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99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选修)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共和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

”这些建设项目的新建

A.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D.工业生产出现了冒进倾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和国“汽车厂、飞机制造厂”等项目的新建与国家开展一五计划有关,在此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B。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指的是三大改造,与材料这些建设项目的新建没有关联,排除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出于共和国的基本国情的正确考量,不存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说法,排除C;材料提到了共和国的日新月异,说明发展较快,这与生产过程中的冒进倾向没有关联,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学生联系所学一五计划的成就即可作出判断。

2.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

社会主义高潮》中写道:

“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

”这表明,我国正在推进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5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三大改造,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故选A。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

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所有制构成示意图。

据此判断,该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行三大改造,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的比例逐步扩大,而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逐步被消灭,这符合饼状图中各种经济形式的数据比例,故选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十年“文革”时期,中国都只有唯一的公有制经济,排除B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比例不可能这么小,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分析能力,学生需要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对材料有一准确的理解。

4.1961年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据表中信息推断最合理的是

时间

会议

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

1961年3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

1961年8月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1961年10月

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

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农业合作化造成严重后果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D.中央已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61年”“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信息可知,中国在经历三年经济困难之后,已经意识到了人民公社体制带来的某些问题,并开始着手去调整国民经济,故选D。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工业化的具体成就,排除A;材料中会议的召开是在解决问题,它并涉及对农业合作化的后果进行分析,排除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到1965年才基本完成,排除C。

5.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这说明

A.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社会共识

B.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等信息可知,中共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而这种认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入的,故选B。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才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市场经济体制在80年代不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C项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排除;材料并未表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排除D。

6.下图中序号标注的地区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

其中,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窗口在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深圳、上海、武汉、北京,其中深圳被设为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窗口,故选A。

BCD均不符合“最早”的设定,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及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复习这一章节时要对照地图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顺序依次记忆。

7.邓小平晚年曾遗憾地说,“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

”以下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①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新发展

③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④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浦东的开放,是中共中央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的重大决策,是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其在开放后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了拉动上海和长江流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故①②③正确,选C。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内地沿江沿边城市的开发和开放,而不是浦东,故④错误,排除ABD。

8.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之前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

该现象

A.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B.暴露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反映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D.刺激了国民消费能力的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想买的却没钱买,财富集中在少数寡头手里,这导致了商品的相对过剩,从而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故选A。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奉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排除C;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国民消费能力下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学生依据材料“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相应推理即可。

9.被赞誉为“沙漠之钻”的胡佛大坝于1931年3月开工,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

这表明,胡佛政府

A.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

B.开始部分干预经济

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奉行“凯恩斯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可知,胡佛总统面对经济危机,试图通过修建向胡佛大坝这样的建设工程来解决部分的失业问题,这表明胡佛开始对经济进行部分干预,故选B。

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能力,总体上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奉行“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CD。

10.1935年4月,美国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雇佣工人的工资每月大约50美元,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两倍。

这一举措

A.标志着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

B.消除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就业热情

D.限制了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该局雇佣工人的工资每月大约50美元,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两倍”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就业热情,毕竟收入比领救济金高多了,故选C。

美国政府这一举措旨引导人们去积极就业,而不是让人们躺着数钱,不能体现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排除A;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材料并未对企业的产量做出明确的限制,无法确知这是否会限制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排除D。

11.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该立法的目的主要是

A.提高农产品价格

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刺激农产品出口

D.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对农业实行减耕减产的政策,这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故选A。

政府对减耕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B;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排除C;减耕减产即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工人帮忙干活,这显然没有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减耕减产”的含义对选项作出合理的推断。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各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态日益膨胀,一度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新经济”的出现

D.“福利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欧人普遍不愿储蓄,因为政府会为他们的生活买单,这得益于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故选D。

如果是经济危机爆发,则政府也无力为这种消费心态买单,排除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则无需仰仗政府救济,排除B;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和当时西欧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态即可作出判断。

13.撒切尔夫人(1979~1990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

这一举措

A.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B.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C.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D.推动“混合经济”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混合经济的特征是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这与撒切尔夫人“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的做法一致,故选D。

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的做法减少了国家对政府的干预,他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故AB错误,排除;英国并没有就此完全放弃国家在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的说法属于过度解读,排除C。

14.“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材料描述的政策

A.集中物力财力等保卫新生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通过工商业收归国有、强制要求生活必需品交由国家进行分配等方式,将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集中输送到前线,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保卫,故选A。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苏俄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失败了,并由此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D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材料进行联系,进而再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15.1921年7月7日苏俄通过《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后,私人企业也有了发展。

私企的雇工最初在20人以内,后来发展到百人以上。

这表明,当时苏俄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对资本家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恢复了部分资本主义经济,故才有了材料中私人企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一切企业收归国有,不可能出现材料中情形,排除A;斯大林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也同样实行单一公有制,排除D。

16.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取得胜利。

这足以说明,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C.战争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D.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尽管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它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非常明显,D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排除AB;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是斯大林模式塑造的结果,而不是战争推动的结果,排除C。

【点睛】本题学生依据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即可作出判断,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取得胜利”。

17.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

这说明斯大林

A.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试图恢复新经济政策

C.开始了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D.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可知,斯大林意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点,故选A。

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并不是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在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开始的,排除C;材料中对经济规律的肯定、对商品生产的肯定都建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

18.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模式开始寻求突破,其执政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的GDP平均增长率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故选A。

赫鲁晓夫实行的依然是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排除B;降低生产积极性的说法显然不符合苏联1953年到1958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排除C;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的是勃列日涅夫,排除D。

19.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这些政策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框架

B.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

C.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说明当时改革重点在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也就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故选C。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排除A;改革只是扩大了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但性质未变,故不可能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排除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0.二战后,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必须由国际经济组织解决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

该组织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关贸总协定

D.联合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高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这些与材料“解决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的描述相匹配,故选A。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这与汇率换算问题无关,排除B;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这与题意无关,排除C;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这与题意无关,排除D。

21.二战后40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出现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关贸总协定”的实施

D.法制化贸易体系

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缔约双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推动了世界贸易,故选C。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涉及贸易,排除A;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拥有特殊地位,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的宗旨反映的也就是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B;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是在1995年,不可能是“二战后40年里”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排除D。

22.欧盟是目前世界中最为成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发端来看,欧洲一体化进程主要得益于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法德矛盾的和解

C.英法经济联系加强

D.经济区域集团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矛盾的和解促进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而这又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开始,故选B。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企图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西欧一体化显然不利于这一目的的达成,故美国不可能会支持西欧联合,排除A;英国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起始成员国,故英法经济联系的加强不可能是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排除C;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进程之后,经济才呈现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

23.某国际组织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大洲建立自由贸易区。

该国际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大洲建立自由贸易区”可知,该组织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故选D。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不包含美国,排除A;世贸组织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B;亚太经合组织中美国并不占主导地位,不是美国战略构想的结果,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学生根据其组织特征即可作出判断。

24.2018年4月9日环球网刊载过《对华打响贸易战后特朗普下一步如何走?

脱离WTO规则?

》的文章。

以下有关WTO的宗旨说法正确的是

A.减少亚太区域内的贸易壁垒

B.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C.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

D.实现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故选D。

世贸旨在减少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壁垒,不单单包含亚太区域,排除A;世贸建立于1995年,欧洲早已实现战后的经济复兴,排除B;世贸是世界贸易体系,与货币问题无关,排除C。

25.下图漫画题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

该漫画的寓意是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主流民意

C.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维护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漫画可知,反全球化者尽管反对全球化浪潮,但他也不可避免地使用着全球化的装束,这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故选C。

漫画无法体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者身份,排除A;仅从一幅漫画无法得出B项结论,且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实际状况,绝大多数人是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排除;维护主权与经济全球化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必须抵制”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

【点睛】漫画题的解读重点应在文字信息上,如本题的漫画标题“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同时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不能过分进行解读,需要注意表示程度的用词。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要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2018年10月,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

“大胆务实向前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

美国记者马修斯在中国工厂观察记中写道:

“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

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到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

”一位日本记者发现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

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

《读卖新闻》记者写道:

“日本的集成电路工厂干净得一点灰尘也没有,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

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

材料二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

30年企业制度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国有企业改革

必要性。

(2)据材料二,概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答案】

(1)必要性:

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激励措施;设备陈旧;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缺乏技术人员

(2)主要内容: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要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注重改善经营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