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787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docx

35研究山东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36

 

 

2008—2009学年

第七期

(总第七期)

 

中国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

 

卷首语

静静地看人生,慢慢地回头,那些往事里总有一些温暖的迷惘,即使结 局已是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的心仍然徘徊在其中,有时候甚至不能自拔.

主管:

格中校委会

主办:

格中研训处

电子信箱:

gzyxs@

主编:

于守田

副主编:

姜永远

编辑:

赵风波徐海霞

孙文鹿晓红

人生总有遗憾,所以难免会有无奈有悔恨,如果总是沉醉其中,那么生活将会是一种灾难而毫无乐趣可言.曾经从收音机里听到有这样一个女孩, 他的男友和她分了手但没有说任何理由,于是痴心的她拒绝了其他异性的追求,苦苦地等了两年,因为她要有个说法,她要他给一个理由,如此的等待最后的结果是等来了他要结婚的消息.这样一个故事留下来的是无边的创痛和对那两年青春时光的无比痛惜,难道生命中真的只有执著和不能忘却吗 ?

 

我想起了一盘磁带扉页上的一句话:

从前以为拥有是幸福的,现在却明白舍得才是美满. 当我们以一种平淡的心情打开记忆时,看那些留在岁月里的心结便宛如天上飘动的云,卷卷舒舒,而许多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 因为淡泊,所以便可以从容面对. 

坐看云起,明白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回忆似轻烟拂面而来又随风而去,心中或许有一刹那的惆怅,但这种些微流动的感觉已不能再伤害我们了. 坐看云起,我们在乎的不再是云起处那个莫测的世界了.

 

目录

1、我是教师,我骄傲,我幸福冷晓辉

2、书面表达教学反思于月娣

3、一次古文教学的反思姜颖

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徐欣

5、我对第一次校级公开课的反思张丽华

6、《“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教学反思邱玉萍

7、促进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交融时颖

8、教学反思唐燕燕

9、听课让我更看清楚自己张绍燕

10、校内优质课评选反思张锦梅

11、学习感悟林丽华

12、谈“想法”崔克晓

13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岳葆香

14、听课感想                         于静慧

15、优质课的反思王启华

16、玩电脑游戏的感想吕序梅

17、《不看不知道,语文多奥妙》教学反思车连军

18、初四学好数学的几点建议孙林玲

19、初四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吕爱玉

20、忙并快乐着----参加优质课评选的反思姜萍萍

21、地理教学的好帮手——多媒体教学冯玉

22、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鹿晓红

2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唐燕燕

24、竞选“文明社区”——培养学生自律素养主题班会吕序梅

25、走近老师,走进生物张绍燕

26、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李芳

27、教学反思商华

28、教师随感苏媛媛

29、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朱艳艳

30、巧妙整理知识方法展示李绪海

31、物理的根本是思维高改焕

32、高考语文复习要讲究实效姜佃会

33、需要自己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李红芳

34、轻舞飞扬舞出精彩王晓华

35、研究山东2008年高考题的几点启示黄永鹏

36、初上高三                                                    刘玲玲

37、选择题答题技巧司丽君

38、高三普通班生物第二轮复习策略高秀亭

 

我是教师,我骄傲,我幸福

冷晓辉

非常喜欢冰心老人的一句话: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是的,每个人都需要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曾经一度为教师这个被冠以“清贫”的职业迷惑过,在出手大方的大款群体里见不到教师的身影,在豪华气派的新潮一族中寻不着教师的足迹;教师,仿佛只是灰色的角色,充其量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蜡烛、粉笔、春蚕……别人一天工作八小时,老师一天干八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农民三季忙,老师忙四季;工人三班倒,老师连三班。

……教师的苦、教师的累也许只有教师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然而,有谁能像我们一样,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晶莹的眼睛,一颗颗透明的心灵,一个个青春的梦想?

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丝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的欢乐。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他的绿荫的。

”可是我要说,我们干的不但是花的事业,果的事业,更是根的事业!

没有根,哪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没有根,哪有枝头累累的果实;没有根,哪有绚丽多彩的花园;没有根,更哪有祖国鸟语花香!

是的,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我们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但琐碎中蕴含着执著的追求。

你看那些老教师,虽然年龄已过半百,头发已经花白,但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成长,他们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奉献着。

每上一节课,即使是上了十几遍,几十遍的旧课,他们都从头到尾,一笔一划,认真地写出教案,汇集和补充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

他们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爱心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再看那些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的中年教师们,那些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的青年教师们,我们在用行动努力地实践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诺言。

同时,我们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累”字的内涵,懂得了“爱”字的结构。

有位诗人曾经说过:

教师之所以永远年轻,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温习着童年,温习着青春。

于是,那花白的头发,疲倦的身影将不再是老师唯一的形象;那一盏清灯,伏案深夜,将不再是老师单调的写照。

我们应该长久的拥有年轻的光芒,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活力。

美国《幸福》杂志曾出过这么一个问题:

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

很少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

那么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呢?

我想我还会选择做一个老师。

感动我的一切仍然会感动我,吸引我的一切仍然会吸引我,甚至激怒我的一切也仍然会激怒我。

只要你用心去看,这里会有一片永远生动的风景。

约翰·史拉德说,“我是个老师,为此我每天感谢上苍,让我是个老师。

”那么我想说,我是个老师,为此我每天感谢学生。

如果说,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着我们去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就来自我们的每一位学生。

所以,我们感谢每一位学生,因为是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生命,是他们,延续了我们的事业。

作为老师,我们就像是他们成长时的大树上的片片叶子,季节轮换,叶子总要落下,而他们这棵大树的生命,远远比叶子更长久。

我们欣然,为他们生命的开放和收获;我们无悔,为他们成长的茁壮与超群。

当收到学生的短信“老师,也许我不是你最好的学生,但你是我最好的老师”;当已经毕业好几年的学生居然写信给我邮来有关高考指导的报纸,我是那样的感动,那样的欣慰。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

是教师这个职业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前人已为我们刻下了一个个崇高的标尺: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春风化雨,蜡炬成灰。

而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

任凭岁月更迭,任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任凭红颜憔悴,我们会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

我是教师,我骄傲,我幸福!

书面表达教学反思

于月娣

书面表达是历年高考英语的重头戏之一,它旨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即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书面语言形式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除了在语法、词汇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之外,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因为语言不仅仅是指听说读写这几个基本技能,它是信息的一个载体,是一种交流与交际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

而文化因素又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其由语言文化的过程。

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学生学到的是除了母语外,表达本族文化的另一组语言符号,是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表现在书面表达中就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Chinglish,或者“不知所云”、“词不达意”。

这显然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

将语言教学置于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学生在了解真实的人,真实的国家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学习了语言知识。

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想其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但是,最为有效的是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使得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的汲取语言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结合日常教学可以在词汇,语用,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通过对比提高学生的敏感,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

一次古文教学的反思

姜颖

在之前的一节课上我宣布《鸿门宴》这一课采用自学加老师点拨的学法,男女生分为两组进行自学对抗赛。

然后将平时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进行分解。

一是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历史背景。

因为这一课涉及的小故事比较多,所以我们分解将此也作为一个得分点;二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收集;三是课文内容串译;四是知识点的寻找与归纳。

分解完毕由学生下去寻找资料准备下一堂课来交流。

这种学法将贯穿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主线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变为自主研究,集体交流,教师参与归纳总结的“自学——归纳”式教学法。

第二天上课时我先进行一个引言: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语文课,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现在开始。

”一语落地,学生群情激越,纷纷举手要上台讲解头一天分配的环节。

每一环节完毕我会进行一个小节,点出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了解的,哪些是要我们识记的。

学生在书上做好记录。

这一课用了三课时,学生没有平时上课时的平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学习热情。

我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热情。

在课上还有一个同学对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意义进行质疑,而这个问题有另外几个学生进行了完美的回答。

学生们唇枪舌剑,争辩质疑,课堂气氛达到了空前的热烈。

   

这堂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由于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挖掘深入,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不足之处就是,还有极少数同学对该问题掌握的不好。

这堂课上完后,在学生的练笔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我一直不爱学语文,可是,那堂课以后,我对语文改变了看法,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生动活泼。

这真是我上过得最有意思的一堂语文课了。

很久以来我一直不明白,我们的语文为什么变得干枯无趣了?

现在我明白了,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

当我们把提高学生兴趣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之前时,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只是这一点要得到广大学生、老师、家长的理解还不容易,必须坚持下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徐欣

问题一:

轻视讲解、轻视分析,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新课标指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

当然,这种提法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是不是教师就不能去分析、去理解了呢?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说:

我们所否定的是烦琐分析。

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

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作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对段意的归纳,对中心的体会,都离不开必要的分析。

没有适时到位的分析,反映了对教师职能的弱化。

 问题二: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有的同学趁机说话、打闹,有的干脆是老豆角子——干闲着了。

这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个人还没有考虑好,又如何去讨论呢?

学生也没有了质疑的机会。

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

这样课堂上难以产生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这又怎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问题三:

读声一片,是否必要。

参加过一个研讨会,会上执教的老师都落实了重视诵读的理念。

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菜鸟一个重要信息——要让课堂读起来。

可是朗朗读书声真的就保治百病吗?

大声读一遍,小声读一遍,齐读一遍,接力读一遍。

语文课成了诵读课,教师一味追求“书声琅琅”之风呈蔓延之势。

我想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读有更明确的目的性,二是读的形式也不能忽视默读。

只谈第二点,要有使课堂变得“冷清”的耐心,也是语文课堂“静动结合”的需要,不要在乎朗读制造的音响效果和浓烈的“读书氛围”,而忽视了默读较之出声读,在速度、阅读量和供读者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优势。

      “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的芳香。

 

我对第一次校级公开课的反思

张丽华

为了配合新课改的实施,切实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学校研训处决定在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在全校范围开展“校级公开课”,要求每位教师准备两次公开课。

因为我们要教学的内容是选修部分,找不到现成的课件,我们两个政治老师决定自己做课件。

从教学环节设计到视频下载、图片的选择,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我们在3月16日推出高二政治的公开课。

按照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得以有效落实。

例如:

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对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从选题到时间设计等等都非常恰当,课堂上师生、生生思维对话得以彰显……

看似非常成功的一节课,是否就真的完美无缺。

在冷静下来以后,我们又一起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精心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结合有关事实,谈谈你对英国王室究竟是该去还是该留?

”对学生来说,是否就是最应该或者是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对英国王室他们究竟能了解多少,学生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给他们的准备时间充分吗;学生合作探究的结论是他们主动思索的结果,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引导出来的结论;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就是和谐高效的课堂吗;在这堂课中到底谁是主导;一系列的自问之后,我们的这次公开课还能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公开课。

经过这样的反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由教师完全主宰的,教师不应该演独角戏,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不是看教师是否把知识完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看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有多少提高;学生的课堂讨论不能流于形式,不是为讨论而讨论,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挑选讨论的问题,并且挑选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搜集材料时间、能力等实际情况。

反思让我们进步,反思让我们成熟,反思我们才能走的更远,反思我们的脚步才能更坚实、更有力!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教学反思

邱玉萍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1、“机械振动”概念的复习:

(1)演示图片:

秋千和钟摆的运动,微风中树枝的摇摆,木板的颤动、人走路时手臂的摆动,地震。

(2)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x=Asin(ωt+Ф)

2、“回复力”概念的引入:

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是由于受到的力不同,匀速运动受力------合力为零

直线运动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共线…;简谐运动受怎样的力,使物体做往复运动?

3、研究水平“弹簧振子”的运动媒体动画

(1)观察弹簧振子的运动,重点:

振子受的弹力的大小,方向与振子的位移大小,方向关系,运动速度与振子的位移大小,方向关系

(2)继续观察动画,看振子振动过程中,位移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有怎样关系?

位移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4、“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F=-kx师生共同板书证明。

5、“简谐运动”的能量学生填表的结论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以应用以前,教师所能利用的,只有实验器材和挂图这样一些传统的媒体。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的多媒体以其良好的集成性和灵活的交互性以及动态的直观性,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明确一点: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这一点,在物理教学中是尤其重要的,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们不能以辅代主,不能以多媒体动画取代物理实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以实验为主,该看的实物要看,该做的实验要做。

“回复力”概念的教学:

分析起来就比较吃力,而借助于动画,可以把力的方向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回复力的概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

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尽可能地体现先进教学理论,以创设情境为主要任务。

为了使创设情境得以实现,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精心设计,需要我们充分理解教材,明确教学和学习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据此理顺教学思路,然后将自己的设想尽可能完美地通过多媒体体现出来,通过前一阶段学习应用,我感动这一工作对我来讲富有很大的挑战性。

促进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交融

时颖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授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像以往那样让学生“背书”是不可取的,不仅美术知识会逐渐淡忘,美术能力也培养不出来。

在日常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交融,让学生在兴趣中多鉴赏、多了解、多学习、多思考。

一、促进美术与音乐的交融:

虽然音乐与美术在审美特点上千差万别,但在主题和意境上是相似的。

比如在欣赏传统的书法和国画时,可以配上古典的乐曲,让学生在看与听中更好的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意境;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就可以配上交响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梵高绘画的色彩和激情。

二、促进美术与语文的交融:

比如在讲“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作品,一边配乐朗读中国古代大诗人的一些诗词名句;讲“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与语文中鲁迅先生关于闰土形象的描写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理解美术形象比语文形象更具有直观性和典型性。

三、促进美术与政史等学科的交融:

在讲解雕塑《马赛曲》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欣赏米兰大教堂时,可以介绍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让学生理解哥特式建筑所蕴含的宗教精神。

四、促进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信息技术能将形、声、色、动画溶为一体,开拓美术的教学空间。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直观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虾动起来,学生能够看到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效果,由于这种感受非常直观,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浓厚,课堂教学就比单纯的讲述效果要好。

教学反思

唐燕燕

开学以来随着公开课、优质课的陆续开展,十几节课听下来,我感受颇深。

大部分教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良好的个人素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教学能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非常佩服其中某些老师,他们是教学精英,授课各有特色,听他们的课受益非浅。

他们除了吃透教材,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能准确的把握重、难点之外,还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授课语言具有精炼性、艺术性、幽默性,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四十分钟的活动。

尤为难忘的是张锦梅老师的那节英语课“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

”。

课堂上张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合理设置了“视野拓展”、“牛刀小试”等多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我校整体水平的距离正在拉大。

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平等的交流,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很难做到面向全体。

使整个课堂教学又落入了教师指挥,学生配合的老路。

    新课程理念重新界定了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开放的民主平等对话关系。

这里的对话并非常是简单的你问我答那样的言语式的表面对话,而是基于达到某种目标的共同的合作,是一种彼此的交流与融合,它内在地蕴含了对话者地位的平等性、对话内容的开放性和对话效果的多样性。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对话过程,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师生积极互动,相互激活,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要改变这一现实,就要求教师要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要放得开,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注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听课让我更看清楚自己

张绍燕

初中近期开展的公开课活动,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从中我们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从别人那里更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例如:

    在我听课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场景: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学生予以回答。

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微沉默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率先举手要回答问题,老师看到他举手以后,说道:

“大家看,连***都已经举手了,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待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后,老师选择了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联系自己的课堂,确实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让我反思良久。

    这看似不经意的做法,隐含着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这一句话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想,对这位同学来讲,他不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表扬和肯定。

他或许会想,“连我这么笨或不优秀的学生都已经想出了问题答案,你们更优秀的学生为什么还没有举手呢”,这种心理感受不会让他有成就感,反而是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和参照中体会到更多的挫伤感。

教师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能使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受到挫折,使其刚刚产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幅降低,使其进一步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进而停留在教师以为的他不优秀的行列。

对于其他同学来讲,教师的这句话强化了有些同学的相关认识,这位同学在班级里不属于优秀行列,我们就应该比他更有智慧,对问题有更准确的把握,应该走在他的前列。

他都能做到,我们要更能做到。

在这句话中,教师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意无意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认识和看法。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按照这一基本主张规范自身的行为。

对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每点进步,都是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鼓励的,如果经常将其在群体框架中进行评价,用群体的水平来评判个别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使学生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作用。

这位教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学生观上产生了偏差,用过去的眼光看学生的进步,用群体的标准评判单个具体学生,用不恰当的语言标示学生的行为,反映出的恰恰是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学生,认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