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46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docx

高考语文安徽省一模考试分析1

淮南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学科命题组

 一、试卷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本次语文试卷命题能紧扣2009年安徽省《考试说明》,试卷结构形式、具体内容和能力层次,以及难度和区分度与2009年高考基本一致。

 在2010届安徽高考考试说明还没有发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据上年的考试说明和试题来命制本届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为避免误导,其题量、题型、试卷结构、分值、出题范围等与去年的安徽卷基本相当,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处,整体上延续了2009年高考安徽语文卷的命题特征。

从命题的内容和形式上看,都体现出命题者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在命题的思路和材料的选择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套试卷题目基本上是原创,尤其是阅读试题(各类阅读题),这也是试卷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

正因为这样,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二、试卷抽样统计表

 各小题平均得分及得分率一览表(随机抽样120份)

三、答题情况逐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平均得分为5.98分,难度系数0.66,难度适中。

主要问题是三个小题的难易度不平均。

 

1.答案为A,平均得分1.075分,难度系数为0.36,难度大。

2.答案为D,平均得分1.7分,难度系数0.57,难度适中。

3.答案为B,平均得分2.575分,难度系数为0.86,属容易题。

文言文阅读平均分为10.983分,难度系数0.58,难度较为适中。

只是个别题目难度过大。

 4.答案为D,平均得分2.025分,难度系数为0.68,难度适中。

 5.答案为B,平均得分2.675分,难度系数为0.89,难度过低。

6.答案为A,平均得分0.85分,难度系数为0.28,难度过大。

其实只要读过文章,哪怕是粗疏的读过,这一题也不应该很难,文中有“纵谈天下事”的句子等。

 7.文言文翻译整体平均得分5.433分,难度系数为0.54,难度虽然大了点,但还是较为适宜,但三个小题得分差别就较大,第

(1)句平均得分1.125分,难度系数0.38,第

(2)平均得分2分,难度系数0.5,第(3)句平均得分2.308分,难度系数0.77。

 从命题的角度看,第

(1)得分较低,不是题目本身过难,有什么偏、难、怪的字词和语法,相反关键字词“介胄”(披着甲,戴着盔)、“膝”(名作动,跪着)、“蛇”(名作状,像蛇一样),都是常用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下列的翻译:

①一个平庸的人,弯曲着双膝,语言吞吐,不敢抬头。

 ②一个穿着铠甲的人,言语说话像蛇在行走一般,不敢抬头。

 ③穿着铠甲的人(在胡宗宪面前)也是低头说话,小步走路,不敢抬头(正视胡宗宪)。

(2)句关键字词“体格”(异义词,指体裁、格调)、“卑”(低下)、“气”(气势、气派)。

其中的“体格”有点偏,但学生也见过,如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描写王四凤是说她“体格风骚”,这里的“体格”是“体形、风度”等意思,据此考生应该明白文言中的“体格”绝不是现代汉语中的“体格”,应该属于同形词语,这也是一个训练有素的高三学生一个基本的知识点,见到这样的词语考生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既然出现在考查的语句中,肯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考生的复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和强化这样的敏感度。

典型错例:

①虽然他的身体有时不太好,但是内心灵应不凡,有大王的气概。

 ②虽然所作的诗文体格式经常悲伤的,然而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一种王者的气概。

第(3)句翻译比较简单。

“下隶”翻译不够准确,“与饮”中省略的宾语“之”没有翻译出来。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诗歌篇幅简短(七言绝句),语意明确(没有典故等难懂的部分),考生大都读懂了诗歌。

平均得分为5.208分,难度系数0.65,难度适中。

8.平均得分为2.275份,难度系数为0.57,有点难度。

命题者的考虑,答案之所以这样限制,目的是想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精细的阅读能力。

尽管四个句子在写“早”上都很出色,但第三句应该是最妙,这不仅是今人的阅读体验,更是古代诗品中早有的定论。

但考虑到学生答题实际情况,在阅卷细则中放宽了答案,回答其他句子并言之成理的给2分。

有些老师认为题目中“你认为”三个字不严密,我们觉得一模测试只是一个形式,试题不够严密也确实存在,但备考的师生更应该在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训练方面,还需要强化。

 9.平均得分为2.933分,难度系数0.73,属于较容易。

本题题目的指向非常明确,但还是有不少考生没有认真读懂题目,有的考生对诗歌的意思理解得很好,逐句翻译了诗歌,但就是不去指明描写的感官角度,从阅读能力上说,这样的考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很不错,只是答非所问。

还有一部分考生从整首诗所描绘的图景概括出发,再指出诗歌的思想情感,而且理解很准确,可惜也是“文不对题”,等等。

这反映了我们的备考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可能只顾大运动量的训练,而不太在意训练的针对性、序列性、准确性等。

典型错例:

①诗人先写露水浸透上衣,星辰阑干,再写独自过桥,以及稻田里草虫鸣叫,构成一幅唯美的早行图,营造了清新寂静、幽美淡雅的意境。

②露水浸湿了上衣,满天星斗纵横,小桥和梦已经过去,稻田中有虫叫。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10.平均得分为4.483分,难度系数0.87,难度低。

本题考查的就是对规定背诵篇目的掌握,无所谓难度,考生的得分还是不够高。

本次模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所选用的文本是小说,共四道题目,五个问题,平均得分12.124分,难度系数0.48,比较难。

该大题的得分一直不高,也不仅仅是题目难度大的原因,本次也是这样。

从阅卷情况看,答题中的最大问题是考生的文体意识不强。

作为小说有其与本身文学体裁相应的特质,阅读试题的设置也与其他文体作品阅读试题设置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考生在作答时更要注意其文体特征,运用与本文体特征相适应的专业术语。

例如同是作品中的“我”,小说中、散文中、诗歌中,其作用是有所不同的,考生就不能把用来回答诗歌鉴赏中那一套答题的方式方法用在小说阅读中,尽管它们有其共同的地方。

这一点,在本次模考中的小说阅读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既有考生平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也有老师在指导训练时没有到位的责任,应该引起我们师生的特别注意。

简述题往往要分点来回答,不少考生答案是“大杂烩”,没有条理,影响得分。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高考虽然每年的“题”是不同的,但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的“考”是相似的,我们的复习必须要透过那千变万化的不同的“题”,去抓住那本质的“考”,这样才能起到举一而反三的目的。

11.平均得分2.483,难度系数接近0.5。

小说情节的概述在小说阅读考查中属于常规题目,其概述强调其概括性、准确性,概括性应该是第一位的。

如2009年的安徽卷第一题就是概述情节,其答案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简洁而明确。

我们在题目设置时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所以特别给出“以‘立正’为核心”的提示,这里就差“以‘立正’为核心词”这样的过于直白的要求了。

从阅卷看,一是没有扣住“立正”这个核心词;二是没有按照“按时间顺序理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考生没有注意到“按时间顺序”,没有注意到中心词语“脉络”。

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概述故事情节发展的条理,这样的训练不仅是以前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还是高考复习中的训练,应该是常做的。

我们在设置阅卷细则时也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回答与参考答案之间的距离,也放宽了答案,但考生的答案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典型错例:

①首先是1949年“我”是一名解放军指导员在管理国民党俘虏时遇到一个一听蒋介石就立正的人;②随后他因“立正”问题被打发回家;③文化大革命时他因“立正”被打断了两条腿;④文革后我在街上偶遇后他仍旧“立正”。

 

12.平均得分2.25分,难度系数0.38。

该题的难度这样大,是我们没有预料到了,在设置题目时,我们以为这应该是一道送分的题目,因为这是一道解答套路化的题目,只要具备有关小说文本特征的基本常识都能够准确回答的。

一般而言,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我”的基本作用,一是故事的线索,二是增强小说叙述的真实感和感染性。

由于本小说中的“我”是被俘国民党连长悲剧人生故事的转述者,小说中有大量“我”的思考和感受,所以答案中加上了“‘我’又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引领(启发)着读者对人物命运作更深入的思考”这样一条。

可见,高考复习中对一些具有“类”的特征的知识归纳和整理还是很有必要的,考生必须建立有关“类”的知识链。

13.平均得分为3.6分,难度系数0.6,属于难度适中。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小说中描写的类型及其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小说的描写类型和作用与其他文体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如诗歌中的描写主要是景物,而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是人物,即使涉及景物描写,那也不从景物与感情的关系的角度去鉴赏,而应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去分析。

本题两段文字分别运用了外貌(而非神态)和细节(而非动作)描写,是属于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所以作用的分析要扣住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方面去分析,而考生缺少的还是这种套路化分析的基本技能,答案虽然写了不少字,但好多都是不着边际的话。

14.平均得分为3.791分,难度系数0.47,属较难。

本题就是属于探究体,是对小说主旨的探究。

在设题时就已经预测到是有难度的,平时训练中经常碰到“似是而非”的所谓探究题,考生只要写,就能得分,本题不行。

阅卷中发现问题不仅仅在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而主要表现是考生不善于读题。

“关于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控诉国民党所谓的军纪对人迫害和摧残,有人认为是批判‘文革’中极左路线和行为。

你是怎样理解的?

它是否还有更深的内涵?

”一个训练有素的高三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问题,马上就会想到本小说的主旨绝不是前两种已经罗列到的,不然“它是否有更深的内涵”不就成为废话?

遗憾的是很多考生只能对已经给出的两种理解选出一种作一简单的阐释,或把两种揉到一起略作解释。

当然,读不懂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有些考生虽然意识到小说有更深刻的主旨,但他竟然理解为“习惯养成”、“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等令人啼笑皆非之类。

可见,一是不会读题,二是对稍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就读不了。

再次说明文学作品文本阅读的关键还是读懂作品,这一点好像不是靠做几道阅读题就能解决的,值得师生共同关注。

从部分考生的答案中还透露了比这小说中连长的“立正”更可怕的东西——教育中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立正”现象,这已经超过这份试卷分析所讨论的范围了。

典型错例:

①我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是控诉国民党对人民的摧残,也是在批判“文革”对人民的迫害。

国民党采用暴力使士兵们守纪,才使连长产生反射,而共产党在“文革”时期“左倾”的错误,使连长双腿残疾。

可见,暴力只能残害人民而不能使国家发展与进步,要使一个国家更加强大就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

②我认为是国民党军纪对人的迫害和摧残,正是因为当时国民党不合常理的军纪使那位连长养成了一听到“蒋介石”就立正的习惯,导致他不能留在军队中,最终由于“文革”使他断了腿,一切的一切都是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③小说的主旨是在表达一个习惯的养成,一旦养成了习惯就慢慢变成了自然,很难加以改进。

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习惯在自己的脑中根深蒂固,非外力可改变也。

可见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

④我赞同后一个观点,军人就要有军人的品格,尊重军纪,尊重领导,虽然国民党军纪对个别人太过于迫害和摧残,但习惯一旦养成习惯就改变不了的,这就是军人气魄所在。

语言文字运用分选择题和简述题。

选择题平均得分为6.05分,难度系数0.67,难度适中。

简述题平均得分为10.001分,难度系数0.67,难度适中。

15.平均得分为2.1分,难度系数0.7。

本题在输入时出现误差(D项的“磁”),所以后来把B、D两项都算作正确答案,考查效度降低了。

16.平均得分为2.775分,难度系数0.93,属过分容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