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659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docx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

阶段质量检测(一~四课)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肇中所说的“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对那些欺世盗名、投机钻营的伪学者是一个提醒:

学术贵在专一,应恪(kè)守学者本份。

B.处于群体中的人,应当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如果意见有分歧(qí),要么自己认错,要么忍耐,要么干脆淡出那个群体,忌反复,忌聒躁,忌内哄。

C.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很渴望一处宁静的港湾,室内装潢高手一定能令你的家涣然一新,但不一定能让你的家充满脉脉(mài)温馨。

D.在熙熙攘(rǎnɡ)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飘来,那些迈向中老年阶段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解析 A项,本份—本分;B项,聒躁—聒噪,内哄—内讧;C项,涣—焕,脉(mò)。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一千三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八百年前,这里崛起泽被一方的盐场;五百年前,这里遍布农桑兴盛的田园;三百年前,这里成为商贾辐辏的市集;一百年前,这里更是人文荟萃的名镇。

”[甲]在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人人都会说上这样一段当地的“履历”。

作为浦东新区最后一块文化遗产,新场镇完整地保留着庭院深深、宅园相连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

新场镇似乎有意保持低调,即便被贴上华语大片《色戒》《叶问》取景地的标签,也依旧延续沧桑静默。

[乙]这里青石板铺成的老街:

洪东街和洪西街,被车水马龙的步履踏得锃亮。

相互掩映的明清建筑,奇

称为‘解题神器’”,暗换主语;C项,“讲述”后缺乏宾语中心语。

答案 D

5.根据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按要求拟一份请柬给参加的对象。

(5分)

福州将举办首届“孝顺节”

今年农历正月廿九即3月9日,福州市民将迎来首届“孝顺节”,这是福州人独有的节日。

正月廿九是福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又称“孝顺节”“送穷节”,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祖,出嫁的女儿还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本次活动由福州市文明办、市老龄委、市妇联、共青团福州市委、市贸发局主办。

福建福海文教基金会、市烹协承办。

首届“孝顺节”将于上午八时在社区广场正式开始,主要活动包括:

为老劳模、孤寡老人送拗九粥;资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向市民推出拗九粥、拗九宴;老人闽剧专场演出等。

要求:

①用语得体,符合格式。

②字数60字左右。

③文内不准出现真实地名和姓名,用××代替。

请 柬

×××同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区

×年×月×日

答案 兹定于3月9日(农历正月廿九)上午八时,在本社区广场举行首届“孝顺节”活动,届时恭请您参加。

6.一本书的目录是书籍的另一张脸,目录的正标题往往充满了艺术性,副标题则是对章节内容的概括。

下面是一本书名为“拒绝的艺术”的目录。

参照示例,补写目录的正标题或副标题。

(4分)

示例:

生活方向盘你掌握——如何拒绝频繁饭局

玫瑰再美终有刺——如何拒绝身边的谎言

(1)糖衣炮弹听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拒绝他人干涉你的私生活

解析 

(1)根据示例可以分析出应填写“如何拒绝……”,然后再根据“糖衣炮弹”一词来填写即可;

(2)可以根据其后的“他人干涉你的私生活”内容,找一句熟语来填写,也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其他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案 

(1)糖衣炮弹听不得——如何拒绝不切实际的夸赞

(2)我的地盘我做主——如何拒绝他人干涉你的私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

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连日来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

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

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

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

“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

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

”冯骥才说。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

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

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

对于文化如何强市、强省、强国,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

“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

”冯骥才委员说。

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

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

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冯骥才说。

7.下列不属于“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B.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现在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

D.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解析 C项,张冠李戴,“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有“大跃进”的表现,是本文否定的观点。

答案 C

8.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等,是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的表现。

B.中国20年间建设的主题公园多为亏损,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

C.文化工作要“稳中求进”,工作要连续有序,不搞“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

D.真正的文化强国,不只是说建文化场馆,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解析 B项,无中生有,“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在原文中无据。

答案 B

9.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探究“文化建设”的合理途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

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制定或正确实施文化强区域战略。

②合理抓好文化产业工作。

③合理举办各类文化节,建设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主题公园,以及文化产业园等。

④加强人文教育,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

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

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

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

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

飘飘的芦絮,摇曳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

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

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

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

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飕飕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得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

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

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

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

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

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

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

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

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蒙,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

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含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

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

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10.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问的是“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先找到第二节,找到题干中的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找答题的区域;这句话的后面有一个句子“这话不假”,提示答题的区域应在后面。

“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找到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芦苇历经了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丰收的秋天变成了芦苇的盛大节日;具有不同于农作物的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不屈服于人类的使唤,以倔强到极点的姿态回敬人类。

11.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

鉴赏的角度有:

修辞角度、描写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

“当北方已经寒风飕飕白雪皑皑时”和“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得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构成对比,突出河口的“凉爽怡人”;“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使用比拟的修辞,赋予“芦花”以人的精神。

答案 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通过深秋的河口和北方天气的对比,突出了河口气候的凉爽怡人;借助拟人的修辞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河口芦花的美,表现了其气势逼人、绝不服输的精神。

12.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把人比作“芦苇”,为何比作芦苇,这就是本题的答案。

“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联系这些句子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芦草是柔弱的,但能顽强生长,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汲取大地精华,成为一方美景;芦苇不择环境,具有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芦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一种盎然的美,是大自然伟大的斗士。

13.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很大,言之成理即可。

做题时,速读题干“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首先找到作者人生态度在文中的有关语句“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

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

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然后参照词语段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答案 结合相应段落并联系实际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刑赏论

[宋]曾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释者曰:

“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

”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

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

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

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

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

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

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

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

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

故曰:

“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

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 ①皋陶(ɡāoyáo):

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

②丽:

施加。

③察察:

明辨,清楚。

④三宥三赦:

《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

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本末:

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酬:

酬报,赏赐。

D.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不经:

不合常法。

解析 B项,本末:

原委,始末。

答案 B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可不译;A项,之:

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引申为“到达,得到”;B项,也: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D项,以:

连词,而,来,表目的/连词,而,表修饰。

答案 C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解析 B项,“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要秉行“忠厚”原则。

答案 B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2)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参考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

“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

”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

“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得到极点啊!

”(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

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

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

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

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

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洞察。

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

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

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

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

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教化,被他的仁厚折服了。

所以说:

“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

”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

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随着它的推广,民风也回归仁厚了。

推行的力度有轻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这样的话,《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1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解析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