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184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docx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

规划纲要

 

成都市文化局

二○一一年十月

序  言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

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成都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格局初步形成。

成都文化发展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日益增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艺术创作演出取得新业绩,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出新品牌,文化市场管理闯出新路径,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新亮点,文化灾后重建呈现新风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文化队伍建设激发新活力。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群众维护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与不懈追求,文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成都文化发展应在“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水平、加速发展,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体系丰满文化领域技术创新主体,以建设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建设现代文化创作生产体系发挥文化引导教育功能。

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树立开放思维和全球视野,参与世界文化竞争,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和成都特色的文化建设之路,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努力完成“十二五”时期成都深入实施城乡统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巩固和扩大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开创成都科学发展新局面赋予成都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为了推动成都市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时期的更大发展,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川办发〔2010〕86号)、《四川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编制本《纲要》。

本规划纲要主要涵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博事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艺术、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

目  录

一、“十一五”时期成都文化的回顾与总结…………………………1

(一)文化事业发展有新飞跃…………………………………………1

(二)文化艺术生产有新亮点…………………………………………2

(三)文化产业培育有新进步…………………………………………3

(四)文化市场规范有新举措…………………………………………5

(五)文化遗产保护有新成就…………………………………………5

(六)文化体制改革有新突破…………………………………………7

二、“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9

(一)发展目标…………………………………………………………9

(二)战略举措…………………………………………………………12

四、“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的主要任务……………………………13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3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13

2.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14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14

4.提高大众文化鉴赏水平……………………………………………15

5.丰富群众文化活动…………………………………………………15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6

1.继续实施文物保护…………………………………………………16

2.全面开展大遗址保护工程…………………………………………16

3.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17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17

5.拓展文化遗产传承途径……………………………………………18

6.实施指南针计划……………………………………………………19

(三)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19

1.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19

2.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20

3.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22

4.重点发展文博旅游业………………………………………………22

5.全面发展演艺娱乐业………………………………………………23

6.着力发展艺术品原创产业…………………………………………24

7.持续发展动漫游戏产业……………………………………………25

8.支持发展网吧连锁企业……………………………………………26

(四)大力建设现代文化市场…………………………………………26

1.培育文化市场主体…………………………………………………26

2.健全各类文化市场…………………………………………………27

3.规范文化市场管理…………………………………………………28

4.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28

5.打造文化市场品牌项目……………………………………………28

(五)扩大国内区域与对外文化交流合作……………………………28

1.加大国内外区域文化合作…………………………………………28

2.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29

3.扶持对外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出口………………………………30

五、“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的政策保障与措施……………………30

(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30

1.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30

2.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和保障机制…………………………30

3.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现代文化市场………………………………31

4.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31

5.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32

(二)政府投入保障政策………………………………………………32

1.加大投入力度………………………………………………………32

2.转变投入方式………………………………………………………33

3.落实公共文化政策…………………………………………………33

(三)文化经济政策……………………………………………………33

1.延续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33

2.完善投融资政策……………………………………………………34

3.制定文化原创激励政策……………………………………………34

(四)文化贸易促进政策………………………………………………34

1.大幅度提高资金扶持和出口奖励力度……………………………35

2.激励文化出口企业开拓国际文化市场……………………………35

3.进一步制定扶持文化服务出口优惠政策…………………………35

4.进一步完善文化进出口市场政策…………………………………35

(五)人才保障政策……………………………………………………35

1.强化专业人才培训…………………………………………………35

2.培育文化高端人才…………………………………………………35

3.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36

4.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36

(六)法制保障…………………………………………………………36

1.提高文化执法能力和水平…………………………………………36

2.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36

六、“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发展的组织实施………………………37

专栏1:

成都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38

专栏2:

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40

专栏3: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发展格局…………………………………41

专栏4:

成都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42

专栏5: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44

专栏6:

成都市文博旅游业重点项目…………………………………45

专栏7:

成都市演艺娱乐业重点项目…………………………………46

专栏8:

成都市艺术品创作演出剧目…………………………………47

专栏9:

成都市艺术品原创产业重点项目……………………………47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

规 划 纲 要

一、“十一五”时期成都文化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抢抓“三个机遇”、带头推进“两个加快”、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共创共享,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艺术,壮大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保护文化遗产,改革文化体制,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建设文化成都,进一步奠定了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乡文化基础。

2005年8月,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7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2007年和2009年,国务院先后两次批准在成都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获得巨大成功;2009年5月,遵照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指示精神,文化部在成都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成都基层文化建设的经验。

去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成都博物馆新馆等标志性的重大文化工程相继开工。

(一)文化事业发展有新飞跃。

——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实现城乡全覆盖。

按照党中央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在全国同等城市率先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达标全覆盖,同时建设标准领先中西部地区,在全域成都范围内,基本构建起了城乡一体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市文化馆、图书馆基本阵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市文化馆、成都图书馆从等外馆一举跨入一级馆,全市19个区(市)县全部建成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其中一级馆16个,二级馆15个;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的高标准的完成了两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市主城区77个街道和14个郊区(市)县的238个乡镇全面完成了综合文化站(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市3341个村和社区建成了文化活动室。

——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率先建立。

在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实现基层基本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2008年,报呈市政府办公厅决定印发了《关于做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009年,又报呈市委、市政府决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市文化局还与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市财政局、市人事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有关具体事宜的通知》,从而较好地建立起了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保障共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特别是从政策上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每个街道乡镇每人每年6至10元,此项工作在全国大城市中尚属首例。

(二)文化艺术生产有新亮点。

按照国家、四川省关于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市专业艺术院团创作生产了近百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剧目和500余件舞蹈、曲艺、歌曲等舞台艺术作品。

校园音乐剧《青春时光》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二等奖;京剧武戏《碧海神珠》向李长春等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并得到高度评价,京剧《薛涛》获文化部主办的国家京剧艺术节二等奖、梅花奖,川剧《欲海狂潮》获文化部2006年全国地方戏剧南北片区展演剧目一等奖、全国“三个一”工程奖,并成功入围“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音乐剧《金沙》演出千余场,取得了较好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映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大型话剧《坚守》全国巡演近百场,剧组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英模集体”称号以及并获全国“三个一”工程奖;反映抗击青海玉树地震的话剧《情满玉树》获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杂技剧《神话金沙》在上海驻场演出140多场后转战北京驻演,至今已演出近2千场,实现了成都本土艺术“走出去”的目标。

舞蹈《背靠背》获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创作表演三等奖。

木偶皮影剧《巨人城堡》《感动偶人》获全国木偶皮影金狮奖。

2006年以来,市直属艺术院团创作的文艺节目连续三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在抓好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市专业艺术院团承办参与还完成了各类大中小型文艺演出活动;策划组织了成都市历年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成都市庆祝建党85周年、庆祝“十七大”、奥运圣火成都传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四川成都大庙会、第一、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中国四川文化旅游节、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展演活动等重要文艺演出活动;同时实施文化惠民演出7000余场,观众500余万人次。

(三)文化产业培育有新进步。

据统计局统计,2009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529.23亿元,创造增加值136.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0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

在文化部命名的131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成都市有6个。

2008年,成都市文化局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完善政策。

协助市政府起草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捐赠文化事业实施意见》,编辑了《成都市捐赠公益文化事业项目推荐》。

仅近两年,相关文化单位就收到社会捐赠的人民币现金2959万元。

——打造品牌。

一是打造金沙文化品牌。

市财政全额投入3.9亿元,完成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按照公司化、市场化理念打造的《金沙》音乐剧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优秀出口文化服务项目”。

二是打造锦里古街品牌。

在2004年锦里一期成功开街的基础上,又投资4900万元,建成了锦里二期,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拉动周边经济2亿元以上,该街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三是打造诗歌文化品牌。

以杜甫草堂为核心,在浣花溪公园内组织实施了诗歌大道、新诗小径、诗歌意景等诗歌文化改建和建设工程,建成了唐风遗韵游客中心,恢复了万福楼等重要景点,实施了建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诗圣文化园建设项目。

2005年,中国诗歌学会将“中国诗歌文化中心(诗歌公园)”的牌子正式授予了成都。

四是打造成都庙会品牌。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于2005年恢复了中断45年的“成都大庙会”,连办七届,常办常新,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9余万人,实现门票收入4500万元。

——拓展渠道。

通过努力,“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及其所属的孵化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展示体验中心于2004年全部落地成都。

积极扶持现代艺术产业,着力培育三圣乡中国当代艺术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红星路创意产业园区和成都欢乐谷项目建设。

同时,认真抓好《成都市文化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中心城区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等编制工作,指导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科学性、前瞻性布局,为产业项目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规范运作。

按《公司法》要求,2008年9月圆满完成对局属单位5家产业公司的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公司运作。

2008年妥善解决了精图大厦遗留问题和银杏酒楼、金鹰酒楼的拆迁谈判工作。

经市国资委同意,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精图大厦进行了整体变卖,成都艺术剧院获得中级人民法院变卖款660万元。

(四)文化市场规范有新举措。

——管好网吧。

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属地管理、以网管网、抓大限小、违规重处、疏堵结合、典型引路”的网吧管理24字方针,较好的解决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这个社会热点问题。

成都经验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从今年开始,开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打造网吧企业龙头,引导网吧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力争明年全面建立全市网吧的连锁经营业态,进一步规范和净化网吧经营秩序。

——打击非法。

打击侵权盗版违法经营活动,先后查获非法音像制品地下交易窝点170余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上千万盘;建立市、县、乡三级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取缔小、乱、差的非法歌舞娱乐场所1200余家,有效净化了文化市场。

——依法审批。

严格行政审批工作,清理了15个行政审批项目,建立了前后台协同机制,保证审批与监管不脱节;坚持政务公开,将办理过程纳入全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网络平台,接受上级部门和市民的监督。

市文化局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投资软环境建设先进单位。

(五)文化遗产保护有新成就。

——文物保护继续加强。

深入贯彻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构建成都文物地方法规体系,修改制定了《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全市新发现各类文物点8810个。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从112处增加到4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34处增加到7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14处增加到100处;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识;新发现的江南馆街唐宋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维修了观音寺、邛窑遗址、成都画院、陈家桅杆、龙藏寺、文君井、洛带会馆群、明蜀王陵等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完成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四个重灾区争取和落实中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34亿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落实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

——文博事业日益繁荣。

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开放了投资4亿元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投资8亿元的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加紧建设,预计2012年建成开馆;经过向中编办申报,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博物馆——中国皮影博物馆落地成都;中国和法国政府达成了合作建立成都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协议;成都武侯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另有4家文保单位分别被评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印发了《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管理意见》,国家文物局在成都举行了“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成都论坛”,已审批民办博物馆33座,将通过打造成都民办博物馆聚集中心、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洛带博物馆聚落、青城山博物馆村落,建设博物馆之城,努力创建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示范城市。

——非遗保护成为亮点。

成立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蜀锦、蜀绣、成都漆器和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17个项目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名个人成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精心策划和积极申办,经国务院批准,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是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两届参加的国家、国际组织共109个,直接参加人数近千万人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有效提升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特别是今年举办的第二届非遗节,是1972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参与主办我国的大型国际活动,参与人次达520万人次,拉动成都各种消费54.2亿元,为我市打造国际性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文化体制改革有新突破。

按照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直属事业单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

——整合资源,建立新体制。

整合原成都市歌舞剧院、成都市话剧院、成都市京剧团、成都市杂技团、成都市曲艺团、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组建了成都艺术剧院;整合成都博物馆、成都皮影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成都十二桥遗址博物馆和船棺遗址博物馆,成立了成都博物院;将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并入成都市川剧院;对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成功进行转企改制改革;完成市电影公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原为事业编制的文化局文物处改为参公管理。

——打破陈规,建立新制度。

努力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制,领导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同时,100%实行了人事聘用制度,100%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落实市委、市政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积极妥善的安置2412人富余人员,事业单位在职总人数由2428人减少到1281人,减少46%。

二、“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总体取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强大动力,以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重要保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进一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成都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新三最”目标,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成都文化发展的原则是:

——坚持基本需求与多样需求相结合。

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主导,科学定位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职责与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坚持把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与稳步发展相结合。

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