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079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课标23篇文言文集训

一、《<论语>十二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博学之,审问①之,慎思之,明辨②之,笃行③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

[注]①审问:

审慎地探问。

②明辨:

明晰地分辨。

③笃行:

笃实地履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不思则罔  罔: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友好

C.弗措也措:

搁置,终止

D.有弗问问:

求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B.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②吾妻之美我者

C.①问之弗知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①虽愚必明②虽有千里之能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分)

 

(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分)

4.在学习方面,甲、乙两文提出的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

(2分)

 

5.甲、乙两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2分)

 

二、《陋室铭》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

“仁义逊让,奈何弃之?

”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

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①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

建初中,将作大匠②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③,托病逃归。

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

隐身渔钓,终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巫:

古代以求神、占卜为职业的人。

②将作大匠:

古代官职名称。

③公车:

汉代官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苔痕上阶绿(      ) 

(2)无丝竹之乱耳(      )

(3)不已(      )

(4)投兵谢罪(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有龙则灵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B.①何陋之有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①家以农亩为业

②全石以为底

D.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分)

 

(2)固请曰:

“仁义逊让,奈何弃之?

”(2分)

 

4.甲文的作者与乙文中的高凤都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2分)

 

5.甲、乙两文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4分)

 

三、《爱莲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王弘,字休元,琅琊临沂人也。

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珣,司徒。

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

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①,弘悉燔②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

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③。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

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

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帝④因宴集曰:

“我布衣,始望不至此。

”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

弘率尔对曰:

“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时称其简举。

(节选自《南史·王弘传》,有删节)

[注]①薨:

死。

②燔:

焚烧。

③就:

上任,就职。

④帝:

指宋武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亭亭净植(      )

(2)不蔓不枝(      )

(3)帝因宴集曰(      )

(4)弘率尔对曰(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以清悟知名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此所谓天命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C.①为尚书仆射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①百姓安之②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分)

 

(2)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

(2分)

 

4.下面两件事分别表现了王弘怎样的优秀品德?

其优秀品德可用甲文中的哪些句子来概括?

(4分)

①烧毁债券,将家业交给弟弟打理。

②宴会上坦言回答武帝。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4分)

 

四、《河中石兽》

(一)[2019·荆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

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

驳倒。

③易置:

撤换。

④纵奇兵:

调遣派出变幻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竟不可得     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切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的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他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分)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分)

 

(二)[2019·厦门]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居卫河侧者言:

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

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

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

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麇:

成群。

②随刊:

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

(2)啮沙为坎穴(      )

(3)象其形而名(      )

(4)虽不能消弭(      )

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D.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分)

 

(2)至河暴涨乃麇至。

(2分)

 

4.智慧源于生活。

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5分)

 

五、《三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①绝。

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

北对夷陵县之故城。

城南临大江。

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

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

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

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②见此远山矣。

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①峻:

险峻。

②辨:

分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阙处   略无:

完全;没有

B.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正午

C.虽乘奔御风奔:

奔跑

D.林寒涧肃肃:

肃杀,凄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