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582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0、《艰苦岁月》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

备课人:

赵成伟备课时间2014年9月17日

课题

10、艰苦岁月

授课时间

1月12日~1月16日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班级

六年级1~2班

总第18课时

内容设计

知识与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分析,学生了解喜怒哀乐带给人面部五官的变化,并能初步运用泥塑造型的方法(捏、抹)进行面具制作。

方法与

过程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一张有情感特征的面具。

情感与

态度目标

通过教学欣赏,学生了解三星堆以及中国民俗中的面具,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捏、抹等技法塑造各具情感特征的面具形象。

教学难点:

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进行面具造型。

教具

学具

准备

课件、泥、泥盘、水盘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课前:

1、教室布置:

课桌呈小组分布,8人为一大组,同桌为一小组。

2、招呼学生分组入座,以学生教室横排为一大组。

3、课前游戏。

ppt课件。

第52页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有趣的脸:

三、面具的制作:

四、学生实践:

五、作品赏析:

六、拓展展示:

1、教师提问:

游戏中有哪些表情?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表情?

2、教师出示“喜怒哀乐”的提示,要求学生分组模仿四种表情,并分析五官变化。

3、出示夸张的人物面部图片。

教师介绍:

这种把五官无限夸大来进行一种表情表现的方式,叫做夸张。

板书:

夸张。

4、出示三星堆人物面具图片,介绍:

它们并不是外星人,它们来自四川的三星堆考古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古人们把人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张张各具特色的面具形象。

比如这件作品,夸大了眼睛和耳朵,表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特征。

除了夸张,它们还用到了变形的方法。

板书:

变形。

5、出示中国民间面具图片欣赏。

6、总结:

人们把常见的人脸的形象,通过夸张、变形的方法,塑造成了一件件生动、有趣的面具,这些面具,都是漂亮的艺术作品。

1、教师导入:

让我们来创造一件面具作品。

2、教师提示学生寻找桌子里的材料、工具,并简单介绍使用要求。

3、教师示范泥塑面具,并讲解泥塑过程:

过程一:

确定面具五官的位置;过程二:

运用捏的技法进行面具造型,强调夸张、变形的运用;过程三:

运用抹的技法进行表面光滑处理。

4、出示课件图片和文字,总结制作过程。

作业完成情况的简要评价。

课堂学习态度的评价。

未完成的作业的后续安排。

出示制作要求:

根据“喜怒哀乐”纸条的分配,以同桌为一小组,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创作一件独特的泥塑面具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细节装饰的作用。

个别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引导提问:

你们做的什么表情的面具?

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方法

建议到操场上进行一次泥塑面具展览。

ppt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演示。

ppt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ppt课件。

展示学生作品。

第53页

了解人的面部表情特征,建立人脸和面具形成的初步联系,结合教学重点设计形象的引出造型中的夸张、变形的方法。

10、艰苦岁月

制作方法:

切挖、粘贴、雕刻等。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以实质的目标为本,进行教学形式或方法的设计,这样才能在大方向不错误的情况下,用最短的路前进,事半功倍。

而事实上,每次的教学设计,我都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总是会拘泥于某一部的教学设计的琢磨,丢了真正的要追寻的目的。

只要目标达成,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虽然知道,可在实际的操作中,总是把握不好。

正因为这样,在教学中无法理顺教学的顺序,有很多的地方有反复,重复,如前面用尝试教学法解决人物动态的教学,而后是感受泥人文化,再从服饰、表情等方面使人物更生动,在第三步的欣赏教学中,又涉及到人物的动态,这和第一步就是重复。

第54页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

备课人:

赵成伟备课时间2014年9月17日

课题

10、艰苦岁月

授课时间

1月19日~1月23日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第2课时

授课班级

六年级1~2班

总第19课时

内容设计

知识与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分析,学生了解喜怒哀乐带给人面部五官的变化,并能初步运用泥塑造型的方法(捏、抹)进行面具制作。

方法与

过程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一张有情感特征的面具。

情感与

态度目标

通过教学欣赏,学生了解三星堆以及中国民俗中的面具,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捏、抹等技法塑造各具情感特征的面具形象。

教学难点:

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进行面具造型。

教具

学具

准备

课件、泥、泥盘、水盘等。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设问式趣味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题的糖塑作品图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猜猜是什么?

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引出吹糖人。

赏析民间传统泥塑作品的动态,体会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

  

(1)用动作模仿表演,感受观察,体味人物运动特点、动态特征。

  让学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时的动作,并进行观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体动态特征,探讨归纳出:

五官特征为鼓出的腮帮子,全神贯注的眼神等;饱满的身体,紧张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赏艺术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学习艺术家泥塑表现人物动态的造型方法。

ppt课件。

第55页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精讲点拨:

三、小组分工,共同创作:

四、作品评析:

六、收拾整理:

 1、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过程视频,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

可大胆启发学生用自己实践的方法进行捏塑。

  

2、探究学习泥塑人物动态稳定性的方法:

  教师出示不易稳定的泥塑人物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表演体验、实践尝试、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学习。

  学生探究一:

稳定的动态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现。

让学生寻找哪些动态是很稳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体呈垂直或水平线时较稳定。

  学生探究二:

实践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与稳定有关。

如泥塑时,腿部可适当夸张,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稳。

  学生探究三:

演示不稳定泥塑人物,让学生探究怎样放稳。

也可用添加辅助物支撑的方法,使人物动态稳定。

  1、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动作瞬间,进行创作构思,可选几位构思好的同学演示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动作。

  2、教师对泥塑创作方法作进一步深入指导:

创作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要求。

写上作品主题标签,展示作品,集体观摩,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

  评价建议:

  

(1)能否抓住动态特征表现主题。

  

(2)能否将动态稳定地表现出来。

  (3)能否将身体与头部、四肢粘接固定。

  (4)能否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保留手捏质感。

  (5)是否对捏塑人物感到兴趣。

将剩余的土回收至桶,桌面擦干净。

注意抹布、竹刀及碎土不要直接在水池清洗,可先在水桶内洗,最后在水池冲洗,以免泥浆、泥块堵住水管。

作品每个部位结合处要特别粘紧,在专用教室通风处风干,注意不要碰坏。

ppt课件演示。

ppt课件。

ppt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展示学生作品。

第56页

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面具的设计造型,教师巡视中完成个别指导的需要,并逐步引导学生把作品丰富化表现。

10、艰苦岁月

A、人物头部、身体、四肢的细微变化。

B、人物比例、不同身体姿态。

C、表情、衣服、五官。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根据学生的心理,动静结合的组织教学。

在这点上,我的考虑是,学生喜欢泥塑,因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

课堂上让孩子们听老师将或欣赏,不让他们先玩玩,这不符合学生正常心里的需求。

比较理想的方法是让学生先尝试的捏一个泥人,让他动起来,这以来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再者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

教师要像医生一样,从学生的初次尝试中把握学生现有的水平,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是增量,教学的意义。

在这点上,我原先的想法就是这样,但问题是我没有真正发挥好学生尝试的作用,没有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及时的引导提高。

应该是尝试完之后,组织教学让学生对动态造型更多一点感受,从而提高动态造型的能力,把这个作为重点,可以用欣赏、模仿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后让学生在此对作品进行修改,使作品的动态更生动。

最后学习一些简单的技法,在服饰上装饰一下,一笔带过,进一步使作品更生动,这样的教学设计,无论从节奏感合适科学性来说都更合理些。

第5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