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559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docx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关注生命:

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摘要: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代写论文教育与生命共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人的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评价的改革,把“以人为本”、“尊重主体”、“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灵魂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然而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学生被看成是活动的客体,其生命发展的自主性、开放性、无限可能性与超越性在我们的教育和评价中几乎丧失殆尽。

为此,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笔者试图通过对课程评价中生命缺失的深层反思,倡导生命本体观照下的课程评价应坚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强调评价的自主性,突出评价的开放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重视评价的超越性。

  关键词:

课程评价;自主性;开放性;发展性;超越性

  一、关注生命是新课程评价理念的体现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促成的。

其中,课程评价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此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

钟启泉教授在对评价理念作具体表述时提到: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3]简言之,评价是一个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过程。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不应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性的、单向度的人,也不应该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这就是属于每个个体的独特的生命。

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只有回归到生命,才能展示出它的无穷魅力。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课堂生命活力的凸显,关注每个个体生命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人们逐渐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其中,促进生命发展成为这一背景下课程评价最明显的特征。

  二、现状反思:

课程评价中的生命缺失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人的根本在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共存。

从古至今,关注和完善生命始终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因为“只有回到生命,才可能理解作为生命表达的教育。

回到生命,就意味着回到了教育的本源,在生命中对教育展开理解,也就意味着在教育中理解教育。

这是一条真正的理解之路。

”[2]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

这次课程改革对人的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认为“教育中的人”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倡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

  然而重新审视现实的教育,教学完全被认为是一种“冰冷”的认识活动,以知识为本,极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切,知识目标至高无上。

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教师教的是知识,评价的是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准备好的教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因而教学活动被认为是“无人”的活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被挤占,学生的灵性、人格僵死在程式化的课堂里,学生所具有的情感、爱和关怀完全丧失,学生所具有的爱好、兴趣和需要完全被遮蔽。

学生作为生命的存在,却没有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生命应该具有的比知识更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实质上桎梏了学生生命完整的发展。

评价作为与教学相伴随并互相促进的活动,在教育现实中更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展现,评价成了控制学生生命的重要枷锁。

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只注重学生认知层面,而相对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查。

评价远离学生的生命世界,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超越性在我们的教育和评价中几乎丧失殆尽,“唯考试”、“唯分数”、“唯名次”的评价意识使评价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三、取向:

促进生命发展的课程评价

  所谓促进生命发展的课程评价,在一定意义上重新认识了课程评价的功能与价值,旨在关怀学生生命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生命发展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无限可能性与超越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换言之,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而要在活动中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学生的个性。

然而一直以来,课程评价主要针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对过程关注不够,评价结论更多地用于鉴定课程实施的优劣程度或用于对评价对象的甄别和选拔的目的。

在生命教育背景下,课程评价实现了根本性的功能转向,其核心由鉴定和选拔转向了促进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每一个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主体精神生命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因而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评价的改革应当取向于“回到生命,直面生命,珍视生命”。

[4]

  

(一)强调评价的自主性

  “人的‘流浪生活’带来了人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人的自由。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和自由,人的生活道路只能由自己去筹划、去选择、去确立,人正是通过自主的活动,促成了自我的发展。

所以,生命发展的主人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4]。

生命是一个能动的存在,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自组织性,生命形态的课程评价则直接指向学生发展本身,它追求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和开发。

  从生命的角度来看课程评价的自主性主要体现为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致力于对被评价者的理解而不是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评价应该成为一个充满人生关怀,充满同情与理解的过程。

利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使学生能主动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并在自我评价中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以利于实现自主发展。

  

(二)突出评价的开放性

  生命无时无刻不闪烁着灵性,因而生命是非预成的,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

生命的开放性使个体生活在一个趋于丰富而完整的世界。

因此,从生命的角度来看课程评价的开放性在于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都系之于学生“完整的生命”,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情绪、态度、习惯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之前的课程评价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是界限分明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评价过程显得单一而封闭。

而新课程评价则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交互主体”关系。

(三)注重评价的发展性

  “对人来说,没有固定本质,任何生命的现实都是短暂的,都是要被否定和超越的,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但却面向未来,在‘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矛盾中建构着自我,永远走在成‘人’的路上”[4]。

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成着新的生命,生命总在不断生成着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个非确定性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于生成与发展之中。

  生命在不断地生长,学生的生命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从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来看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评价不会仅限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

评价应朝着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四)重视评价的超越性

  “生命是有限的,但人要追求无限;生命是现实的,但人要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否定现实。

人正是在这种自我的否定中,实现着生命的超越。

生命也正是在超越中实现着价值的不断跃迁和提升,不断地走向新的解放,不断地生成新的自我”[4]。

  因此,从生命的已有发展和可能超越性来看,课程评价要切实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认知、有情感、有尊严、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要关怀与呵护学生。

从生命所具有的可能超越性来看课程评价的超越性,更多地表现为评价无限可能的发展性,主要指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目标;学生的生命成长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课程评价兼顾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人格和特质的主体,因此课程评价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实现课程的主体之一——学生绽放生命之花。

  关注生命的课程评价作为评价的一种理念,或是作为评价的内在的应然的价值追求,都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善待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灵性,启迪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这些同时也是生命化教育思想的表现。

关怀生命与关注发展的课程评价就是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乃至教育本身对他们的重视、关怀与期望,让学生在充满生命自由与灵性的“人”的教育中,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穞,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3.

  [2]杨一鸣.理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26-29.

  [3]王汉灵.反思课程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3(4):

18-19.

  [4]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3):

29-34.

  [5]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李雁冰.走向新的课程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1

(1).

  [9]高凌飚.新课程的评价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2(6).

  [10]王传兵,仇奔波.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3(6).

  [11]刘志军.生命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课程实践[J].教育研究,2004(5).

  [1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