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13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docx

班主任培训讲座稿

新华实验小学班主任培训讲稿

漫谈班主任工作技巧

非常激动,受学校委托,今天有幸与全体班主任共同探讨班主任工作的技巧。

虽然自己在学生德育工作上摸爬滚打了10余年,但毕竟自己从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所以,为了准备今天的讲座,我只有四处剽窃,拜读了众多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成果,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希望能给各位班主任老师以启迪和参考。

何为班主任工作技巧?

班主任的管理技术主要显示为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技巧与技艺。

具体地说,这种技巧与技艺主要涉及一些处理“人事”的技巧与技艺。

班级中的“人事”并不复杂。

学生群体中的这些“人事”主要包括学习事件、情绪事件,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暴力”事件、“偷窃”事件,等等。

作为班主任,常见的问题是:

如果学生群体中出现“偷窃”事件怎么办?

如果学生与某个教师发生冲突怎么办?

如果学生破坏班级规范怎么办?

1、万玮老师的“兵法”

这些案例都是万玮老师的经验。

万玮老师是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的数学教师。

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2004年出版《班主任兵法》,万玮老师因此书而迅速成为中国教育界年轻的“知名教师”。

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万玮老师讲述了不少细致的管理故事。

我们推荐三份案例:

一是案例“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二是“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三是“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案例1:

“学生哭喊着冲出教室”

有一次,杨良同学受到同学的围攻,老师到现场后也对杨良同学提出批评。

没想到杨良大声喊叫地冲出教室。

班主任让学生把杨良拉回来后说了一段话:

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你能承受得了吗?

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的……。

所以,这一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跑了出去,但这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

如果我们欢迎杨良同学回来的话,我们大家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

全班同学鼓掌,在热烈的掌声中,杨良的脸上现出了激动的神色。

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定的目光中我能看出来,他已经被我收服了。

(万玮著:

《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案例2:

“怎样对待优秀学生的问题”

梅兰和菊花是班级里两个成绩非常好的女生,可是这两个人我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我发现这两个人太傲慢了。

大凡成绩好的学生都会有一点傲气,她们从心底里认为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而与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教师表扬他们,她们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不会很感激老师。

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批评,和教师的感情却十分深厚。

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以前的过错而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激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时常记得回母校看望老师。

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甭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你。

万玮老师“治理”这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办法是:

故意冷漠对待,使之孤立。

冷漠、孤立之后再给予温暖。

于是这样的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

说白了就是:

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电影《教父》里的人笼络人心时,好像也经常用这样的办法。

案例3:

“怎样处理班级失窃事件”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里发生失窃事件是极为头疼的。

对失窃事件的处理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巨大考验,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用言语感化。

比如说:

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

在老师的眼中,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纯洁可爱的。

我不相信有人会故意做这样的事情。

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某同学的东西好玩,就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却忘了还……。

言语感化之后,再告诉他们还东西的方式:

第一种是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在这个时间前希望这位同学来找老师。

这个办法比较困难。

第二种是让这位同学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

第三种是比较绝的办法:

准备一个只开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学生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

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便会在里面。

万玮老师不用这些老办法,他提供了两个案例:

1.小光的“好译通”被人偷走了。

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2000多元买的。

晚自习快结束时,老师宣布:

我们班的小光同学丢失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

我们今天晚上要好好地找一下,争取把它找出来。

今晚要是不把这个好译通找出来,我们大家都甭想回去睡觉。

第一,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抽屉和书包找一遍。

然后,所有的人到教室外面去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再找一遍。

这一步保证好译通会在某个同学的口袋了。

第二步,老师再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

现在想要上厕所的同学先上厕所。

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

老师同意。

另一个学生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个地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

很多学生上厕所之后,突然,有一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声喊:

老师,好译通找到了。

在厕所的窗台上。

(编者按:

但愿那个学生不把好译通扔进茅坑里。

2.灵灵的80元钱被人偷走了。

很多同学说班上的旦旦同学翻过,很多证据表明是旦旦偷了钱。

目标已经锁定了,但做老师的不能强迫旦旦承认。

于是万玮找旦旦谈话,不问他是否偷了同学的钱,而只问他为什么喜欢翻同学的书包。

然后引导他承认他翻过灵灵同学的书包。

现在老师不愿意调查是谁拿的钱,也没人说是你拿了灵灵的钱,但是你总该为你做的错事付出一点代价。

现在你拿出80元先垫给灵灵,这事就算解决了。

你也算是花80元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翻别人的书包了。

万玮的管理技巧大量地借助于“兵法”。

以“兵法”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也许是不错的办法,一部《孙子兵法》、一部《三国演义》流行几百年而不断受人景仰和关注,本身就说明“兵法”是有魅力的。

不过,如果教师以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收拾”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听话”、“服从”、“驯服”,这就难免受人指责和非议。

万玮老师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虽然特意解释:

以“兵家”为主,但辅之以“爱心”,但这本书处处显示为“如何收服学生”、“如何制服学生”、“如何收拾学生”。

这是《班主任兵法》这本书留下的隐患和缺憾。

有人看了《班主任兵法》之后,写过一篇很有意义的质疑文章:

《我们为什么收服学生?

》。

这篇文章提醒说:

“教师绝不是为收服学生而存在的……”。

“磨掉学生的棱角再进行打造,这不是现代教育的做法,恰恰是专制社会人(奴)才培养的模式。

在《班主任兵法》这本书中,我们确实也可以找到类似这样一些话语:

“XX彼此以后再见到我时果然毕恭毕敬,谦卑无比。

”“他完全恢复了一个普通学生的软弱模样。

”“他两手并拢,贴紧裤缝,一副诚惶诚恐谦恭的样子。

”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万玮老师是把“学生被收服了”视为自己教育的成功。

如果我们从教育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与万玮老师完全不同。

学生的软弱、谦卑,不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目的,也不是达成教育目标所必须的条件。

相反,张扬个性,鼓励创新,正是现代教育的要义。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谦卑姿态倒应该保持必要的担忧和警惕,没有必要通过种种手段让学生低下“高贵的头颅”。

管理的根本精神是“民主”。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这是管理的核心目的。

2、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1999年李镇西老师出版《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本书至今在中小学领域都在发生影响。

翻开这本书,有一句话立刻跳出来: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故事在中小学老师那里流传,下面这则事尤其让人心酸:

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外地转学到班上的。

她身材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较差还常请病假。

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爱迟到。

我曾把任安妮的母亲请来,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

她母亲说,没什么,就是任安妮动作太慢。

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

但没有看到成效。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外面。

大约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

近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

我说:

“谁让你坐下?

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两节课后,安妮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

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

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

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

这时,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

可能任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

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自己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

在校园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

“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

我心里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跌落在地上。

20分钟以后,我和十几个学生赶到殡仪馆。

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声音对我说:

“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

“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说:

“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

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

谢谢您啊,李老师!

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想同学们。

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

可是,她就这么……”

这些话让我心如刀绞。

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忍不住哭起来。

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安妮》。

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

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14岁的任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后来李镇西老师的管理经验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

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的“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

他认为,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

“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这意味着班级管理的“法治”代替“人治”。

在班主任工作中,李镇西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人治”。

因为“人治”,教师很累,学生很苦;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

使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了一句空话。

于是,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法治”管理。

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

《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管理智慧显示为:

最初以“爱心与教育”成名,后来以“民主与教育”成家。

3、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略)

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以上这三个“民间英雄”:

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

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

万玮的关键词是“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他们三个人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三个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

尽管万玮老师的做法引起一些非议,但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也不容易。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者的魅力辅助之。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

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

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

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者,他是一个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像他这样有思想的教师不会太多。

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山东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

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

所以我建议:

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

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最具有现代意义的班主任经验,可能既非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而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

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在这几位“民间英雄”的经验之中,我们可以发现,班主任工作技巧有一些共性的、也有一些个性化的。

今天我主要讲一些共性的技巧。

以下将重点谈谈班主任工作的语言艺术、体态艺术及日常管理工作艺术。

一、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对于班主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难设想,一位不会讲话,或者讲不好话的教师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

”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

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的工作说成是“舌耕”,颇有道理。

夸美纽斯认为,老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如果说课堂是一辆前进的火车车头,那么班主任舌尖便是点火器。

人们经常说的教师与学生“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比喻,其实,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因为,如果班主任教师有了一桶水,而没有把一桶水倒出来的技巧也是不行的。

倒得太慢学生不解渴,倒得太快,会把学生淋成落汤鸡。

有人认为“只要有学问便可当老师”,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教学方法与学术水平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们常常发现有这样的教师,学术水平并不低,教案也写得很好,但讲课效果并不佳,教育学生效果也不好,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语言表达功夫还欠火候,还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的语言素养。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音调、语气、音色、高低、节奏的不同,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

俗话说:

言为心声,只要是语言的自然表达,总是表现主体的一定思想感情的。

语言学家们研究,语言有正、副之分,正副语言都能表达情感。

所谓正语言是指“话”的不同说法,不同的讲话方式,如同事之间称呼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比如叫某某同志,或叫某某处长,或叫小某某、老某某……明显表达了称呼人对被称呼人的不同的关系与感情。

有一个故事说丹麦女王维多利亚一天深夜回房,敲门,她丈夫在房里问:

“谁”女王说:

“我是女王。

”房里无动静,门也不开。

女王又敲门,她丈夫又问:

“谁”女王说:

“维多利亚。

”里面仍无动静,也不开门。

女王第三次敲门,她丈夫又问:

“谁”女王说:

“你的妻子。

”这时房门大开,丈夫拉着女王的手一同进了房。

女王三次敲门,三次自报身分,表达三种不同的情感。

“我是女王”表现了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气势,丈夫当然接受不了。

第二次说“我是维多利亚”,表现一般的关系,毫无情感,她丈夫也无法接受。

第三次,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情感,因此她丈夫欣然开门迎接她进房。

这个例子说明,说话人的表达方式对受话人的能否接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一定要对此给予重视。

副语言是指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表示肯定、否定等情感的声音以及语助词等的运用。

副语言在人交往中能够制造、强化、改变气氛,从而起到加强情感表达的作用。

比如说:

“你真能干”这句话,运用正常的语气来说,表达的是一种赞赏的意思,可是如果在说话时强调“真”字的发音,把“真”字拉长声音,便带有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班主任应在副语言的运用上多加注意,一般来说,教师批评学生尽量正话正说,不要让自己的话带有讽刺的味儿,因为,讽刺最容易伤学生的自尊心。

班主任如何提高自己语言艺术水平?

首先要加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一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主宰了中国教育理论一千多年。

今天看来,这一立论有些过时,但没有完全过时。

因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卸去,依然肩负传授人类知识的重担。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满嘴常识错误的班主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位常常被学生问倒的班主任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

班主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决定着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精通本专业知识,并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必然稳定和高大。

现代班主任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

其次要不断地丰富语汇,掌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语言方式,认真研究语法规则。

以下特举一个例子:

学生迟到,低着头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

老师:

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养着呢

学生:

老师,公共汽车半路坏了,我是跑着来的。

老师:

公共汽车坏了,别人坐的车怎么不坏,单单你坐的坏我看你还是跑着回家吧

再看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

老师看到学生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问:

看满头大汗,出了什么事?

学生:

半路上公共汽车坏了,没办法,我是跑来的。

老师:

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精神非常好。

希望你在各方面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同样一件学生迟到的事,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第一位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立场,对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当然不会服气,嘴上不说,心里已经和老师对立起来。

第二位老师,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能体会学生的难处,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出的话让学生感到温暖。

小小的一件事,表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艺术。

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教育艺术首先是观念的表现,其次是老师对偶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再次是在短时间里确定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教育方式,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和教育艺术。

由于时代的进步,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方面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班主任教师必须注意丰富自己的语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以丰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方式。

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以下几性: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教师工作包括课堂讲授学科知识、课外组织班级活动,处理学生行为思想问题、家访与学生监护人谈话等内容。

无论哪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因而,教师语言的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必定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语言。

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每一次批评或表扬,其语言的运用必须是科学的,容不得半点含糊,更容不得谬误。

2、针对性

针对性是教师语言艺术的第二个特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教师在运用语言技能技巧时,应因地因时因事而易,决不能千篇一律、单调重复。

教师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在讲话时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师语言的针对性有如下内容:

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当你用同样的话语、同样的语气批评男学生和女学生的时候,男生可能感到不痛不痒,毫不在乎;而女生却感到受不了,心里委屈,甚至哭鼻子。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因为,男女生的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

一般说,男生性格粗犷,说话直率,心理承受力较强;女生性格温和,说话委婉,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较敏感,心理承受力弱。

所以教师在言谈话语中稍不注意,女生就撅起嘴,而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

因而教师对男生或对女生谈话应该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

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经常要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因此,谈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谈话的效果影响是很大的。

如果时间地点场合选择不好,有时谈话效果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能不当着全班学生批评的,就不要在班上批评。

下课后,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推心置腹地谈。

能避开其他教师批评的,就不要当着许多教师的面批评。

到操场一角、花园一椅幽静之所谈,效果会更好。

针对不同性质的事件,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教师的工作内容是多方面的,上课时,宜语言严谨、简练,要注意逻辑性,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

班会时,要注意语言的感召力、鼓动性。

课下,与学生谈天,要注意语言的亲切,学生犯了错误,性质严重的,教师与之谈话时,要有震慑力;学生所犯错误属无意或无关大局,教师点到而已,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自己改正。

针对性是教师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许多班主任老师语言缺乏艺术性,常常是因为不注意语言的针对性造成的。

3、激励性

激励性是班主任语言的第三个特征。

教师语言,尤其是班主任语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最佳效果是,号召时,要让学生听了之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

教师语言的感召力是教师语言追求的一个较高的境界,需要长时间的修养、演练、学习。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生不善于讲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每个人的讲话先天素质不一样,比如有的老师天性活泼,讲话时充满感情,具有较好的先天条件,有的老师天性腼腆,性格内向,讲话音低量小,在讲话方面先天素质较弱。

但这并不是决定讲话有没有激励效果的条件。

讲话声音大,并不见得有激励性,讲话声音小,并不见得没有鼓动效果。

关于教师讲话的激励性,有一个最低标准,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真棒”、“有进步”、“能行”、“再努一把力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等,少用消极性的语言,如“你真笨”、“真没用”、“你算完了,你就这个样子了”等语言。

有时看起来是一句话,但有时会像一根刺一样深深扎在学生的心上,把学生的勇气泄光。

综上所述,科学性、针对性和激励性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三个突出特征。

这三个特征是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三个特征必须以教师语言的教育性为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讲话必须是为学生负责任的,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

教师语言的构成要注重思想性。

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起着积极地引导作用,因而,班主任的语言,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学生、体现科学的世界观、广博的学识。

例如魏书生,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不仅具有很高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因此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实际上是广泛学习的结果。

教师的语言如何才能管用?

1、以“情”感人——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

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瘪的。

某班一位学生家中遭火灾,家财被火“劫”一空。

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轻轻走到家遭不幸的学生跟前,用手轻轻抚摸着这位学生的脸颊,许久一言不发,只是用眼睛看着全班学生。

班主任的眼睛里充满同情和抚慰的神情。

全班学生看着老师,眼睛里慢慢有了泪水。

这时老师发言了,他说:

“水火无情,人有情。

同学们,你们的眼泪是从你们的心里流出来的,让我们的眼泪流在一起,让我们的手握在一起,帮助××站起来。

”说着班主任老师拉起了家中遭受火灾同学的手,另一只手拉起旁边一位同学的手,就这样,全班同学都站起来,拉起了手。

这位班主任老师的话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