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376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docx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4.5单元古诗文教案(五四制)

总体设计思路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有优美的意境,诗歌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想古诗词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希望学生通过诵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更要能读到自己的心中,感受人生的或喜或悲,千百滋味。

让学生爱上诗歌,成为“有诗歌味道的人”。

由于学生与作品写作时代相隔久远,因此我认为补充诗歌写作背景或者作者人物传记是很重要的,可以很好的辅助学生去感受诗歌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也能更好的“召唤”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真正去把握一首诗歌的“灵魂”。

我很欣赏余映潮先生的“板块教学”“语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的味道”,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时听我们的老师对余映潮先生执教《行路难》的例赞不绝口,回后,我迫不及待地整理了他的堂实录,心中满满的都是收获的快乐与幸福。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三年的教师,能模仿并运用是我的第一步,我会“走一步,再走一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前多媒体展示或印发资料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学生“小讨论”,看看能不能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

2.导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题目含义。

联系作家生平或背景资料。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

3.吟诵

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自由读、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4赏析

A学生自查或者教师补充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B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指导。

堂小讲座:

比喻和用典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6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后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表明: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

7.诵读诗歌,结束本。

8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

9板书:

  首联:

直抒胸臆。

“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

  颔联:

运用典故。

《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

  颈联:

千古名句。

“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

点睛之笔。

“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赤壁

一:

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

2补充背景资料

二:

吟诵

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自由读、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

赏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过零丁洋

一:

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

2补充背景资料

二:

吟诵

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自由读、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

自主学习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水调歌头》教案

一、导入

古往今,不知有多少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李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静夜思》,那么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留给了我们写什么呢?

我们一起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二、走近作品

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谈,既可谈所查的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2理解题目的含义。

《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接着读序言,“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作词的时间和目的。

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

——团圆。

要点提示:

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三、赏读诗歌

第一步、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自由读,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

(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个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品味诗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后在堂上展示交流。

问题一:

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

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

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

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呢?

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

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

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

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问题二:

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

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

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资料准备:

例1:

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

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

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

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

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这个问题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

从词中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

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

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

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

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

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自我安慰,自我释怀。

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问苍天。

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

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问题三: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

怎样联系起的?

(提示:

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

望月(写景)下阙:

怀人(抒情)

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拓展

在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

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

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例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六、归纳小结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素养的提升和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

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1

(板书)水调歌头

苏轼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坡羊潼关怀古

一:

教学铺垫

1简介作者

2补充背景资料

3介绍元曲知识《天净沙秋思》

二:

吟诵

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自由读、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

自主学习探究感情基调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四:

赏析

此曲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突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

阅读“走进陶渊明”—由《饮酒》说开

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

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于丹

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拓者。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

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的,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因此,如果有《走进陶渊明》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我想不做过多的词语分析,全然去感受那份清新自然就好了。

(诚然,陶渊明热爱水,钟情田园,这在诗中每有提及,但也有人说他胸无大志,是怯懦避世之人。

作为一名初中语教师,给予我们孩子的应该是人性中美的一面,能对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益的启发,我想这就是成功之处。

大致有两个思路:

1陶诗中的田园(恬美静穆,自然纯朴的田园、凋敝的农村、诗人理想中的田园)

2酒一样芬芳的五柳先生

资料:

归园田居五首、挽歌诗三首、饮酒二十首、《桃花记》、《五柳先生传》

对《饮酒》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看南,那秀丽的南就是庐,他家乡的庐,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

如果把这个“见”南改成“望”南,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说“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归纳小结: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林里面去。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行路难李白

一:

教学铺垫

1作者。

2作品的背景资料。

3乐府诗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简单讲解)

二:

吟诵

读出四三的节奏和停顿。

读出抑和扬,心情不好时诗句应以抑的语气读,对未充满希望时应以扬的语气读。

教师示范朗读。

有些时候,朗读技巧比较空泛,如果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可以用自己的体会和投入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本中去陶醉。

三:

美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选择富有美感的诗句。

如何找出诗歌的“美”?

学生可能没有抓手,教师可通过实例予以启发,从诗句的意义与意境两方面入手。

2通过朗读展示,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师补充指导。

四:

难句欣赏

中微型讲座:

警句和用典。

关于用典。

为什么要用典?

功能是避直就曲。

但是,写作为什么要避直就曲?

中国是一个重视传统的民族,人喜欢用典始终是重视传统的一个表征。

那为什么用典就避直就曲呢?

为什么避直就曲就好、就美呢?

我的理解是,从美学上讲,距离产生美。

作者要表达的意旨和读者心灵之间的距离要比较恰当,过近了不美,过远了也不美。

恰当的用典就造成一种恰当的距离。

1警句:

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意义与壮丽意境等方面入手,进而讲警句的意义、警句的作用。

并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进一步巩固这一知识。

2用典: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与“闲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灵活运用,你学过的古诗歌或古中中用典的例子。

五:

堂小结,齐读诗歌,情感升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

走进作者、作品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诗圣”。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吟诵

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自由读、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读等不同形式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效果,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赏析作品

教师启发:

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

并对词语进行解释。

添加小标题的形式,找出关键性词语,把握作品“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赏析第一诗节

准备资料:

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3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秋风破屋”(板书)

赏析第二诗节

准备资料:

1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3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4“归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

归倚杖自—叹—息—。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群童抱茅”(板书)

赏析第三诗节

 1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夜雨湿屋”(板书)。

2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赏析一下。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赏析第四诗节

1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长夜沾湿何由彻?

2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祈求广厦”(板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忧国忧民”(板书)。

四:

品谈人物

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五堂练习

再现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例:

(之一)

镜头一:

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

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

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

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

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

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