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77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6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docx

步步高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人教版

第3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

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

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

(2)我国自16世纪以来,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1578

1764

1849

1949

1982

1995

2000

人(亿)

0.6

2.0

4.1

5.4

10.3

12.3

12.95

①自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J”型增长,并将一直呈“J”型增长( × )

②人口激增为我国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来减缓人口的增长( √ )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

(4)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5)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 )

2.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

(1)~(4)中的哪些项产生?

(1)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3)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4)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 图中显示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

(1)、

(2)、(3)结果的产生,但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题组一 运用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1.

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答案 C

解析 A项正确,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S”型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B项正确,曲线a(“J”型增长)和b(“S”型增长)的差别主要在于环境阻力不同;C项错误,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D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左右。

2.如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纳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从题图所示看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新的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的环境容纳量小。

题组二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3.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答案 D

解析 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4.“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答案 D

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水,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若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2)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

(3)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

(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 )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6)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7)某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招引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 )

2.冬虫夏草、人参是名贵的中药材,蚕丝、麻、棉能作为织物原料。

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其含义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3.森林不仅可以吸收CO2放出O2,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消除噪声等功能。

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其含义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4.近几十年来,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题组一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的辨析

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错误。

栖息地的丧失或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就地保护,B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C正确。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出现,D正确。

2.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

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

答案 A

解析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属于直接价值;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属于直接价值。

题组二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

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出现地理隔离而出现新物种,保持藏羚羊等物种的遗传性

D.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 C

解析 青藏铁路的阻隔不能形成地理隔离,该措施可以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C错误。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中没有群落层次的多样性,A错误。

湿地的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栖息地总量减少或栖息地多样性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C正确。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生物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错误。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3个易错点

(1)从不同角度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基因(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体现生物多样性)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当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

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3.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4.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6.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名胜风景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7.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了破坏。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5·江苏,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 A

解析 A项对,物种多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错,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D项错,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

2.(2014·江苏,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 B

解析 A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项,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后,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C项,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这些生物能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项,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对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田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3.(2012·江苏,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 ACD

解析 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生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

4.(2010·江苏,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 D

5.(2011·江苏,20)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的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答案 B

解析 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D项正确。

练出高分

1.根据2007年美国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1.36×1011L,按此推算玉米种植面积要增加1.52×1010m2,将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能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化,物种丰富度减少

B.当地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不会发生改变

C.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作为能源,可部分替代化石燃料

D.若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答案 B

解析 若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单一的种植玉米,则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减少,A正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是食物链或食物网,若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单一的种植玉米,会使当地物种丰富度减少,食物链与食物网必会受到影响,B错误;玉米发酵产生的乙醇也可作为能源物质,可部分替代化石燃料,C正确;若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D正确。

2.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芦苇湿地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物质和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D.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答案 D

解析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但是在能量上要依靠生产者吸收太阳能即在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A正确;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生物的繁殖体,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往往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C正确;芦苇不能吸收有机污染物,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无机污染物,D错误。

3.“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的,其不但会使气候暖化,还可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答案 A

解析 生物群落应是由某一区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珊瑚礁仅是无机环境,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从甲图中可以看出,珊瑚虫和虫黄藻之间互惠互利,所以它们的关系是互利共生,B正确。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动物细胞可以将多余的H+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从而能适应酸化的海水环境,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

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合作,D正确。

4.某地区由于重金属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们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使该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B.由于没有天敌,特定植物在该地区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C.该地区生态恢复期内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因为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不会通过生物放大危及人类健康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的重金属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A错误;虽然没有天敌,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特定植物在该地区数量的增加呈现S型,B错误;某地区由于重金属污染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但没有彻底破坏,则该地区生态恢复期内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危及人类的健康,D错误。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高于它的直接价值

C.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D.易地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答案 D

解析 通过捕食关系可以维持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并有利于维持物种的多样性,A正确。

任何生态系统都要获取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主要是太阳能对生态系统的补充,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因缺乏能量而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C正确。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错误。

6.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雾霾程度

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

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B

解析 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和雾霾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A正确。

雾霾天气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交通运输等,所以雾霾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B错误。

冬季的污染物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树木可以吸收一些污染物,所以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C正确。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污染物的浓度超出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形成雾霾天气,D正确。

7.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比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没有自然选择就不会出现新物种。

群落演替使群落中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群落更加稳定,生态系统也更稳定。

基因多样性高的种群生物多样性也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

8.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

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控制废水流入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输入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 C

解析 输入氧化塘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流入的有机物中含有的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有机物含量较高,需氧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故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低,C错误。

9.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答案 D

解析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丙为消费者,可摄食浮游植物等生物,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B正确;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很多分解者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可增加污水的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