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267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docx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前言

本标准除第2章外均为强制性条款。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修订后分为两个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是根据职业性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国内外毒理学及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参考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制定依据而修订和制定的,是作为工业企业设计及预防性和经常性监督、监测使用的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TJ36—79相比变化如下:

——分为两个标准

——修订了原111项有毒物质和9项粉尘的标准值

——纳入后颁布的119项国家标准

——增订119项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吴维皑、吕伯钦、梁友信、孟德山、谷京宇、刚葆琪、傅慰祖、杨磊、于永中、于冬梅、庞应发、程秀荣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原标准GB3869—1983,GB/T4200—1997,GB8773~8780—1988,GB10328~10333-1989,GB10434~10439—1989,GB11516~11522—1989,GB11524~11532—1989,GB11719~11726—1989,GB16182~16250—1996,GB3869—1997,GB17052~17055—1997,GB18528~18563—2001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forHazardousAgentsintheWorkplace

GBZ2-200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使用或产生有害因素的各类用人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J19—87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934—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定义

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

3.1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OEL)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

3.1.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3.1.2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3.1.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3.2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3.3工作地点(WorkSite)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4卫生要求

4.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表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4.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表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4.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

表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

序号

中文名CASNo.

英文名

最高容许浓度

(孢子数/m3)

时间加权平均

容许浓度

短时间接触

容许浓度

1.

白僵蚕孢子

Beauveriabassiana

6×107

4.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4.4.1电磁辐射暴露限值(Limitsforexposuretoelectromagneticfields)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4.2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Healthstandardforevaluatingmeteorogicalconditioninthehotworkenvironment)

本标准规定了高温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卫生评价标准及其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各类高温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车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为<30℃和≥30℃两类地区,每类按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提出本卫生评价标准,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不超过下表规定的限值。

表4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上限值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

<30℃地区

≥30℃地区

≤15

31

32

~20

30

31

~25

29

30

≥25

28

29

注:

*所示温度为干球温度

—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执行。

—87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执行。

—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执行。

℃)计算方法,用公式计算出(或按有关表、图查出)综合温度(℃)。

亦可用经鉴定或计量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综合温度测试仪器直接测出综合温度(℃)。

℃)计算方法

根据通风温湿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公式计算出综合温度(℃),公式为:

综合温度(℃)=湿球温度(℃)×0.7+黑球(或干球)温度(℃)×0.3………

(1)

或根据黑球(℃)、湿球温度(℃)查有关图表得出综合温度(℃)。

当无热辐射源存在时,黑球温度可用干球温度代替。

4.4.3高温作业分级(Classifiedstandardofworkinginhotenvironment)

本标准规定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大小的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对高温作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

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

指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操作或为了观察生产情况需要经常或定期停留的地点。

若因生产劳动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地点进行操作,则整个车间可称为工作地点。

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个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

室内作业:

WBGT=0.7tnw+0.3tg………………………………………

(2)

室外作业:

WBGT=0.7tnw+0.2tg+0.1ta……………………………(3)

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8h)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min)。

指生产性热源同工作地点的某一方同辐射的热量。

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即湿球黑球温度(℃))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见下表。

表5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接触高温

作业时间

WBGT指数(℃)

(min)

25~26

27~28

29~30

31~32

33~34

35~36

37~38

39~40

41~42

43~

~120

121~240

241~360

361~

在工作地点定向辐射热强度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kw/m2的高温作业,应在上表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一个等级,但最高不应超过Ⅳ级。

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最热季节测量值为分级依据。

季节性或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季节内最热月测量值为分级依据。

从事室外作业的工种,应以夏季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的测量值为分级依据。

在生产正常和工作地点热源稳定时,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应测量3次,即工作后:

9:

00~10:

00;13:

00~14:

00和16:

00~17:

00,连测3天,取平均值,如遇特殊生产工艺,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时,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随时测量,同一测点连测3次,取平均值。

选择作业人员经常操作,停留或临时休息处,一般测量高度立位作业为1.5m高,座位作业为1.1m高。

如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应测踝部、腹和头部。

立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为0.1;1.1和1.7m处;座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0.1;0.6和1.1m。

………(4)

±1)mm,长度为(30±5)mm测量范围为5~40℃;精度为±0.5℃。

℃,精度为±1℃。

℃;精度为±0.5℃,测量时应注意防止辐射热的影响。

在生产环境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或者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工作地点操作,且接触热强度大小不一致时,应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公式计算WBGT指数:

………¨(5)

式中:

WBGT1——第1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

WBGT2——第2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

WBGTn——第n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

t1t2……tn——作业人员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

4.4.4激光辐射(Laserradiation)

本标准规定了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及其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研制和使用激光器的单位和企业。

限值见表6和表7。

表6眼直视激光束的最大容许照射量

波长,nm

照射时间,s

最大容许照射量

紫外200~308

10-9~3×104

3×10-3J·cm-2

309~314

10-9~3×104

6.3×10-2J·cm-2

315~400

10-9~10

0.56t1/4J·cm-2

315~400

10~103

1.0J·cm-2

315~400

103~3×104

1×10-3W·cm-2

可见400~700

10-9~1.2×10-5

5×10-7J·cm-2

400~700

1.2×10-5~10

2.5t3/4×10-3J·cm-2

400~700

10~104

1.4CB×10-2J·cm-2

400~700

104~3×104

1.4CB×10-6W·cm-2

红外700~1050

10-9~1.2×10-5

5CA×10-7J·cm-2

700~1050

1.2×10-5~103

2.5t3/4×10-3J·cm-2

1050~1400

10-9~3×10-5

5×10-6J·cm-2

1050~1400

3×10-5~103

12.5t3/410-3J·cm-2

700~1400

104~3×104

4.44CA×10-4W·cm-2

远红外1400~106

10-9~10-7

0.1J·cm-2

1400~106

10-7~10

0.56t1/4J·cm-2

1400~106

>10

0.1W·cm-2

表7激光照射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

光谱范围

波长,nm

照射时间,s

最大容许照射量

紫外

200~400

10-9~3×104

同表6

可见与红外

400~1400

10-9~3×10-7

2CA×10-2J·cm-2

10-7~10

1.1Cat1/4J·cm-2

10~3×104

0.2CAW·cm-2

远红外

1400~106

10-9~3×104

同表6

注:

波长λ为:

400~700nm,CA=1;700~1050nm,CA=100.002(λ-700);

1050~1400nm,CA=5;400~550nm,CB=1;550~70Onm,CB=100.015(λ-550)

本方法适用于接触激光器系统工作人员的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测量。

根据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输出水平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

±10%。

4.4.5局部振动(Hand-transmittedvibration)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的标准限值及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的所有作业

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系统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积接振时间为日接振时间,单位为h/d。

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生理效应规律计权后的振动加速度,单位为m/s2,可用式(6)计算:

………………………(6)

式中:

ahi第i频段的振动加速度;

ki第i频段的计权系数;

n总频段数

在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四小时时,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四小时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可用式(7)计算:

……………………(7)

式中T——日接振时间,h/d。

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件的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

表81/1与1/3倍频程的计权系数Ki

中心频率,Hz

1/3倍频程ki

1/1倍频程ki

8.0

1.0

1.0

10.0

1.0

12.5

1.0

16

1.0

1.0

20

0.8

25

0.63

31.5

0.5

0.5

40

0.4

50

0.3

63

0.25

0.25

80

0.2

100

0.16

125

0.125

0.125

160

0.1

200

0.08

250

0.063

0.063

315

0.05

400

0.04

500

0.03

0.03

630

0.025

800

0.02

1000

0.016

0.016

当振动工具的振动暂时达不到标准限值时,可按振动大小缩短日接振时间,具体要求参见表9。

表9

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m/s2

日接振时间限制h

5.00

4.0

6.00

2.8

7.00

2.0

8.00

1.6

9.00

1.2

10.00

1.0

>10.00

<0.5

4.4.6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Environmentmeteorologyinundergroundworkplaceofcoalmine)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卫生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也适用于其他矿井下作业。

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m/s

备注

≤28

不规定

0.5~1.0

上限

≤26

不规定

0.3~0.5

至适

≥18

不规定

不大于0.3

增加工作服保暖量

作业地点温湿度的测定应用通风温湿度计,风速的测定可应用热球式或叶状风速仪。

标准的上限及下限值均不是舒适限度:

在上限条件下,工人仍有一定的闷热感;在下限的条件下,部分人尚有"稍冷"感。

但在此标准范围内可保证工人不发生中暑,并能防止常见病、多发病的高发。

4.4.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Classificationofphysicalworkload)

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劳动作业,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单位为kJ/min·m2。

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性别系数。

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为反映相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使用了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搬方式系数为1、扛方式系数为0.40、推/拉方式系数为0.05。

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

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见下表:

表1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15

>15~20

>20~25

>25

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850千卡/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328千卡/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2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746千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2700千卡/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极重"强度劳动。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12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8)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12)。

表12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工种:

动作项目:

姓名:

年龄:

岁工龄:

身高:

cm体重:

kg体表面积:

采气时间:

mins

采气量

气量计的初读数

气量计的终读数

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初读数)L

通气时气温℃气压Pa

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查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

标准状态气体体积(采气量乘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

L

每分钟气体体积标准状态气体体积/采气时间=L/min

换算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每分钟气体体积/体表面积=L/min·m2

能量代谢率:

kJ/min·m2

调查人签名年月日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9)计算。

lgM=0.0945x-0.53794………………………………………………(9)

式中:

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10)计算。

lg(13.26-M)=1.1648-0.0125x………………………………(10)

式中:

M——能量代谢率,kJ/min·m2;

x——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式(9)和(10)的平均值。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按表13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

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应另选正常生产日,重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时间(min)

表13工时记录表

动作名称

开始时间

(时、分)

耗费工时,min

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频率、

行走距离、劳动体位)

调查人签名:

年月日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12)

I=T·M·S·W·10............(12)

式中:

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

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搬=1,扛=0.40,推/拉=0.05;

10计算常数。

4.4.8体力作业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Physiologicallimitonheartrateandenergyexpenditure)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体力作业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和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体力作业,是劳动管理的评价和监督依据。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以体力活动为主的作业形式。

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次份单位表示。

人体为维持生理功能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称为能量消耗,单位以千卡/人。

若以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能量消耗值表示,则称做能量代谢率,单位是千卡/分·米2。

·米2)。

测定对象为从事体力作业的工人

应用心率遥测计

作业前先将测定心率的传感器固定在检测部位(按仪器使用要求而定),待受检者从事该项作业10分钟以上时进行测定。

一次持续时间不足5分钟的作业,在作业停止前1分钟测定心率值。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名,按表14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3天的平均值,统计每项操作和休息的占用时间。

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

表14劳动和休息时间测定记录表

动作名称

开始时间(时、分)

占用时间(分)

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频率、

行走距离、劳动体位)

能量代谢测定采用气体代谢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仪器法等),本标准推荐估算法。

一般采用特制的采气袋(通称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