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023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docx

语文四下第一单元11

第一单元

设计者:

执教者:

单元主题解读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螺”、“谙”等24个生字,会写会用“亭”、“庭”等29个生字。

2.理解本单元新词,并注意积累。

能读读写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32个词语,会读读记记“翡翠”、“凉爽”等16个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和《记金华双龙洞》中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4.按要求抄写句子和部分课文。

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注意积累。

5.领悟课文内容,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认识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写作方法。

6.引导学生开拓阅读事业,搜集和积累描写祖国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7.通过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培养学说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往能力。

8.鼓励学生将本单元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着重培养按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具体的能力。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品位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

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学生齐读诗题。

3.教师简介敬亭山。

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

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三、解“独”、悟“独”,“坐”出孤寂

1.解“独”进入情景:

解“独”:

逐句找“独”,分句朗读。

2.悟“独”感受孤独:

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四、析“看”想象,释放孤寂

1.相看想象: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

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2.人山对话: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

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

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教学重点

1.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2.背诵古诗。

课时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实物准备:

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

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

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

相互 和:

和谐 镜:

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

远望 )

重点研讨“镜未磨”:

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

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

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

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拓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题君山           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

             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

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

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

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认识词牌名《忆江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课时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诵读描写江南的诗句,这两句诗都写了哪个地方的景色?

出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揭题,读题,理解“忆”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读正确、通顺;边读边看注解,想想白居易忆的是江南的什么?

2.诗词对比巧识词牌:

这首《忆江南》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3.指读,指正读音。

(注意“谙”字。

4.齐读。

5.诗人为什么忆江南呢?

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忆江南之美景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指名读。

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理解“胜”和“蓝”的意思。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3)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的脑子里浮现出了哪些词语?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5)体会江花和春水就这样互相映衬的美。

男女生合作读。

(6)春天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只抓住了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两种对比最强烈的颜色,把一个亮丽、美妙的江南的春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体会词句的对仗美。

2.江南的这些风景诗人曾经是多么熟悉啊!

教学“风景旧曾谙”。

(1)哪个字是熟悉的意思?

“曾”呢?

(2)理解“旧”的意思。

简单渗透背景。

理解“风景旧曾谙”。

3.除了江花、江水,还有什么风景词人也是那样的熟悉?

4.这许许多多的景物,用语言又怎能描述得尽?

所有的赞叹都浓缩成简单的三个字——江南好。

师引读全词。

5.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从这个反问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读。

(二)忆江南之故人

1.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创设情境。

2.诗人忆的还有江南的什么?

板书:

景人)

3.千言万语道不尽诗人对江南人的留恋和怀念,只浓缩成最最朴素的三个字——江南好!

(指生个性化诵读)

4.一首《忆江南》,寥寥27个字,却一唱三叹,字字浸满了诗人对江南景、人深深眷恋的情。

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深情诵读全词。

(配乐)

5.闭上眼睛,让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回忆里。

(背诵)

(三)忆江南之往事

1.江南为官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值得回忆的事情却太多太多,我们刚才学的只是《忆江南》其一,还有其二、其三!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迁移学法:

我们分组学习这两首词,用刚才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来自学。

3.指读。

4.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出了词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何日又去月中寻桂?

何日重到钱塘看潮?

何日再品那醉人的美酒?

何日再赏吴娃优美的舞姿?

——(引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生接读)

6.那抹不掉、忘不了的江南情啊!

诵读三首词。

(配乐诵读)

四、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1.词有曲调,可以用来吟唱。

想听吗?

2.播放《忆江南》曲子听吟唱。

板书

忆江南词牌名

教学设计修改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以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难点:

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图片或相关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

想听吗?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流传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

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

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

龙家父子不肯干就逃到了桂林,藏到那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并化作了岩石。

后人称它为父子岩。

2.除了一个个动人的神奇故事,桂林的山水更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及课文配乐朗读)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

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清”、“绿”。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

(板书:

静清、绿)

3.通过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

(4)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

读读:

读第三节。

划划:

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

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

值得学习的写法。

3.小组内交流,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老师或同学听。

4.全班交流,并请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

奇、秀、险)

五、总结升华,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播放录像,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

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答:

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

画中游)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六、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

交流自己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七、作业。

1.仿照课文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写一段话。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描绘出桂林山水的图画。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巩固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完成相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由作业引入。

谁愿意将自己的图画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看,或者将自己旅游的照片用语言介绍给大家,让同学们评一评?

二、巩固掌握生字。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能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吗?

有什么好的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加偏旁、换偏旁等)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有哪些同学已经会背诵课文了?

2.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背诵下来的?

(生交流自己背诵的方法:

逐段背、数数有几段话再背诵、抓特点背诵……)

3.请你选择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练习背诵。

4.开火车背诵课文。

5.集体背诵。

四、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口语交际。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

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同学们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

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板书设计

林奇秀险美如画

山静清绿甲天下

教学设计修改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预习生字,图画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完成相关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

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3记金华双龙洞

高小黑

途中见闻→外洞宽→孔隙→窄→内洞大→出洞

大矮奇

教学设计修改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