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716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docx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

专题十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

(一)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纲展示: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次:

鉴赏评价D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语言运用的艺术,领会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内容和效果。

考情考势:

1.整体情势:

(1)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唐宋诗词唱主角,但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也有涉及。

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2)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大纲中的要求在近几年高考中均涉及,但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

(3)试题的综合性逐渐加强,开放性有所体现。

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辽宁、天津、江西、重庆卷出现探究性题目,估计以后的考题中这类题目将进一步增加。

2.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命题规律及趋势:

(1)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语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2)诗歌鉴赏的考查以表现手法为主,语言赏析其次。

手法技巧的鉴赏几乎所有考题都涉及。

(3)2012年此考点仍是全国及各省市试卷的重点之一,试题选材的范围将会继续扩大,命题形式会更加灵活,不同朝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以及将诗、词、曲放在一起综合考查的新题可能会继续出现。

网络构建:

知识梳理

一、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中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7)友人离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4.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意境中的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1.诗眼与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1)精炼传神的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再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②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

如张先《天仙子》: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

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

如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

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

如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

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

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语言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例: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2)平淡质朴: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例: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

(3)华美绚丽:

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例: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4)明白晓畅: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蕴藉: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练生动: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雄浑豪放:

气吞宇宙,力拔山河,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再如曹操的《观沧海》。

(8)沉郁顿挫: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顿挫就是海底潜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代表诗人杜甫,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的力作。

(9)慷慨悲凉: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

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三、鉴赏表达技巧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常用表达技巧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是感情表达更直接和强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借景

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委婉含蓄,引发思考,回味无穷。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和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借滚滚的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托物

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借古讽今

又称借古抒怀、咏史抒怀。

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情感

使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描写手法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是侧面描写。

突出描写对象,烘托环境气氛,丰富意境形象。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细节描写

着重描写某一行为、心理来表达思想感情

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张籍的《秋思》)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表现手法

虚实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渲染气氛,突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二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见奇。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用鱼跳的“动”更衬托景物的“静”。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主客移位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

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修辞手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创设了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语言简练含蓄。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点染氛围,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叠字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艺术构思

伏笔照应

指诗中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