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151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docx

Deform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铜陵学院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实验课程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指导教师张金标

专业班级10材控

(2)

姓名彭建新

学号1010121064

 

2013年04月20日

实验一圆柱体压缩过程模拟

1实验目的与内容

1.1实验目的

进一步熟悉AUTOCAD或PRO/E实体三维造型方法与技艺,掌握DEFORM软件的前处理、后处理的操作方法与热能,学会运用DEFORM软件分析压缩变形的变形力学问题。

1.2实验内容

运用DEFORM模拟如图1所示的圆柱坯压缩过程。

(一)压缩条件与参数

锤头与砧板:

尺寸200×200×20mm,材质DIN-D5-1U,COLD,温度室温。

工件:

材质DIN_CuZn40Pb2,尺寸如表1所示,温度室温。

表1实验参数

序号

圆柱体直径,mm

圆柱体高度,mm

摩擦系数,滑动摩擦

锤头运动速度,mm/s

压缩程度,%

1

100

150

0

1

20

2

100

150

0.4

1

20

3

100

250

0

1

20

4

100

250

0.4

1

20

(二)实验要求

(1)运用AUTOCAD或PRO/e绘制各模具部件及棒料的三维造型,以stl格式输出;

(2)设计模拟控制参数;

(3)DEFORM前处理与运算(参考指导书);

(4)DEFORM后处理,观察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载荷曲线图,通过轴对称剖分观察圆柱体内部应力、应变及损伤值分布状态;

(5)比较方案1与2、3与4、1与3和2与4的模拟结果,找出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差别,说明原因;

(6)提交分析报告(纸质和电子版)、模拟数据文件、日志文件。

2实验过程

2.1工模具及工件的三维造型

根据给定的几何尺寸,运用AUTOCAD或PRO/E分别绘制坯料、锤头和砧板的几何实体,文件名称分别为workpiece,topdie,bottomdie,输出STL格式。

2.2压缩过程模拟

2.2.1前处理

建立新问题,单位制度选择,添加对象,定义对象的材料模型,调整对象位置关系,模拟控制设置,实体网格化,设置对象材料属性,设置主动工具运行速度,工件体积补偿,边界条件定义,保存k文件,

2.2.2生成库文件

在工具栏上点击Databasegeneration按钮在Type栏选中New选项选择路径(英文)填入数据库文件名(英文),如forging点击Check按钮没有错误信息则点击Generate按钮完成模拟数据库的生成。

2.2.3退出前处理程序

在工具栏上点击Exi按钮,退出前处理程序界面。

2.2.4模拟运算

在主控程序界面上,单击项目栏中的forging.DB文件单击Run按钮,进入运算对话框单击Start按钮开始运算单击Stop按钮停止运算单击Summary,Preview,Message,Log按钮可以观察模拟运算情况。

2.3后处理

模拟运算结束后,在主控界面上单击forging.DB文件在PostProcessor栏中单击DEFORM-3DPost按钮,进入后处理界面。

1)观察变形过程:

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

2)观察温度变化:

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Temperature,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3)观察最大应力分布:

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MaxStress,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最大应力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4)观察最大应变分布:

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MaxStrain,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最大应变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5)观察破坏系数分布:

在状态变量的下拉菜单中选择Damage,点击播放按钮查看成型过程中可能产生破坏的情况;

6)成型过程载荷:

点击LoadStroke按钮,生成变形工具加载曲线图,保存图形文件为load.png;

7)点跟踪分析:

点击PointTracking按钮,根据上图点的位置,在工件上依次点击生成跟踪点,点击Save按钮,生成跟踪信息,观察跟踪点的最大应力、最大应变、温度、破坏系数,保存相应的曲线图。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观察变形过程

以下实验(a)方案代表高度为150mm、摩擦系数为0;

(b)方案代表高度为150mm、摩擦系数为0.4;

(c)方案代表高度为250mm、摩擦系数为0;

(d)方案代表高度为250mm、摩擦系数为0.4;

方案(a)、(b)、(c)、(d)实验的圆柱体大致变形过程分别如下图分别所示:

 

(a)高度150、摩擦系数0

 

(c)高度250、摩擦系数0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

 

(d)高度250、摩擦系数0.4

图1(a)、(b)、(c)、(d)四种方案的压缩变形过程

从上图1中对比方案(a)、(b)可以看出在高度相同的圆柱体镦粗,无摩擦系数的圆柱体变形后的形状任然是圆柱体,产生的是均匀变形;摩擦系数为0.4的圆柱体变形后为单鼓形,产生的是不均匀变形。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工件和模具接触界面有摩擦的情况,工件不仅收到了压缩正应力也同时受到了摩擦剪应力的作用,表面金属质点流动受到束缚,产生鼓形的不均匀变形。

对比方案(a)、(c)可以看出无接触摩擦时,圆柱体高度对压缩变形无影响,任然是均匀变形。

对比方案(c)、(d),即在有摩擦条件下(摩擦系数相等),当H/d<2比H/d>2出现的单鼓形较为明显。

注:

试验中H/d>2时摩擦系数为0.4的柱体压缩未产生双鼓形,与理论有差别,其原因可能是压缩量不够,现象不够够明显;摩擦系数不够大或者与材料自身性质有关。

3.2温度变化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

(a)高度150,摩擦系数0

 

(c)高度250,摩擦系数0

(d)高度250,摩擦系数0.4

图2(a)、(b)、(c)、(d)四种方案的温度分布

从图2中可以看出,(a)、(b)、(c)、(d)四种方案压缩变形后温度基本上无明显变化,原因都是在室温(25摄氏度)环境下模拟的,圆柱体与锤头和砧板无热交换。

从理论上分析,金属在进行塑性变形时,由于金属流动而产生些许热量,应有温度变化,但未出现温度变化,可能的原因变形量太小,产生的热量太少,不足以使得金属的温度有明显的上升,所以在模拟情况下看不到温度变化。

3.3最大应力比较

3.3.1最大应力云图分析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

(a)高度150,摩擦系数0

 

(d)高度250,摩擦系数0.4

(c)高度250,摩擦系数0

图3(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力分布

3.3.2最大应力半剖云图分析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

(a)高度150,摩擦系数0

 

(d)高度250,摩擦系数0.4

(c)高度250,摩擦系数0

图4(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力半剖云图分布

 

分析:

观察上图3及图4(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力分布

(1)高度相同,接触摩擦系数不同:

①由上图4中对比方案(a)和方案(b),圆柱体表面及内部最大应力分布截然不同。

方案(a)中最大、最小应力相同为-2.48Mpa,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为压应力。

方案(b)中最大应力为1.85Mpa,最小应力为-4.5Mpa,最大应力主要位于圆柱体的表面以及靠近表面处,

②比较方案(c)和方案(d),方案(c)中最大应力为0.0192Mpa,最小应力为-0.055Mpa,最大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圆柱体的表面,最小应力即最大压应力一小点区域分布在圆柱体表面,应力分布比较均匀。

方案(b)中最大应力为1.85Mpa,最小应力为-4.57Mpa,其分布及形成原因与方案(b)类似。

(2)接触摩擦系数相同,高度不同:

①比较方案(a)和方案(c),摩擦系数均为0时,压下量越大,产生的附加应力拉应力和附加压应力就越小,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均分布在圆柱体表面上。

②比较方案(b)和方案(d),摩擦系数均为0.4时,压下量越大,圆柱体压缩变形过程中最大压应力越小,最大拉应力越小,且应力分布区域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接触摩擦系数以及高度对圆柱体镦粗时变形均有影响。

3.4最大应变比较

 

(a)高度150,摩擦系数0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

 

(c)高度250,摩擦系数0

 

图5(a)、(b)、(c)、(d)四种方案的最大应变分布

由图5可看出:

(1)高度一样,接触摩擦系数不一样:

①比较方案(a)和方案(b),从表面及内部的应变状态图可以得出,无摩擦镦粗时,应变分布比较均匀,圆柱体的四周处于拉伸状态,轴向处于压缩状态,属于典型的一向压缩,两向拉伸状态,为自由变形;而方案(b)有摩擦镦粗时,圆柱体应变分布不均匀:

位于圆柱体端部接触面附近,由于受接触面摩擦影响较大,且远离与垂直作用力轴线呈大致45度交角的最有利滑移区域,在此区域内产生塑性变形较为困难,为难变形区;处于与垂直作用力大致为45度交角的最有利变形区域,且受摩擦影响较小,因此在此区域内最易发生塑性变形,为易变形区。

处于易变形区四周的区域,其变形量介于难变形区与易变形区之间,为自由变形区。

观察变形前后的圆柱体的形状,便可以发现其形状在变形后呈单鼓形。

②比较方案(c)和方案(d)的应变分布及其分析原因于①中大致相同。

由此可以得出,接触摩擦系数对应变的分布有影响。

(2)接触摩擦系数相同,高度不同:

①比较方案(a)和方案(c),圆柱体接触摩擦系数均为0时,其表面应变分布和内部应变分布都比价均匀,符合压缩过程中均匀变形;

②比较方案(b)和方案(d),圆柱体接触摩擦系数均为0.4时,其表面应变分布和内部应变分布都不均匀,各部分最大应变存在的明显的差异。

综上可以得出,圆柱体在压缩变形过程中,接触摩擦系数和圆柱体高度对对最大应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5压缩变形后破坏系数的比较

 

(b)高度150,摩擦系数0.4

(a)高度150,摩擦系数0

 

(c)高度250,摩擦系数0

(d)高度250,摩擦系数0.4

图6(a)、(b)、(c)、(d)四种方案的破坏系数分布

从图6中可以看出,(a)、(c)、(d)四种方案压缩变形后破坏系数均未发生变化,即损伤系数均为0;方案(b)的破坏系数为中部鼓形边缘的破坏系数最大。

从理论上分析可以得出,方案(a)和方案(c)压缩变形属于均匀变形,损伤系数应该为0,但是方案(b)和方案(d)压缩变形属于不均匀变形,如方案(b)在压缩过程中产生单鼓形,在圆柱体四周产生较大的周向拉应力,由于中外部自由变形区变形程度最大,破坏程度也是最大的,理论模拟情况相符合。

但是(d)方案的破坏

系数为0,与理论不符合,理论上的破坏云图应该与(b)相似,因为在接触摩擦相同的情况下,H/D越大,金属流动的侧面翻平比例越大,因而不仅中部侧面存在较大破坏,破坏系数在上下侧面也有所增大。

之后笔者按照(c)方案做了几次重复试验,结果依然如此,可能这就是DEFORM软件存在的不足之处。

36行程载荷曲线分析

总体分析:

四种方案中行程载荷曲线的

大致走向呈逐渐上升趋势,整个过程大

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弹性变

形阶段,此阶段载荷曲线的斜率大,即

行程变化小而载荷力变化大,这是由于

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二阶段

为塑性变形阶段,此阶段载荷曲线的斜

率较小,即行程变化大而载荷力变化小

,在压缩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加工硬化,

使其变形抗力增加,故载荷力继续增加。

图7表示(a)、(b)、(c)、(d)四种方案压缩变形过程中行程载荷图

比较分析:

(1)高度相同,摩擦系数不同:

①比较方案(a)和方案(b),两者在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的行程载荷曲线大致平行(通过图7),有接触摩擦系数的压缩过程载荷力在相同时刻大于无摩擦的载荷力。

②比较方案(c)和方案(d)的结果与①大致相同,不过相对于方案(a)、(b)在塑性变形阶段,相同的变化行程,前者的载荷力变化较大。

仔细观察(d)载荷曲线,在弹性变形结束后出现载荷力瞬间回落阶段,此阶段可能是由于接粗摩擦导致表面金属流动困难而使整体延45°方向发生滑移所致。

由上可知,接触摩擦系数影响行程载荷力,摩擦系数越大,载荷力越大,摩擦系数越小,载荷力越小。

(2)摩擦系数相同,高度不同:

①比较方案(a)和方案(c),虽然两者都是属于均匀变形,但是从图7中可以时,最终结果,高度越低,载荷力越大;反之,越小。

②比较方案(b)和方案(d),两者都属于不均匀变形,比较同上述①类似。

3.7点追踪最大应力分析

 

 

图8(a)、(b)、(c)、(d)四种方案下点追踪最大应力变化趋势

总体上来分析,无论是均匀变形还是不均匀变形,在变化趋势上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变化大;二是塑性变形阶段,应力变化小。

并且无论选取的点的位置的不同,其应力变化趋势基本都相同。

4实验小结

本实验通过CAD和DEFORM对镦粗过程进行了模拟,经过无摩擦镦粗和有摩擦镦粗之间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均匀变形和不均匀变形的变形特点。

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模拟当中,使我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这次实验,培养了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PDF的学习,初步运用了DEFORM进行简易的应用,通过镦粗的前处理和求解以及后处理,对DEFORM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虽然只是材料成型方面的应用,没有涉及到热处理的学习,但感觉DEFORM很强大,把AUTOCAD与DEFORM联系在一起能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全面。

DEFORM能够帮助我们设计工具和产品工艺流程,减少昂贵的现场试验成本。

提高了工模具设计效率,降低生产和材料成本。

缩短了产品的研究开发周期。

同时我也学会了使用DEFORM-3D进行简单的材料成型模拟,分析成型过程中工件的应力、应变、破坏系数及挤压工具载荷的变化。

通过DEFORM软件的学习,为以后工作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试验方法,也有助于现在对本专业的技术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