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全套教案.docx
《政治生活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生活全套教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生活全套教案
第一章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
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三、政治生活:
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人民民主专政:
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
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
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
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
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因此。
政权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
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
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
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
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
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
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
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政治权利和义务:
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
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
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
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它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
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包括: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
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
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
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
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
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
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3政治生活:
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
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课
三、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
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
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
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
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
全章概述
本课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作用,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本章可分为4个框题
一、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
作出最佳的选择
三、民主管理:
共创幸福生活
四、民主监督:
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程学习
2.1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的一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的问题涉及学生具体的民主活动实践,建议多引入、创设具体的政治活动情景等辅助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四、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
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
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
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
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
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
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
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
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
金钱交易等。
可见。
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
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18页内容,结合我国并不同时期选举方式的变化,了解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教材第18页,说明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
如何重视并使用好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
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总结讲评。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
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
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