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612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docx

推荐学习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2环境保护

专题十二 环境保护

全国卷5年考情导向

考点

考题

考情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考点一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全国甲卷

·T44

全国卷Ⅰ·T44

全国卷Ⅱ·T44

全国卷5年考点考次统计

命题预测

以某生态环境问题为背景,以区域图、示意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点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全国乙卷

·T44

全国丙卷

·T44

全国卷

Ⅱ·T44

全国卷

Ⅰ·T44

全国卷

Ⅱ·T44

考点三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全国卷

Ⅰ·T44

全国卷

·T44

考点1|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难度:

中档题题型:

综合题五年3考

1.(2016·全国甲卷·T44)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导学号:

01252108】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

本题结合电子商务热点考查固体废弃物的类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快递外包装的主要材料及其特点,其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包括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废弃物的再利用两方面。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

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

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2.(2013·全国卷Ⅰ·T4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由材料可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其含有硫酸、铅等有毒物质;图示山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污染物质进入江河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此外,大量矿渣堆积于山坡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采取的措施要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即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行洪通道等。

答案:

危害:

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

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3.(2013·全国卷Ⅱ·T4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

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

生活方面:

危害人体健康;生产方面:

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治理难度方面,一般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见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措施见效慢,效果差。

答案:

危害:

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

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1.高考考查特点

以区域图或典型污染事件为切入点,考查环境污染问题、危害及解决措施。

2.解题的2个提醒

(1)第1题,考查实际生活,考生容易思考,难度较小。

针对此问题的措施作答时,观点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可持续发展。

(2)第2题,注意设问是“潜在危害”及尾矿矿渣库位于山坡且地形较陡、临近河流等信息。

(3)第3题,注意文字信息,六大名泉的水源补给区是“周围山区”。

1.水污染

2.大气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的成因

1.(2016·唐山二模)下图是2014年中国城市逐月PM2.5污染等级天数比例。

指出2014年中国城市PM2.5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

图示1月、2月重度污染天数比例在20%左右,是各月份中最高的,故冬季最严重。

成因可从污染物排放多、大气对流弱等角度分析。

答案:

冬季。

以燃煤为主的发电与北方供暖易产生大量烟尘与灰尘,PM2.5含量加大;气温低,机动车尾气排放物增加;冷空气稳定时,风力弱,多逆温现象,不利于PM2.5扩散。

环境污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2016·九江三模)曾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如今却遭遇“守着洞庭湖,群众没水喝”的尴尬。

据调查,洞庭湖水质恶化的“罪魁祸首”是农业污染。

洞庭湖区规模化养猪场、养鱼场大量增加,而相关环保措施又未跟上,是造成洞庭湖水污染的主要直接原因。

试分析洞庭湖水污染带来的严重影响,并为防治湖水污染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

洞庭湖水污染带来的严重影响主要是水生生物和湖区周围生产生活。

防治湖水污染的建议可针对洞庭湖水质恶化的“罪魁祸首”,控制养猪场、养鱼场规模和数量,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治理环境污染及加强环境监测等方面分析。

答案:

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生生物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洞庭湖水质下降,严重影响湖区生产生活用水。

建议:

加强对滨湖地区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和数量;控制湖区周边地区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发展生态农业;制定合理的滨湖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规律方法

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对策分析思路

(1)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路分析。

①分析主要的人类活动,找出污染来源。

②分析污染形成的环境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

(2)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措施的思路分析。

考点2|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难度:

中档题题型:

综合题五年5考

1.(2016·全国乙卷·T44)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

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导学号:

01252109】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2.(2016·全国丙卷·T44)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

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首先要考虑过度捕捞,其次考虑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河湖湿地的减少及水污染等;采取的措施一方面要从原因入手分析,即解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从人工繁殖促进鱼类资源的增长角度考虑。

答案:

原因:

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措施:

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3.(2015·全国卷Ⅱ·T44)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

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

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

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

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

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

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

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1.高考考查特点

以高位虾池、长江刀鱼资源衰竭、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等事件为背景,考查生态问题的影响、原因及措施。

2.解题的3个提醒

(1)第1题,解答此题关键是获取有用的材料信息“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2)第2题,刀鱼数量减少一方面应“归罪”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刀鱼生存环境的破坏,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一般应根据其形成原因来回答。

(3)第3题,注意设问关键词是“政府”,所以具体措施应该是政府能采用的“政策性”或“宏观工程性”措施,并且以“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

1.森林破坏

2.草地退化

3.湿地干涸

生态问题

1.下表示意鄱阳湖流域湿地景观类型分析结果。

年份

水体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

湖泊个数/个

最大湖泊占总湖泊面积指数/%

2009

17.78

867

13.68

2000

15.25

833

10.32

1989

22.52

3348

20.70

指出鄱阳湖流域在1989~2009年湖泊湿地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

解析:

读表中数据可知1989~2000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减少,最大湖泊面积减小较为明显;2000~2009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增加,最大湖泊面积增加较为明显。

导致湖泊湿地变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包括围湖造田、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减少了鄱阳湖流域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增大。

答案:

变化特点:

1989~2000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减少,最大湖泊面积减小较为明显;2000~2009年,湖泊数量和总面积增加,最大湖泊面积增加较为明显。

原因:

1989~2000年,流域内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湖;围湖造田直接导致湖泊面积减少,同时加剧湖泊淤积,也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2000~2009年,长江中上游(包括鄱阳湖流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减少了鄱阳湖流域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增大。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2016·广州模拟)华北平原多年来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是严重的高氟水地区。

而高氟水会造成氟斑牙等各种疾病,其形成受到背景岩石、气候、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氟含量与岩石氟含量的相关关系图。

分析华北地区高氟水的成因,并提出两种减轻高氟水危害的措施。

解析:

华北地区降水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开采深度大。

读图可知,地下岩层含氟量高,深层地下水更新慢,与含氟岩层接触时间长,因此地下水含氟量高。

减轻高氟水危害的措施主要从减少使用深层地下水及人工降氟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原因:

水资源不足,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深层地下水埋藏深,更新慢,与含氟岩石接触时间长;地下岩石含氟量高。

措施:

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氟;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

规律方法

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的思路

(1)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主要包括当地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2)注意事项:

①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说明。

②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等。

考点3|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难度:

中档题题型:

综合题五年2考

1.(2015·全国卷Ⅰ·T44)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导学号:

01252110】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容易流失。

因此,在修建公路,开挖石料之前,要先收集宝贵的厚度较薄的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或者施加表面覆盖物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程结束后,再将收集的土壤回放到石料场和弃料堆放场表面,并采取水土保持的相应措施,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

答案:

措施:

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2.(2012·全国卷·T4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所要表达的问题,掌握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

(1)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同时工农业的发展使水污染加重,水质越来越差,水源地不得不往上游水质更好的地方迁移。

(2)题,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水质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杜绝企业等生产活动随意排污行为,有效控制污染源。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1.高考考查特点

结合案例及相关图文材料考查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2.解题的1个提醒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减少、矿产资源枯竭。

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也不尽相同,要结合题中材料信息作答。

1.主要资源问题及原因

2.对策分析(以水资源为例)

3.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资源问题与资源利用

1.(2016·平顶山新乡许昌三调)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过去沿海风景优美,水产丰富,生长着中国面积最大的珍稀植物红树林。

现如今出现了众多开采石灰岩的私营矿场,且规模逐步壮大,与采石场相邻建有多个碎石场,已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下图示意合浦县沿海岸线铺开的连绵矿坑。

分析采石矿场和碎石场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指出当地国土管理部门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该地区位于沿海,采石矿场和碎石场会破坏海岸环境,破坏红树林植被,导致海岸侵蚀加剧;同时还会带来环境污染。

针对采石矿场和碎石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从加强管理、做好矿石开采区的复垦、划定沿海红树林保护区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

危害:

破坏沿海红树林植被,沿海侵蚀加剧;造成土地资源破坏;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措施:

加强管理,有序开采,做好矿石开采区的土地复垦,划定沿海红树林保护区。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五水共治”成为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它是个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水量大,是个水资源大省。

从资源、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浙江省关注水资源问题的原因。

解析:

浙江省地处季风气候区,所以夏季蓄积洪水能化害为利;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用水相对紧张,需要节约用水;无论水资源丰歉与否,都应当防治水污染,确保供水。

答案:

虽然浙江省降水量大,但其是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工业发达、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存在着水资源相对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以保障供水;浙江省季风气候特征突出,夏季可能发生洪涝现象,需注意排水、防治洪水,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储蓄洪水,确保供水。

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理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类型,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

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总结环境问题的后果与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归纳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环境保护

(建议用时:

40分钟)

1.(2016·吉林四调)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室内环境污染行为,其中有害物主要包括甲醛、苯、氨、放射性氡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12年有4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实际上已成为人类面对的最大环境杀手。

下图是2011年长江流域典型城市室内空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状况的调查统计图。

请简述上海和重庆室内空气中VOCs超标状况的差异,并结合自身生活提出几点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

解析:

读图,结合图例分析,上海和重庆的差异是:

上海甲醛和二甲苯超标率高于重庆,而苯和甲苯超标率低于重庆。

防治措施可从控制污染源,室内净化,室内与室外通风交换空气等方面回答。

答案:

差异:

上海甲醛和二甲苯超标率高于重庆,而苯和甲苯超标率低于重庆。

措施:

控制污染源;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室内空气净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2016·龙岩模拟)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导学号:

01252111】

2016年初,江苏某学校迁入新址后,493名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

专家调查发现新址附近新开挖地块曾经是化工厂旧址,土壤污染严重,污染物成分与学生疾病直接相关。

(1)简析学校附近有污染的地块引发学生疾病的主要途径。

(2)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危害更大,请说出其理由。

解析:

(1)题,结合材料分析,开挖地块使污染物到达表层,可能使污染物通过空气、水、蚊虫等途径进入学生身体。

(2)题,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不易觉察和清除;土壤污染物通过物质循环会进入大气、水及生物等,并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

答案:

(1)开挖地块,使得土壤中的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刺激学生皮肤(或被学生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有害物质为蚊虫吸收(或附着),蚊虫把污染物传播给学生。

(2)土壤污染常常不易被察觉,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中难以被清除(污染物在土壤中扩散、净化速度比在大气中或在水中慢);(土壤中污染物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

3.(2015·海南高考)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图1示意某区植被分布,图2为灌丛沙堆景观。

图1        图2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解析:

灌丛早期具有固沙作用,一旦遭受破坏,可成为流动沙丘,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

其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植被,二是固定沙源。

答案:

影响:

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

措施:

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4.(2016·衡水4月联考)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

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

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鲟数量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

由材料和图中文字描述得出主要是人为原因:

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

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由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建大坝等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严禁捕杀;做好保护中华鲟的宣传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原因:

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

对策:

建大坝等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严禁捕杀;做好保护中华鲟的宣传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

5.(2016·佛山市质检)近期报道:

南方某地区村民砍光山上低矮植被,大规模种植桉树纯林,4~5年就砍伐收成,有人担忧这种短轮伐期经营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

桉树原产自澳大利亚,需水肥量大,被冠以“抽水机”、“吸肥器”之称。

分析大规模种植桉树对该地环境的潜在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

大规模种植桉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治理措施可以从调整树种种植结构、注意砍伐和培育相结合、增加农民环境意识、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等方面回答。

答案:

危害:

种植单一桉树纯林,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桉树消耗土壤肥力多,导致土地退化;桉树吸取大量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措施:

引导和鼓励村民种植本土树种,调整树种种植结构(或恢复天然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注意砍伐和培育相结合,避免成片砍伐;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控制种植规模(或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农民环境意识);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

6.(2016·皖南八校二模)“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水温、光照强度等都会对藻类的水华生物生长繁殖产生影响。

据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安徽省巢湖市饮用水源地周边连日来出现明显蓝藻集聚。

安徽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