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87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docx

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述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XX土地整理项目是XXX市委、市政府农业现代化重点示范工程。

项目区位于XX市市区的东部,是XX市XX盆地的一块宝地,是XX农业的“精华”所在。

对该区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很有必要:

(1)是确保XX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和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本次项目建设规划区属北江中游和滃江下游流域,是XX市XX盆地的一块宝地,土地肥沃,是XX市的粮食高产区和果蔬基地,对XX市的农业生产及其重要。

但是这片土地临边两条河流,同时又承受东部滑水山几十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山洪,历来未设防,加上受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影响,江河水位提升很多,三年五年一次的洪水将其价值淹没了,例如1999年3月,XX峡水利工程下闸蓄水后,淹没了XX镇一级基本农田1878亩。

1999年XX市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修筑了北江大堤,但由于受资金限制,该水毁农田至今未复耕。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地农民对土地整理复垦的愿望极为强烈,如不及时将这些水毁耕地复垦,将会影响到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和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XX村流行民谣“三年无洪水,母猪可带金耳环”。

因此必须下决心对其进行综合整治,使之成为真正富饶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成为XX农业的真正“精华”所在。

(2)是加快XX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工程

东区边临XX市区,人口众多,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1.02亩,劳动力闲置情况较为严重,加上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农民失去耕地,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不利于东区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实现。

因此整理土地,以提高东区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耕地的积极性,应提上议事日程。

(3)是加快XX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工程

东区位于XX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该整理项目是我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农地整理项目。

我国刚刚开始推行土地整理工作,民间对该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决定了不可能有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同时受XX市政府的经济实力所限,土地整理资金仍有很大缺口。

因此,为争取上级部门对该项目的支持,吸引民间投资,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特申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同意,并转报国土资源部,将XX市东区1508.9hm2(22632.8亩)土地整理项目列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

项目成功与否对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举足轻重。

另一方面,区内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着市区的环境质量与小气候。

对东区进行整治,将大大改善市区的绿化状况,净化城市空气,使市区的生态系统得到优化。

此外,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坟墩迁移、林渠兴建、河道砌坎,强化水土保持效果,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建设,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土地的生态环境也大大改善,对建立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整理后东区的美好田园风光也将为市民提供一个观光休闲的理想场所。

1.2项目介绍

1.2.1项目类型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要求,结合XX市的实际情况,确定该项目申报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全称为XX省XX市东区土地整理项目

1.2.2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项目。

1.2.3项目范围

该项目区位于XX市市区东部,包括XX和XX两个镇,以东岸嘴为中心,东至京广铁路,南至新滃江,西至北江,北至XX镇XX村委的狭长地带,涉及XX、XX两镇10个行政村,其中包括XX镇的XX、XX、XX6个行政村,XX镇的XX、XX4个行政村。

1.2.4项目规模

该土地整理项目属于丘陵地貌,建设面积1508.9hm2(约22632.8亩)。

项目区被北江、滃江分为三片,由北向南分布成北片区、西南片区和东南片区,其中北片区规模966.0hm2(约14489.3亩),西南片区规模491.3hm2(约7368.8亩),东南片区51.6hm2(约774.7亩).项目总投资XX万元,单位面积投资XX万元/hm2,其中北片区XX万元,西南片区XX万元,东南片区XX万元。

1.2.5项目工期

项目计划从2002年8月动工至2005年8月竣工,建设工期为三年。

1.2.6项目任务目标

(1)贯彻落实最新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特别是《土地管理法》中第四十一条的精神,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

(2)土地整理区总面积1508.9hm2,其中耕地959.4hm2(14392.0亩),通过农田的整治、改造,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净增加耕地面积199.3hm2(2989.5亩),占整个项目土地总面积的13.21%。

其中北片区可实现增加耕地177.1hm2(约2656.0亩),西南片区可实现增加耕地17.9hm2(约268.4亩),东南片区可实现增加耕地4.3hm2(约64.9亩).新增根底耕作层在25㎝以上,质地中壤,符合耕地标准。

粮食产量量每亩达400㎏以上,耕地收益增加一倍以上,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79.79%提高到100.00%。

(3)该土地整理项目是综合治理东区1508.9hm2(约22632.8亩)农田的一个重大示范项目,为今后彻底根治该区北江及滃江流域洪涝灾害,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探索和积累经验。

(4)通过对农田的整理、改造,提高农田集约化,耕地机械耕种达80%左右,农业水利化水平达80%以上,防止水土流失,改进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造福子孙后代。

(5)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试点,为推广农业新科技探索新路子。

(6)东区农田整治,按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要求,建设城郊农业。

立体农业、精致农业,为进一步推广实施农田方格化、标准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打下基础。

2报告编制依据

2.1《土地管理法》

2.2《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3《基本农田保护法条例》

2.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2.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6《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7《XX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2.8《XX市农地整理暂行规定》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11《XX市城市总体规划》

2.12《XX市统计年鉴》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XX市位于XX省中北部,X北地区南部,北江的中游,是XX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域。

东区土地整理项目区面积1508.9km2,约22632.8亩,位于XX市的中部,涉及XX、XX两镇10个行政村,位于东经113°23′49″~113°28′25.75″,北纬24°07′57″~24°14′48″之间。

项目区分北、中、南三片一次由北向南分布在北江以东,京广铁路以西绵延十多公里的狭长地带。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貌主要为中低山地围绕的构造盆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位于市区边缘,属丘陵山区,海拔在27~32m之间(黄海高程),盆地地貌较为明显,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河网纵横交错,水陆交通方便。

3.1.3水文地质

整理区地貌主要为中低山地围绕的构造盆地。

地下水按埋藏情况,自西向东由潜水逐步过渡到承压水。

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受地表水水位影响很大,在洪水期几乎上下贯通,地表水位即为地下水位。

3.1.4气候

项目区地处南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吴双期长。

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20.8℃,年均最高气温25.5℃,年均最低气温17.4℃,全年>0℃总活动积温7589.6℃;无霜期年均324天,最长361天,最短257天;年均降水量1849.2㎜,降水多集中在4~10月,占全年80.2%,其中4~6月占全年48.5%,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由于受季风影响,容易产生灾害性天气。

3.1.5植被

项目区呈带状分布,为南北走向狭长地带,东西两边为山地,项目区北部有部分丘陵,冲击平原和台地结合地貌显著;山地有原始森林、次生林、人工林及灌木、草本植物群落;丘陵山区以自然生灌木及人工林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龙眼、黄皮、柑橘等为主。

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西瓜等。

3.1.6土壤

项目区土壤属水稻土、黄壤及赤红壤等类型,河流冲积物分布整个项目区,土地肥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适应种植多种农作物,宜种性广。

3.1.7自然灾害

本地区自然灾害较多,全年早春低温阴雨期长,夏季暴雨多,秋季寒风威胁,冬季霜冻多。

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在2~3月之间,影响春播秋收。

雨季集中在5~8月,寒露风一般在9月下旬出现,对晚造水稻威胁大。

由于地处北江及滃江流域,经常受洪水侵害。

整理区内旱灾时常发生,发生时间往往在伏天,如遇雷雨少的年份,常出现伏旱连秋旱。

一半出现50天以上旱情的旱灾为4~5年一遇。

冬季受到极地冷高压控制,则会发生冬旱。

3.2自然资源

3.2.1光热资源

项目区年平均日照数1676.5小时,日照百分率38%,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7KJ/cm2.区内年平均气温20.7℃,最高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低温-3.6℃。

全年>0℃总活动积温7589.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终日间299天,积温6741.2℃。

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2.2水资源

XX市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北江、连江、滃江,这三条江年均径流总量212.65*108m³,其中XX市境内65.29*108m³。

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173km,,水利设施基础较好。

项目区位于北江中游,滃江下游。

目前,已修筑长湖水库、白石窑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并主要建有长湖引水灌渠,枫树坪灌渠及其他渠道。

其中长湖引水渠长50.5km,灌溉面积科大4万多亩,横贯整个项目区中北部;枫树坪灌渠长6.3km,灌溉面积2万多亩,位于项目区北部。

但由于上述工程渠道老化,部分渠道渗漏严重,现利用其饮水浇灌的面积已不足40%,必须对其进行除险加固和防渗改造,扩大灌溉面积。

据水利部门预测,以上渠道经验除险加固及防渗改造后,可增加灌溉面积25%,可满足东区农田灌溉需要。

3.2.3生物资源

项目区内的生物资源以种养的生物自愿为主,野生生物资源也很丰富,种养的生物资源主要有水稻、玉米、番薯、小麦、甘蔗、鸡鸭鹅牛等;野生生物资源主要有野生金银花、土茯苓、穿山甲、山瑞等。

3.3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利用、改造的过程。

对于项目的建设,项目区有很多有力的社会经济条件。

3.3.1概况

以2000年统计资料为准,项目区总人口28938人,其中农业人口20732人,占整个项目区总人口71.6%。

人均耕地面积1.02亩,2000年全项目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0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909.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348元,农村农民人均收入2365元,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国民经济呈快速健康的发展趋势。

3.3.2XX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土地整理项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它当做发展科技兴农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组建指挥部统一指挥、组织实施,组织了一个由市政府、国土局、农业局、水利局、农委。

财政局。

移民局、水产局一把手联合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形成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抽调了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一批精干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并要求东区所在地XX、XX镇所有干部群众要总动员,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

3.3.3近年来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已取得成效及经验

多年以来,XX市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市山地多,中低产田多和水利设施薄弱等特点,花较大力气,较大规模地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整治。

狠抓山区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共计投入资金4.53亿元,重点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家优质米基地项目,省商品粮基地项目、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河整治、搬石造地、田间道路绿化、造林种果等六个方面,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和开发山区资源,促进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

1993~2000年,先后在XX、XX、XX、XX等11个镇实施国家优质米基地项目,八年共计完成总投资8847.46万元,维修加固水库13座,修建坡头31座,修筑主干渠(三面光)28.6km,田间沟渠(三面光)552.6km,机耕路185km,新开荒增加耕地22000亩,打机电井一眼,新增灌溉面积3.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2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7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93万亩,种植一级米优质稻68.5万亩,种植经济林85386亩,种植高产值经济作物6.66万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9710亩,建设珍禽养殖场、优质米加工厂和英绿食品厂各1间。

八年共计增加粮食产量13.95万吨,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375.5元,仅此一个项目,平均每人每年增收226.25元。

3.3.4旅游资源丰富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文峰塔、北江风光、江南田园风光,东部山区有XX国家深林公园、滑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部有著名的宝晶宫风景名胜区及南山风景名胜区等,年接待旅游人数65万多人,年收入2580万元。

3.3.5有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XX市建立和健全了市(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配备了一大批有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形成了由市农技推广中心,镇农技推广站和村委会农技服务站组成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市级有农技人员115人,镇级有农技人员67人,村委会有农技人员1200人。

还建立了科技示范户3122户,组成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农技推广队伍,为XX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本次项目所选地属于XX镇和XX镇,这两个镇是XX市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施较好的镇,镇农技推广站和村委会农技服务站的技术力量都较雄厚,这为项目建成后,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6水陆交通便捷

东区紧靠XX市区西区,是未来的XX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广铁路、英曲一级公路、应佛公路、省道1911线。

银英公路贯穿南北,北江可通500吨级船舶,水陆交通便捷,为项目建设中物资的运输和建成投产后的农作物运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3.4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包括XX镇的XX、XX、XX等十个行政村,总面积1508.9km2,约2.26万亩。

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各种地类面积为:

耕地959.4hm2(其中:

水田608.6hm2,旱地350.8hm2),占总面积的63.58%,园地200.9hm2,农村道路19.4hm2,水域84.3hm2,荒草地228.7hm2,撂荒地16.2hm2。

由于该地区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宜种性广,生态环境好,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土地利用率较高,其土地利用率约为79.79%。

但由于地处北江及滃江流域,从来不设防,经常受洪水侵害,抗灾能力较差,加上近年来受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上游水位升高的影响,农田受到破坏。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需求也随着提高,土地利用总趋势是非农业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农用地中耕迅速减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东区主要有北江、滃江等河流,呈南北流向,区内土地主要依靠长湖引水渠和枫树坪南灌区灌溉,其中长湖引水渠50.5km,灌溉面积可达4万多亩;枫树坪灌渠长6.3km,灌溉面积2万多亩,但区内供灌溉用支渠及毛渠等多为泥渠,灌溉效果不甚理想。

3.5.2交通状况

项目区内道路建设状况较差,还未形成一个干路、支路、田间道路相互连接贯通、布局均匀、合理的道路体系。

项目区内的田间道路一般为宽3m以下的土路,只能供田间作业人员徒步或小型简单农机具通行,大型农机行走不便或无法进入。

区内地势虽然较平坦,但是,项目区田间路小弯多路窄,基本上按自然分布,行政村之间没有上等级公路,自然村之间没有像样的机耕路,耕作不便,更不能机械化作业,农产品很难运输,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1999年,市委、市政府为缓解东区农业现代化的交通需求,动工铺设贯穿项目区南北的杨万里大道,长11.6km,宽12m,可通行大型机械,为该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

3.5.3林网建设状况

目前东区林网主要沿田间道路、洪防堤及自然村周围建设,呈自然分布,没有规划,林相不整齐,没有形成网络,树木品种多以杉树、榕树、竹及多年生灌木为主。

在项目区内,计划在防洪堤边种植25km杨树、麻竹、水竹等固土防风性能较好的林带,宽度一般为10~20m;在机耕路网两边种植树形美、长势好的热带常绿树种,如杨树、榕树、杜鹃、杉树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林带占地约为300亩。

3.5.4电力设施状况

近年来我市各地进行较大规模地农网改造,而东区正处于市区周围,村庄密布,电力设施比较完备,可满足项目建设的电力需求。

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东区生态环境较好,东部有著名的XX国家森林公园(长湖风景区)及滑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部有XX国家森林公园、宝晶宫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区,自然资源保护完好。

项目区内有规划建设的文峰塔公园。

江南田园风光游项目及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并利用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田园风光生态休闲游,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新格局。

项目区尚未形成农田防护林体系,渠道周围缺乏值栽,对生态的发展有不良影响,有待改造。

3.5.6其他设施状况

防洪堤工程,主要有东岸防护堤和波罗坑防护堤,修筑于70~80年代,防洪标准是10~20年一遇,且年久失修,若遇山洪暴发或大雨天气,农田经常受侵,遭受破坏。

东区于波罗坑、大塘等地原设有排涝闸,但由于财力困难,排涝工程已经弃用多年,低洼处农田经常受侵,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1999年冬,市委、市政府开展东区农田综合整治工程后,整理区内50年一遇的东岸及波罗坑防洪堤和排涝闸改造全面动工,可望于2001年底全面竣工。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地区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的布局和统筹安排。

东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保障本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4.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XX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2000~2010年)》,全市共建立补充耕地项目库242个,开发整理土地总面积14837.6hm2(223103.5亩),到规划期末,规划新增耕地6536.5hm2(98047.4亩)。

东区土地整理项目为项目库第10个项目,其土地利用方向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

4.1.3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东区土地整理项目主要以大田整理为主,并兼有零星的土地开发,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避免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围湖造地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1508.9hm2(约2.26万亩),耕地959.4hm2(其中:

水田608.6hm2,旱地350.8hm2),占总面积的63.58%,园地200.9hm2。

农村道路19.4,水域84.3hm2,荒草地228.7hm2,撂荒地16.2hm2。

经过对边角地整理、填埋废沟塘、规划交通和灌溉渠系,共可新增耕地199.3hm2(2989.5亩),占规划总面积13.21%,促进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新增耕地进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修建配套的灌、排工程,实行田、林、路、沟、渠的统一规划,将其建成土地平整、田块成方、面积适度、四周林网、路渠成行、灌排分开、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机械操作。

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已有经验,新增耕地通过1~3年的培育,粮食亩产可高达1100kg/年,经济效益显著。

4.3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996年冬XX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东区土地的整理步伐,并于1998年冬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修筑了东岸、波罗坑等防洪堤,完成了区内部分机耕道路网络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开发整理还没有进行。

目前项目区土地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区内沟溪纵横、地块零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土地利用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

处于北江和滃江之间的旱地,杂草丛生,地表高低不平,土地质量差,土地生产规模小,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区内还分布着部分老化低效园地、疏残林地、破地和其他各种零星用地,这些用死大部分是非生产用地,不但降低了整理区的土地利用率,而且限制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效益;

XX属山区市,财政较困难,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全面整治,筹资较困难。

4.4公众参与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区内的工程项目主要有:

平整土地、土壤改良、复垦水毁农田、改造中低产田等。

整治后,该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明显的改善,交通得到发展,使与外界的联系加强,给当地人民带来商机,当地群众直接受益。

因此,区内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欢迎工程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5.1规划原则

5.1.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5.1.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5.1.3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1.4因地制宜。

5.1.5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1.6政府决策与参与相结合。

5.1.7与相关部门规划协调。

5.2规划依据

5.2.1《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5.2.2《XX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2000~2010年)》

5.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1011~1031-2000》

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面积布置说明

5.3.1规划整理整体布局

项目区总体布局要求河流道路成网,渠系配套排灌自如,路桥相通,尽量利用现有三面光渠道、泥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对田块进行最优化设计,以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对田块、路、渠、林等工程进行总平面布置,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

规划整理后,水田集中分布在中片区、南片区和北片区的南部,旱地和园地集中在北片区的北部,在北片区的南部和南片区的南部分布有部分水面,主要作为排涝滞洪,同时作为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立体农业。

5.3.2水利设施布局

项目区地势平缓、地面开阔,地下水位较低,布置田间渠应达到能灌、能排的要求。

项目区已有的水利设施主要有长湖水库灌渠、枫树坪南灌渠等,总长约56.8km。

鉴于这些渠道有老化、渗漏等现象,为此必须对原有渠道进行防渗加固改造,以满足项目区对水利的需要。

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和水资源情况,水利设施规划可按灌排相邻形式,少量因条件限制布置灌排合渠。

项目区典型斗渠长500m左右,间距500m左右,农渠长500m左右,间距250m左右,进水渠、排水沟相间布置。

项目排灌渠道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