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17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docx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实务模拟试题

2012公共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识记

心理学(P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9):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1832—1920)在该校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领会

科学研究的特征(P3):

①客观性。

科学研究要依据客观事实,遵循公认的基本程序和规范。

②验证性。

科学研究的结果或依据研究结果所建立的科学理论,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检验。

③系统性。

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全面地搜集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的方法(P5-P9):

㈠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的方法。

㈡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控制无关变量,系统的操作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㈢相关法。

相关法是指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方法。

㈣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预先拟定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

㈤个案法。

个案法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一个团队、企业、家庭或班级等)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

心理学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P11-P13):

行为主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8)发表的《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

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意识是主观的、不可观察的,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有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才可能确立其科学地位;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刺激和反应是构成行为的共同的基本因素;③主张使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口头报告法等,反对内省法;④行为由环境决定,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异源自其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与遗传无关。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

精神分析不仅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是大众心目中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潜意识,亦称无意识。

②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一个人当前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异常行为或症状)的潜意识根源。

③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等方法。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因为产生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所以他们自称为“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在研究对象上,反对行为主义主要以儿童或动物为被试的幼稚心理学,也反对精神分析以心理疾病患者为对象的残害心理学,也反对精神分析以心理疾病患者为对象的伤残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如创造、责任、爱、幸福、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层面的问题。

②在研究目的上,强调心理学不仅要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治疗各种心理疾患,更要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

③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方法要服务于所研究的问题。

④人本主义者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蕴含着建设性的自我实现潜能。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识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人可以不被环境决定,也可以不被潜意识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存在心理学,其代表人物为罗洛·梅(1909—1994)。

他的基本立场与马斯洛和罗杰斯一致,但他认为本性有善有恶,且恶的一面更值得警惕。

应用和分析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P16-P17):

理论意义:

掌握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心理现象,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避免陷入误区,鉴别伪心理学。

实践意义:

指导每个人的心理生活,帮助别人获得健康心理,帮助自己按照心理规律发展自身。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识记

心理的器官:

脑(P21)

神经元:

神经元是由神经细胞及其发出的两种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

(P32)

神经系统的结构

1、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2)脊神经(3)植物性神经系统(P33,P38)

领会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P24)

无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也可以叫做本能。

条件发射:

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产生的反射

二、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P36)

从外表来看,脑的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的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且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余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均衡的。

此外,两半球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位于右半球。

心理的实质(P31)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

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

应用和分析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P40-P42):

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

青少年心理的基本特点(P42-P43):

过渡性矛盾动荡性社会性

环境、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P43-P47)

个体心理发展是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生理成熟的早晚,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同伴关系与活动,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五个因素。

相对来说,在青少年期,随着个体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的增多,环境、教育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遗传与生理成熟的早晚

二、家庭环境

1、家长自身的特点:

(1)父母文化素质

(2)父母的个性与行为

2、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2)教养模式(3)亲子冲突

3、兄弟姐妹

4、家庭生活环境

三、学校教育环境:

教师的影响、教学与课程、学校环境

四、同伴关系与活动:

青少年的友谊、青少年的同伴群体

五、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环境

1、传播媒介

(1)图书

(2)电视(3)因特网

2、社会与文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识记

1、感觉(P49):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P51):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3、知觉的种类(P52):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4、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含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阙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阙限)(P55):

感受性:

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阙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变化的量。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感觉阙限,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绝对感受性。

能引起差别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阙值,对差别感觉阙值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

领会

感觉的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效、闪光融合、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P55--57)

感觉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者降低的现象。

感觉后效: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即为感觉后效。

闪光融合:

与视觉后像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现象。

当持续作用的光刺激达到一定频率时,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刺激而是连续刺激。

感觉对比:

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不是孤立的,感觉之间相互影响作用。

可以分为同一感觉之间的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可由刺激作用的时间顺序不同引起,也可以由感受器官的各部分受到不同刺激引起,前者如各种感觉适应,后者如感觉对比等现象。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引起另一种感觉器官产生感觉或者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韦伯定律(P55)

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I为原有刺激量,△I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常数,即韦伯常数。

例如:

对重量进行判断,100克为标准刺激,102克时恰能辨别两者的差异,故2克为差别阈限。

K=2/100=4/200=8/400=16/800=20/1000=1/50

对于不同的刺激,韦伯常数不同。

例如感觉重量的变化与感觉光的强度的变化不同,其韦伯常数也不同。

某种感觉的K值越小,说明该感觉越敏锐。

感觉K

视觉(亮度差异辨别)1/60

动觉(重量差异辨别)1/50

痛觉(皮肤灼痛刺激强度差异辨别)1/30

听觉(声音高低差异辨别)1/10

触觉(皮肤表面对压力大小差异的辨别)1/7

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辨别)1/4

味觉(对盐量咸度差异辨别)1/3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Schiffman,1982)

见右侧:

应用和分析

知觉的规律(P58--61)

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器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觉的选择性:

我们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即为其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含义,并用词语加以概括把它表示出来,即为其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即为其恒常性。

第四章注意与观察

识记

注意(P65)通常指选择性注意,是指由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特征(P65)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集中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是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

注意的外部表现(P67)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有特定的外部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适应性运动(当注意某一事物时,人们对感官进行的适当调整性行为即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一些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动作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止,人的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格外轻微和缓慢。

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发生显著地变化,吸短而呼长。

当注意达到高峰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现象,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P67)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这种注意一般都能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环境,但也容易造成人们分心。

2、有意注意(P68)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见P69页。

3.有意后注意(P69)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应用和分析

三种注意的影响因素

无意注意(P67)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人的主观因素:

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身心状态

有意注意(P69):

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后注意(P69-P70)有以后注意是指由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第五章记忆与遗忘

记忆的定义(P90):

心理学将记忆定义为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的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类型:

1、感觉记忆(P90)感觉记忆是指当外部物理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官后,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极短时间的记忆。

2、短时记忆(P90)短时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的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P91)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时间保持的记忆,其中大部分信息是经过短时记忆加工后转入的,还有少数信息是由刺激到达感觉记忆的那一刻留下深刻印象而得以长期保持。

4、内隐记忆(P91)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要求有意回忆的条件下,大脑自动、无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5、外显记忆(P92)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是指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P92):

1、编码是指信息的最初加工,是将外界信息转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存储是指经过编码的材料随时间而在大脑中的保持。

3、提取是指被存储起来的信息在后来的某个时间的恢复。

遗忘的几种现象(P93-94):

1、舌尖现象是指回忆的内容感觉已经到嘴边却无法记起的现象。

例如,遇见熟悉的朋友,名字似乎就在舌尖,却叫不出。

2、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况下,各项目因其在系列中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记忆效果的现象。

3、动机性遗忘是指对某些事或某些人出现记忆丧失现象,被遗忘的事或人往往与社会道德观念相冲突,或者唤起个体的创伤性体验。

4、顺行性遗忘是指在致使失忆的事故后所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5、逆行性遗忘是指对在致使失忆的事故前所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遗忘的一般规律(P103-104):

节省百分数随时间间隔的延长呈递减变化,即记忆保持量呈递减变化,且超过一定时间间隔后,保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保持在某一水平。

遗忘的原因(P104-107):

1、记忆痕迹衰退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的消退。

记忆痕迹消退主要反映出遗忘的时间效应,时间越近记得越牢,时间越久忘得越多,这种解释似乎很合理。

但是,痕迹消退理论无法解释舌尖现象和动机性遗忘现象,以及个体过一段时间或者通过某种方法(催眠等)可以拾回被遗忘的记忆的现象。

因此,痕迹消退理论不能充分解释长时记忆的各种遗忘表现。

2、材料间的干扰干扰理论认为人们对正在学习的东西的记忆可以被过去已经学习过或者未来将要学习的东西所干扰。

3、压抑个体在生活中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想起这些事情就会经历痛苦、厌恶、悔恨、自责等不愉快的体验,个体可能会压抑这些记忆。

4、编码与提取一致性从编码和提取角度来进行分析,编码是外部信息的内化,提取则是内部信息的外化。

如果相应的内外部信息部对应,内部信息不利于甚至无法实现外化,自然会表现出遗忘。

提高记忆力的方法(P107-111):

一、在学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

1、组织材料这种组织材料的核心在于先用简明扼要的句子概括出知识点,然后标出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

2、编码策略心理学家已经明确长时记忆中以语义编码为主,还兼有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

此外,程序性记忆还可能包含动作编码。

这提示我们在对材料编码的时候可以采用多重编码,以便增进记忆。

3、整合性复述整合性复述是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最好方法。

4、交叉学习先后学习的材料如果相似性较高,则容易发生钱摄干扰或倒摄干扰。

为了避免干扰影响记忆效果,应对性质类似的材料分开学习,或对不同性质的材料交叉学习。

二、在复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发现人类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即学完后很短时间内,大部分材料都会被遗忘。

所以提高复习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遗忘得最快的时候及时复习。

2、加强中间部分材料的复习系列位置效应在各种学习材料中都存在。

复习时要加强中间部分材料的巩固。

3、及时反馈与反思反馈不只是老师期末给的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在平时复习的时候就必须有了解自己复习状况的意识,而反馈能够明晰复习的效果。

减少遗忘的方法(P110):

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考试期间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保证充分的睡眠。

除身体状态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很重要。

2、明确提取线索线索对于信息提取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有很多遗忘现象都是因为提取线索失败导致的。

3、情境记忆可以利用回忆学习时的情境来帮助回忆。

第六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领会

一、思维的分类(P113-116)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划分,可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划分,可分为: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思维过程划分,可分为: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可分为:

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特征(P113)

思维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

应用与分析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23-125)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除了问题本身的难度和问题解决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外,还受到问题的表征、迁移的作用、定式的作用、功能固着和情感与动机状态五个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需要与动机

识记

1、需要(P156):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动机(P157):

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具体来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3、自我效能感(P167):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一语。

领会

1、内部动机(P158):

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本身,如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活动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满足,无需外力的作用,也不必施以外部的报酬和奖励。

2、外部动机(P158):

外部动机是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动机。

3、动机的冲突(P159):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因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为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4、维纳的归因理论(P165):

在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维纳首先确定了成就情境中成败归因的最显著的原因知觉,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

5、需要的分类(P157)

(1)按需要的起源划分:

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

(2)按所指向的对象划分: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应用和分析

1、动机的功能(P158)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一下三种功能:

激发功能。

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有动机的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当这些刺激和当前的动机有关时,其反应更易受激发。

指向功能。

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维持和调节功能。

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动机强度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P160)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具体而言,当动机强度很低时,对工作或学习持漠然态度,行为效率是很低的。

动机逐渐增加,活动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但是,当动机过强时,个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降低工作效率。

一般而言,个体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动机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降低活动效率。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60-P16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①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指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指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⑤求知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以及解决难题的需要。

⑥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4、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169-172)学习动机的培养的方法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方法⑴激发兴趣。

教师应该让学生坚信其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如果有条件,要向学生证明所学内容的用处。

⑵保持好奇心。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用许多方式不断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⑶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除了使用有趣的材料外,材料呈现方式的不同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⑷模拟和游戏。

模拟或者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承担多种角色,并从事与角色相适应的活动。

5、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P167-P168)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⑴个人的成败经验。

个人的成败经验分为两种。

一类是自身的成败经验,这种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这类经验是通过观察与示范者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

⑵个体的归因方式。

成败经验对效能期待的影响还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如果将成功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等),不一定会增强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等),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

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识记

1、定义(P175):

情绪与情感是评估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分类(P178-P179)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唤醒。

3、基本情绪的类别: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和厌恶。

领会

1、情绪的状态(P178-P179):

情绪的状态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情绪的发生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状态情绪。

[1]心境:

①心境是一种使人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②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心境不是指向某一种特定事物的特殊体验,而是一种影响人的所有体验的情绪倾向。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心境的绝好写照。

③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家庭的境遇、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逆、人际关系、往事的回忆、未来的遐想、身体状况等。

④心境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愉快,能推动人的工作和学习,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消极的心境则使人颓废悲观,妨碍人的工作和学习,抑制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2]激情:

①激情是一种暴风雨般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

②激情有四个特点。

A.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型B激情维持的时间比较短C激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D激情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就是激情犯罪。

[3]应激:

①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②经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有害于身体健康,严重的还危及生命。

③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耶把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警觉阶段;第二阶段为阻抗阶段;第三阶段为衰竭阶段。

2.情绪的表现(P181-P183)

(一)言语表情与非言语表情

(1)言语表情:

人们通过言语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来表达情绪和情感。

(2)非言语表情:

非言语表情指的是没有言语的参与,仅通过面部、姿态动作等表达情绪与情感①面部表情是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②姿态表情是表达某种情绪状态的姿态、动作。

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姿态表情。

(二)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共性

(1)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达尔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