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337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中卫一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生活理性,君子之道

“君子”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讲人生修养有“圣人”、“仁人”和“君子”三个境界。

“圣人”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圆满,功业辉煌。

“仁人”也就是“志士”,他们没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无私无畏,为民族和社会利益不惜奉献生命。

而“君子”,也具有道德信仰,能够恪守人生信条,但是还考虑种种现实的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不及“仁人”那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三者的道德境界,“圣人”最高,“仁人”次之,“君子”又次之。

《论语》中有关君子品格的表述在许多方面与圣人、仁人不同。

首先,君子的形象总是文雅的,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需要借助外在的形象获得他人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同;而仁人志士并不一定讲究这一点,他们直接透显内在的生命情怀,以质朴博大的精神打动人,形象如何无关紧要。

君子一般也是博学、有才艺的,讲究礼仪规范。

这些也与仁人志士不同,仁人志士以其道德精神和无畏牺牲来贡献社会,知识渊博与否、才艺有否是次要的。

而且,他们还往往姿态狂放,不拘束于礼仪规范。

在社会上为人做事,君子与仁人的道德表现也有差异。

他们都要求友情、孝敬、敬事、为政等方面的素养,但是君子的友情和孝敬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仁人志士为民族社会的大业可以忽略这一点。

君子所敬的主要是职业事务,仁人志士所敬的则是大事业,他们因为大事业可以不安心具体事务。

同样是为政,君子也侧重在行政事务上的诚勉,而仁人志士的精神更多表现在国家政治领域。

作为君子和仁人,最根本的是内在要具备省思、忠信、仁爱、道德的素质,但是君子不像仁人志士那样把仁爱之心扩展到了极限而常常摒弃一般的礼仪形式,而是在礼仪活动中表达对人的关爱,仁与礼相配相合。

君子的道德没有达到为信仰而不计私利的境界,理想也没有仁人志士那样伟大;他们跟现实更近些,考虑怎样做好事,怎样有效果,怎样成为受到尊敬的人。

显然,从《论语》语录看,孔子对于君子与仁人的境界差别有明确的阐述。

他反复强调这一点,应当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那些圣人,实现了内圣外王,是历史道德的符号,高不可攀。

仁人无私无畏的境界,也是现实社会中绝少数人才可能做到的。

而君子,则社会上大多数人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所以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倡导君子修养的目的,就是为普通人建立人生的坐标,为全社会设置一个普遍可行的价值原则。

新时代的人文社会建设,也需要教育培养人,但是以什么样的道德境界为目标,社会成员需要什么样的基本素质,这些问题值得再探讨。

实践证明,标准过高,要求绝大多数人超越人类社会道德实践的可能性,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论语》的思想给予我们启示:

在全社会可以广泛宣传、个人可以普遍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有关爱他人及社会的仁德之心,也有个人的欲求,有价值信仰,也有生活理性的君子之道。

1.下列有关“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君子”是孔子所讲的人生修养中的三种境界之一,是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

B.“君子”能像“仁人”那样恪守人生信条,但不及“仁人”那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C.“君子”的形象总是文雅的,他们在社会上为人更着眼于日常生活,做事更安心于具体事务。

D.“君子”是在礼仪活动中表达对人的关爱,仁与礼相配相合,他们主要考虑现实中的个人利益,当然,也追求生活理性。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人”有至高的政治地位,道德圆满,功业辉煌,但他们只是历史道德的符号,高不可攀。

B.“仁人”虽然没有赫赫的文功武治,但是他们无私无畏的境界是现实社会中绝少数人才可能做到的。

C.仁人志士直接透显内在的生命情怀,以质朴博大的精神打动人,他们都不讲究外在的形象。

D.仁人志士往往姿态狂放,不拘束于礼仪规范,而君子一般是博学、有才艺的,讲究礼仪规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君子要求友情、孝敬、敬事、为政等方面的素养,而仁人志士为民族社会的大业可以忽略这些。

B.从《论语》语录看,君子在形象、才艺和为人做事等方面都与圣人和仁人有着根本的不同。

C.孔子倡导君子修养,应当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是为全社会设置一个普遍可行的价值原则。

D.《论语》的思想启示我们,只有以最低的道德境界为目标,才能达到教育培养人的预期效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

衣服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

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尘,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得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4.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意——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顿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

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

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

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本人是以小院人对于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于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奋激。

5.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

6.小说以“永远的门”为标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揭秘城市生活成本:

孩子教育占大头

“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和“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引发广泛关注。

“算账”一时成为热词。

大城市生养一个孩子动辄需花费数百万元;一款同品牌、同款型的汽车在国内买要多掏几十上百万元——触目惊心的账本背后,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对立。

有人有切肤之痛,有人觉得言过其实。

看来看去,都成了一本糊涂账。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需要支付成本。

不同的是,有的很透明,有的很朦胧。

养育一个孩子、买一辆汽车,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自然会导致成本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化的商品时代。

但这不应该是生活成本糊涂化的理由。

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我们为尚不富足的生活支付了多少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隐性成本”。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广州生育成本高达201.4万元。

该排行榜说,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需要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16.78年。

这201.4万元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包括怀孕时的营养成本,一年2万元左右;产前产后及月子费用,1.4万元;学前日常用品成本,6年18万元;学前教育成本及学前其他成本,6年60万元;7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如学校常规收费、择校费、补习家教费等,16年95万元;人情送礼花费及生活费,16年35万元。

即便如此,广州仅能名列第四。

“最贵”的北京生育成本竟然高达276万元。

上海生育成本达247万元,深圳达216.1万元,杭州183.2万元,南京170.1万元,武汉160.6万元,青岛152.6万元,西安142.5万元,长春131.5万元。

该榜单发出后,引发了网民大讨论。

意见则呈现两极化。

有网友说:

“谁家养孩子这样养的?

这不鬼扯吗?

”也有网友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人民日报》日前就此撰文,援引相关专家的说法称:

“生育成本的下限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就是考虑一些基本的需要,而生育成本的上限是无止境的,可以无穷大,不宜做此类比较。

”对于此榜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李丁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质疑:

“网络上并没有给出计算的具体方法,不知道是调查而来,还是粗略的估测?

该排行榜,不是很严肃。

”不过,研究人口与社会问题的李丁也提出,中国生育成本尤其是城市居民生育成本确实在上升。

“我们统计发现,不管是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孩子教育支出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更关键的是,有些成本是隐性的,无法量化衡量”。

公务员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下半年就要开始上小学。

她看到这份榜单时笑了,觉得不可信,但也道出她的苦水,养儿不易、开销很大。

“我们都说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可实际开销是多少呢?

”“我一朋友小孩,幼儿园就上好的,一年要好几万元。

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只是小区的,已经让我觉得他输了,小学不能再输了。

”她结婚时房子买在广州番禺区,为了儿子上学,把番禺的房子卖了,跑到越秀区买房子。

“我问了中介,我们那房子光学位费就值30万元。

专家们说,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

但林女士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养活他,还要养好他。

我们要算出养一个孩子需要花多少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很多难以量化。

但一个基本判断大致是准确的:

要想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

这源于教育这种社会性资源也是分配不均的,是一种变相的“垄断”,迫使人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去获取这些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要算出生活成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专栏作家李俊就曾写道,有一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便宜,但是我们要获得它,付出隐性成本却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些隐性成本的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旨所在。

要破解垄断转嫁的成本,在于我们让社会一些并不是透明、开放的领域,变得开放透明。

7.下列对报告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大城市生养孩子的成本达数百万元,进口车国内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表明我们为生活支付了许多“隐性成本”。

B.从怀孕时的营养成本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均在百万以上,对此,绝大多数网友表示认同。

C.对于“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专家认为生育成本难以量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很大的比例。

D.养育孩子不应该攀比,我们无法算出生养一个孩子要花多少钱,好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免费的,能为家庭节约一定的教育成本。

E.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市场化,许多东西看起来很便宜,但生活成本既零碎又复杂,所以很难算出来,成了一本糊涂账。

8.大城市的生育成本包括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说明。

(4分)

9.本篇报告揭秘城市生活成本中孩子教育占大头,实质要谈的是什么问题?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

“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对曰: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

“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

”曰:

“八千缗。

”蒙叱曰: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

“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

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5分)

(2)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完成14~15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

怎堪。

②青草瘴:

《番禺杂编》载:

“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即指岭南春夏之交时所生的瘴气。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名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在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之情。

D.诗词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表达了对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的愤愤不平之情。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之才类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1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通过,,,这三句,阐明学习须“登高望远”的道理。

(2)《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将进一步减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一定会有所扭转。

B.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C.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美元的不断贬值,冲击了全球资产价格,对股市楼市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D.“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脱颖而出。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把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并将强化各项政策措施。

B.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C.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

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D.火灾原因认定书认定引起本次火灾的原因是由于青岛拓昆机件有限公司车间北门外电闸短路打火引燃车间造成的。

19.选出语义不完全相同的一组()(3分)

A.①一锅饭能吃三十个人②这一锅饭能供三十个人吃

B.①节日前各家要打扫卫生②节目前各家要打扫垃圾

C.①教室里好不热闹②教室里很热闹

D.①王大夫看病去了②王大夫出诊去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①?

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这样解释道: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语文是什么?

②。

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

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

而且,我认为,③,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

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21.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50字以内。

(5分)

最近,北京大学宣布2017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

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

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

这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举孝廉”。

汉时选拔人才,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举孝廉。

(1)我赞成:

(2)我反对: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高校实行无偿献血换综合评价2个学分的政策,引起诸多讨论。

大一学生李超感到新奇:

“既奉献了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我想参加;不过,万一身体不适宜献血怎么办?

”而大三学生王东则质疑:

“无偿献血是一种自发的爱心活动,不应附加条件,如果献血能获得学分,那就不是无偿了。

”校方回应:

并非强制要求献血,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综合评价的2个学分还可以通过参加支教、普法宜传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来获取。

对此,你怎么看?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淡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