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166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docx

心理学新进展汇总

一、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自称是心理学的第4势力,主要研究人的超越的精神生活.主要创始人是马斯洛和苏蒂奇.理论核心是意识论,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意识理论,意识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超注重研究转换的意识状态.产生背景:

60年代以来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需求。

超个人心理学还大力倡导整合东西方传统心理学,热衷研究意识的变异状态(包括致幻剂状态)。

再者,致幻剂和东方宗教流行又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现实需要。

超个人心理学还从现代物理学中吸取营养。

詹姆斯和荣格是超个人思潮的最重要的先驱,他们的思想为超个人思潮提供了心理学的源头。

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又提出了第6种:

超越性需要.提供了一种超个人的发展模型和人格理论.

阿萨鸠里致力于创建心理治疗的模型,形成了超个人心理学的第一个完整的模型即心理综合。

维尔伯:

1意识谱"理论认为人对“我是谁”的回答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水平,也体现了不同意识水平上的划界方式。

从最深层次到最浅层次把意识分为:

心灵水平、存在水平、自我水平和角色水平。

心灵水平是唯一真实的意识状态。

2发展模型,提出三个基本阶段:

前个人,个人、超个人。

到超个人阶段,自我发展到顶点,进入到精神世界。

3知识论人有3只获取知识的眼睛,肉体,心智,沉思的眼睛,因此有3中不同来源的知识,分别是来自感官的知识,来自理智或象征的知识,来自沉思的知识.每1种知识都有特殊的事实根据,而这3种知识见只有部分的重叠.不同的知识是通过不同的眼睛获得的.

其他:

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沃西本的新荣格理论,阿里的钻石理论。

超个人心理治疗主张通过直接作用于意识以改变人的意识状态来体验人性的真谛,拓展人的心灵生活空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6个临床法则。

致幻剂和静修所引起的意识经验是超个人心理学的2大经验基础,致幻剂的使用和静修是通往最高的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超越性,广泛性,深刻性,终极性,精神性,意义性

基本主张:

研究对象:

超自我,超时空的意识现象,即精神层面,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研究取向,拓宽了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将人视为一种身,心,魂,灵的整体,并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精神的宽广的医学模式,

研究方法:

多元化的方法伦。

以对象为中心,无论定量,定性,客观的测量数据,主管的自我报告都可以,只要有助于解决超个人心理问题.挑战还原论,超越论试图将较低的层面提升到较高层面.跨文化的方法,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平等意识。

多学科,借鉴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学科任务:

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试图消除东方与西方,宗教与科学,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与应用的界限。

学科性质:

突破了唯科学主义的局限,将心理学定位于有关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研究,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整合有关人的知识的途径和架构.

在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发展了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它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的医学模式,增进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超个人心理学不只在治疗领域,而且在管理教育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6)超个人心理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益至上的生存状态.

局限:

1非理性倾向,具有神秘主义的危险。

2忽视了人性消极的方面3缺乏规范,缺乏评判标准和无限度的鼓吹开放4缺乏超个人的伦理学5对虚幻经验的消极影响估计不足。

二、内隐学习

雷伯最早于1965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

但是在具体研究范式上,内隐学习有其专属的研究方法。

(一)人工语法学习范式雷伯首次提出,特点:

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二)序列学习范式1.序列反应时任务由尼森和比勒姆(1987)首创,要求被试对遵循一定规则的亮起的小灯做按键反应。

2。

矩阵扫描任务由利维基等(1987)设计并提出,这个实验中,屏幕被划分为四个象限,要求被试检测所指定的目标数字在哪个象限出现。

3.序列预测任务实验要求被试在观察了顺序呈现的5个项目后,预测第6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

(三)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早由布罗德本特(1977)引入内隐学习领域。

它是一种更接近自然情景的内隐学习,在此任务中,往往要求被试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的值来控制一个或多个输出变量的值。

如要求被试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控制。

当被试的实际操纵能力提高但对于被操纵的变量间的关系却不能外显的作出正确回答时,表明内隐学习发生。

此后,贝里和布罗德本特(1984)设计了两个类似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

糖生产任务和人际交互任务。

(四)信号检测范式信号检测论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与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和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

(五)还有概率学习,信息论,非显著协变关系学习法.

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1自动性指内隐学习会自动地发生,无须有意识的干预和探索规则的努力。

2抽象性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

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很好地证明了其抽象性特征,因为如果内在规则不变而只是表面符号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了学习迁移,那么就足以表明学习者学到了表面特征之外的其他的抽象东西。

3理解性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规则知识,虽然本质上是无意识和缄默的,也可能被部分的意识到。

4抗干扰性指内隐学习相对于外显学习,更不易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平均性(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小)和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

5“三高”特征

(一)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体现在被试表现出更大且更显著的底层规则的迁移,意指内隐知识不依赖于当前刺激的表面特征,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

(二)内隐学习的高潜力这一发现来源于内隐学习仅适用显著特征分类,即在使用时只被提取了一部分,却达到了外显学习运用显著和非显著特征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需要高选择力的资源尚待开发.(三)内隐学习高效性运用信息论指标,发现内隐学习获得的规则知识在信息传递上效率更高,知识储存的密度更大.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

(一)现象学上的区分

(1)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意志努力的

(2)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3)内隐学习是抽象的,外显学习是表层的

(二)实验操作上的区分证明内隐学习独立存在的分离逻辑假设: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的更敏感时,就可以发现内隐学习的存在。

(三)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外显学习更多地激活在右半球区域,内隐学习更多的激活与抽象过程联系的左半球区域。

(四)学习机制上的区分从学习机制上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是根本上将两者区分为两个独立系统的有效办法。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讨论集中在心理能量、心理表征和产生信息三方面上。

影响外显学习的因素:

加工深度,保持时间,记忆负荷量,干扰。

呈现方式影响内隐学习。

内隐保持较长时间,外显随记忆负荷量增加而下降,干扰影响外显。

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联系

1、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外显学习有时阻碍内隐学习,有时又促进内隐学习。

当被试所学的语法规则比较复杂,难以外显发现,甚至不能被外显发现时,简单的言语鼓励只会激发起被试有意识的规则发现心理,而这种规则发现常常会阻碍学习者正在进行着的内隐学习过程,并进而影响学习者对复杂规则的习得;但若熟识该语法规则的设计者,直接演示其内在语法结构,同时配合一些具体的合法字母串来举例说明,那么这种深入且精当的外显指导反而促进了被试的内隐学习,并且它发生的越早越有利于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促进作用较少见到,因为它所需要的深入且精当的外显指导通常是很难达到的。

2、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的影响

当学习者共同运用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方式时,其效果是最好的,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即内隐学习反过来会促进外显学习。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现象内隐和外显的贡献大小会依据彼此而发生变化,并且在两者之间会存在某种平衡状态。

小结:

内隐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结合物,是内隐和外显之间联系与权衡的产物。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关系联系1、同为内隐认知过程,均包含无意识加工过程.

2、两者特点很相似:

(1)与刺激表面特征关系紧密

(2)耐久性(3)都不受加工类型或加工水平等变量的影响(4)内隐和外显的分离

3、运用一些共同的理论

(1)共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2)共用迁移恰当加工理论(3)共用范例理论

区别1、内隐记忆更多的涉及到单一事件或单一刺激,而内隐学习则更多的强调多个事件或刺激之间的联系和规则。

因此,内因学习的研究所用的刺激可能比内隐记忆稍微复杂一点。

2、内隐记忆中学习和测验阶段会出现同样的刺激,而内隐学习的迁移则发生于具有不用表面特征的刺激。

3、两者的发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内隐学习的发生并不一定伴随内隐记忆,而内隐记忆也未必需要借助于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的应用

(一)语言的内隐学习人类儿童的发展进程则强烈暗示了语言学习的内隐属性。

语感培养就多半是个大量利用内隐学习的过程。

二)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

一、内隐学习的方法学回顾:

分离逻辑

分离逻辑的操作: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反观内隐学习中分离逻辑的运用,其实与这些内隐记忆方面的实验是异曲同工的:

内隐记忆研究中用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对应内隐和外显记忆;内隐学习研究中同样用它们来对应内隐和外显学习,指导语分离同样是最基本的技术.

但是这种方法学似乎有陷入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我们似乎是首先认定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就是相互分离的,然后故意找到了本质上并不相同的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来测量它们,而对于测验结果的差别,又跳过最直接的解释(测验本身的差异),而认为这就反映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确实有分离。

这样就从一个假设出发,最终的结论又回到了同一个假设,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似乎不够可靠。

对抗逻辑是对分离逻辑的反思和改进,分离逻辑的问题往往源于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区分上,因此要对分离逻辑有大的改进,就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直接测验或间接测验的区分,从而避免诸如测验可比性和纯净性的问题。

对抗逻辑的特点就在于:

它不再完全依赖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成绩的分离来说明问题,而是试图直接设定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关系:

是相互“协同",还是相互“对抗”。

然而不管怎样,分离逻辑在内隐学习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它为内隐学习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其自身的不足:

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不可比性,以及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对它们的污染问题等,迫切需要一个更完善的实验逻辑的诞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抗逻辑的提出为未来内隐学习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

内隐认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活动者不能回忆的过去经验(如使用内省法或口头报告法所测得的),仍然潜在地对活动者以后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的现象。

⏹内隐研究的整合首先,建构内隐研究的理论体系。

这是从理论上解决内隐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是我们从事内隐研究的纲领,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这就必须弄清楚,除了内隐记忆、内隐认知、内隐学习和内隐研究方法之外,内隐研究还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各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生理机制又是什么等等。

⏹其次,加强内隐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

我们从事内隐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使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一点也是内隐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这方面的研究应包括两个层次:

其一,进行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加以利用的研究,比如怎样利用内隐记忆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的问题。

其二,继续开拓与实际工作与生活有关的内隐研究领域。

⏹再次,对内隐现象进行深入、系统、彻底地研究。

努力克服当前研究中只追求领先、第一的不良倾向,而应着眼于大处,从宏观上确定研究方向,求专,求精,进行长期的纵向的系列研究"这是克服当前实验材料堆积,无法系统化的途径之一。

三、心理学本土化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就是中国心理学研究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尤其是结合本土文化背景本土知识来研究中国的心理和心理学问题,以便创造性地解决中国人民群众实际的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就是一种能达到本土性契合境界的心理学,即由于受到同一组文化性与生物性因素的影响,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及知识体系与被研究者的心理及行为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契合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的基础上,研究者再根据当地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及历史的观点,自然反映本种族进化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妥切的问题,建构合适的理论,设计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脉络中,尽量准确而充分地描述、分析、理解及预测当地人的心理与行为。

本土心理学的内涵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它是文化多元论的产物。

而心理学本土化是由非本土化状态走向本土状态的过程,是达至本土心理学的必要途径和环节,心理学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

历史背景一、文化人类学的冲击普遍接受的心理学理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要想吧西方理论推广,必须考虑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西方心理学科科学性的偏狭

(1)西方心理学盲目追求和效仿自然科学,放弃了文化科学的传统。

同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普遍适用的实证科学,随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而确立自己的种族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

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才能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四世界心理学的呼唤: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发展世界心理学的必不可少的准备,是向世界心理学目标的过度和逼近。

(一)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心理学从西方化时期转向本土化时期。

葛鲁嘉教授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保守的本土化研究阶段(1990年之前)这个阶段的研究以中国人为研究被试,以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为研究内容,以中国的社会文化为研究的背景,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个时期的研究仅仅在内容上进行了本土性转换,仍然受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科学观的限制。

2.激进的本土化研究阶段(1990年至今)在此阶段,中国心理学研究者开始试图扩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中国心理学开始突破西方心理学的小科学观的限制,使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寻求更超脱的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想。

这个阶段的研究力图彻底摆脱西方心理学,舍弃西化心理学,以建立本土心理学。

但是,目前这个阶段的研究还带有相当的盲目性。

研究更为多样化,但显出杂乱性.研究更具尝试性,而缺少规范性。

目的

(1)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3)促进世界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途径

(1)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和哲学方法论

(2)研究中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3)善用中国人惯用的思维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同与求异相结合,找准契入点(5)研究内容、对象(中国人)、材料(汉语言文字)、手段中国化(以内容为重点,工具与方法取西方的精华,研究适合中国的方法)(6)验证或修订已有心理学研究成果(7)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8)借鉴与创新

心理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2)挖掘、整理古代心理学思想深度不够(古为今用原则)(3)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一是从西方心理学的“学习-—选择—-中国化”中寻求;二是从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整理——创新—-完善”中寻求)(4)研究中理性思考深度不够(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且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哲学知识)(5)研究力量分散(大力提倡团队作战精神,群策群力)(6)批判研究与实际操作相背离(要求每个心理学工作者从我做起,自觉地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作出自己的贡献)7)误区:

对象:

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忽视了西方心理学的价值。

研究重点: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忽略了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不懂得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在解决本国人民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全人类的心理学。

运用:

咨询,管理,人格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的中国化

四、情绪智力EQ

一情绪智力:

亦称“情感智力",“情智”,属于智力范畴,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我们应持有科学的态度,即将它作为预测个体成功的一个有效预测源,而不是所谓的“IQ以外的决定个体成功的因素”。

许远理等认为,情绪智力是加工和处理情绪及情绪信息的能力。

二概念的发展:

1桑代克提出社会智力的概念是萌芽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的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被视为情绪智力理论概念构建和发展的重要起源。

3巴昂1988年在博士论文中首创情商概念,1997年研制了世界上第1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由五大维度和15种子成分构成

4梅耶,沙洛维首次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和三因素模型,后来又修正了定义并提出四因素模型,2000年,进一步讲智力界定为一种与认知运作有关的心理能力,确定了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

5戈尔曼提出情绪智力的五因素理论

以Mayer和Salovey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为能力模型取向,是能力的情绪智力,现在已发展成为智力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以戈尔曼、巴昂为领导的实务派,将预测成功作为导向,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出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为混合模型取向,是特质的情绪智力,属于人格领域;这两个模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架构,而非测量同一概念的不同手段:

“前一种包括的是行为的特性和自我觉察到的能力,是通过自评的方式进行测量;而后一种关注的是实际的能力,并应该由最高成就测验而非自评量表进行测量。

三.三种重要的情绪智力理论

(一)Salovey和Mayer的理论

(二)Goleman的理论揭示了情绪智力的5个方面,形成了情绪智力的五因素理论

(三)Bar—on的理论情绪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由五大维度和15种子成分构成

四情绪智力理论现存的问题

1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理论存在的问题

情绪智力理论作为一个能力模型,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的心理能力,而不是一种能力—-人格的混合体.其理论存在以下问题:

(1)定义方面Mayer和Salovey在1990年提出情绪智力,并于1993、1996、1997、2000年作了修正,虽然明确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是什么”,但仍为“描述性”的,仅是对因素维度的描述,是各个因素维度操作定义的列举,缺乏一种高度概括性的定义。

(2)因素方面就模型本身而言,分类比较混乱和复杂,因素之间存在较多重叠.情绪的感知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在性质和层次上不同,但这里被归为一类。

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没有明确的对象和操作,难以界定。

未经过调节的情绪,对思维的促进(或干扰)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发过程,很难受到意识的控制,应划到情绪范畴中,属于情绪的调节功能.

●(3)没有区分有关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感知、表达和调节自我情绪能力较强的人,在感知、体验和调节他人情绪方面不一定强。

2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存在的问题

他的学术观点并没有被科学心理学所认可。

Goleman力图使用情绪智力解释除智力之外的所有东西,它所拓展智力路线的定义超过可接受的极限。

尽管如此,Goleman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合理成分,在初级情绪认知能力水平方面是正确的,只是在高级情绪行为调节水平上缺乏情绪内涵的逻辑一致性。

而且他把情绪胜任力应用到人际关系和组织情境中,这是Mayer,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所缺少的。

3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存在的问题

认为情绪智力属于非认知能力.Mayer和Salovey指出:

“Bar-on的EQ测验测的是人格测验已测到的特质。

"Matthews,Roberts等人对Bar—on的EQ的测试也表明,EQ只不过是人格五因素模型的一个代用品,与Mayer等人的MSCEITI。

1/MSCEIT相容效度很低.但是Bar—on对情绪智力中人格特征的成分进行重新界定,部分放弃非认知能力的观点,开始重视处理与情绪相关的能力和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能力,这一点值得借鉴.但就整体而言,大部分因素仍属于人格特质。

情绪智力的测量

v国外:

(一)Bar-on的EQ-i量表世界上第1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

EQ-i不仅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也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人格形成和训练、学习能力发展等多种领域。

(二)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是Mayer和salovey编制的能力测验,以行为表现为基础评估人们感知情绪,理解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

(三)情绪能力调查表(ECI360)提供了一种评价个人实力和极限的方法。

(四)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测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

国内:

许远理①2000年建构了“情绪智力9要素理论”②2004年在9要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由情绪智力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操作方式"三部分组合而成.

在理论构想得基础上,自编了情绪智力组合结构模型的自陈量表和视频式量表.

应用:

情绪智力的理论和测量越来越多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人格形成和训练,学习能力发展多种领域。

评价情绪智力理论

v情绪智力说的出现,不仅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v首先,从哲学背景来看,情绪智力理论说突出了教育的人本主义色彩。

v其次,从理论价值来看,情绪智力理论汲取了很多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拓宽了智力的外延和内涵,从而使得现在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

v最后,从应用方面来看,它提供了很多实用性很强的情绪智力训练方法。

局限性

(1)情商的概念还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在前面我们阐述了情感智力内涵的若干方面,但是这个概念的外延却模糊不清。

(2)情绪智力说的理论基础存在着一定问题.(3)情绪智力概念以及情绪智力课程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

 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和测量方法将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情绪智力量表的实用性研究将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性因素分析将成为量表验证的一个标准

4将会采用心理计量学的趋势

5 我国的情绪智力研究者们将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情绪智力量表

五、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

一是否存在分裂的3种看法:

1不存在危机多样化和分化现象是科学的生命力

2存在危机没有范式,但可以整合

3消极和悲观论存在危机,没有整合的希望

衡量一门学科究竟处于分化、深化的进步状态还是处于分裂和危机的状态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