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16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句子成分学案DOC.docx

句子成分学案DOC

语法:

句子成分导学案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句子的定义;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2能力目标:

⑴能正确掌握句子成分的划分;

⑵培养将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分析文言倒装句式,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

3情感目标:

热爱祖国语言,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

重点:

句子成分如何划分;

难点:

培养将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

教学过程:

前言

语法知识目前成了我们学习中的一个盲点,是初中教材上的知识,但是初中毕业考试不考查;高中教材没有这部分内容,可是高中的语文学习中经常要使用.例如:

判断病句中的搭配不当或者成分残缺,语言表达中的长短句互换等等,都需要使用语法知识.在这里简单整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和练习。

学法指导

一、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

1、定义:

主语: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

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

双行线═。

谓语:

1、定义:

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

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

单行线_____。

宾语:

1、定义:

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

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

1、定义:

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

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

小括号()。

状语:

1、定义:

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

中括号〔〕。

补语:

1、定义:

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

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

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学语文,有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

逗号分开心有数。

学以致用:

用符号法划出下面句子成分。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2、他努力地想记起他的容貌

3、周总理是一个健谈的人

4、后来,鲁班又陆续发明了木刨、钻、墨斗和进尺等许多木匠工具

5、一个衣服褴褛,满脸皱痕的年老水手在船上卖牡蛎

6、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

7、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8、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9、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10、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11、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12、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13、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14、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5、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6、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课后总结与反思:

 

第二课时:

补充阅读

现代汉语的代表性特殊句式。

  

    能充当动词性谓语的结构还可以是:

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含有表示存现或消失的动词的动宾结构和含有“是”“把”或“被”字的结构。

由这些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一般称作“句式”)分别称作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是”字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一、连动句

    由连动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连动句。

它的结构为:

主语+V+V(+V+....),V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和状语。

例如“鹅鸭群慢慢地穿过湖面觅食”。

    连动句有如下特点:

    第一,V、V、V......几个连动项联系同一个主语, 例如:

    他经常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他经常躺在沙发上/他看电视)

    第二,V、V、V......几个连动项之间有种种语义关系:

有的表示先后关系;有的表示然否关系,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实事实;有的表示因果关系等。

 例如:

    A、我下了班骑车去体育馆买票。

    “下了班”与“骑车去体育馆买票”有先后关系;“骑车”与“去体育馆买票”有“方式.目的”关系;“去体育馆”与“买票”有先后关系和目的关系。

    B、他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有能力”与“做好这项工作”是“条件.行为”关系。

    C、你坐着别动。

    “坐着”与“别动”是然否关系,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实。

    D、他留下不走了。

(同C)

    E、恰巧小二黑发疟疾没去。

    “发疟疾”与“没去”是因果关系。

    F、小李考大学录取了。

    “录取了”是“考大学”的结果。

    G、我们煮汤圆吃。

    “吃”是“煮汤圆”的目的。

    第三,V、V、V......几个连动项之间没动宾、主谓、联合、补充等关系。

 例如:

    A、他喜欢钓鱼。

(“喜欢”与“钓鱼”是动宾关系)

    B、吃是大事。

(“吃”与“是大事”是主谓关系)

    C、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总理的报告。

(“讨论”与“通过”是联合关系)

    D、你听懂了吗?

(“听”与“懂”是补充关系)

    第四,V、V、V......几个连动项之间没有关联词语。

 例如:

    A、我下了班骑车去那儿。

(连动句)

    我一下了班就骑车去那儿。

(紧缩句)

    B、恰巧小二黑发疟疾没去。

(连动句)

    小二黑发了疟疾,所以没去。

(复句)

    第五,V、V、V......之间没有停顿. 例如:

    A、武工队被封锁着过不去。

(连动句)

    武工队被封锁着,过不去。

(复句)

    B、你坐着别动。

(连动句)

    你坐着,别动。

(复句)

二、兼语句

    由兼语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兼语句。

它的结构为:

主+V+N+V,有如下特点:

    第一,V+N是动宾关系,N+V是主谓关系,N是兼语,具有宾语和主语双重身份。

 例如:

    A、战士们迫使敌人放下武器。

    (迫使敌人/敌人放下武器)

    B、我们选他当班长。

    (选他/他当班长)

    C、屋里有人在说话。

    (有人/人在说话)

    第二,V一般是表示使令和促成意义的动词. 常见的有:

使、请、派、要、让、叫、催、逼、留、托、劝、要求、命令、动员、强迫、    推举、督促、组织、召集、发动、号召、领导、引导、指使、鼓励、嘱咐、分配等。

    有些兼语句中的V没有使令和促成的意义,例如:

    A、她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莎莎。

    (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名字叫莎莎)

    B、外面有人找你。

    (有人/人找你)

    第三,V是一般动词,可以有自己的宾语和状语。

 V有时也可以是形容词,例如:

    A、你让我很失望。

    (让我/我很失望)

    B、我嫌这件衣服太花哨。

    (嫌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太花哨)

    兼语词组除了充当谓语组成兼语句之外,还可以直接组成非主谓句。

例如:

    谢谢你帮我修好了自行车。

    有人来了。

    兼语句有进容易和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相混,例如:

    A、张老师请都来。

    B、张老师希望他们都来。

    A、B两句的结构都是:

主+V+N+V,但A是兼语句,因为V+N和N+V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如“请他们/他们都来”,而B句的V+N和N+V之间没有这种联系,是主谓结构充当宾语。

这两种句式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V不同。

一般兼语句中的V是表示使令、促成意义的动词,而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中的V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感知的动词:

知道、希望、以为、认为、觉得、感到、相信、深信、看到、看见、听见等。

“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着”也常常以主谓结构作宾语。

    第二,V管的范围不同。

兼语句中的V只管到N,N再与V发生联系,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中的V管N+V这件事。

例如:

    A、我们选他当班长。

(兼语句)

    (“选”只管到“他”,“他”再与“当班长”发生联系)

    B、我们同意他当班长。

(主谓结构作宾语)

    (“同意”的是“他当班长”这件事情)

    第三,停顿不同。

兼语句V后面不能停顿,N后面可以停顿;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句子V后面可以停顿。

例如:

    A、我们选他/当班长。

(兼语句)

    B、我们同意/他当班长。

(主谓结构作宾语)

    兼语结构和连动结构有套合起来作谓语的。

例如:

    A、学校派我去北京开会。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兼语结构套连动结构。

“派我去”是兼语结构,“去北京开会”是连动结构,主语是“我”

    B、我带孩子去公园。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兼语结构和连动结构的混合:

我带孩子+孩子去公园+我去公园,因而这个句子既是兼语句又是连动句。

三、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式。

 存现句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语是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

 例如:

    A、前面来了一个人。

(处所主语)

    B、昨天走了一批游客。

(时间主语)

    第二,动词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

 如“有、是、站、挂、来、走、死、发生、出现、进来、下来、出去、过来、响起”等。

    表存在的动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纯表示存在,常用“有”,有时也用“是”;一种是以怎样的姿态、情状存在,一般以“V+着/了”的形式出现在句中。

    A、大门外有一口井。

(单纯表示存在)

    B、左边是一条小溪。

(同上)

    C、桥上站着一个人。

(表示存在的方式和状态)

    D、墙上挂着一张弓。

(同上)

    E、办公室挤满了人。

(同上)

    如果要单纯表示存在,上例C、D、E中的“V+着/了”也可以换成“有”。

表示出现或消失的动词(包括动词+趋向补语)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移位性的出现或消失;一种是原点性的出现或消失。

例如:

    F、背后传过来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

(移位性出现)

    G、乡里跑了不少农民。

(移位性消失)

    H、脑海里浮现出雷锋的形象。

(原点性出现)

    I、村里死了一位老太太。

(原点性消失)

    第三,宾语大都是施事或系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例如:

    A、这学期来了一位新老师。

(施事宾语,不定指)

    B、礼堂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系事宾语,不定指)

四、“是”字句

    “是”字句是指以“是”字为谓语动词的句式。

“是”字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示判断;一类不表示判断。

    (1)“是”字表示判断,有如下作用:

    甲)表示等同关系,前后两部分一般可以互换。

例如:

    A、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

    《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B、你是他最佩服的。

    他最佩服的是你。

    C、现在半斤不是八两了。

    乙)表示归类,前后两部分不能互换。

例如:

    D、他是工人。

    E、我是南昌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F、他原是炮兵连的。

    G、我是教书的。

    H、马路两边是看热闹的。

    I、那个骑自行车的不是送报的。

    J、这本书是他在巴黎写的。

    (2)“是”字不表示判断,主要有如下作用:

    甲)表示特征或质料。

例如:

    A、他是健忘,不是懒惰。

    B、阳历七月是最热的天气。

    C、那两套茶具都是唐山瓷。

    D、这声音是横笛。

    乙)表示存在,作用相当于“有”。

例如:

    E、村西头是楼房,中间是平房。

    F、窗子前面是一个小小的花园。

    G、遍地是鲜花。

    丙)表示比喻。

例如:

    H、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I、他是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

    J、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

    丁)表示肯定。

例如:

    K、这孩子是很可爱。

    L、这花纹是好看。

    M、没错儿,他是走了。

    N、他是累了。

    戊)表示强调,与语气词“的”连用。

例如:

    O、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是密切的。

    P、这件事,他是知道的。

    Q、大哥的为人是忠厚老实的。

    这种结构中的“的”要注意与“的”字结构中的“的”相区别:

    R、这本是我借来的。

(“的”为结构助词)

    S、账上是明明白白写着的。

(“的”为语气词)

    R句中“我借的”是“的”字结构,后面可以添加名词“书”,“的”字不可省去。

S句是强调结构,“的”后面不能添加任何名词,“是”“的”都可以省去,而基本意思不变。

    表示强调的“是”还可以出现在主语前,如“是谁告诉你的?

”“是我关掉灯的。

”这类句式可以转换为判断句,如“告诉你的是谁?

”“关掉灯的是我”,也可以转换为非“是”字句,如“谁告诉你的?

”“我关掉灯的”。

五、“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的句式。

“把”字句有如下特点:

    第一,谓语动词是表动作的及物动词,并且在意念上能支配“把”字后边的词语。

 例如“他把书看完了”,“看”是及物词,在意念上能支配“书”。

    第二,谓语动词(特别是单音节的)前后通常有一些别的词语。

 例如:

    A、我把作业做完了。

    B、他又把话重复了一遍。

    C、我把论文认真地审查了一遍。

    D、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

    第三,“把”字后面的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一般是定指的,是上下文出现过或交际双方都知道的。

 上例的“作业、话、论文、房门”都是定指的。

有时候“把”字后面的词语包含有“一个、几个”之类的形式,但说话人认为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仍是明确的。

例如:

    A、把一个强大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

    B、我一个晚上把几个报告都看完了。

    C、他不小心把一个指头弄破了。

    第四,否定副词和助动词出现在“把”字前面。

 如“他没有把话说清楚”“你应该把话说清楚”“你不应该把话说得含含糊糊的”,其中的“没有”“应该”“不应该”不可以放在“把”字后面。

    “把”字句的作用:

    第一,强调动作结果的需要。

有这种作用的“把”字句有不用“把”字的相对格式。

例如:

    A、他推翻了原计划。

    他把原计划推翻了。

(强调已有的结果“推翻了”)

    B、我明天可以看完这本书。

    我明天可以把这本书看完。

(强调将来的结果“看完”)

    第二,结构上的需要。

有两种情况:

    甲)动词紧接着补语(介宾结构或情态补语),不允许宾语将它跟动词隔开。

这种情况一般用“把”字结构。

例如:

    A、我们把开会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五。

(“推迟”与“到...”关系密切)

    B、他把自行车放在车棚里。

(“放”与“在...”关系密切)

    C、作者把这一细节刻画写得栩栩如生。

(“刻画”与“得...”关系密切)

    乙)动词带双宾语,其中的一个或两宾语都比较复杂,放在一起累赘拖沓,这种情况一般用“把”字把直接宾语提前。

例如:

    D、我们把那封最后通牒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E、他把学生明天去烈士陵园扫墓的事告诉了系党总支副书记。

    甲、乙两种情况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没有不用“把”字的相对格式,因而也就无所谓不强调了。

    以上讲的是“把”字句的常见句式。

“把”还可以构成另一种句式,即“把甲当作(当、作为、看作、看成、说成...)乙”。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在意念上不能支配“把”的宾语,要求甲与乙两项要属于同一性质、同一范畴。

例如:

    A、游击队把湖草当粮,把蒲根当菜。

    B、我们应当把获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

    C、他总是把别人的批评当成工作上的动力。

    另外要注意,不及物动词和某些不表行为动作的及物动词不用于“把”字句,如“出现、去、来、有、像、使、知道、同意、赞成、以为、相信、觉悟、希望、主张、要求、看见、听见”等不能用于“把”字句。

六、“被”字句

    “被”字句是受事作主语,用介词“被”引进施事的句式。

“被”字句有如下特点:

    第一,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并且在意念上能支配主语。

 例如“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批评”是及物动词,在意念上能支配“他”。

    第二,谓语动词前后通常有一些别的词语。

 例如:

    A、他被我们狠狠地揍了一顿。

    B、不久,勤余米店的老陈同志突然被捕了。

    C、他从来也没有被人辱骂过。

    有的谓语动词本身含结果意义,如“采纳、接受、拒绝、理解、说服”等,这类动词如果前面有某种状语,后面可以没有别的词语。

例如:

    D、他的建议已经被董事会采纳。

    E、你的行为不能被大家理解。

    第三,助动词和表时间、否定的状语一般放在“被”字前面。

 例如:

    A、你们千万不要被他骗了。

    B、那本小说已经被他拿走了。

    C、我们决不会被你们利用。

    第四,“被”字后面的施事有时可以不出现。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不必或不愿说出施事;二是施事无从说出。

例如:

    A、在另外几次宴会中,他差不多都被邀作陪。

(不必说出施事)

    B、他的钱包被偷了。

(无从说出)

    使用“被”字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些及物动词,如“产生、告诉、欣赏、等候、等待、接近、依靠、享受”等没有被动句式。

    (2)谓语动词后面有时会出现宾语,这个宾语从属于句首的主语。

例如:

    A、树上的苹果被虫子咬坏了一大半。

(“苹果”与“一大半”在意念上有领属关系)

    B、在那次战斗中,他被敌人打断了一条腿。

(“他”与“一条腿”有领属关系)

    (3)当主语是指事物的名词时,如果不需要引进施事,“被”字也可以省去。

例如:

    A、玻璃窗打破了。

    B、敌人全部歼灭了。

    C、大门口扫得干干净净。

    (4)在口语中,常用介词“叫、让、给”等代替“被”字。

例如:

    A、墨水瓶叫弟弟打翻了。

    B、衣服叫树枝挂破了一条口子。

    C、门给风吹开了。

    (5)有的被字句动词前出现“所”字,组成“被(为)...所”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被(为)”字后面的施事必须出现。

例如:

    A、我们千万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B、大家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C、他干了不少坏事,为人民所痛恨。

    “被”字句与“把”字句在结构和语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往往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

    A、香蕉被他吃掉了。

    他把香蕉吃掉了。

    B、我被他骗了。

    他把我骗了。

句子的特殊成分

    句子是表达单位,它不但有与词组相同的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而且有时出于表达需要,还有自己的特殊成分独立成分和复说语。

(一)独立成分

    句子中有一些词语,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比较灵活,这就是独立成分。

    独立成分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些一旦独立出来就是一个句子。

例如:

    A、你看,图书馆大楼盖得多快呀!

(“你看”可以单独成句)

    B、哎呀,胡子这么长了!

(“哎呀”也可以单独成句)

    第二,在句中不跟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和别的成分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一般用逗号或感叹号表示。

例如上例的“你看”“哎呀”后面都有逗号隔开,不作句子成分。

    第三,位置灵活,有的有句前、句中、句后三种位置,有的有其中两个位置。

例如:

    你看,图书馆大楼盖得多快呀!

    图书馆大楼,你看,盖得多快呀!

    图书馆大楼盖得多快呀,你看!

    独立成分按其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四类:

插说语、呼应语、感叹语和象声语。

    1、插说语

    插说语是插在句中帮助句子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独立语。

插说语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提醒性的

    这种插说语的作用是用来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

常用的提醒性插说语有“你看、你瞧、你想、你说、大家知道、众所周知”等。

例如:

    A、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

    B、这是什么声音,你听?

    C、你想,他有这么大方吗?

    D、我这个人,大家知道,从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

    (2)按注性的

    这种插说语对正文起注释、补充作用或帮助正文表达某种语气。

常用的按注性插说语有:

A、看来、看起来、看样子、我想、我看、依我看、说不定;B、充其量、大不了、少说、往少里说、少说一点;C、包括...、例如...、比方...、特别是...、尤其是...、即...;D、毫无疑问、不用说、不可否认、说真的、说实在的、老实说、不错、不客气地说、不瞒你说等等。

A组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含有保留的口气,B组表示对情况的估计,C组表示对包括、解释,D组表示特定的口气,主要指肯定、强调等口气。

例如:

    A、看样子任务可以提前完成。

    从前安徒生写过一篇故事,叫《皇帝的新衣》,想来看过的人很不少。

    B、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

    这电影院充其量可以容纳一千人。

    C、只有打下根底,才能真正纠正错误,包括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

    要让群众监督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

    D、毫无疑问,我们的宏伟计划一定能够实现。

    说真的,你那两手就不坏。

    (3)引述性的

    这种插说语表示消息的来源。

常用的有“听说、据说、相传、据报道,据...”等。

例如:

    A、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百草园。

    B、据说南宋有许多书是用活字印的。

    C、据本台记者报道,北约在三月二十四日对南斯拉夫进行了第一轮空袭。

    (4)关联性的

    这种插说语用在上下文之间表示总括或承上启下。

常用的有“总之、总而言之、总的说来、由此可见、简言之、一言以蔽之、一句话、归根到底、说到底、换句话说、这样一来、反之、这就是说”等。

例如:

    A、现在,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

    B、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

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总之,有许多人把六中全会通过的报告当作耳边风,好象是故意和它作对似的。

    2、呼应语

    呼应语是用来呼唤人物或回答别人呼唤的独立成分。

例如:

    A、小李,你们快走哇!

    B、小家伙,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