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391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新教材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教学设计

7.《伊索寓言三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3.想象古诗情节,排成课本剧

4.扩写寓言,教育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抓住动作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悉寓言内容,理解寓意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伊索寓言三则》“狐狸和葡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那什么是寓言呢?

1.“寓”是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话。

把深刻的道理和经验教训寄托在简短却很生动故事中,这就是寓言。

2.伊索:

传说,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

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是位编造寓言故事的能手。

3.同学们所熟悉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最大》《狼和小羊》《狐狸与乌鸦》等寓言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集》里选出来的。

4.伊索寓言故事里的“人物”,有不少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狼。

每则寓言故事均有两部分组成:

故事和道理。

(二)引入寓言《狐狸和葡萄》

师:

说起狐狸,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故事中都有它,如:

兔死狐悲、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学生谈感受),今天咱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狐狸家族里的故事,(读课题),狐狸和葡萄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呢?

(学生轻声读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出示图片)

(1)你觉得葡萄长势怎么样?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葡萄成熟了?

(形状的大小、颜色透亮)

(3)你想到了哪些描写葡萄的词语和句子?

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剔透、酸溜溜、甜津津。

颗颗葡萄像硕大的夜明珠、晶莹透亮……

(4)看到这几串成熟的葡萄,你有什么感觉、想法?

2.出示“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1)指名朗读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出场。

狐狸很喜欢吃葡萄,从“馋得直流口水”可以看出来。

想象狐狸的馋样儿。

3.狐狸是怎么做的呢?

能通过想象说具体些吗?

(1)“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2)踮起脚尖,拉直身子,伸长手臂,往上跳……

4.结果怎样?

他应该怎样想、怎么做?

(1)“白费劲”

(2)吃不到就算了,我不妨去找根竹竿来打……

5.可狐狸是怎么说的呢?

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边走边回头说)为什么会这样?

体会它什么心情:

无可奈何、舍不得、窝火、不甘心

6.难道葡萄真的不好吃吗?

当然不是,那为什么狐狸这么馋着想吃葡萄最后却说葡萄不好吃呢?

虚荣心强、要面子、生怕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的无能,表里不一。

三、挖掘文本,理解寓意

师: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很多,这些人——(引读文章结尾,揭示寓意),平时我们还习惯用另一句话来形容这些人,多媒体出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试着填好这些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丽丽今天穿了件很漂亮的连衣裙,同学都说好看,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

“有什么好看的,像只花蝴蝶似的,俗气!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熟读故事,说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

狐狸和葡萄

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边走边回头

《牧童和狼》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

  三、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读书感无法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牧童和狼》

  1、《狼来了》这个故事原本的题目是《牧童和狼》,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

  师出示《牧童和狼》的原文。

  2、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读。

(评价)

  3、牧童两次大叫,他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听听看,哪一次是狼真的来了?

  师区别读。

“狼来了!

狼来了!

”你觉得哪一次?

为什么?

  4、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出示:

好几次他大叫:

“狼来了!

狼来了!

  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

“狼来了!

狼来了!

请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谁来试?

指名读,学生评价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读,并提醒要注意恐惧的神色。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

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

几次大叫(说谎)村民:

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

吓坏大叫(真话)村民:

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

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5、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指名说

  6、小结

  板书设计

  牧童和狼

  (一贯说谎没人相信)

《蝉和狐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还记得吗?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的大忽悠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这个故事的名字是(板书课题)蝉和狐狸。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蝉和狐狸》这则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3、预期效果:

      师:

同学们,我们的老祖先有句名言:

读书要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老师认为读书还应该(手到)。

就是说在读书、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动手把自己的收获、体会、疑问记录下来。

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能做到这四到。

这节课上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你们能做到吗?

二、民主导学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蝉和狐狸》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狐狸用骗乌鸦的方法骗蝉,但是蝉没有上当。

   任务呈现

(一):

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策略:

(1)、默读课文,用最简练的四字词来填空,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明原因,并做好批注。

       (           )的蝉     (               )的狐狸

(2)、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展示准备。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预设:

A、交流蝉的形象,

  (聪明机智)的蝉

  

(1)“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察觉”——思维缜密;“扔”——试探,警惕性高(相机板书:

察觉有诈)

  

(2)“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领悟:

蝉善于观察,敏于分析;保持警觉,怀有戒心;善于从别人灾难中吸取教训。

(相机板书:

怀有戒心)

  (3)除了这些,蝉的机智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还体现在对待狐狸的态度上,即使知道狐狸险恶用心,它却没有破口大骂,面对要吃自己的狐狸。

在生死一线之间,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朋友”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理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这蝉可谓“真聪明”。

B、交流狐狸的形象

(贪婪奸诈)的狐狸

  a、“您”——尊重蝉,“多么美妙、真是天才歌唱家”——能用的好词儿都用上了。

  b、想象神态(满脸堆笑、虚情假意)

c、试着练一练。

指名读。

(2)设下圈套(板书)“圈套”指什么?

(使人上弹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坏主意,谋害人的主意;本文指将蝉从大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它。

 (3)在炎热的夏天中,你们觉得蝉声如何?

(难听,叫人觉得烦躁)看出狐狸虚伪的夸奖

 (4)狐狸真的再赞叹蝉声吗?

哪个词语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不”(故意赞叹——板书)它真正目的何在?

  ①故意——赞叹蝉,醉翁之意不在酒,心里想的是坏主意,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它呢?

  (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居心不良、口蜜腹剑、黄鼠狼给鸡拜年)

②目的——骗蝉先来好吃它

(愚蠢凶狠)的狐狸

  “狐狸以为是蝉,就猛的扑了过去。

理解:

  ①树叶扔下去,狐狸一看,以为是蝉上当了,飞下来了,美餐送上门来了。

  ②“猛扑”体会出什么了吗?

a﹑迫不及待;

b﹑扑——速度快,用力猛(生模拟动作);

c﹑像饿极了的疯狗凶猛无比;

d﹑若是真蝉,蝉在劫难逃,葬身狐狸腹中。

e﹑愚蠢——门缝里看人,以为蝉上当了,中了它的圈套,明明是树叶,它却看不清楚,猛扑说明它是愚蠢的,机关算尽,说了半天好话,只抓到一片树叶,可笑至极。

(猛扑中计——板书)2、

C、分角色读课文,带着感情去读。

男生读狐狸的话,女生读蝉的话,老师读旁白。

 

(2)、相似的是:

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不同之处是:

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D、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任务呈现

(二)文白对读   初识古文

策略:

1、认真读读古文,再读读课文,想想古文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

选一个代表发言。

(白板出示古文)

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哪位同学来交流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见检测工具)

2、结果反馈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反思总结

我们已经学完课文了,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板书设计:

      聪明机智    愚蠢凶狠

         贪婪狡诈 

蝉    和      狐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扔叶试路      猛扑中计            

 

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18)期末专题

课外阅读归类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我知道的唐代诗人有________和_______。

2.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它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

春天来了,春风送暖;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天来了,春光明媚;春天来了,生机勃勃。

  春天送来了春风,它吹醒了小动物,吹绿了小草,吹红了桃花,又吹来了燕子。

小鱼从清可见底的清水跳出来了,小鱼逗笑了春风的来到,青蛙从清水里蹦出来了,青蛙被春风逗

笑了。

燕子、小鸟……都飞来了,小

动物也都逗笑了,春天到来了。

  杨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