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669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docx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记开拓中崛起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秋风将绿叶变得枯焦,岁月让生命渐至苍老。

谁都无法改变生命的自然法则,同时谁也无法阻止人类对生命健康的追求。

健康是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主题。

  作为海南省内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医附院)无疑承载着厚重的特殊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长期以来,他们以海南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己任,在科学发展观大旗的引领下,与时俱进,始终高扬“苦干、实干、敢干”特区精神,恒久坚持“政治与医德建院,科教与艺术兴院,制度与纪律管院,职工与社会扶院”28字办院方针,积极传承“为了一切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 办院宗旨,在属于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机会往往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在海医“三步走”发展战略整体布局下,面对历史所馈赠的机遇和时代造就的机会,海医附院没有辜负上级领导部门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许,医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四年来,医院的软硬实力更是得到质的提升,2007年斥资500万美元引进的系列高精尖医疗设备,在使得海医附院一跃成为全省医疗设备最好的医院的同时,医院医疗诊断和治疗水平也跃上新的台阶。

  依托设备和人才之双重优势,除了早些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人类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俗称试管婴儿)外,海医附院最近几年来所开展的肾移植手术、神经康复技术、人工颈椎置换术、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心脏迷宫手术、心脏介入诊疗等新技术、新项目同样在海南处于领先水平,有些甚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

  由于技术精湛,服务一流,诊疗效果有保证,海医附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各项医疗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以来,医院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病床使用率均以10-20%的速度增长,目前病床使用率达到100%。

在此基础之上,医院科研气氛活跃,科研工作花红果硕。

近三年来,医院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科技转化奖二等奖各一项。

继黄元华、赵永祥教授入选海南省首批“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后,2008年,医院涂蓉教授、郑少江博士等三人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辜孔进教授、谢芸副教授等分别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

  石蕴玉而生辉,水含珠则川媚。

  这鲜活的数字,这不争的事实,这近似奔跑的发展速度,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海医附院。

  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下,在学院决策者的鼎力支持下,在医院内部全体上下精诚团结和努力奋斗下,内因和外因的和谐统一,星星跟着月亮走,海医的大发展直接带动了附院的大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原因。

  海医附院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用院长孙公凯的话来说,我们背后有着海南医学院(海医)这棵大树,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下,最近几年来,海南医学院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绩,星星跟着月亮走,是海医的大发展直接带动了附院的大发展。

  事实上,在2004年9月举行的海医第第二届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学院党委书记李永春在《走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

“附属医院是我院的对外窗口和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是实现我院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石。

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胆识和气魄,按照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以市场化的规范运作模式,做大做强附属医院……”

  学院院长焦解歌也曾多次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

“附院发展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更加关注和支持附院的建设。

附院全体职工要珍惜当前附院发展的大好形势,扎实工作,加快附院发展……”

  一叶知秋,在对附院发展上,海医的决策者关爱有加,在海医“三步走”发展战略这盘大棋下,附院的发展始终是他们决策中的一步要棋。

为了实现附院又快又好地发展,海医的决策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早在1998年,作为海南省重点引进的人才,现任学院院长焦解歌从湖南医科大学调任海南,肩挑医学院和附院双重领导职务。

当时的海医附院设备落后,人才流失严重,服务差强人意,社会负面反响强烈……面对重重压力,焦解歌大胆改革,使得附院在艰难中强势崛起。

2004年,由于个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焦解歌卸任医院院长一职,但此时的海医附院经过6年的良性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

因此可以说,海医附院能够在最近几年超常规发展,是因为前面有一个牢靠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海医附院在孙公凯院长等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按照过去医院既定的办院方针路线,与时俱进,继续保持着医院良好的发展势头。

  进入2004年,随着“三步走”发展战略浮出水面,海医的主要决策者———无论是书记李永春还是院长焦解歌,他们都深刻认识到:

作为全省唯一的一所医疗人才培养的高校,海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人民群众医疗卫生质量水平。

因为在海南,县级医院80%的医管人员和主要临床医生都是海医培养的。

附院作为其临床教学基地,在临床教学上,附院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附院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院学员整体素质的优劣。

因而,附院的发展与海医的发展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附院发展好了,它同样促进整个海医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在附院发展问题上,学院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

在政策上,学院给予附院最为宽松的人文环境,凡是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学院都允许“试”,鼓励“闯”,崇尚“干”;在财力上,学院总是尽最大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为附院发展融资,争取政府补贴……这几年,也正是在学院的鼎力支持下,附院才得以构建新的人才优势,价值500万美元系列高精尖医疗设备才得以购进,新的外科大楼才得以开建,新的医疗保健部(绿卡中心)才得以创立并成为医院体制机制创新的试点……

  俗话说得好,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寻求海医附院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医院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毋庸置疑,这是海医决策者强力支持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下的海医大发展直接带动附院大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医院内部全体上下精诚团结和努力奋斗的结果。

  现今的海医附院,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在内部管理上,医院始终以人为本,医院的重大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出台,都是经过职代会集体讨论通过。

医院领导班子认为,群众是智慧的源泉。

为了能够真正把群众好的想法、思路、建设性的意见吸纳为医院好的管理举措,医院领导班子经常深入基层各科室,零距离地与职工交流,仔细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正因为把职工作为医院管理的主人,职工也踊跃为医院的管理献言献策。

通过这些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联络了大家的感情。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医院的重大决策和管理措施是大家共同制定和认可的,反应的是大家的心声,凝结的是大家的智慧,因此执行起就没有阻力和障碍。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和谐管理文化氛围下,医院政令畅通,全体上下心无旁鹜,一门心思集中在医院发展上。

  一切从实际出发,海医附院始终以敏锐、超前的意识瞄准国内国际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的前沿,把建设一流的人才梯队作为医院赖以生存的根本契入点,大兴“人才工程”, 推行“名医战略”……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是高风险、高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医疗技术人才的多少及技术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医院的兴衰存亡。

  在海医附院,院长孙公凯直言: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要保持竞争力和活力,要在学院“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承载起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需要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作保证。

  为了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海医附院在 “人才工程”和“名医战略”实施上,敢于打破常规,既事业留人,又情感留人,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发挥人才的作用。

早在焦解歌刚担任海医附院院长时,当时医院重点科室人才流失严重,最为典型的是曾经孕育出海南省首例试管婴儿的黄元华、徐雯两位专家相继离院。

求贤若渴的焦解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找到黄元华、徐雯等几位医生,推心置腹地与他们交谈,并诚恳邀请他们回来担纲重任。

 在焦解歌一片挚诚的感召下,黄元华他们重回海医附院。

为了人尽其才,海医附院专门成立了海南生殖医学中心,由黄元华担当主任,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倾斜,予以黄元华团队大力支持。

黄元华果然不负重望,在他领军下,海医附院试管婴儿技术一枝独秀,领先全国,享誉岛外…… 

  而在2004年后,围绕着“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在学院党委书记李永春关于构建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的引领下,海医附院充分利用学院吸引人才的利好条件,以开放胸襟,前瞻的视角,按图索骥,不拘一格广纳英才,尤其是学科群的带头人。

  良禽择木而栖,良马期乎千里。

在特殊的人才方略下,宛如过江之鲫,四方英才纷纷汇聚到海医附院。

在这些加盟海医附院的人才中,有一大批是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以色列、韩国等国外学成归来的“海归派”,当中不乏有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后,他们普遍医术精湛、创新意识强。

  在“人才工程”和“名医战略”实施上,海医附院是立体的、多层面的。

医院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同时,一刻也不放松对院内原有医疗队伍人才的培养,从吸纳外来新鲜血液到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医院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

一方面,坚持对医护人员进行长期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定期组织业务讲座和对外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选派医护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尤其对一些有发展潜质的医务人员,医院公派留学生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知名医学院校做访问学者,进行学术研修。

  古人云:

“人之才,譬如草木焉,雨以濡之,风以动之,则其长也。

  在海医附院,“人才工程”和“名医战略”的实施,当然不只是停留在如何引进人才这一层面上,正如院长孙公凯所言,如何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留住人才、善待人才、才尽其用则更为关键,这是人才引进的“瓶颈”。

否则,“人才工程”和“名医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医院大力宏扬尊重人才之风,并尽一切努力为每一位引进的人才积极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由于有着良好的尊重人才之风,在医院内部,一些科室主任从医院发展的大局出发,尽显高风亮节之情操,甘为人梯,主动把位置让贤给学术水平更高、见识更广、有发展后劲的年轻一代。

  据医院资料显示,最近三四年,海医附院27个临床科室中,有8个临床科室的主任是由引进人才担任的。

对此,院长孙公凯尤为感动,他感言道:

“试想一个人能在海医附院某一科室当了一二十年主任,首先他的工作能力并不差。

其二,他为医院的发展是作出贡献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可是今天为了医院的发展却主动让贤,这是因为他心存医院。

医院衷心感谢他,引进人才他们是第一功臣!

  环境是造就人才的摇篮。

在“人才工程”和“名医战略”下,最近四年来,海医附院先后引进100多名硕士、将近20名博土,也正是这些人才的加盟,促使医院在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一些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一些学科带头人的启用,催生了医院一系列对外优势品牌服务项目的开展:

  ———如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海医的心外科主任刘苏,在心脏迷宫手术,心脏介入诊疗等新技术方面卓有建树,在海医附院心脏外科3多年多的工作中,主刀实施的心脏手术近300多例。

来海医附院短短四年间,他带领科室一班人就完成了冠脉搭桥,Ebstein畸形矫正等许多院内首例手术,在海南医疗界传为佳话;

  ———如2007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海医的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天发博士,在引进到海医前,曾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新技术应用奖多项,且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主持课题3项,在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和急诊急救技术方面颇有建树。

从事心脏病介入治疗6年,专攻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机梗塞急诊介入治疗,能够熟练掌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如国家前五百名中医专家、曾任长春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的博士生导师杨世忠教授,一直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与科研工作,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白医大科技成果、长春市科技成果若干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16部。

作为海医附院引进的顶尖人才,杨世忠教授的到来,为海医附院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如现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姚震,作为我省知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和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于2004年l1月赴法国进行 “冠心病研究” ,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级、中南和省级专业学术会议。

具有良好医德和丰富临床经验,能很好地解决本专业领域里复杂或疑难病例的诊治问题,多次亲自进行或指导科室内和县市基层医院急危重病人的救治,而且成功率高;

  ———如医院泌尿外科,在首届海南省医药卫生行业杰出青年人才梁培育博士的带领下,该科室能开展国内外几乎所有泌尿科手术。

在过去的时间里,他们创下了几个全省之最:

所开展的手术项目最全,微创手术开展最早,同种异体肾移植最多,人才梯队组建最健全。

2007年5月17日,海南省首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在泌尿外科获得成功;

  ———又如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骨科主任的孟志斌教授,正是海医附院其提供了施展才干的人生舞台,在脊柱外科领域,孟志斌教授克服困难,大胆开拓,进行了人工颈椎置换等一系列创新性手术,使海医骨科一些项目步入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海医附院骨外科被评为海南省重点优势专科;

  ———又如在专业领域极有建树的海医附院副院长兼肿瘤外科主任夏立平,参与并完成2项省级科研课题。

在临床工作中,完成了许多大型手术,解决了许多临床上遇到的疑难杂症。

还有让病人弃杖而行,重露笑容的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陈志斌,其神经康复技术在海南首屈一指,多年来,他运用高超的医术,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使病人得到康复。

2007年8月22日,医院神经内科获得我省神经内科甲级重点学科……

  有了金钢钻,才能揽瓷器活儿。

在海医附院正是有一大批名医名专家,使得海医附院声名在外。

  2006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及海南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现一例世界罕见“怪病”并将其治愈的事迹,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事情的起源是因为一名七岁儿童患上一种怪病,2005年6月,孩子刚开始发病的时候,浑身无力。

到后来慢慢发展到无法走路……虽经海口市某大医院住院治疗9个月,不但病情没有缓解,反而出现全身肌肉萎缩、高烧不退、呼吸困难。

家长抱着一丝希望将奄奄一息的患儿转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

经该科主任医师、教授杨健仔细全面检查后,认为此为一种罕见“怪病” ———“内毒硷缺陷症”,经对症治疗后,患儿终于痊愈……拔开云雾见晴天,家长感动地说:

“孩子这条命是海医的叔叔阿姨们从虎口中抢回来的!

  无独有偶,海医附院成功救治海南首例肺吸虫病例,中央电视台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海医附院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积极推进医院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优价、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国家公立医院是保证国民健康一个最根本的公益性机构,如何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真正为社会大众提供最为完好的服务,这是衡量一所好医院最根本的标准。

  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自2005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海医附院正是以此为契机,为真正向人民群众提供最为完好的服务,构建老百姓心中的"好医院",医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管理,在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同时,积极推进医院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优价、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贯彻和执行“医院管理年”上,医院党委书记王英认为:

“医院管理年”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它必须落实在具体原措施上。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医院管理年”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党委强化对内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一方面,充分利用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机构,加强对内部职工医德医风的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全院职工对《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等条例的学习,在全院开展“知荣辱、讲正气、做廉洁行医的医务工作者”的讲座和评比活动,积极引导全院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通过举办警示教育专题讲座,组织重点岗位人员谈话等活动,自查自纠,营造出治贿正纪的良好氛围,让良好医德成为医院职工的思想主流。

  从事医院管理的人都知道,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和永恒主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能切身体会的一件事情。

国家卫生部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之所以把“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此次活动的主题,也是以证明医疗质量的重要性。

  在海医附院,院长孙公凯意味深长地指出:

对于每一位来医院就诊的群众,医院是他们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出现什么闪失,那么群众的生命健康就会受到危险。

因此,对于一所好医院而言,其首要职责是把群众的病治好,这是医疗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并非说几句暖心的话、端一杯茶水所能解决的。

我们倡导服务好人民群众,但如果没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质量作保证,好医院就形同一张空头支票。

  为了提升自身医疗质量水平,“管理年”实施以来,医院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更加细化和严谨。

根据省厅医疗主管机构的要求,医院对原有的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尤其是国家卫生部强调的“十二项制度”抓落实。

为此,医院在组织所有从业人员对制度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考试的同时,通过国家卫生部、省厅及医院内部组织的各大检查,狠抓制度的落实,真正使各项管理制度不只是挂在墙上,而是具体落实到医院各个岗位的每一员工身上。

医院还规定,对新招录的员工在上岗前,进院的第一课,就是对他们办班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制度的学习,让每一位新员工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规范好自己的执业行为。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无疑,要善其一流医疗质量这篇大文章,除了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还必须匹配一流的先进医疗设备。

如此这般,医疗质量之器才会更加锐利。

为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海医附院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斥资490万美元引进了系列大型医疗设备:

64排螺旋CT、1.5T磁共振仪、平板X线血管机、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数字X线机、核素扫描机及其手术导航系统等大型诊断、治疗设备,多数为美国GE公司的最新产品,其整体性能目前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以全省首台64排螺旋CT为例,该设备价值约1200万元,其最大优点是,旋转1圈的信息量是一般CT的64倍,图像分辨率高,使过去无法显示的细小血管结构,听小骨结构可以清晰立体显示。

不需插管造影即可以清楚的显示心脏的冠状动脉、颈动脉、椎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全身大中小血管的病变,从而做到轻轻松松地早期诊断疾病,早期治疗疾病。

平板X线血管机也是全省首台,较我省目前已有的X线血管机图像更清晰,能显示更细微的血管,接受更少的X线辐射,有更多图像后处理功能,为介入治疗疾病打下非常好的技术平台。

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也是最先进的,可以进行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能检出无法触摸到的直径0.3cm的肿瘤,特别适合于35岁以上的妇女每年体检1次……正所谓好花还需绿叶衬。

随着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海医附院整体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水平得到了实质性提高。

  诚然,二十一世纪是服务的世纪,谁能提供符合社会发展、满足服务对象所需求的服务,谁就能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求得自身的发展。

医疗作为特殊的行业,但它终究还是服务性工作。

  结合“医院管理年”,为了最大限度服务好人民群众,海医附院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把“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理念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

为此,医院将“病人满意不满意”、“社会认可不认可”作为工作标准,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进服务流程,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服务新举措的同时,尽可能为患者压缩医疗成本。

医院禁止开单提成,坚决执行省卫生厅关于96项医疗检查项目的降价通知,直接让利群众。

为从源头上杜绝“大处方”、“大检查”的产生,从诊断、用药和收费三个与“看病贵”密切相关的环节,海医附院实施了医学检查结果一单通、开展处方评价等措施,以此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对连续两个月处方评价不合格的医师停处方权一个月。

针对“红包”现象,医院从制度和人员的思想认识上着手,对收红包者处以红包金额的十倍罚款……

  为了使自身的优质服务惠及更多老百姓,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海医附院勇担社会责任,经常组织汽车流动扶贫医院,代表党和政府,送医送药下乡。

在五指山腹地的南圣镇民族山区,常年活跃着一支由海医附院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服务队,他们走村串户送医上门,有时一天就诊的病人就达600多人,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海医附院为黎族同胞体检,并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在陵水军田镇、英洲镇、椰林镇勤丰村委会,海医附院的医生为贫困百姓送医送药,受到当地群众热情欢迎;今年8月,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促进我省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海医附院在海口寰岛泰得大酒店签字定点帮扶陵水县人民医院……海医附院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真诚服务,架起了山区老百姓与党和政府的“连心桥”。

  送医下乡,进行扶贫医疗,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与真情,如今在海医附院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而这种爱和情的传递不只是在海南。

今年5月,在汶川大地震前线医疗告急的紧要关头,海医附院大爱无疆,组织医疗队,全速奔赴汶川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代表海医、海南人民,把爱送到灾民手中……

  一枝一叶总关情,良好的优质服务,使得海医附院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也成就了自身服务品牌。

近几年来,病人对海医附院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如今,在海医众多门诊病人中,他们中很多都是从琼中、乐东等海南边远地区赶过来的,这些患者正是因为青睐于作为海南省“五佳医院”、“海南省服务行业明星企业”的海医附院优质服务这一大品牌。

  2006年5月15日上午,保亭县黎族青年周开洪,在别人的搀扶下,慕名前来海医附院就医。

病人胸闷、胸痛、气促、干咳,痛苦不堪。

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是切除肿瘤,可这种临床罕见的胸腔巨大肿瘤的切除不但风险大,费用需要3—5万元。

但病人身上仅有四处借来的3000元钱。

信任之重,莫过于以生命相托。

闻知此情,孙公凯院长当即决定,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应实行人道主义救治!

他要求医院尽快安排手术,手术资金缺口由医院出。

医院副院长兼肿瘤外科主任夏立平,以精湛的医术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将站在地狱门口的黎族青年,从死神的手中救了回来。

2006年8月1日,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他们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孩子,从河南洛阳千里迢迢来到海医附院,急切寻找科主任刘苏教授。

虽然手术风险很大,但面对病人的信任,刘苏主任在精心准备检查和准备后,为孩子进行了成功的心脏外科技术,又一次攻克手术难关,挽回了幼小的生命。

2007年5月14日,老干部韩国强特别写信给海医附院崔海宁医生,感谢崔医生治好了他孙子的病。

这是崔海宁为这个家庭的第五位成员动手术,在感谢信里,老人透露出了一家三代人对海医附院的深深感激之情,老人一家始终如一地信任海医附院,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海医附院就是他们生命健康安全的守护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品牌就是巨额的无形资产,海医附院这几年来业务为什么节节攀高,其源头活水也正是出此于斯吧。

  新世纪的海南是一片希望的沃土,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海医附院,依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盘大棋局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历史和现实已经表明,海医附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时机,医院已建立起符合社会市场环境需求的现代医院运行机制,医院正走在大路上,并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