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50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高一竞赛班学案①班级姓名学号小组编制:

MAF日期:

2019.7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的起源特征。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读教材、自主学习】

知识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

(1)概念:

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使用()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2)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的()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社会生活:

从事渔猎有采集,过着()生活。

为什么?

请写出来()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

{想一想1}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新石器时代(注意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1)概念: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②主要代表:

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A.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基本特征是()以()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分布着();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技术。

B距今允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时期,【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代表器物是()。

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

(3)社会特征

①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

{想一想2}阅读教材p4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中的墓葬情况并结合历史纵横:

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想一想3}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知识点2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

时代较早,名称说法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称为()海内外的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②根据各部落首领诉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

这种做法称为()

2、国家的产生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属于实物材料,价值很高,但孤立不证

②禹死后,其子()继位,()代替了()

(2)夏朝的统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①中央: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说明当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知识点3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实证: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第一手材料、实物材料。

3、国家机构:

()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机构。

内服是(),外服是()

4、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北至燕山。

{想一想4}阅读教材p6“思考点”你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到商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想一想5}阅读教材p2从下面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你认为我国古代人类遗址分布何特点?

(二)西周

1、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伐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对象、、;贵族等级分为、、、

影响:

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等级结构。

(2)宗法制:

含义:

具有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特点:

实行继承制,周王是绝对的大宗,对其它等级来说大宗不一定大,小宗不一定小,也就说大小宗是相对的。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特征: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①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各类繁多;{青铜器虽多,但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想一想6}阅读教材p6思考:

你认为下面的“利簋和铭文”有何价值?

{想一想7}阅读教材p6看下面的分封制示意图,你从中发现西周所分封的姬姓和异姓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合作探究、提能力】

探究一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史论要点】1、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角度

内容

多元性的体现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从文明起源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从遗址分布看,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地位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世界早期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二早期国家的产生及特征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已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2、多元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具有军官、职官等国家机器。

(2)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商朝中央政权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3)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和等级序列,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4)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探究三(核心素养)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素养解读

角度

内容

考古材料的历史价值

考古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甲骨和青铜器,还包括史前文化遗址及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物质遗存。

甲骨文、青铜铭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了解所处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世文献的历史作用

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能使人了解上古历史的风貌,但是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要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

二者相互印证关系

在充分尊重传世文献历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进行核对、校正、两者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例题: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分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考古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如果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

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

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爱李济于1955年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2)依据材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内容提要】

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

【知识体系】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

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

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

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

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

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

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

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

(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

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4.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1)区系文明的骤变:

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

(2)古史传说的记载:

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

(3)早期国家的推测:

①三皇神话色彩浓厚;

②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

③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

④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

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

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

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本课小结】“12315+2”巧记本课要旨

1个实质:

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

2个前提:

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

3个条件:

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贫富阶层分化

1项方法:

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

5个阶段: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

(3)新石器晚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

(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2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