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历史 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45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历史 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复习历史 1.docx

专题复习历史1

历史专题复习

(1)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

1、背景:

国内: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

西方思想传入,民主思潮兴起

国际: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进一步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

2、过程:

政治民主化探索

(1)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兴办近代工业,建设海防,创办近代学堂,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

②康梁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革命党人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组建革命政党,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结束封建帝制和推翻清王朝。

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4)资产阶级激进派:

面对“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经济重心转移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由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

  先秦到东汉:

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农业区居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的农业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

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南北两大经济中心形成。

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

北方战乱,大批劳动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明清时期:

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中国近现代经济重心的变迁

  近现代经济重心变迁主要指近代工业城市经济在东南沿海地带的兴起。

  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民族工业形成并发展,东部地区开始了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近代化,并形成新的经济中心。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放在东部沿海地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

为保住中国微薄的工业基础,沿海地区的民营工厂内迁,对抗战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保留了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一五”计划的建设重心放在了东北地区,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全国的经济中心仍然在东部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增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我国及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格局将日趋合理,东西部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三)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历程

  1.中国早期工业化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和外商企业进入。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官僚资本形成。

抗战期间,民族工业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后,美国资本与官僚资本又把中国民族工业推入绝境。

(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及其特征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发展。

  

(2)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

是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还推动海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前)。

从英国开始的、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蒸汽时代或自由竞争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到处抢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垄断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动荡与调整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战之后至1929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化,以美国最为典型。

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信息时代(二战后)。

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明显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化两种趋势。

从美国首先兴起了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

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18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主导地位。

  

(2)19世纪前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共同主导。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主导世界市场。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7)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信息技术的推动,跨国公司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五)儒家思想的发展

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①春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战国: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秦朝: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④西汉: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⑤两宋:

儒学的极端化。

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

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

⑥明朝时期:

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

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

③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六)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1.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

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趋时更新”。

2.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中包括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等内容。

3.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4.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系统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

通过大力宣传和百日维新,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通过革命派的大力宣传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IH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7.孙中山后来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阶段.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③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开来。

2.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步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

③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3.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

①酝酿:

1975年,邓小平复出,针对“文革”错误,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②产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逐步发展:

1978—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

④进一步发展:

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⑤走向成熟:

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社会转型

中国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

(1)总体特征:

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具体表现

①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3)转型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4)同时代的西方:

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5)相关主题:

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1)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2)具体表现

①政治: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

文化专制、理学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④阶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⑤外交:

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转型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

(4)同时代的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

(5)相关主题:

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明清商业状况、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

二、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

(1)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②经济: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近代企业兴起,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

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

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3)转型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

(4)同时代的西方:

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

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经济解体、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变迁等。

2.甲午中日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总体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

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

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

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文化: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

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3)转型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4)同时代的西方:

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5)相关主题:

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社会习俗巨变等。

三、中国现代社会转型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

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②经济:

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

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3)转型原因:

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4)同时代的世界:

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5)相关主题:

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等。

2.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以来)

(1)总体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2)具体表现

①政治:

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②经济: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③文化: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外交上:

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⑤社会生活上:

讲究卫生、注重环保等文明生活方式。

(3)转型原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同时代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相关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

世界史部分(社会转型)

一、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

1.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2.具体表现

(1)政治: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2)经济: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4)国际关系:

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等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转型原因: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相关主题:

西欧崛起、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拓展等。

二、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

1.总体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具体表现

(1)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2)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自由资本主义盛行。

(3)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4)科技文化: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5)社会生活:

城市化进程加快。

(6)国际关系:

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转型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

4.相关主题:

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总体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具体表现

(1)政治:

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

3.转型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4.相关主题:

一战爆发的背景、人类行为方式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

四、二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总体特征: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形成。

2.具体表现

(1)政治:

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以“冷战”的方式全面对抗,争夺世界霸权,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经济: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建立福利国

家、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3)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现代

主义流派盛行。

(4)国际关系上:

两大阵营“冷战”,美苏争霸,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

3.转型原因:

吸取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4.相关主题:

战后世界市场割裂、多极化趋势出现等。

五、当今的世界(20世纪70年代以来)

1.总体特征: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

2.具体表现

(1)政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趋势;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并存。

(2)经济: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3)科技文化上:

全球互联网发展。

3.转型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4.相关主题:

欧盟出现、世贸形成、反全球化等。

大国崛起及国际关系(分国家)

1.大国崛起之英国

(1)工业革命前(16世纪-18世纪中期)

①政治:

1640-1688年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

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③对外关系: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中期打败荷兰;18世纪下半叶打败法国,最终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

④科技文化: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①政治: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

②经济: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最终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③对外关系:

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

④科技文化: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的生物进化论冲击了神创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拜伦和雪莱。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1917年)

①政治:

国际地位开始下降,殖民体系动摇,但仍占主要地位;经过多次议会改革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②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③对外:

参加瓜分中国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1917年-二战

①经济:

1929-1933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衰退;20世纪30年代出现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凯恩斯主义。

②科技文化:

1926年贝尔德发明电视。

(5)二战后到今

①政治:

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抗苏联;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所在的欧盟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