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176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

高考442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

2015年高考(442)2015年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

2015年江西省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卷

第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合。

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

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

不过,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破。

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

苏轼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私典。

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可根据学识领会。

私典则相反。

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

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

不过,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

这首诗如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

从逻辑上讲,食肉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僧绿筠轩的赋题。

僧人戒肉食,因为是在僧寺的背景下咏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才有所根据,句意也得以落实。

苏轼借题发挥,将肉与竹分别对应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以此象征俗与雅、痴和高的分别。

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对竹之不俗精神的正面推崇,将赏竹置于一个颇具世俗趣味的语境之中——苏轼流露于此诗中的语气是幽默而轻松的。

苏轼另一种游戏性书写,则巧妙利用了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在竹的意象中看到它与饮食、世俗趣味的。

当食笋成为爱竹的原因时,对竹的欣赏就不再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甚而成为与食肉类似的世俗爱好。

与笋的巧妙赋予了竹沟通雅俗之趣的可能,使竹自身产生出与经典象征意味的反差,并由此构成幽默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以道为己任的君子应有的形象,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是与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相对立的行为。

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诗中的竹呈现出了与传统相异的形象。

(摘编自《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姚华)

1.下列各项中,竹的形象不符合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的一项是

A.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初到黄州》)

B.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苏轼《竹》

C.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

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

(苏轼《戏用晁补之韵》)

D.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竹具有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

B.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并没有打破竹的精神内涵的底线,反而从各种角度赋予竹更为亲切、生动、丰富的形象。

C.如果没有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写作的具体场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就会没有根据,食肉与赏竹在诗中的对立也会令人费解。

D.苏轼通过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挖掘出竹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赋予竹与传统文化中相异的形象,并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很多诗人写的咏竹诗延续了竹是君子的传统意义,而苏轼一些对竹游戏性观照的诗歌则探索了竹的新诗意,使竹在个人化写作中分化出新意义。

B.私典指用在诗中的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它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乃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进而传承时代记忆。

C.在诗中,苏轼以肉对应物质上的追求,象征俗与痴;以竹对应精神上的追求,象征雅和高。

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竹的传统象征意义。

D.不管是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还是利用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苏轼通过不同角度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都带有幽默、诙谐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然,字义封。

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

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

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

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

权问曰:

卿如不起,谁可代者?

蒙对曰:

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

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

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

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

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

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

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九年,复征柤中。

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

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

然临行上疏曰:

马茂小子,敢负恩养。

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

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

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臣上贺。

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

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

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寝疾二年,后渐增笃。

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

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

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卒,权假然节

假:

借助

B.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

要遮:

拦截

C.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诛:

杀死

D.气候分明,内行修洁

气候:

气度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然多次征战,屡立战功。

他曾平定山贼,讨伐关羽,两次征讨柤中,尤其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迫使魏将张郃等人无功而返,自己由此声名远播。

B.朱然指挥作战,常有奇策。

第一次征讨柤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柤中时,又率领军队夜间出击。

两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

C.朱然面临险境,英勇无畏。

江陵之战时,敌军箭如雨下,将士们都惊恐失色,朱然却镇定自若,毫无惧意,激励士卒,并趁机攻破了敌军两个军营。

D.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

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

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

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译文: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

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11分)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钱澄初:

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

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8.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9.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2)《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25分)

清名

梁晓声

有段时期,子诚是我的学生,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轮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

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每年清明前,她丈夫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

她的丈夫还有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章。

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

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

她却说:

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重要。

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

现在她家状况如何?

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

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

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

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

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

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

她自己也知道了。

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

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

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

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

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

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的。

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略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丈夫因为给乡亲们说春而在破除迷信运动时被关进学习班,徐阿婆为了所谓的清名不惜变卖家当换了两袋小米挨家还米,被乡亲们责备为太过矫情。

B.子诚在文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徐阿婆的故事和我巧妙地连接起来;而

副县长则是为了衬托徐阿婆的性格特点。

C.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这句话表明作为佛教俗家弟子的徐阿婆虽然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可是内心里却十分虔诚执着。

D.得知徐阿婆死后,我竟一时语无伦次,这是因为我深为自己曾经想给徐阿婆还清赃款而愧疚,觉得侮辱了徐阿婆的人格。

E.本篇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纯如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人物形象清俊本真,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2)小说开头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徐阿婆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

(4)文末慨叹: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请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继兴:

住在书袋里

马继兴的外祖父名为左济拯,因为名字里携带着治病救人的意愿,又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在山东济南悬壶济世,对于治愈内科杂病和妇科、儿科疾病有一手。

年幼时,马继兴经常来外祖父家里玩耍,偶尔帮助老先生抄录、整理临证医案,顺带浏览中医古书。

马继兴这辈子就是为中医古籍而来。

在马继兴的家里,纸盒子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些纸盒子以前要么是装鞋的,要么是装小西瓜的,到了他家,地位一下子提升了,盛满了厚厚的底稿,装满了高深的知识,码放得整整齐齐。

翻阅这些底稿,你会惊讶这位主人所付出的心血。

马继兴不太懂得使用电脑,他的研究文章都是先手写,再让助手输入电脑。

打印出来,他往往还要修订,先用笔改一遍。

后来发现还是有需要补充的内容,于是写在小纸片上,涂上胶水,把原文覆盖。

问题是新的思路又冒出来,只好再粘上一张纸片……

他的底稿,缝一遍,补一遍,缝缝补补又一遍。

问他至今发表过的文字有多少,他摇摇脑袋:

不知道,统计这个有什么意义?

一些著述的页码数量已经泄露天机:

《敦煌古医籍考释》,508页;《中医文献学》,560页;《马王堆古医书考释》,1156页;《神农本草经辑注》,1198页……

对于学术成果,马继兴喜欢捂着,不肯轻易示人。

这倒不是吝啬,而是期待更完善一些,力求每一部书面世,都能听到回响。

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着手马王堆出土医书的研究,先是发表单篇的论文,后来撰写了一部书稿,只限于内部交流。

再修订,再补正,一晃过去了二十载春秋,直到1992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才呈现到世人的面前。

《针灸学通史》则潜藏了60多年。

学生时代的马继兴就着手研究针灸的历史,1945年夏完成了初稿,直到2011年,《针灸学通史》出版,已是第五次修订。

我写文章,不是为了发表。

他淡淡地说。

马继兴的研究著作、专业论文,大多是他自己单枪匹马完成的。

他厌烦那种大兵团作战,声势浩大,在研究成果上却草草收兵。

他习惯了深耕细作,慢慢地来,不追风赶潮,拒绝挂个虚名,四处贩卖声誉……

对于名利,他说:

动脑动体不动心,不计得失乐津津。

适量动脑反受益,动心贪欲必招损。

定时适量来动体,学习工作要认真。

但求矢志勤奋进,屏绝俗欲得天真。

他主张不动心,说的是要对物质欲望保持节制,甚至统统摒弃。

八十岁高龄的时候,他还骑着自行车上班,他的坐骑是一辆26型旧款车,多处车漆早已斑驳,车筐因使用年久而磨损,用塑料绳捆绑继续发挥作用。

他的学生万芳对这辆自行车记忆犹新。

大家劝他不要骑车了,他不愿意。

劝他换一辆,他也不肯,理由是比之前的28型自行车好多了。

马继兴静静地坐着,进入他的领地,外人不容叨扰。

唯有初春的暖阳,放肆地爬在他的身上。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上世纪70年代,马继兴和文物学家一起完成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医学部分)的写作出版,后来又经过大约20年时间独自完成了近百万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该书出版序言中写道:

马大夫知识渊博宏富,态度谦冲谨慎,于中医各方面,特别是医史文献,精通娴熟,对克服整理注释工作中的许多困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逐渐了解到他多年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经历,知道他怎样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以科学的方法钻研探索,积稿充柜满箱。

我能够读过的他的著作,仅仅是其一小部分,已足令我兴望洋之叹了。

1990年出版的《中医文献学》是马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献专著,全部直接采用第一手资料编纂而成。

书中,他对古代各类中医药传承系统、版本源流总括出200余幅图表,共参考引用了近千种古今文献。

有评论道:

不只是规模宏远,得未曾有,并能出浅入深,富于创见。

他历时十余年,调查了11个国家和两个地区137家图书馆收藏的27250部中医古籍,复制回归了总计266种宋、元、明、清版本的善本医籍与抄本,复制页数达174152页,校点出版或影印了69种……

尽管已年近九旬,但为了加快古籍回归和研究的步伐,他努力让自己去接触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他常常站在自己半个多世纪来精心收集的一柜柜中医古籍资料前,久久规划着:

神农,铜人,出土的拓片,回归的古书,沉睡的书稿……他写下这样的诗来勉励自己:

人生行程方峥嵘,精神抖擞心情爽,终日欢愉自轻松,果断自信火焰旺,为国尽劳永效忠,所幸曩昔未虚度,再为人民立新功。

他说,再给我200年,我要做的工作还没有完。

(摘自XX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写马继兴的外祖父是为了交代他结缘中医古籍的背景,突出其治学渊源,并自然引出下文关于马继兴的故事。

B.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文献专著是马继兴先生撰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全部直接采用第一手资料编纂而成,历时约20年。

C.马继兴的研究著作、专业论文,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他不喜欢大兵团作战,看起来声势浩大,在研究成果上却草草收兵。

D.对于学术成果,马继兴喜欢捂着,不肯轻易示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担心资料外泄,不利于独立钻研,同时也怕有人挂个虚名,四处贩卖声誉。

E.精神抖擞心情爽,终日欢愉自轻松是马继兴心态乐观、积极向上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年届耄耋却还骑着自行车上班,并且努力接触计算机、扫描仪、照相机,加快研究进度。

(2)马继兴先生是怎样践行动脑动体不动心,不计得失乐津津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3)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说马大夫知识渊博宏富,态度谦冲谨慎,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6分)

答:

(4)马继兴先生在治学、为人等方面的事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韩美启动2015年度关键决断联合演习。

朝鲜投桃报李,于2日清晨从朝鲜半岛西部海域南浦地区向东部海域发射了2枚短程弹道导弹。

B.我们要实事求是、敢于直言,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拒绝偏激偏执的极端言论,保持从善如登的坦荡胸怀。

C.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许多人自发参与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

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D.2015暖风行动大型公益性招聘会上,工会领导面对记者的采访振振有词,作为招聘活动组织方,必须首先替职工众认真把好入口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4年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的变。

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C.两会期间,全国的代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热门话题,深入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新举措。

D.把足球搬入课堂是有利于中国足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足球进课堂了,谁能否认足球强国还会远呢?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

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

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

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雨却迟疑着

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

是需要一次洗涤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A.

B.

C.

D.

16.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