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2081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ocx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你的生活感受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1、认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是长期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

2、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什么是计划经济?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社会(国家)从具体情况出发,预先拟定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自觉”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它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主观表达形式。

计划经济

特点:

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

优点:

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等。

缺点:

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产需求脱节,难以调节好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时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以高度集中管理为主的体制,是在1949年到1956年间形成的。

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一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二是由当时的主观认识决定的

三是苏联的实践对我们产生的示范性的影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挥作用的原因

(1)当时全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

(2)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单纯

弊端

●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四、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单一化

●五、基本上法律成了摆设

产生问题与弊端的原因

一是计划不能反映实际的变化,

二是计划难以解决利益矛盾。

三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在理论上,以毛泽东、陈云为代表,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做了理论探索。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提出要给工厂一点权利,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P179

在实践上,探索了减少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更多地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来办事的改革。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可以搞而且必须搞市场经济

为什么可以搞?

为什么必须搞?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

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十三届四中: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2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也有不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P184

二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184

1.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而是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所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从分配制度上看)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

(从宏观调控上看)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

第一,独立的市场主体

第二,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三,有效的宏观调控

第四,健全的社会保障

第五,完备的经济法规

独立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

就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在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开放的市场体系

就是打破部门、地区、甚至国界的行政壁垒,让资源在最大的范围内充分流动。

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的目的是: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地尽其利。

有效的宏观调控

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对市场的调控。

政府调控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运用因时制宜的公共政策能有效地调整总供给和总需求,弥补市场不足,抑制通货膨胀,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

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并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备的经济法规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

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一)市场机制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问题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

二)价格、供求、竞争   三大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作用

1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供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及其特性

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特征

一是完备发达

“完备”是指市场种类齐全

“发达”是指市场规模宏大,

发育成熟、运行高效

二是统一开放

“统一”是指各分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开放”是指城乡各类市场相互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对接

三是竞争有序

“竞争”是指公开公正公平的经济竞争

“有序”是指市场秩序的法制化、规范化

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体系

1以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2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完善市场体系提供组织保证

1)改革流通体制,建立高效、通畅的商品流通体制和全国性、多层次的流通网络;

2)大力发展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处等市场中介组织。

3加强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切实规范市场体系的运行

4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真正割断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脐带”。

其次要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系。

最后要加紧开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真正形成高效、通畅的全国市场网络。

5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全面溶入世界经济运行新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应当是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又有政府适当调控的机制。

在价格形成上,由企业主要依据商品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来自主定价;在价格运作中,价格能在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依市场供求变化而自由波动,使价格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在价格管理上,企业定价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作进行必要的干预,强化对物价的监督和检查。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

1要继续贯彻“放调结合、以放为主”的方针;

2要健全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价格调节体系。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管理国有资产的需要

政府宏观调控的总体特征

政府调控主要是一种宏观层次的调控,而不是一种微观层次的调控

政府调控主要是一种总量目标调控,而不是一种个量目标调控。

政府调控主要是调控市场,通过市场调控企业行为,而不是直接调控企业。

财税体制改革的原则:

“简化税制,统一税率,便于管理”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b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c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1、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是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需要。

2.按劳分配与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有什么区别?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内部的一种分配关系。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进行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不劳动者不得食是按劳分配的两个本质特征。

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

1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

2非物质要素:

货币资本,活劳动,技 术,信 息,管理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区别:

主要在于是凭借提供劳动这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还是作为公共生产资料的主人并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

个体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属于哪一种?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按资分配):

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管理等参与分配。

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

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

它包括:

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

3、国有企业职工与外资企业的职工的劳动收入分配方式

国有企业职工:

以按劳分配为主

外资企业职工:

按“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行分配,表现为“底薪”加“提成”。

4、炒股收入与博彩收入

炒股收入风险收入、合法收入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是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需要。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为什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对共富的正确理解

先富的前提条件

1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2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3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

你认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收入差距存在并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第二、拥有生产要素不同

第三、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第四、城乡、地区、脑体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存在差别。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的,理由: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虽有差距,但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大;

二是人们收入差距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能力和创造财富的多少,还与政策导向甚至政策不健全有关;

三是在同一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总有一个限度。

方法一:

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

锥形→橄榄形

方法二:

规范收入分配政策

(1)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

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平:

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

•1)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

•2)分配尺度统一

•3)承认差别,差距适度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案例思考: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时发现100美元的意外之财,不考虑财富的合法性问题两人应如何分更合理?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最低层次:

社会救济

基本层次:

社会保险

最高层次:

社会福利

特殊层次:

社会优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1确保发放

2扩大覆盖

3完善制度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积极扩大就业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的含义

党的十六大指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

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过程新

二是表现新

三是结果新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

小资料:

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方法来计算,我国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46%,是一个半工业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自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中的统计信息:

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6年的3.22。

如果考虑其它多种因素,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

此外,在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公共服务和劳动生产率差上城乡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09年城乡收入差距

达1978年以来最大水平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

⏹报道称,去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人民币,农村地区为5,153元。

去年城乡收入比为3.33比1,较2007年的3.32比1和2008年的3.31比1扩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发展新农村的要求是: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生活富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要从国家政策、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三,乡风文明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重点从三个方面做起

四,村容整洁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

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五,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需要。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针、目标和重点

1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2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实现重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

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我国是世界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严重

3、区域发展不协调还表现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

(二)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1.地区发展不协调是大国发展的普遍规律。

2.区域间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

3.区域间人力资源条件差异的影响。

4.区域间发展政策因素的影响。

5.区域间参与全球化的影响。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

2、保护生态环境

六、积极扩大就业

1.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2.我国就业的基本状况

(1)就业矛盾

(2)人口与劳动力

(3)就业总量

(4)就业结构

(5)失业率

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

(2)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

(4)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

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

(5)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6)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制度。

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

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

(7)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劳动保护和劳动执法监察,规范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

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局面,大学生们已经深深感到了压力。

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能力——主要是提高动手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是提高适应能力

创业能力——主要是提高独立能力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掌握。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为什么不用“无产阶级专政”而用“人民民主专政”

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更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更有中国特色。

(1)从政权组织的阶级结构上看。

(2)从党派关系看。

(3)从概念表述上看。

 邓小平:

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1)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会弱于资本主义。

(2)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很尖锐。

(3)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4)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没有改变。

所谓政体,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第二,制定和修改其他的基本法律

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

第四,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第五,最高监督权。

第六,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权只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3)一切国家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均由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召开大会产生。

这些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定期报告工作。

(4)人民代表大会不仅产生一切国家机关,而且监督这些机关。

(5)人民代表大会的体制从中央到基层,建立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共五级人民代表大会,以行使不同层次的权力,它们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权力机关的组织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

主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协商。

民主监督。

主要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国家公务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实行监督。

参政议政。

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基本特征

1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团体性和广泛性的政治参与形式,开辟了人民民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

2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广泛民主和平等合作,有利于充分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提高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

3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纠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不正之风,保持政府的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