考点:

燕郊睡城称号的原因,人口“潮汐式”流动对交通的影响,解决措施。

24.(14分)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距成都约700千米,县内平均海拔3860米。

2011年末该县总人口为45960人,土地总面积为5796.6平方公里,是四川甘孜州最典型的半农半牧县,耕地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仅10万亩左右,天然草场约33万公顷,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二、三产业高。

材料二油菜是炉霍县的主要油料作物,该地油菜籽千粒重4克~6克,每株产量10克~20克。

炉霍县油菜不仅单产高于成都平原,而且质量较优,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1)根据材料推测,甲、乙、丙、丁四地耕地面积最大的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6分)

(2)分析炉霍县油菜较成都平原单产高且更绿色的原因。

(4分)

(3)近年来,炉霍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试简述该县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

(4分)

【答案】

(1)丁地(由河流分布可知),丁地地势为炉霍县最低,发展种植业的热量条件较好;位于解水河河谷,地形较平坦,水源与土壤条件较好;聚落较密集,由此可推测该地的耕地面积最大。

(6分)

(2)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气温较低,害虫不易生存和繁殖,农药使用少;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污染较轻,环境质量高。

(4分)

(3)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工业基础落后,技术水平低;距离消费市场远,产品运费高等。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河流分布可知,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为炉霍县最低,发展种植业的热量条件较好。

丁地位于解水河河谷,地形较平坦,水源与土壤条件较好。

根据图中聚落符号,丁地聚落较密集。

甲、乙、丙三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聚落数量少。

由此可推测丁地的耕地面积最大。

(2)根据材料,炉霍县位于川西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大气保温效应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气温较低,害虫不易生存和繁殖,农药使用少。

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污染较轻,环境质量高。

油菜更绿色。

(3)工业发展条件主要是工业基础、交通、技术、基础设施、市场距离等方面分析。

炉霍县位于川西高原,交通条件较差。

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开发晚,工业基础落后,技术水平低。

距离东部经济较发达区消费市场远,产品运费高等。

发展工业效果不理想。

考点: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农业发展的条件,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5.(14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哥斯这黎加是中美洲一个农业国家,境内多火山,中部高大山脉纵贯全境,沿海平原较为狭小。

下图为哥斯达黎加简图。

(1)简述火山喷发对哥斯达黎加的主要影响。

(4分)

(2)指出该国东部与西部自然带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6分)

(3)哥斯达黎加国境内铁路线较少,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试简述其原因。

(4分)

【答案】

(1)火山喷发威胁周边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影响生产与生活;火山灰带来肥沃的土壤,促进农业生产;火山可成为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4分,任答其中两点)

(2)东部为热带雨林带、西部为热带草原带。

原因:

东部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水分条件能满足雨林生长;而西部地区是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冬半年降水稀少,旱季较长,只能生长耐旱能力较强的草本植物和灌丛。

(6分)

(3)该国国土面积狭小,长途运输量较小,短途运输公路的优势较明显;境内多山,山区公路建设成本较低。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地质灾害知识,火山喷发带来炽热的岩浆和火山灰,能够威胁周边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影响生产与生活。

火山灰带来肥沃的土壤,促进农业生产。

火山景观可成为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2)读图,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国东部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水分条件能满足雨林生长。

所以东部为热带雨林带。

根据河流判断,该国中部是山地地形,西部地区是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冬半年降水稀少,旱季较长,只能生长耐旱能力较强的草本植物和灌丛。

所以西部为热带草原带。

(3)根据图中经纬度范围判断,该国国土面积狭小,长途运输量较小。

短途运输方式中,公路的优势较明显。

该国境内多山,山区公路建设成本较低。

所以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

考点:

地质灾害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及原因,区域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原因。

26.(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菲律宾是一个群岛国家,降水丰富,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狭小。

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国内第一大岛(图中A岛)人口接近5000万,经济最发达,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该岛淡水资源日趋紧缺;第二大岛(C岛)人口约1400万左右,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热带原始林保存较好,近年来该岛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橡胶种植业,经济发展提速。

下图为菲律宾简图。

(1)请你从开源的角度为A岛提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合理措施,并说明理由。

(6分)

(2)图中B岛地下岩石多花岗岩和片麻岩,试分析其成因。

(4分)

(3)你认为A岛是否应大力发展橡胶种植,请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海水淡化、修建水库(或蓄水池)。

该岛经济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工厂,生产淡水;该岛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修建水库(或蓄水池)可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提高雨水利用率。

(6分)

(2)B岛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岩石破碎,岩浆由裂隙处侵入,冷却形成花岗岩,部分花岗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

(4分)

(3)观点一:

应大力发展橡胶种植。

理由: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较充足;政策扶持,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们收入等。

(或观点二:

不应该大力发展橡胶种植。

理由:

大面积种植橡胶将破坏热带原始雨林,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生物多样性。

)(4分)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根据该岛的气候,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较充足,适宜橡胶种植。

该岛有政策扶持,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橡胶种植。

大力发展橡胶种植,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们收入等。

所以应大力发展橡胶种植。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不应该大力发展橡胶种植。

因为大面积种植橡胶将破坏热带原始雨林,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进而威胁生物多样性。

考点:

区域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措施,地质作用类型,板块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