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607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docx

最新上海市高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和星云

2、恒星特点是: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发热;球状

3、星云的特点是: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成云雾状

(和恒星比较,星云由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行星的特点是:

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物体

5、天体系统的层次依次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6、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8、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包括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

木星、土星

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组成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远

9、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活动

周期

太阳活动的影响

光球层

黑子

11年

①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点粒子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使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异常③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

色球层

耀斑、日珥

日冕层

太阳风

10、地球上由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表面的温度适中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地球由大气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的节奏适中

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1、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的体积质量小——吸引力小——基本没有大气——漆黑、寂静、温差大、荒凉

12、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27.32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月面

13、月相(29.32日)

月相

日地月位置

时间

潮汐

天文现象

新月

大致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

初一(朔)

大潮

日食

上弦月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初七、初八

小潮

满月

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

十五(望)十六

大潮

月食

下弦月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廿二、廿三

小潮

一、月相

1、定义:

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

月球不发光、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

3、月相口诀:

上弦月“上上西西”、下弦月“下下东东”。

即上弦月发生在上半月、上半夜、西边天空、亮面朝西,而下弦月恰好相反。

4、朔望月:

29.53天,是圆缺周期。

日、地、月三者位置

亮面形状

亮面朝向

农历

晚上何时可见

新月

呈一线,月在中

/

/

初一

不可见6~18:

00

上弦月

月地垂直,日地垂直

半圆

朝西

初七、初八

上半夜12~24:

00

满月

呈一线,地在中

全圆

/

十五、十六

全夜18~6:

00

下弦月

月地垂直,日地垂直

半圆

朝东

廿二、廿三

下半夜24~12:

00

三、日食和月食

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日新月满),但日地月三者夹角使得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次新月、满月都发生。

只有当日、地、月三者真正成一线,才会发生。

14、潮汐的影响:

顶托河流如海,沿海水资源盐度上升;加剧海岸的侵蚀;潮汐能,发电;利用涨潮巨轮进港;利用潮汐捕鱼和晒盐;旅游。

15、太空强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

强辐射,超低温)

16、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时

角速度:

(南北极点为零)处处相等

线速度:

(南北极点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

北天极逆时针,

南天极顺时针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17、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方偏

18、二分二至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

00

赤道

23026’N

北回归线

00

赤道

23026’S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赤道最大(900)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赤道最大(900)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昼夜情况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也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1、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两次最大值。

2.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

④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二至日。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级: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

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横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纵波:

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石类型

成因

特点

举例

形成山体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活动

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

喷出岩

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

玄武岩

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太湖石)

张家界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英岩

泰山

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

氧、硅、铝

二、矿物

1、定义:

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外表特征。

2、化学元素:

①地壳中已发现有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排前8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地壳中的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造岩矿物:

石英(最多)、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化学元素(“↓”、“→”表示键尾物质组成了键头指向的物质)

矿物→矿产例如,长石、石英、黑云母→花岗岩

岩石→岩石圈4、钻石即金刚石(南非和刚果),最硬;最软的是滑石。

9、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由于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上游——河谷深切而狭窄;中游——曲流发育;下游——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

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地表地貌为石芽,石林,溶蚀盆地(地下喀)。

地下有落水洞(地表喀)。

两个形成条件:

石灰岩广布(对农业生产不利)、气候温暖湿润。

3、海岸地貌:

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4、风成地貌:

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沙尘经风力堆积和搬运形成的地貌,称为风积地貌。

5、黄土地貌:

千沟万壑,富含Ca、P、K等矿物,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

但过度开垦,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加剧了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

 

10、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等高线分布特征

平原

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

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

山地

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

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盆地

中央低平,四周高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

洼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

山谷

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

水库坝址选取:

位于峡谷,大坝宽度小,施工容易;位于口小腹大的口袋型盆地、洼地,建成之后水坝库容大

三、地貌与经济建设

1、海拔较低的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好,因水分条件不同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

而干旱地区的高原、盆地则适于发展畜牧区。

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2、高寒、缺氧、多冻土是当时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3、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

流水堆积

海积

流水侵蚀

上游

风力侵蚀

风蚀XX

风力堆积

沙漠

三角洲

沟壑

雅丹

黄土

地下喀

地表喀

沙丘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

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

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后放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反射向近地面(大气逆辐射)。

晴朗夜间水汽、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热量损失较大,常出现霜冻。

·只有太阳直接辐射是短波辐射,其他均为长波辐射。

一、气压与风

1、气压:

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影响因素:

气温、空气升降运动、海拔。

2、风:

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风的来向为风向。

3、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等压线:

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成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5、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不均的原因:

①气温有高低;②空气有升降运动;③海拔有高低。

二、大气环流

1、定义: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流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1月南移,7月北移。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1、定义:

由于大气的相互补偿,最终在南北半球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这就是行星风系。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名称见书P136上右图,背出此图。

3、各气压带雨量情况:

①极地高气压带——少雨带;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为多雨带;

④赤道低气压带——多雨带。

行星风系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四、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非季风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

地区分布:

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

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与低纬信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巴西等。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内陆信风;

地区分布: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4、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西南角。

5、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大

成因:

深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少;

地区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成因:

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

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移动;

地区分布:

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

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

3、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

亚洲大陆东部35~55度;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以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不作分析,只需了解,见书P88)

判断方法:

以冬季气温定带,以降水季节分配定型。

径流变化小:

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径流变化大:

热带稀树、热带季风、地中海、温带大陆、亚寒针叶林(除温带大陆外都受交替控制)

一、季风的成因

1、季风:

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热力性质有巨大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

东亚:

夏: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冬: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3、分类:

按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4、各季风成因:

南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东亚——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5、季风影响气候:

夏季湿暖、冬季干寒。

6、P91上课笔记图熟记。

成因

范围

海陆气压分布

风向

性质

陆地

海洋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

夏季

印低

夏高

东南

暖湿

西北

冷干

冬季

亚高

阿低

南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南亚、我国西南

夏季

西南

热湿

冬季

东北

暖干

 

二、季风与农业

我国受季风影响:

有利:

自低纬海洋的湿热的夏季风给我国大陆带来充足的雨水,形成雨热同期的水热组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

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的年份,南涝北旱。

在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国家。

华北地区春旱夏涝。

也带来一定气象灾害。

三、三种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都高温多雨,冬季都少雨。

判别诀窍:

冬季温度≥15℃:

热带气候;

冬季温度≥0℃: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度<0℃:

温带其他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

 

7、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

中心气流

运动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台风)

低气压区

上升

北半球:

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多阴雨天

南半球:

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反气旋

(寒潮)

高气压区

下降

北半球:

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晴朗、干燥

南半球:

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重要天气现象:

寒潮

1、定义:

北半球冬半年,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活动相当频繁,它所带来的强冷空气经常侵袭我国广大地区,给各地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暴雪、冻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这种大范围的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成为寒潮。

2、时间:

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第二年初春。

3、分布:

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可以影响整个亚洲。

4、标准:

上海——24小时内降温幅度≥10℃,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7℃,日最低气温≤-6℃。

上海有记载的最低气温为-11.0℃。

5、现象:

大幅度降温、大风、雨雪天气。

6、危害:

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农作物冻伤。

7、作用:

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

次重要天气现象:

伏旱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天气,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暖性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北半球

气旋

反气旋

又称

低气压、低压

高气压、高压

气压分布

水平气流

四周向中心

中心向四周

中心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情况

多云、阴雨

晴朗、干燥

判断法则

右手螺旋法则

旋转方向

北逆南顺

北顺南逆

代表性天气

台风

寒潮、伏旱

8、锋面

类型

概念

锋面过境是的天气

锋面过境后的天气

分布

冷锋

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

大风、降温、雨雪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北方秋冬季节

暖锋

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

连续性降水

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

准静止锋

(梅雨)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6、7月份江淮地区

②暖锋:

(3)伴随:

气旋

(4)时间及地点:

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冬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我国少暖锋)。

③准静止锋:

(1)定义:

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天气情况: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重要天气现象:

梅雨。

梅雨之后随之进入炎热的伏旱季节——骄阳高挂。

(3)时间:

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江淮地区至日本西南部。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

影响

措施

全球

变暖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森林火灾③植被被破坏④人口增长等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任④控制人口增长

城市

热岛

①人为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多③不易散热④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①太阳活动②人类使用佛里昂,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酸雨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等酸性气体

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①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采用烟气净化等技术③加强国际合作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1、原因:

①人为排放大量热;

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

③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集中,排放的废气多,致使城市中的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

④城市高层建筑多,导致局部风速小,通风不良;

⑤城市中缺少绿地。

世界上最大热岛强度一般发生在中高纬度的大中城市。

2、措施:

减少城市热岛的影响,除了对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外,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性气候现象(3个):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解决全球变暖(3个):

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增强国际合作

 

第四篇水环境

1、水圈的主体:

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

冰川

2、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包括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纽带”联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纽带

②“调节器”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③“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各种地表形态

④“传送带”地表物质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

⑤使陆地水得到更新和再生

3、河水补给

补给类型

主要影响因素

径流量变化

分布

雨水

降水量

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积雪融水

气温

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形成春汛

中国东北地区(春汛和夏汛)

冰川融水

气温

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夏汛

中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

3、降水补给:

降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

4、降水是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尤其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量补给占绝对优势。

5、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

河流洪水期多在夏秋,枯水期多在春冬。

6、内陆地区主要靠冰川和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则随气温高低而变化。

7、双汛:

在温带和寒带的一些地方,如我国东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