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257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docx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第四章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剖析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最新考纲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纲解读

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3.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4.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

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

第2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解析 第

(1)题,图示沼泽位于山麓地带,之所以能获得稳定水源,与山坡天然植被关系密切。

可从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2)题,由于速生桉耗水量大,导致天然植被退化、沼泽萎缩。

4.(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回答本题时必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径流量减少导致下游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进而造成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更加稀少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基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2.自然带

(1)概念:

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

(2)表现

(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

典型地区

表现形式

图示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

热量

低纬度、高纬度地带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经度地带性

水分

中纬度大陆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地带性

水热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荒漠中的绿洲

无固定形式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

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4.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

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

实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

影响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拓展延伸]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常绿阔叶林。

(×)

解析 该区域位于45°N,距海岸约180千米,来自海洋的水汽能够到达,根据地表景观判断,水汽来自西部,东部高原受到山地阻挡,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符合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地形和植被特征;该区域山脉西坡山麓距海近,是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北美西海岸45°N处为温带,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不可能在该区域发育。

(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③地。

(×)

解析 ①地和④地降水较少,且位于沿海平原,开发程度高,森林较少。

③地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喜温喜湿的樟树生长。

(3)(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内蒙古自治区。

(√)

解析 由图中该省跨过的经度范围及植被分布规律可以判断为内蒙古自治区。

(4)(2013·海南地理)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判断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针阔叶混交林;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

解析 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为白桦林发育提供了条件。

(5)(2011·江苏地理)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据此判断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坡向朝南,温度高。

(×)

解析 与北坡相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较低,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大,故自然带丰富。

(6)(2010·福建文综)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示意图,可以判断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

解析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依据图示雪线变化趋势推知该区域雪线变化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据此判断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2013·山东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②为(  )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3.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

答案 2.A 3.D

解析 第2题,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生长森林植被;大兴安岭至贺兰山的②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为草原;贺兰山以西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山地迎风坡除外),地表景观以荒漠草原和荒漠为主,故A项正确。

第3题,图形显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是南宽北窄,主要因为由南向北,夏季风势力减弱,影响时间缩短,影响的东西宽度缩小,年降水量逐渐减少,故能生长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缩小,D项正确。

(2010·天津文综)读图1和图2,回答4~5题。

4.据各自然带在图1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5.据图2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从图1中可知,o→a自然带由荒漠带到热带草原带到热带季雨林带到热带雨林带,降水越来越多,且均在热带,这种自然带分布态势应该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因素决定,故排除A、B项;o→b自然带由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到针叶林带到苔原带,可以得知温度带由热带到温带到寒带,但降水并不是越来越多,只能表明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故排除C项。

第5题,从图2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择B项。

A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C项是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D项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6.(2013·北京文综)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时间

历史资料

1831~1836年

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

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读下图,回答下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答案 ①地:

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

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解析 ①处在巴西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及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

②处在30°S~40°S的大陆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地带,受地形影响,随高度变化,水热组合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

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  )

A.abcB.defC.aceD.bdf

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得出答案。

第2题,江淮平原气候湿润,把旱地改为水田符合自然规律,不会加剧盐碱化。

(2014·天津联考)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

A.流水作用增强B.冰川作用增强

C.风力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

4.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

第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湖及其水量减少、晴天增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

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Ⅰ、Ⅱ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却差别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植被C.洋流D.下垫面

6.下列关于该地珊瑚大量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都是不变的

C.只有气候因素变化才能使生物因素发生变化

D.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具有整体性特征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澳大利亚大陆东岸(Ⅱ地)受暖流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岸(Ⅰ地)受寒流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

第6题,珊瑚大量死亡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气候要素对生物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回答7~9题。

7.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8.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海拔D.水源

9.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  )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C.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 7.B 8.A 9.C

解析 第7题,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了自然带东西方向的改变,距海远近导致降水条件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第8题,①→②→③的地域分异体现了地理环境南北方向的改变,主导因素为热量。

第9题,⑥地区位于青藏高寒区,气候资源优势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地,山地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据此回答10~11题。

10.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

11.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气温T(T冬、T夏分别表示冬、夏季气温)应是(  )

A.T冬<18℃B.T夏<20℃

C.T冬<10℃D.T夏<18℃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山地南坡雪线海拔低于北坡,说明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则南坡为迎风坡;又由于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南坡,说明北坡热量高于南坡,则北坡为向阳坡。

第1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由于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顶夏季最高温度为0℃,根据该山地海拔为3000米,可计算出山麓夏季最高气温应低于18℃。

读“非洲局部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较大的是(  )

A.③④B.①⑥C.①④D.②⑤

13.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答案 12.B 13.A

解析 第12题,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由于地势高,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带。

第13题,根据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可知,①③⑤三地都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但①地地势较高,水热条件不足以形成热带雨林带,而形成了热带草原带,其成因与③⑤地

不同。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凌汛是河流结冰期间,冰凌阻挡河水,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材料二 甲乙两区域图

(1)指出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带名称。

(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甲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3)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解释黄河在两区域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答案 

(1)甲图:

草原、荒漠过渡带,乙图: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3)由于植被的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沟谷发育,地表变得支离破碎。

(4)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解析 第

(1)题,甲图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地带;乙图为温带季风气候区。

(2)题,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