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287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方剂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方剂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方剂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方剂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复习资料.docx

《方剂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复习资料.docx

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逆流挽舟:

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

2、以泻代清:

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清热药和泻下药同用,配合泻下药目的是为了清泻里热,这种治法叫“以泻代清”,方如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泻上中二焦实火

3、培土生金:

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的主治为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但该方并有保肺之效,也可用治肺损虚劳诸证

4、刚柔并济: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

方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共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5、阴(阳)中求阳(阴):

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6、通因通用:

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热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出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症。

如用大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7、增水行舟:

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简答题

二、分类及代表方

(一)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大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调和肝脾: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二)温里剂

1、温中祛寒: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2、回阳救逆:

四逆汤、参附汤、回阳救急汤

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三、常用小方组成、功用及主治

(一)左金丸(清热剂清脏腑热121)

组成:

黄连(180g)吴茱萸(30g)

功用: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二)当归补血汤(补益剂补血172)

组成:

黄芪(30g)当归(6g)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1、血虚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

2、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3、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三)六一散(祛暑剂137)

组成:

滑石(180g)甘草(30g)

功用:

清暑利湿

主治:

1、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2、膀胱湿热。

所致的小便赤涩淋痛以及砂淋

四、配伍特点

1、归脾汤(补益剂补血174):

一是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双补,重在补气,气旺血自生,血足心得养;三是补中有行,本方补养气血为主,少佐理气醒脾之品,使补而不滞(木香)

2、半夏泻心汤(和解剂调和肠胃98):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3、乌梅丸(驱虫剂365):

一是酸(乌梅)苦(黄连黄柏)辛(椒、辛、桂、附、姜)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清热寓温脏散寒之中;三是邪正兼顾,扶正寓驱蛔止痛之中。

(归、参)

4、黄土汤(理血剂止血264):

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又不损阳

5、九味羌活汤(解表剂辛温解表52):

一是发散风寒湿邪的升散药和清泄里热药的寒凉药的配合运用;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6、六味地黄丸(补益剂补阴179):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以泻利补;肾、肝、脾三阴并补,补肾为主

7、肾气丸(补益剂补阳189):

一是温助肾气,方中配伍填补肾精药,意在“精中求气”,有振奋阳气之功;二是轻用温阳助火药而重用滋阴填精药,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三是以补为主,兼行通利,寓泻于补,既能以泻利补,又使补而不滞

五、配伍某药特点

1、桃核承气汤→桂枝(理血剂活血247):

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

2、痛泻要方→防风(和解剂调和肝脾96):

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顾兼具佐使之用

3、参苓白术散→桔梗(补益剂补气160):

桔梗宣利肺气,一者配砂仁调畅气机,治胸脘痞闷;二者开提肺气,通调水道,能增强茯苓、苡仁等利湿之功;三者以为舟楫,载药上行入肺,使全方兼有脾肺双补之功,亦为佐药

4、当归补血汤→黄芪(补益剂补血172):

重用黄芪,一则大补元气,固涩肌表;二则因气能生血,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

5、天台乌药散→川楝子(理气剂行气236):

川楝子疏肝行气,散结止痛,但性苦寒,故方中伍用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效,共为佐使药。

 

问答题

一、写出某基础方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及三首附方方名、组成、主治病症

(一)、六味地黄丸(补益剂补阴179)

组成: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

滋阴补肾

主治: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汗,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配伍特点: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以泻利补;肝、脾、肾三阴并补,补肾为主

附方:

1、知柏地黄丸:

组成:

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

功用:

滋阴降火

主治:

阴虚火旺证。

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虚火牙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

2、杞菊地黄丸

组成:

六味地黄丸+枸杞子、菊花

功用:

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

肝肾阴虚证。

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都气丸

组成:

六味地黄丸+五味子

功用:

滋肾纳气

主治:

肾虚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二)、四君子汤(补益剂补气158)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配伍特点:

以补气为主,辅以健脾、祛湿,四药温而不燥,平补不峻,以应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之理

附方:

1、六君子汤

组成:

四君子汤+陈皮、半夏

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

2、异功散

组成:

四君子汤+陈皮

功用: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3、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

六君子汤+砂仁、木香

功用:

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

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4、保元汤

组成:

人参、甘草、桂枝、黄芪

功用:

益气温阳

主治:

虚损劳怯,元气不足。

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三)、四物汤(补益剂补血170)

组成:

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

功用:

补血和血

主治:

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

配伍特点:

以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流动药相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补中寓行,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成为“血家百病此方通”的补血调血之剂,且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附方:

1、桃红四物汤

组成:

四物汤+桃仁、红花

功用:

养血活血

主治:

血虚血瘀证。

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黏稠,腹痛等

2、胶艾汤

组成:

四物汤+阿胶、艾叶

功用: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

妇人冲任虚损证。

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

3、圣愈汤

组成:

四物汤+人参、黄芪

功用:

补血养血摄血

主治:

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

妇女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白,四肢乏力,体倦神衰

(四)、肾气丸(补益剂补阳189)

组成: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桂枝、附子、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用:

补肾助阳,化气利水

主治:

肾气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配伍特点:

一是温助肾气,方中配伍填补肾精药,意在“精中求气”,有振奋阳气之功;二是轻用温阳助火药而重用滋阴填精药,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三是以补为主,兼行通利,寓泻于补,既能以泻利补,又使补而不滞

附方:

1、加味肾气丸

组成:

肾气丸+车前、牛膝

功用:

补肾助阳,利水消肿。

主治:

肾阳不足,水湿内停。

水肿,小便不利

2、十补丸

组成:

肾气丸+鹿茸、五味子

功用:

补肾阳,益精血

主治:

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

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五)、二陈汤(祛痰剂燥湿化痰327)

组成: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

配伍特点:

一是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助运杜生痰之源;二是散收相合,以防燥散伤正之虞。

附方:

1、导痰汤

组成:

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生姜

功用:

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

痰浊壅滞证。

胸膈痞塞,胸胁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

2、涤痰汤

组成:

半夏、南星、枳实、橘红、茯苓、生姜、石菖蒲、竹茹、甘草

功用:

涤痰开窍

主治:

中风痰迷心窍证。

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

3、金水六君煎

组成: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熟地

功用:

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

肺肾不足,水泛为痰证。

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

二、从组成、功用、主治及主治病机比较两方

(一)、五苓散和猪苓汤(祛湿剂利水渗湿310-312)

五苓散

组成: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

功用:

利水渗湿,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

甚则水入即吐

2、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

或短气而咳

3、水湿内停证。

水肿,泄泻以及霍乱吐泻等

猪苓汤

组成: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功用:

清热利水养阴

主治:

1、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2、血淋,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小腹胀满

(二)、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理气剂降气239-241)

苏子降气汤

组成:

紫苏子、前胡、半夏、厚朴、甘草、肉桂、当归

功用: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实下虚喘咳证。

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气喘咳嗽,呼多吸少,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

定喘汤

组成:

白果、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甘草、杏仁

功用: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

(三)、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和解剂和解少阳88-92)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少阳伤寒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闷,默默不语饮食,口苦,咽干,心烦喜呕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

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大黄、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枣、生姜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

(四)、桑菊饮和银翘散(解表剂辛凉解表61-64)

桑菊饮

组成:

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苇根、甘草、薄荷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