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488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2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言语美分析.docx

教师言语美分析

教师言语美

★1"凤头"导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于审美价值的导语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具有思维活力的重要因素。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而富有吸引力的话。

正如上述,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

导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基调,课堂教学或高亢、或兴奋、或抑闷、或沉静,都在教师三言两语的导人之间初见端倪。

因此,导语是教师智慧、知识、教学方法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

一个好的教师总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住。

如一位教师在开始讲授《项链》之前,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

"同学们,平时大家经常听到一些歇后语,如:

癞和尚戴花--臭美,睡在棺材里还擦粉--死要脸,等等。

今天,我给大家说几个新的,就是:

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

这些虽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歇后语,但都包含着一定的道理。

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小说,现在就请围绕这几则歇后语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则导语,一开始就巧妙地引入一些通俗有趣的歇后语,然后又别出心裁地自创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歇后语",生动形象而又富于节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应该说,这是一则非常成功的导语。

一位名叫易匠翘的教师对设计导人语颇有心得,他总结了导语的主要方式和类型,计有十多种,现录如下,可资参考:

①情景导入。

②激疑导人。

③复习导人。

④目标导人。

⑤揭题导人。

⑥背景导入。

⑦资料导入。

⑧故事导入。

⑨机变导人。

⑩热点导入。

激言导入。

当然,这十多种类型并不能穷尽风格迥异的导语类型,运用之妙,依然存乎教师一心。

下面我们欣赏一则由"故事导入"的开场白,再次体会一下"凤头"的魅力。

一位教师在《警察和赞美诗》开课时,极认真地讲了一个笑话:

一天深夜,在一个小巷的尽头,两个人走了个对面。

其中一个问另一个:

"这儿有警察吗?

"另一个回答:

"没有。

""那么,能不能在附近很快找到一位?

""恐怕不可能。

""那好吧,把你带的手表和钱交给我!

"学生听了大笑,老师及时问道:

"这个笑话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出人意料。

""它还反映了坏人的一种什么心理?

"老师接着问。

"害怕警察。

""对!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警察,结尾也是出人意料。

可是文中的主人公苏比却一反常态,故意当着警察的面干坏事,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阅读课文,教师的匠心由此得以圆满实现。

★2排比生姿

苏霍姆林斯基说:

"美的语言能带给人们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

"而对于主要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师来说,美的语言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完全可以触及学生心灵最幽深、最敏感的角落,使学生在语言的魔力中接受美的塑造。

教师美的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较富有感染力的一种是整齐之美。

这种美的创造有赖于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善于建构多种排比句式,造成排珠列玉般的语貌,排山倒海般的语势,从而全方位凸现语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深深体会出语言的魅力,并在这种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的滋润。

一位教师在讲《松树的风格》时设计了这样的导人语:

"桃李绚烂多彩,杨柳婀娜多姿,菊花赏心悦目。

在那春风拂面的时节,松树不和桃李争艳;在那草木茂盛的夏日,松树不和杨柳争绿;在那金风送爽的秋天,松树不和菊花争芳。

到了冰封雪舞的严冬,千红早已凋谢,万树只剩枯枝,惟有青松迎寒风,傲冰雪,郁郁苍苍,巍然屹立,绽放满树绿意,吐露一片生机。

它把美好的时光让给别人,把严峻的时刻留给自己。

这种先人后己、傲霜斗雪的精神,不正是美好情操的生动写照吗?

"这段整齐优美的语言,像一段扣人心弦的乐曲,轻轻地叩击学生的心灵;又像一只温柔的巧手,玲珑地拨响他们感情的琴弦。

它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在优美的语言情境中领悟松树的品格,生发向松树学习的愿望。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基本手段,特别需要提升至美的层次。

因此,对言语整齐之美的创造不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专美,而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生物教师的课堂导人语:

"同学们,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上,同时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其他生物。

它们大约有200万种,广泛地活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那巍峨高耸的群山之巅,还是那幽暗深阔的大洋之底;无论是那人迹罕至的草原荒漠,还是那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地,都可以找到生物的踪迹。

在地球这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里,这些生物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有的飞翔蓝天,有的遨游大海;有的硕大无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凶恶残暴,有的性情温顺。

所有这些,就构成了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生物世界。

"这段话从老师口中娓娓道来,确实珠圆玉润,文采斐然。

犹如和煦春风,轻拂人的心扉;又如涓涓清泉,滋润人的心田,使人昕之悦耳,闻之动心。

教学语言如此,教育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整齐、精彩的语言同样会放射出亲和力,洋溢着感染力,让学生敬而近之,沐其洗礼,受其熏陶,从而归化其中,徜徉其内。

例如,在一次以"自爱"为主题的班会上,班主任首先对自爱作了如下注释:

"自爱不像对恋人的爱,不能过于倾慕;不像对父母的爱,不能过于敬奉;不像对珠宝的爱,不能过于守藏。

自爱像农民对土地的爱,要尽力耕耘;像工人对机器的爱,要时常开动;像匠人对玉石的爱,要精心雕琢。

"在这段话中,班主任用一连串的排此句向学生形象地阐释了自爱是一一种不带极端情感、不能保守藏匿的特殊的爱,要拥有这种爱,就必须像工人、农民、匠人一样,付出自己的心智与劳动。

学生聆听这样的佳言妙句,自然会心动神摇。

★3深描细绘

古人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教学语言尤其应该有"文",否则就不能渗进学生的耳中心中脑中。

而"文"即是美,只有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入耳人心人脑。

入耳是前提,人心人脑是教学语言的高标准高境界。

入耳,是指声音听起来舒服;人心,是指声音具有磁性,具有穿透力,能产生打动人心的效果;入脑,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所传递的知识能像刀刻一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长久地留在脑海之中。

当一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以上三个层面达到美的标准时,学生们就会把听课当作一种审美体验,一种艺术享受。

看看下面这一段教学语言,这是特级教师李蒙玲在教《鸟的天堂》时进行的描绘:

"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们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

有的正在轻轻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正在左右旋转,仿佛在翻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说着甜蜜的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层层叠叠,俨然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迷人的绿荫。

"这段话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课文中的小学生较难理解的主题句: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它听起来如此优美,就在于句式构造的错落有致,在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于词语选择的多姿多彩,在于情致描绘的细腻生动。

由此可见,教学语言的审美创造存在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下面我们就其中的深描细绘来谈谈教师如何美化自己的语言。

深描细绘,是指教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的一种语言技巧。

因为,具体细致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情节、场景进行详尽的描绘时,能在接受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以立体化的信息强化接收者的心理印象。

它要求教师注意选用那些能够描述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事情发展变化的原因、经过,人物的言语、心理、动作、表情等细腻人微的词语,来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对讲授内容进行细致化和具体化,以使学生获得密集层叠的知识信息。

如一位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幽静"一词时,如果简单地按字典上的解释告诉学生"幽静就是幽雅安静",尽管意义准确,但小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

有经验的教师自然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他会紧扣课文进一步向学生描绘说: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象这样一种情景:

秋天的夜晚,朦朦胧胧的月光泻在河面上,河水静静地流淌,河边的树林中只有微风悄悄地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的茅屋,茅屋中不时闪烁出幽暗的灯光,还有断断续续的琴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蛙呜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它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境界。

"这段诗一般的语言,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形象描绘,使学生对"幽静"获得了深刻详尽的印象。

深描细绘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在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中,纤毫毕见的语言同样大有用场。

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解"点的轨迹"时,就扬起手中的蓝色粉笔头,放低声音,轻轻地说: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只刚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小虫子。

现在我让这只小虫子在距离定点A30厘米处爬行,它蠕动着身体爬呀爬呀,身后留下了点点墨迹,它向前缓缓爬动着,这点点墨迹便又连成了一串。

你们看呀,这小虫子运动留下的串串墨迹,就是它的运动轨迹。

那么什么叫点的轨迹呢?

就是书上写的:

具有某种性质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

也就是:

一个点按照一定规律运动时所留下的痕迹,就叫做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轨迹。

"听了这段言语,学生都笑了,因为书上那句绕口令式的定义叫他们难于理解,而经过老师几句具体形象的描绘,他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定义,而且还将其深深地印入脑海。

★4现挂蕴美

"现挂",是个相声表演术语,指在舞台演出中,表演者能敏捷而有效地抓住周围环境中的突发行为或现象,巧妙地与表演内容结合起来,由此不仅减弱这种突发事件或现象对演出的不利影响,而且能产生烘托、补充、强化等作用,并即时产生生动幽默的表演效果,从而使舞台演出妙趣横生,令人回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这种"现挂"的语言艺术,为自己的教学添姿添彩。

一次,一位初中物理教师上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摩擦力,听课的老师不少。

不知是刚洒扫的教室地滑,还是因为物理老师紧张,他在讲台上走动着讲课,突然脚下一滑,"哧"的一声差点滑倒。

还没等大家笑出声,他便放下粉笔道:

"同学们说说,这种现象说明我脚下的摩擦力是大是小?

如何才能防止滑倒?

"接着学生的回答,他便讲起了汽车在下雪天行驶为什么打滑以及如何防止打滑的道理。

他敏捷地现挂,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尴尬,而且更生动地讲清了知识,由此得到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从上可见,"现挂"不仅是一种语言方法,更是一门语言艺术。

正像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所说,"现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巧妙的现挂靠的是突生变故时的急中生智,是灵光闪现中的妙合无垠。

因此,在课堂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现挂"要自然及时。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现挂"不是即时举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现挂"是讲课人把当时突发或正在进行的事情融人课堂之中,而不是以例证之。

"现挂"要求自然及时,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时,窗外天气突变,一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学生们不由得频频望着窗外,课是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讲下去了。

该老师突然大声道:

"快看,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

"说完便侧身望着窗外,高声朗诵着课文。

同学们在这种借助天籁的配"乐"朗诵的气氛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作者内在的苦闷、高尚的思想情感以及对革命即将到来的向往心境。

这种对氛围的现挂,可谓妙手偶得,巧夺天工。

(2)"现挂"要生动具体。

"现挂"要贴切生动,结论明确。

应该避免用抽象或不易理解的行为或氛围去现挂,从而出现"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尴尬来。

比如你正在讲授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你用窗外正在扫过的灯光去"现挂":

"你看它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事实上,这对学生的理解毫无益处,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注意力发生无效迁移。

而如果你在讲解光的七种构成时,去现挂外面惹人注目的彩虹,就是十分得体的了。

一次,一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正在给学生讲授杜甫的《绝句》,当他吟诵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时,恰好窗外有鸟儿啁啾,远处有白鹭飞过,他便要孩子们伫立窗前,细细观赏眼前美景,而他则在旁边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解说着。

同学们眼观美景,耳听佳音,深深体味到了优美的诗境。

(3)"现挂"要目的明确。

这一条原则很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动作行为都需要"现挂"。

"现挂"要有明确的目的,有切实的可挂性。

这种"有的可挂"的意思是指"现挂"能产生化解尴尬、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等作用。

如你给小学生讲自然放电时,可以"现挂"正在轰响的雷声。

当你所讲的是英语中的动词不定式时,你不妨把话停一下,让过雷声,而不要去"现挂"。

如一位音乐教师正在讲解乐音和噪音的区别时,一阵刺耳的锯木声响起,教师便可将其"现挂",与弹奏的乐音比较,以此深化学生的理解。

(4)"现挂"要轻松愉快。

这一原则的要求较高。

除非内容本身的限制,"现挂"应做到幽默有趣,轻松愉快。

一位乡村中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氨的性质和用途,这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大家不由得捏住鼻子,原来窗外的农民正在给庄稼施氨肥。

她突然说:

一陕闻,快闻,这就是氨的气味,城里的孩子哪有这等福气!

"大家"轰"然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了氨的易挥发性及其特殊气味。

(5)"现挂"要精粹适当。

虽然"现挂"有其妙处,但在课堂实践中也不能频繁使用。

因为"现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容易冲淡本节课的主题,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一位老师讲授《白杨礼赞》,讲到"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与挺拔"一句时,指出作者在这里连用七个褒义词,而『{={于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错落有致,于是问学生:

"如果简单地把这七个词排列一下,那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呢?

"正当学生们在苦苦思索的时候,老师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单调,可不是?

单调,很单调吧?

"学生听了先是莫名其妙--怎么教师扯到课文前面的话上去了?

继而会心而悟--啊,是老师告诉我们那样会显得"单调"。

当学生仔细体会时,便点头默叹了,原来老师是在启发大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现成知识来解决接受新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这是教师巧妙"现挂"课文成句来启迪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应该承认,由于教师的巧妙机智的用语,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这种教学语言的机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

保证了教学的效果。

★5妙造意象

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巧妙地运用古诗于课堂教学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他说:

"作文选材千万别'两个黄鹂呜翠柳'--各唱各的;围绕中心时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使用材料则可以古今中外,五湖四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

自东吴万里船。

"这种极为贴切地融人杜甫诗句的教学语言,清新优美,给学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使他们既入耳又人心,听过之后难以忘怀。

仔细分析,这种语言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将平常的道理用诗句来显示,借助诗歌的形象来巧妙地传情达意。

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妙造意象"。

意象,是文学创作中的术语,简言之,它是指通过塑造生动的形象来展示内在的意蕴。

将这一术语运用于语言艺术之中,就是指在言语活动中,说话者将言语信息寄托于他用语言构造的一些图像、图式、情境等形象之中,使听话者首先感受到语言形象的生动优美,然后透过形象能愉快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意义。

这里的语言形象(或者说意象),除了它内含言语的实用信息以外,更多地充当了审美媒介和刺激听者生成美感的刺激物。

因此,语言意象,实际上是将语言诗意化,赋予语言以艺术特色,为接收者提供阔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接收者在理解的快乐中享受语言的魅力。

一位班主任是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用充满诗意的意象语言来打动学生。

他教育学生要培养美德时说: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

"在引导学生如何爱美时,他要求学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在歌颂爱国主义精神时,他引吭高歌:

"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种以诗言志、以诗传意的教育语言使学生听来如嚼橄榄,韵味悠长。

一位高中政治老师在向学生讲析时事政治的时候,谈到台海局势,他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最后以一句话对两岸现状进行了总结:

"台湾不再蒋介石,美国依然杜勒斯,大陆必须毛泽东。

"学生看后,大声叫好。

这旬概括好在哪里?

好在妙用意象!

因为这句话中的"蒋介石"、"杜勒斯"、"毛泽东"已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段历史、一项政策、一种态度的象征。

蒋介石反共而不反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可如今民进党上台,搞实质台独,因而台湾已今非昔比;美国则从1950年杜勒斯任国务卿起就开始利用中国分裂的现实从中渔利,至今未变;而中国政府则自始至终坚持毛泽东所制定的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的方针。

如此复杂的时事政治,老师用意象化的语言精练说出,使学生易懂易记,过目不忘。

意象之语,真是奇妙无穷。

同样,一位教师在谈自己如何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如何重点美化自己的教学过程时,用下列语言展示自己的成功经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设计美;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学言语美;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意境品味美;冰泉冷涩弦凝绝,铁骑突出刀枪鸣--教学节奏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情共鸣美。

这种总结,将经验意象化,将体会诗意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化创造,它最终赋予语言以极大的美学价值。

★6顺水推舟

一次,一位数学教师举行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求代数式的值。

快上课的时候,他来到教室门口,发现学生们正在议论学校足球赛的事。

同学们眉飞色舞,兴致勃勃,似乎对即将到来的数学课毫无准备。

见此情景,老师不得不考虑如何把学生对球赛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他边想边走进教室,同学们的议论声停了,但心里无疑还想着球赛。

开始上课,他对同学们说:

"今天中午就要开始足球赛了,是吗?

"同学们一听说球赛,马上又活跃起来,老师接着说:

"同学们这么关心球赛,关心班级荣誉,实在是件好事情。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班要参加多少场比赛、怎样合理安排我们的时间与力量这些问题吗?

不弄清有多少场比赛、没有全局观念,单有热情还远远不够啊!

现在我就问大家,咱们初一年级十个班,采用单循环比赛,总共要赛多少场?

"这一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极大兴趣。

学生们一个个都开动着脑筋,积极寻找着答案。

经过一番发言,学生都没有答对,内心的焦急溢于言表。

这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代数式"2/1(n一1),',然后用一种煽动性的语言对学生说:

"同学们不用急,只要大家认真听完这节课的内容,知道了这个算式的来由,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说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求代数式的值"。

这是一个"顺水推舟"的好例。

顺水推舟,比喻顺势行事,因利乘便,是一种"顺"别人之"水"而"推"自己之"舟"的言语方法。

顺,不是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顺别人之势对其立场进行悄悄改造,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推到自己的立场,其实质是巧借他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上述例子中,老师发现的"势"是同学们对足球赛的热情,而老师准备的"舟"则是对代数式的学习,老师巧用一个求多少场比赛的问题,就达到了"借水行舟"的目的。

可以想象,这堂课肯定会顺风顺水,大获成功。

一次,一位美术教师穿着一条崭新的花裙子去上课。

走进教室后,学生们盯着老师的花裙子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还大声说:

"老师,你的裙子好鲜艳、好漂亮啊!

"见此情势,老师慧心一动,顺着大家的话说:

"既然同学们对我的裙子挺感兴趣,那好,我们这堂课就来学习颜色的搭配。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老师这条裙子的色彩配置,看看它有些什么规律,它吸引大家的地方在哪里。

"美术老师顺势而为,就将同学们的兴趣完完全全地"推"到了自己所刨设的"知识之舟"上。

顺水推舟的完成除了借力,还有顺势化力的一面,就像中国功夫中"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化千钧之力而消于无形。

这种顺而化之的言语方法往往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不利情况的时候。

如一次体育课,上课铃响时,体育老师刚要下整队令,突然有个学生大声喊道:

"全体立正,向左看--齐!

"全班同学顿时哄笑起来。

这位老师虽心里很生气,但还是冷静地说:

"这位同学F:

I令喊得很标准,而且洪亮有力,请这位同学到队列前来,代表老师喊整队口令。

"原来准备挨批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喊开了口令,并在随后的活动中表现得规规矩矩。

这里,老师化拙为巧,将存心捣乱的学生顺势推上了正面表现的位置,势连事续之际便让学生悄然纠错。

★7言之有别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

"听到了好的言行,就要照着做起来吗?

"孔子马上严肃地阻止他说:

"不行,应该先听听长辈的意见才好。

"不久,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到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鼓励他道:

"好啊!

听到了好的言行,当然应该马上照着做起来。

"第三位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对同样的问题,先生对子路、冉有两人的回答却完全相反。

孔子解释说:

"冉有这个人平时缩头脑缩的,胆小怕事,我要鼓励他勇往直前,所以要求他一听到好的言行就学着做起来。

子路不同,他勇敢,却有点鲁莽,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我就叫他冷静一点,注意适当退缩,要稳重,要多听长辈的意见。

"

孔子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而言说不同内容的语言技巧我们称之为"言之有别"。

它要求说话者要根据接收者的不同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特征而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不同的言说内涵。

实际上,言之有别,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语言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它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类交际原则的积极体现。

教师能恰当地言之有别,既能体现对学情的深刻了解,又能显示因人而异的语言智慧,最终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一次作文批阅中,老师发现一位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时抄袭了某作文刊物上的一篇文章,这位老师分别找他们谈话。

他对那位成绩好的学生说:

"你写作向来很好,像那样的文章你也能写,为什么要抄别人的呢?

"这位学生知错了,重写一篇交来,果然不错。

他对那位成绩差的学生说:

"其实你并不是全文照抄,文中也有一些你自己的语言,把抄别人的细节删掉,换成你自己的独特发现,怎么样?

"在老师的辅导下,这位学生反复修改,作文质量也达到了中上水平。

同样一件事,这位老师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虽是不同的说法却是同样的爱心,'同与不同之间,体现了教师的一片慧心,同时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再欣赏下面一例,与上例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课文讲析完毕,布置了几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场完成。

教室里十分安静,老师在学生旁边巡视着,无意间发现了一位学生在做作业时,写一句要前后左右张望一下。

这个孩子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老师走上去低声说:

"作为一个男子汉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老是以为别人是正确的,要相信自己的智慧。

"这位同学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点了点头,就伏案自己做作业了。

老师仍在巡视,当走到另一位同学身边时,发现他的作业已经完成了。

老师随手拿起他的本子一看,发现有不少差错。

粗心图快是这位学生的老毛病,老师便轻声对他说:

"你思维敏捷、反应快是好的,但不够细心,往往出差错。

你现在可以看看周围其他同学是怎样做这几道题的。

"这位同学懂事地点了点头,就仔细地看其他同学做作业了。

这位教师对两位同学提出了近乎矛盾的要求,然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合情合理,富有针对性。

因为,正是这种彼此有别的语言,才能体现出语言的魅力,也才能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8暗渡陈仓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准备给学生讲授《听潮》一文。

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先说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

听到过海的故事吗?

老师可是好几次亲身领略海的风韵。

大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

有时它平静温柔,波澜不惊,海鸥掠过海面,在海空盘旋翱翔,为水天一色的壮景写下灵动的音符;有时它波涛激荡,巨浪排空,汹涌澎湃,怒吼咆哮,将大自然的伟力尽情展露。

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

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赏展现海景的画面,也会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海的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