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244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幼儿龄特点.docx

大班幼儿龄特点

大班幼儿龄特点

 

 

————————————————————————————————作者:

————————————————————————————————日期: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样的一个转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

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

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

“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

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

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

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

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

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

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

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

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

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

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

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

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

“是什么?

”还想知道:

“怎么来的?

”“什么做的?

”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

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

”“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

”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

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5、6岁的儿童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

例如,在解释乒乓球从倾斜的积木上滚落时说:

“乒乓球是圆的。

积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会滚。

”说明儿童已能从客体的形状与客体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圆”与斜”的关系中寻找乒乓球滚落的原因。

但由于周围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5、6岁,儿童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

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儿童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如把人们饲养的身上有皮毛、四条腿的猫、兔、猪归为家畜类。

然而,由于受知识、语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还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进行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

因此,儿童在概括归类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错误,例如,有的儿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为动物,而把昆虫排斥在动物之外。

10、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

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

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

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语言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

11、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大班儿童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

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在书中或广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常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记忆力也很强。

他们还常常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写上歪歪扭扭的汉字?

到了大班下学期儿童会聚在—起边看图书边连猜带懵地念书中的文字;阅读成了他们很大的乐趣。

1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

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双手的灵巧,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

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

还会几个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物,如“幼儿园”、“奥运场馆”等等。

5、6岁儿童还对创编儿歌感兴趣,他们会为自己的画、自己的手工制品配上儿歌。

在体育活动中他们也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

1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5、6岁儿童玩角色游戏时,对角色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出现了一个主要角色和几个有关的社会角色的关系。

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替代物体的行为。

幼儿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游戏中发生争执的情况减少。

游戏的主题除了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外,还来自于影视作品。

在角色游戏中能综合自己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内容,概括和创造性地再现一般的生活情景。

1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演。

 

 

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尊重教育指导的对策研究

摘要:

幼儿是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的人。

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是正处在最佳发展阶段的稚幼的人。

教育作为一项促进人和谐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作用发挥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主动对它的接纳,并将其转变为内部发展动力的基础之上的。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纳,没有孩子对父母教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长作为孩子最接近、最亲密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德、思维、信息上加以有效引导和互动,而其中建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的开始。

目前,在幼儿家庭中,以家长为中心,摆家长架子,物质利诱,制约着家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和父母教育作用的发挥。

家长在家庭中的养育者地位决定了尊重教育的重要性。

它既能增强教育作用的发挥,又能满足幼儿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培养自尊与自信,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本课题尝试让家长“了解尊重”,“学会尊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尊重、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这是和谐社会对每个家庭提出的艰巨任务。

只有把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的思想,转化为行为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孩子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许多亲子冲突的结果,造成了许多遗憾,更证明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同时,尊重教育更是成功教育的切入点。

因此尊重教育是既有现实基础又有时代特征的。

通过一次次的家长研讨会,观摩分析家教录像等课题组的研讨,老师和家长们达成了共识,提出了“沟通蕴涵教育,教育必须尊重”的家教理念,并总结了尊重孩子必须做到的十个方面。

本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对家长尊重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时代特征,积极满足孩子受尊重这一基本心理需要为切入点,引导家长将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努力营造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是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的人。

他们是教育的主体,是正处在最佳发展阶段的稚幼的人。

教育作为一项促进人和谐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作用发挥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主动对它的接纳,并将其转变为内部发展动力的基础之上的。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纳,没有孩子对父母教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长作为孩子最接近、最亲密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德、思维、信息上加以有效引导和互动,而其中建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的开始。

目前,在幼儿家庭中,以家长为中心,摆家长架子,物质利诱,制约着家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和父母教育作用的发挥。

家长在家庭中的养育者地位决定了尊重教育的重要性。

它既能增强教育作用的发挥,又能满足幼儿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培养自尊与自信,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此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运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题人员认真学习幼儿心理学及相关理论。

重点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积极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2、整体性原则。

不仅尊重幼儿,更尊重幼儿家长,营造良好家园互动环境,体现全过程尊重。

  3、渗透性原则。

将尊重幼儿的观念、意识、行为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科研是以理论支持为特征的,可以说,没有理论基础,也就没有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课题成员认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理论,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需要及个性发展规律,把握课题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2、注重调研。

通过各种途径如家长研讨会,家园联系册,亲子郊游、家长问卷等活动,实现了解家长尊重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行为动因等,并为寻找指导尊重教育的对策提供了有力保证。

  

3、以“参与——体验——感悟——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型的家园互动模式。

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家长提高认识,体验尊重教育的成功。

(三)保障措施

  1、通过学习及专家指导,使课题组成员具备一定科研素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2、加强内部的交流与研讨。

在落实过程中,一方面在课题理论指导下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注意收集信息,认真反思,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加强课题组成员间的体会、经验交流。

在个性经验相互撞击中,拓展课题研究空间,形成较为完善的认识与实践体系。

  3、召开阶段性推进会,宣讲课题理论,为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带动了非课题成员(全体家长)积极参与探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研究结果

  

(一)明确了家庭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长“了解尊重”,“学会尊重”,就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尊重、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这是和谐社会对每个家庭提出的艰巨任务。

只有把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的思想,转化为行为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孩子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这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许多亲子冲突的结果,造成了许多遗憾,更证明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同时,尊重教育更是成功教育的切入点。

因此尊重教育是既有现实基础又有时代特征的。

(二)总结了家长尊重教育的具体内容

通过一次次的家长研讨会,观摩分析家教录象等课题组的研讨,老师和家长们达成了共识,提出了“沟通蕴涵教育,教育必须尊重”的家教理念,并总结了尊重孩子必须做到的十个方面:

1、认清孩子面部的真正意思

2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3、学会接受孩子的请求和批评

4、懂得认识及处理孩子的情緒

5、正确反映自己的情緒

6、为自己的行为设限

7、给予孩子有效地建议并实现自己的承诺

8、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评价

9、善于创造亲子时间

10、把握降温技巧。

(三)梳理了亲子沟通的技巧

通过家长“参与——体验——感悟——实践”,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越来越成熟。

许多家长每次课题组活动都积极参加,有家长在交流会上说:

“其实与孩子沟通并不难,只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尊重,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实践和探讨,得出了亲子沟通的技巧。

1、知觉:

家长必须要随时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进而与孩子交谈,产生沟通的动机,也才能适时的给予辅导与协助。

2、倾听:

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吐露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应该让孩子觉得我很“全神贯注”地在注意听你的想法与感觉,就算身旁有事情也应该放下,眼神的接触是沟通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适时的给予回应或支持,会让彼此的关系更为接近。

3、关注:

纵使父母本身太忙,关心的话语与眼神是不可或缺的,如“小明会穿衣服了,妈妈很高兴。

”或是用身体动作的接纳(拥抱、摸摸头),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4、同理心:

家长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孩子的问题,有时候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会让彼此的感觉更为接近,也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将心比心”是最好的形容词。

5、主动的鼓励与开口:

不要因为孩子的顽皮就训斥他,更应该的是,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鼓励,奖励比惩罚更有效,而且可以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就算孩子做错事,也应该奖赏孩子做事的努力,再就事论事,给孩子意见或建议。

6、注意语气与语调:

不要老是用责备的口吻说“不要这样……”、“怎么会……”,多使用和善、建议的语气“你说说看……?

”、“你的想法是……”,这样有助于沟通的气氛,也让沟通变得更能令人接受。

7、“我讯”的运用(即让孩子了解家长的信息):

我讯包含三个因素,行为(当你……)、感受(我觉得……)、后果(因为……),如“当你很晚回家的时候,我觉得很担心,因为怕你在外面出事。

”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造成什么伤害或后果,尽量表达自己的情绪,切记责骂和处罚。

8、冲突的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这时候不要拿出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且用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态度,针对问题,与孩子一起思考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和平的解决问题,更可以培养亲子间的良好关系。

如果家长本身有过错,应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以化解误会,促进家庭和谐。

 四、课题的讨论

有关调查结果说明,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家长对孩子未来过高的期望,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参加孩子并不愿意的各种兴趣班,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实施尊重教育,构建平等亲子关系必须主要以下几点:

首先,要彻底打破传统的辈分观念。

幼儿家庭教育正在从封闭走向开发,传统的亲子关系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在应该是家长彻底抛弃“父为子纲”、父命至上“等家长制作风的时候了,将“长幼有序”变革为“长幼无序”。

其次,要树立“能者为师”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和成人同样面对一个新环境时,幼儿对环境刺激的感受更为强烈。

家长如果能以幼儿为师,向幼儿学习,就回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和幼儿共同成长。

再次,要尊重幼儿这个权利主体。

国内外有关儿童权利的法则都赋予了幼儿和成人相同的权利,幼儿固然要尊重家长,但家长也要尊重幼儿,在相互宽容、相互认可、相互补充、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以“代沟”为“代桥。

最后,要形成理想的亲子关系。

我国学者叶南客认为:

“理想的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应是从家长到朋友、到同志、到未来世界的探索者。

  

五、结论

本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探索家长尊重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时代特征,积极满足孩子受尊重这一基本心理需要为切入点,引导家长将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努力营造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什么是尊重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

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

一个人需要层次越高,他的社会属性体现得就越充分。

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

  

(二)尊重什么

  这是对尊重内容的研究。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其“尊重的教育”的主要内涵有三点,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人格人性。

这个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通过尊重个性而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三)怎样尊重

在对“什么是尊重和尊重什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尊重实施的内容与方法,这是一个研究重点。

(四)尊重教育的作用

  通过对家长实施尊重教育重要性及尊重教育对策的探讨,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互动的人际关系,营造了平等融洽的家庭氛围,促进了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这也正是“尊重”教育实施的意义所在。

六、参考文献

1、“尊重的教育”的多方面价值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等

2、《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

3、《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4、《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生兰著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

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

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

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

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

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

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

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

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

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

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

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

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

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

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

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

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介绍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从托班进入到小班,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

首先托班和小班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在托班年龄段是以“养”为主,“教”为辅,也就是说家长也只要过多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内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有没有打架等一些问题,而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到了小班,意味着您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的教育策略已经从托班的“养”为主,“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教”“养”并重——最后过渡到“教”为主,“养”为辅。

因此如果家长仍然把重点局限于孩子是否吃饱穿暖的话,实际上是已经满足不了您孩子的需要了,所以要满足幼儿的需要,就要了解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年龄特点,才知道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

现在在这里向各位家长简单的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生理方面看,他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因此三岁以后的幼儿学习儿歌只要唱几遍就记住了,并且不容易忘记。

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所以就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家长和老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儿歌、故事、游戏等)激发和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的愿望。

例:

通过故事《小熊尿床》,使他们懂得睡觉前要小便,才不会尿在床上。

   从心理方面来看:

   A、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B、他的记忆也是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由于幼儿爱机械的背诵,所以不要以为他会背就是懂了。

比如有的家长听孩子像唱歌似的背1、2、3----就以为他识数,常常会夸他“真聪明”“能从1数到100!

”“来,数给XXX听!

”孩子得意地数,客人廉价地夸,弄得孩子飘飘然,实际上连桌上有几碗菜都数不清。

同样的道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会背多少多少首唐歌,一旦问到孩子“你念的是什么呀?

”“这首唐诗是什么意思?

”,又有几个孩子能够说得出来。

所以大人要掌握孩子的记忆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要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背。

   C、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喜欢想象,有时还要夸大想象,这时家长就要特别注意分清一个“想象”和“说谎”的界限,孩子会由于强烈的想象,而常常达到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地步,比如说他会很兴高采烈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谈论爸爸妈妈带他到XX动物园或植物园去玩,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等,其实他并没有去,这只是因为他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但这并不是有意在说谎。

   D、当幼儿在2岁—3岁时,孩子会产生与大人不合作的行为,比如用沉默、退缩、或身体的抗拒来拒绝成人的要求,并常用“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帮助,家长觉得“这孩子现在怎么变得有点不听话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