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609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docx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

夏惟桐:

四辩的风格和反驳的优先级

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辩的3个职能:

给予对方立论最后击、给予己方体系最后阐述以及基于辩题的最后升华。

话虽如此,但是结辩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3大任务都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优秀的结辩在“破”、“立”和“升华”中,都有不同的取舍。

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结辩在华语辩坛出现。

根据梧桐的观察,结辩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

1、反驳为主,蕴立于驳:

 这种风格的典型是01国辩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对方的立论从定义到标准到底线到分论点一层层的剥离,或是将对手的逻辑证伪,或是证明对手逻辑偏题。

待到把对方的立论驳的惨不忍睹了,最后再收一下,将自己没有说清楚的立论进一步阐述。

 这种打法的优点有三:

  一、通过最猛烈的进攻,能够最有效杀伤对方立论,让对手辛苦一场辛勤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从形式上被推倒。

  二、现场效果极强,即使是准备好的反驳也能给人以很强的临场感。

并且,相对另外两种风格,这种结辩给予了突发事件(对手新奇立论)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过多而束手束脚。

  三、对于逻辑性强的辩手,即使语言组织和知识底蕴稍差,也可以不惧任何对手。

所以理工科学校和国外辩手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辩论的终极意义在意说服而不是反驳。

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式的总结的手段方式却主要在反驳,其与辩论精神略有相悖。

退一万步讲,就算证明对方的论证全是错的,也不代表己方辩题成立啊。

 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在着重于反驳的同时,也牺牲了进一步申论的机会,也挤占了价值升华的空间。

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论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一旦反驳不能得手,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反驳在实战中是非常有效的,胜率也高,执行也相对容易些。

关于反驳为主的结辩,胡渐彪在01年的3场比赛给出了近乎是教科书式的3个模板。

有兴趣的辩手可以仔细的观看、研究、摸索,然后吸收为属于自己的总结风格。

2、升华为主,蕴驳于立:

 很多第一次看黄执中比赛的辩手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

“哇,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

”但是也有很多辩手会产生疑惑:

“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准备然后背一下啊?

 其实这就是很多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反驳才是临场的,而陈述则一定是准备的。

其实,反驳也可以随意准备的,而申论和价值升华也可以是基于现场做的。

典型的比赛,可以参看95国辩的林正疆、03国辩的黄执中以及05湖北省赛的邓哲。

 这种结辩风格的特点可以做如下的归纳:

在结辩的时候,以之前环节所没有的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先把己方的之前没说完的逻辑说清,然后更进一步说出新的价值理念。

 因此,这种打法的优点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说清楚自己的立论,不至于让评委和观众在听完一场比赛之后仍旧不知所云。

有些时候,立论在自由辩论没有讲穿,但在总结一下子点破,听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其次,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全新的思考。

由于引入了新的视角和价值的升华,使得听众在聆听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看一场斗嘴,而是真正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维进化。

 然而,这种打法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辩手要想驾驭这种打法,必须有极深的知识厚度和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一旦底蕴不足却试图强练升华,不但没什么好效果,还会给人“有背而来”或者滥煽情的感觉。

而“新手学黄执中必死”,似乎也成为了辩论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许她的弟子在40岁前去练,并不是因为她小气,而是因为内力修为不到家,强练有害无益。

3、平行驳立: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总结套路,先归纳总结对方的几处错误,然后再进一步陈述己方的观点。

比较典型的模型可以参看99国辩路一鸣的总结陈词。

不看模型也可以,因为大部分的结辩用的都是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稳”字:

它既包含了反驳,不至于现场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区间来化解对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论和升华,所以不像反驳为主的结辩那样只破不立。

 然而,这种看似破与立结合的风格却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

到底反驳多少,反驳什么?

到底重申立论还是价值升华?

当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时候,却会发现也许会陷入没有一个能够讲透的窘境。

 并且,稳妥也常常意味着牺牲掉属于自己的特色。

从初学者使用的效果来看,又很容易受到准备的束缚。

梧桐以为,以上三大种风格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谁优谁劣,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辩手自己的风格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况而定。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辩方式,反驳和申论如何进行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结辩的反驳该如何进行呢?

梧桐将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

最优先:

立论的前提,通常表现为定义或标准。

在场上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双方的定义或者标准完全不一样,却各自能开展一整套的形式逻辑体系。

此时必须先攻破对手的前提,才能开展交锋。

比如CDA复活赛,“人类因勤奋/懒惰而进步”中,正方的“因”定义为“凭借”,而反方的“因”定义为“原因”。

此时比赛双方如果不攻破对方的定义,就根本无从反驳对手的分论点。

而标准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同的影响,比如08名校杯“拼车出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反方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环保,差之千里,场上根本打不到一起去。

如果把立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定义、标准就好比大树树根,而树干、树枝都是从树根衍生而来的。

如果不把对方从根上刨掉,那么对方的枝叶即使都被砍光,却总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而根一旦被刨掉了,就再没活下去的希望了。

有的时候,立论的前提还可能是一两组数据。

比如在“应该/不应该炸毁长江大桥”中,长江吃水深度就成为辩论讨论的基础。

第二优先:

对手的防御底线。

所谓底线,就是对手退无可退的那条立论以及防守的根基。

在有些时候,底线与前提是重合的。

举例子的话,在“网络加强/促进人际交流”,正方的底线就是“网络交流只是现实交流的一种补充,而没有替代性的效果”。

如果一方守不住自己的底线,那么自己的立论大厦将可能立刻崩塌。

相对应的,如果能把对方的防御底线给击破,也能够摧毁对方的立论。

第三优先:

对方的主要火力点或者主要事例,这个很好理解。

在抗日电影中,中国士兵首先要干掉的一般都是对方的机枪手,辩论场上也是这个道理,将对手的机枪或者机枪手干掉,就离胜利不远了。

第四优先:

对方的次要火力点和次要事例、数据。

这一些东西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做纠缠。

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握不清楚辩论的脉络,大局观不强,总是把对方立论中一些很浅的逻辑错误抓住狠打,浪费时间不说,还放掉了大鱼。

忌讳:

花大量力气反驳对手的口误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同样的,重申己方观点也有优先级,大体顺序和反驳优先级一致。

然而,已经在之前的环节说清楚,或者通过结辩前期的反驳打击到位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所以申论首先应该讲述的是之前没有说清,或者被对方歪曲了的内容,接着才是其他的论点。

在重申完自己观点后,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价值升华就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了。

当然,在价值打法中,整个结辩都是在升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那真的就很考验辩手的内力了:

杨皓:

《Debateonce,debatetilldeath》之《论》、《辩》篇

一、立论的起点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问题会成为辩论赛的辩题应当存在支持正反双方的两个群体,他们在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存在分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我们极少会看到一个达成普遍共识的问题会成为一场辩论赛的辩题(现实中比较糟糕的辩题往往是丝毫没人关心,自然也不存在两个相抗群体的问题,比如中学生诚信建设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

)因而当我们拿到一个辩题一时没有头绪的时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先寻找现实中支持或反对某一立场的主要理由,并分析他们的分歧所在;或是去寻找无法做出选择的中间派犹豫矛盾的原因。

这里的分歧或是矛盾犹豫的地方就将是我们立论突破的起点。

偏政策性的辩题往往比较容易寻找到分歧的地方,而偏价值型的辩题则往往需要去寻找犹豫不决的原因。

而如何消解这些分歧,破解这些犹豫,是作为中立第三方最关心的问题,谁能在这些问题上给出更好的答案,谁就能赢得比赛。

如“人性本善OR人性本恶”中,双方都要解答若人性本善,那为何现实中会有如此多的恶;若人性本恶,现实中又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善?

又如“网络对中学生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中”我们都知道网络能带来便捷的优势,也都知道网络会带来沉迷的风险,那要如何得出比较结论?

这是双方需要回答的问题。

仅以上述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立论的一方只讲人类做了如何如何多的善举,或是一方只是堆砌网络如何如何方便的例子,那这样的立论显然就不合格,因为它没有回答到中立第三方真正关心的问题,而只是强化重复中立第三方本来就知道的事实,这样的立论就没有价值。

二、立论的路径

在具体的辩题中我们往往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形,两个看着都很好或看着都很重要的事情,硬要我们去比哪个更好或哪个更重要,而涉及具体的比法就很细碎了,这里介绍几个我比较常用的切割方式。

1、矛盾取舍法。

两个看着都很好的东西在正常情况下很难比出高下,我们会去看看如果他们俩发生了冲突,我们倾向于如何判断。

如“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OR以自然为本”。

我们会看到以人为本当然是很好的价值,以自然为本当然也是很好的价值,要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在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设置人与自然利益发生根本冲突的情境,借以说明自己的立场,具体做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第二届海峡赛世新大学的相关比赛视频。

2、现状分析法。

两个看着都很好都很重要的东西,且又不存在冲突的情形,更应倡导何者往往需要借助对现状的分析。

如“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重要OR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我们都知道文化传承和创新都很重要,且传承和创新也不存在冲突的情形,那我们就会转而分析现状究竟是文化传承做得更不好还是文化创新做得更不好,更缺哪个,那么提倡哪个就更有价值。

常用的一个类比就是水和馒头都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来说,馒头更重要,而对于一个快渴死的人来说,水就更重要,所以重点是对现状的研判。

3、主体特征法。

两件看着都挺好的事情,我们需要比较哪个对于某个主体来说更好,或者某件有利有弊的事情究竟是否适合某个主体去做,当我们就这件事本身无法比出好坏的时候,我们会转而去探究这个行为主体的特征,从而来比较这件事对这个主体的影响。

如“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立论时的重点往往都是讲中学生或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某些特征和所要进行的这件事之间的契合或者违背。

两个抽象的行为无法比较出好坏,但落实到某个具体的对象时,往往就能比较出重要与相对不重要。

4、以攻代守法。

两个看着都挺好的东西,比不出来哪个更重要,在有些时候我们会直接通过质疑和削弱的手段来讲对方的那个东西实际上没有看着那么好,通过改变观众想当然的认知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在政策性的辩题中,主要就是这种手法。

如“我国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核电”正方的利益是电的价值,而反方的利益则是核的风险,那么在立论过程中,正方就会着力去说明其实核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危险,而反方则会着力说明其实核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必要,最后落实到双方资料和技术的对抗。

三、立论的终点:

什么样的状态叫做立论完成呢?

写完一辩稿么?

做完战场么?

写完所有的陈词和质询问题么?

其实都不是,立论的重点是一套“说法”的形成,这个说法就是回答起点时的那个关键问题,只要找到了打破第三方纠结犹豫的这把钥匙,立论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反之,如果没有找到这把钥匙,那即便写完所有的陈词和问题,其实立论都没有做好。

并且这里的“说法的形成”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挑战的,至少要做到这样几点才能算是“说法的形成”。

1、辩手能够使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本方打破平衡的方式。

2、辩手有足够的资料和弹药能确保在本方的比法之下,本方必胜。

3、辩手能够说明本方提出这种比法的合理性以及相比对方比法的优越性

当上述三个点都能实现,那剩下的完成辩词也好,做战场写问题也好,就都是体力活了,立论的技术活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应当了解到事实上立论的过程不是“自说自话”的过程,从立论的一开始,基础就是建立在对双方立场的分析及核心分歧或纠结犹豫点的判断,而在选择立论路径的过程中,不仅要让自己的说法自圆其说,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方可能的讲法,并尽可能使本方的比法比对方的看上去更加合理优越。

在最后的立论成形过程中则是像打铁一样,在不断的推敲和质疑之下慢慢修正并寻找到最合适的一套说法。

所以整个立论的过程中都蕴含着动态的对抗。

下一篇讲《辩》

上一篇《论》讲的是辩论赛论的构建,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形成一套说法让观众接受自己的立场,这不仅仅是开篇陈词的工作,而是在之后每个环节的过程中都应不断铺陈这种说法以消除观众心中的疑问并加深本方立场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而这一讲《辩》则是相反,它是通过各种提问和质疑来攻击对方的那套说法,让观众对对方的讲法不断产生新的疑问,以此来削弱观众对于对方立场的接受水平。

虽然很多优秀的辩手都可以临场对对方的立论做出非常漂亮的反应和攻击,但对于大多数的辩手来说,攻击之道还是要依靠认真的准备,所谓对技术和经验的自信至少应该是有了50场比赛经验之后的事情。

因此本篇的重点自然也就在如何准备攻击。

以前倪杰学长曾经讲过一切辩题最终都能转化成利弊的比较,无论是一种政策是否应该执行或是一种行为是否应该去做亦或是一种价值观是否应该被接纳,最终讨论的都是执行该政策或践行该行为或接纳该价值给我们带来收益更大还是损失更大,可以说利弊权衡是我们人类进行选择判断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大致就可以理出进行利弊权衡的一般模式:

1、先对讨论的政策或行为或价值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

(辩题概念的界定)2、采纳本方主张的具体好处(论点)3、证明上述好处存在的依据(证据资料)4、对于本方的好处的重要性的阐释或坏处可接受的解释(价值角度)。

奥瑞刚的“合需根解”只是对于论点的部分有更加具体的要求。

根据上述的模式我们就可以确定攻击的对象和优先次序。

1、对于辩题概念的攻击:

1.1、为什么要进行概念攻击:

如果双方对于讨论的对象有着完全不同的说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各自是不可能进行进一步讨论的,所以双方首先要求得的就是对于讨论对象的共识,如辩题“网络使人更自由OR更不自由”若一方讲的网络是计算机网络,而另一方讲的网络是人际网络,那么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必然要就网络的概念进行攻防。

值得注意的是,概念攻击的对象是那些本应有共识的概念,而对于那些本就有着不同理解的概念并不在攻概念攻击的范畴,如上述辩题中的“自由”,双方对于自由解读的差异并不是概念界定的差异,事实上是价值角度的差异。

1.2、概念攻击的原则:

我理解中的概念攻击是一种很少发生的情况,如果奥瑞冈中出现概念攻击意味着一方进行了合题性的质疑,而即便是在传统辩论中,对于讨论对象理解的不同而导致讨论无法继续也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因此只要双方基本是在讨论同一样东西,那我们就不会进行概念攻击,至于对于这样东西双方有些不同看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然双方分歧哪里来的呢?

所以概念攻击本质上是对于异常情况的纠正。

1.3、概念攻击的方法:

当对方对于辩题讨论的对象做出了很奇怪的解释以至于你们的讨论无法进行,我们可以采取的基本动作有两个:

第一种是诉诸权威,你可以提出在权威出处中对于该项事物的解释,并进而要求对方给出他方解释的出处。

再次需要强调的是,诉诸权威出处的做法仅仅适用于那些在社会普遍认知中达成明显共识的概念,而对于不存在普遍共识的概念,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情等情况并不适用于诉诸权威出处的做法,这类概念如前所述也不在概念攻击的讨论范畴内。

第二种动作是诉诸讨论意义,你需要向观众解释在对方的解释之下这个辩题将失去讨论的现实意义,因而不能采纳对方对于概念的界定。

在这里需要插一句,由主办方在赛前对于辩题的讨论对象给出明确的解释,这种给题解的方式将极大地解决概念攻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于论点和论据的攻击

2.1、攻击的角度

2.1.1、论点与论题无关:

在比较低水准的比赛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如辩题“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道德OR法律”一方的论点大谈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则该论点与辩题无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就这个论点展开攻击,要求对方解释该论点与辩题的关系。

或者对于这种根本无关的论点不予理睬。

2.1.2、论点本身错误:

这种情况也很简单,你只要指出这个论点错在哪里,因此该论点无法论证立场就好了。

2.1.3、论点不足以论证辩题: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当对方论点和辩题之间的逻辑强度不够就会导致不足以证明辩题的情况,如一方以大学生创业能赚到钱为理由主张大学生应该创业,则另一方就会反驳大学生卖淫也能赚到钱,但我们显然不会主张大学生应该卖淫,所以“能赚到钱”不足以论证大学生应该从事某项活动。

这种攻击的基本思路是,如果由效果a(赚到钱)可以导出行为A(创业),那么由效果a(赚到钱)也可以导出行为B(卖淫),而行为B是显而易见我们无法接受的,由此说明原因a不足以导出行为A。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反驳方式仅仅说明对方的论证不充分,并非直接证明对方就是错的,要主张本方立场还需要提出行为A会导致的负面效果。

也就是说,这种反驳的本质是说对方的论证太简单,没有进行必要的比较和论证。

这是一种对论证的“削弱”而非“消灭”。

2.1.4、论点缺乏证据证明其正确性:

通常来说论点被接受有两个依据,一是符合常识,二是有证据支持。

因此当一个论点我们无法通过常识来判断其正确与否的时候,我们就会要求对方给出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常用的问法就是“请问您方是否有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和前一点相仿的,即便对方给不出证据来证明其论点,也不能说对方的论点就是错的,我们只是说这个论点是缺乏证明的。

而一旦主张某一论点是错的,就需要攻击方提出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则举证责任发生转换。

因此,当我们听到对方一个论点或者是赛前预想到一个论点的时候,我们检验论点的顺序是1、论点与辩题是否有关。

2、论点本身是否正确。

3、论点是否足够证明立场,由这个论点是否能推导出普遍无法接受的结论。

4、论点是否符合常识,若不合常识是否有证据予以佐证。

而对于证据的攻击其实和对论点的攻击是相仿的,之前也写过一篇日志专门讲对证据的攻击,

2.2、攻击的原则和目标:

并非对方所有的论点和论据都需要我们去攻击,过度火力分散会很大程度影响攻击的效果,因此攻击论点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1、攻其必救。

2、集火打击。

所谓攻其必救也就是在攻击点的选择上要选择对对方伤害最大的点。

因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只会选择直接证明对方立场的一级分论点进行攻击,而不会选择攻击一级分论点之下的二级分论点。

而集火打击则是要求在连续的若干轮次中对某个论点的某个角度进行连续质疑,以免因为对方的闪避技巧而影响了攻击效果。

具体的集火强拆战术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进一步说明。

而作为攻击的目标来说,也如之前就反复强调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要证明对方是错的,而是要说明对方还没有证明自己是对的,在对方的推论之下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我们的攻击是期待对方能给出进一步的证明,而一旦对方无法给出进一步的证明,则对方没有完成论证。

当然,同时对方也在攻击我方,很有可能我方最后也没有完成论证,那么双方完成的程度将会作为评判胜负的依据。

3、实战准备:

在具体的比赛准备过程中,我们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总是会预测出对方可能的若干论点,然后我们就需要对这些论点进行分类,对于任何一个论点,我们都可以进行这样三重检验:

无关联、不正确、不充分。

无关联和不正确的情况有时会发生,而不充分则几乎是必然的,因此由对方的逻辑会导致出怎样对方不可接受的结论,甚至是否会导出我方的结论,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块攻击准备。

另外这些论点中哪些是需要证据支持的,这些论点是否有反面证据直接否定该论点的,或者至少可以造成证据对冲的,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块攻击准备。

这些论点中哪些有着非常明确的论据支持,而对于这些论据要如何进行攻击削弱,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三块攻击准备。

还有一块特殊的攻击,让对方在自己的逻辑体系下来解释我方的论点,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战场推进。

4、辩的价值:

辩的技术并非只是用于对敌的,同样也适用于检验自己的想法,任何一篇严谨充分的论证无不是要经过最严苛犀利的攻击和质疑,所以一个辩手不具备攻击的能力是无法做出好的立论的,同样,如果一个辩手对于立论的结构脉络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也无法把矛刺向最关键的地方,攻守之道总是相辅相成。

即便是我们用于对敌,辩的技术也往往只能表明对方论证过程的疏漏,并不能直接否定对方的结论。

而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日常的讨论中,往往出现用“对于论证过程的否定”来替代“对于结论错误的证明”的情形。

在社会言论日益开放,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论辩日益频繁的今时今日,对于专门修习辩论技术的辩手来说,一方面要警惕各种不当论证混淆视听,同时也应该警惕不要因为某一个论点论证过程的错误而轻易就站到这个论点的对立面,对于事实和真相的判断依然应该保有独立的思考和审慎的态度。

辩论中的十八个忌讳

1,倒带

就是把觉得刚才没有说好的话,原话重复一遍,这样是很影响比赛节奏的,同时越说越没有自信。

在新手比赛时候,陈词的时候容易出现,答辩的时候也会出现:

“也就是说,也就说……”“我们没有否定abc,----忘了说事实上3个字,于是---接着补充,事实上,我们没有否定abc”

在陈词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拼命的把辩词的末尾部分背熟!

因为知道自己即将的发言会滚瓜烂熟会行云流水,对于刚才的口误会有很好的心态处理。

2,无价值补充

就是觉得刚才的太深奥,观众可能不懂。

又补充一点废话

其实,表达,是越清晰越好,而不是话越多越好。

说得多,更不是说话清晰的标志

话说的太多,观众反而会听迷糊。

3,无价值补救

就是觉得刚才那个话题没有论述好,就反复冲起来补救刚才的话题。

甚至连对方的问题都没有听清楚,连自己的队友发现了对方的漏洞都不管

事实上你补救的不是我们的立场,而是你个人的形象

要认识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是可以避免的

4,本能性破坏

就是,发言时候,本能性的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看法,而该看法是和比赛冲突的,

或者本能说出一些口头禅,比如ft,哇特?

(what?

对着观众说:

对方观点,对方辩友。

5,本能性挖苦

语言

多用“我们”等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等语言

姿势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姿势批评对方而又不被看成挖苦

就什么手势也不用,一般来说,批评对方时候,手势不要太大,不要指着对方,不要翻白眼,不要抖腿,落座后也不要抖腿,嘴角不要翻不要撇,

表情

快速寻找一个,表情很和善的评委,看着他发言即使你说的话再狠,你的表情也不会很过分

6,表演依赖性

往往容易出现的是,急于说出某句精妙的话,根本不管队友问了什么问题,对方问了什么问题,就冲起来回答,这种个人主义必须避免

7,形象依赖性

就是自己刚才表现不好,为了维护自己形象,就反复站起来表现自己,结果会破坏全队的形象。

8,提示版依赖性

有的人,明明背的下来辩词,因为带了提示版,就背不得了。

这时候,提示版不如不带,只带个卡片记点提纲就可以了,即使忘了就即兴演讲。

9,黑板依赖性

演讲比赛时候也容易出现

因为没有安全感,就回头看黑板,其实,心中早就知道黑板上写什么了,回个头就是踏实

10,抵赖性发言

明明说过了,说刚才没有说过

明明承认了,说刚才没有承认

…………观众心里有数

11,伪造论据

侮辱辩手职业道德就算了,总不能侮辱辩手的智商吧!

美国每年要消耗70亿个馅饼都编出来了。

12,扯皮式发言

其特点是大错不计,小错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