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1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惟有创新才能推动一个民族不断发展,才能使一个民族站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才能使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
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和创新之路。
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高级中学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课程结构,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变革,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开设好综合实践课程。
探索与研究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强调通过学生自研式专题研究与综合学习,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的创新精神。
该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三个新的观念,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教育观,以“综合为特征”的新课程结构观,以“学会创造学习”为基本要素的新教学观。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员参加,但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研究项目,由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其课程模式具有开放性、过程性、创造性,课程内容不局限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范围内,也不局限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室里,研究不单纯强调结果,而是注重过程,注重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索与学习课程我们之所以要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是因为一是课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时间可多可少,可以是不同的领域,适合于不同的学生;二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勇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和实施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培养顽强的意志、与人合作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非常有利于实现学校提出的三层培养目标。
2研究性学习实施范围
高一——高二年级。
2010年秋季开始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初中年级和高中其他年级暂时以组织兴趣小组的活动为主,使初中学生为将来在高中开设探索与研究活动课程奠定基础。
3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机构
成立研究性学习管理与指导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中心教研室全体成员
下设小组:
学科组
参考研究范围例举
负责人
成员
生物
人体、生命、食品、虫害、克隆技术
地理
天文、地质、矿产、资源、大气、气象、环境、西部开发
化学
能源、环境、资源、化工、医药、食品
语文
文学欣赏、散文、戏剧、作家、古典文学、外国文学、语言艺术、文明礼仪
物理
光、摄影、波、计算机、航空、航天、环境
历史、
政治
人口、WTO、法制、人生、人际交往、金融、邪教危害、古代文化
数学
数学实验室、建筑与建筑艺术、经济数学、股市
外语
西方文化、外语与育人
其它
4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4.1课题的选择
4.1.1课题的选择的一般程序
一个好的选题,其本身就孕育着成功的希望,因而,选题必须认真对待,仔细思考,反复推敲。
需要说明的是,选题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劳动的过程。
4.1.1.1确定研究方向
认定在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领域。
科学史表明,一个时期集中主要精力在一个领域内从事探索,容易取得进展和成果,而且还可以使研究工作有连续性和积累性,成为自己今后选择具体研究题目的线索和范围。
作为高中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等大体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或由自己(或指导教师)选定一个适当的题目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调整研究方向。
4.1.1.2确定研究题目
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领域的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中确定一个课题。
一般地讲,所研究的课题是从问题中确立起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变成课题,确定的课题必须是有一定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要成为课题还必须是科学的问题,即问题旨在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较明确,不笼统、不含糊;问题能够纳入某个或几个科学知识体系中加以研究和处理;问题的前提是正确的,具有通过实际研究解决的可能性;作为中学生还要考虑操作的可能性以及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否吻合。
4.1.1.2.1课题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4.1.1.2.1.1课题选择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选题必须有事实依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并且有科学价值,即某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空白的填补;错误的纠正;前说的补充;有助于研究者养成良好的意识、习惯、态度、规范几思维方式。
兴趣性原则
选题应根据个人兴趣来确定,当然还应当考虑自己的才能、特长和社会需要,全面权衡后做出选择。
尽可能是自己选定的题目。
需要性原则
选题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趋势的需要。
要面向实际,注重实用性。
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要注意有远见,要选择适应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的课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新兴学科的有关课题。
创造性原则
选题确实是其他人没有提出过的,或是别人没有解决以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能体现先进性和新颖性,课题有生命、有价值,课题研究的成果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对所研究的某个领域有新的贡献,最起码是有新意和独到见解的。
可行性原则
选题必须在实际具备的,或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是主、客观条件下进行,即在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来确定。
也即要认识到自己的科研能力、知识基础、学术水平、专业特长,能力所能及;同时还要分析所用到的设备条件以及经费、指导力量、协作力量、图书情报、音像资料是否可以支持和保证。
一般来说,选题不要太大、太难,相反要稍小一些,当然也不能太小、太易,否则就失去研究的意义了。
效益性原则
选题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即投入少,产出大。
需要花费的时间短、投入的人、财、物要少,而见效快,影响大。
4.1.1.2.1.2课题选择的方法
课题选择本没有统一的方法,但为了使工作便于开展,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参考。
从实际生活中选题
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不断变革。
随之,也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到,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总是会存在一些滞后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总是会有一些不相适应之处,也总是可看到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更是可以发现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优化的对象。
这些大大小小的不适应、不合适、有待于改进优化之处,往往就是课题研究的对象,就是选题取材的最佳资源库。
只要我们关心社会,深入调查研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充满着大量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
我们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自己特点、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
从资料提供的参考题中选题
研究课题来自生活实际,并不等于所有研究课题的选择都必须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
我们可以借助于前辈的研究,从他们在各种书本等有关资料中所提出的一些参考选题,甚至“难题”中获得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
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直接了解有关学科当前迫切需要解决,或至今未解决的研究题目,使研究课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
当然限于我们的水平,也可以把资料所提供的参考题化整为零,取一小部分作为研究课题,或者,可以从有关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南或学校老师提供的选题指南中去寻找,确定既适合自己又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更可以从高年级同学在所搞的课题研究中找一些还可以继续攻克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从对已有的观点和结论的怀疑中选题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存在的东西虽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不一定都是最佳的。
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某些已有的观点和结论,寻找它的缺陷、矛盾,尤其是不适宜之处,必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济体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生产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我们的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都在发生着一些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变革,只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用辨证的观点,从改革的角度做一番反思,进行否定之否定,用怀疑的眼光。
找准突破口,作为自己课题研究的选题,采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还是容易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的。
从学术争论所提出的问题中选题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界对同一对象、同一现象、同一过程,往往存在着不同看法、不同观点乃至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这种学术争论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各种不同观点、看法的争论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会推动学术向纵深发展。
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注意收集、了解有关领域的学术争论,注意从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题目。
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反常”现象中选题
人们往往对一些偶然出现的“反常”现象不屑一顾,或者没加以足够的关注。
但如能为人而不为,注意别人不注意之处,深入解剖研究,往往也能出奇制胜,取得意想不到的收效。
从“反常”现象中提出问题,其实质也是通过偶然现象,去探索、发现隐藏在背后的起必然性支配作用的规律,所以“反常”现象可以为我们提供选择的题目。
从指导教师推荐的课题中选题
这是选题的最便捷方法。
由于指导教师经验比较丰富,多年从事课题研究工作及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十分熟悉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容易判断和估计相对不同的学生,预测什么样的课题最有希望获得成功,同时这样选题指导力量也能同时得到落实,器材和设备条件也往往容易得到保证。
从命题的限制词中选题
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科学命题中往往带有一类限制词,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在确定的时间内”……,通过对这些限制词的具体规范的寻找和确定,例如,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在多大的程度上,在哪种范围内,在具体什么时间范围内……也可以构成相应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这些限制词的具体化、确定化,会对原先那些科学命题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还会获得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去验证某种理论,或者为已经建立的理论中未曾回答的问题寻找实际依据;可以从他人著作、理论的讨论或检验中去选题;可以针对研究的测量、统计和评价中的差错进行新的研究;可以对古老经验事实进行理论解释;可以对失败进行分析总结;也可以对同一课题采用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新的材料、新的见解)去研究。
4.2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也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
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研究的方案(课题研究计划)即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的“施工蓝图”。
在制订时,不仅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
在拟订的过程中,应广泛征询指导教师的意见,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切磋研究的具体方法,使方案能趋向完善。
一般来说,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题目名称:
高度概括、画龙点睛、突出主要特征、揭示课题和课题的论点。
选题依据:
明确扼要地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可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有自己的见解或能在实际解决什么问题,即暗示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
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资料和事实素材,并说明已有的相关材料。
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需要多少或哪些人力、物力、财力、设备、资料。
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配备:
教师、有指导能力的高年级同学及校外专家、学者或有特长的家长。
课题研究的成果预期及其表现形式:
大致预想、明确方向。
拟订时要充分考虑困难和问题,对时间等的安排要留有余地,在实施中,如果出现了一些预料不到的特殊情况而影响了研究的正常开展,就必须迅速及时地进行修改,但修正后,研究人员必须坚定不移地遵照执行。
4.3课题研究
4.3.1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
搜集资料是指总结、分析、解释与研究课题(或论文)相关的理论、思考、知识经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般而言,这是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但随着研究工作的展开,同样需要补充更新的、有助于研究工作的相关资料,所以应当是不间断的、甚至是终生的工作。
搜集资料并不是盲目地简单综合,或一揽子拿过来,而是要对已搜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地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通常,搜集资料的同时,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
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开阔视野,启发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或者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产生一个研究课题的萌芽。
通过搜集资料,可以了解国内外前人和他人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何在,以及本领域的发展动向,从而使自己的课题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通过搜集资料,可以了解到本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思想,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问题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或者是借鉴别人的方法、或者是从别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获得启示,发展、形成自己的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搜集的资料结果有可能会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使方案更为完善,使研究工作更为有效。
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且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资料的来源
请教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士。
查阅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的种类有:
书写型、印刷型、缩微型(应用现代摄影技术,将书写型或印刷型文献摄在感光材料上的文献)、机读型(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可供阅读的文献)、声像型、卫星型(综合机读型、声像型和缩微型技术制作的文献资料,是由地球资源技术卫星或其它宇宙飞行器对地球表面扫描拍摄的图象和数据的复制件)。
其中印刷型的又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剪报复印资料和特种文献资料及地图、图片和乐谱等。
资料的处理:
根据处理的深度的不同,可把文献资料分为三个层次,即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就是原始文献。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一步加工的产物,如目录、书目、索引、题录、摘要、文摘等,有经验的研究者常常把一次文献要加工成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综合、积累和归纳文摘、摘要或其它文献,经过分析、概括而成的高级情报产品,如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资料搜集的原则和方法
资料搜集原则:
是指迅速地获得准确、完整、充分的情报的总要求。
逆时性:
由新到旧。
全面性:
反映研究问题的全貌。
选择性:
有价值。
直接性:
最好是一次文献。
资料搜集方法:
最少的时间、最佳的途径、最满意的效果。
查阅文献法:
要善于使用索引、书目、文摘、提要,及各种查阅专业文献的指导书。
要循着一定的流程系统地进行。
首先,要确定与课题相关的内容,找关键词,然后根据内容和关键词确定适当的材料,重要的可以复印,作笔记时可以对相关信息的材料做摘要或总结,写综述,并记下书目。
查阅时要注意本学科的空白点,以及本学科同其他学科的结合点。
还要注意把事实与事实的解释区分开来,要尽量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
作笔记的方法一般有:
写评语或做记号、做摘录、做提要、做札记、做文献综述等。
笔记最好使用卡片记。
文献检索法:
检索就是从文献的整体中找到所需的文献的过程。
检索的思路必须与存储的思路相一致。
其流程是第一步分析,明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主题范围;第二步确定检索步骤、程序和要求,由近及远地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标志;第三步检索,使用检索工具,加工检索结果,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直到满意。
检索可以采用顺查法、倒查法、引文查找法(依据文献所列是引用文献,跟踪查找)、综合查找法。
能够运用计算机查找的最好使用计算机查找以提高查找的效率。
4.3.2课题研究的取样与思维方法
4.3.2.1课题研究的取样
取样的意义
在课题研究的统计分析中,常把研究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由总体中选取出来,并用以代表总体的一部分个体(或元素、成分)称为样本。
选取样本的过程叫做取样。
取样的意义:
节省人力、费用,显著提高研究的效率;节省时间,增强课题研究的时效性;能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有效和可靠。
取样的要求
取样必须注意两点要求:
代表性(具备相似于总体基本特征的特点)和随机性(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
取样的过程
规定总体、选取样本、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中估算推导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取样的方法
⑴简单随机取样,如采用抽签、随机数字表(由一些数字毫无规律地排列,从任意数字往某个方向数出所取样本)、等距取样。
⑵分层随机取样:
各层内变异小,层与层之间变异大,层内随机取样。
⑶两阶段随机取样:
在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按不同的分类单位来取样。
4.3.2.2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法
为了达到目的,把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从而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四种:
结构逆向思维(从已有事物的逆向结构形式中去设想,以寻找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包括从事物的结构位置、结构材料和结构类型等进行逆向思维的方法),功能逆向思维(从原有事物相反功能方面去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思维方法,即“失败是成功之母”、“变废为宝”、“坏事变好事”),状态逆向思维(根据事物的某一状态的逆向方面来认识事物,引发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因果逆向思维。
移植借鉴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甲事物中的优势移植到乙事物中去,同时进行对照、借鉴、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加以改进,形成新的优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包括抽象事物的间接移植借鉴法(思想的移植借鉴,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具体事物的直接移植借鉴法两种。
缺点发现法
根据现有事物的不足,仔细分析研究,然后提出改革或完善的一种思维方法。
也即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4.3.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历史研究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利用定量资料,它与其它定性研究一样,关注一个真实情况中的自然行为,它着重于解释在具体背景中的行为有何意义。
但历史研究不同于其它研究的一点是,历史研究本身并不创造数据或事实,而是力图发现正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数据或事实。
通过历史研究获得的大量史实能为现实决策提供信息,且有助于理解现实问题,同时,历史研究对于预测未来趋势也十分有用,还可以提供我们避免重复犯错的信息。
历史研究的记录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其二是遗迹、遗址或遗骸,如陶器、钱币、瓦罐、战斧、界址以及工具、器皿的碎片等等。
在处理历史资料时,必须考虑历史记录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其真实性怎样等问题,否则研究就失去价值了。
历史研究的一般步骤是:
确定问题——搜集资料——评价资料——抽象出一般性结论。
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的条件下,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活动想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观察法的基本要求是把握好客观性、典型性、全面性、可重复性、敏捷性和持久性。
观察包括直接观察(运用感官)和间接观察(借助仪器)。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
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观察的实施——整理观察资料——分析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
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使某种实践或现象在有利于观察的条件下发生或重演,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研究自然规律的研究方法。
使用实验探索法的要求是具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可按实验中量与质的关系分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与结构分析实验;也可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分为析因实验、比较实验和中间实验(针对大型或复杂的生产项目中的某个设计,为检验其技术是否先进,经济上是否合理,使矛盾暴露出来而进行的实验或预演)。
实验探索法的一般步骤是:
制定计划(搜集资料、确定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方法、安排实验时间、落实实验仪器与设备、确定实验材料或实验对象、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的实施——整理实验材料——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调查法
调查法是对已有事实的考查,通过对客观实际情况和现状的了解和对现象之间联系的了解,从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法的要求是真实性(尊重事实)和代表性(调查的对象范围能反映要研究的对象总体本身的情况)。
调查的类型可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分为三种:
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又可根据具体要解决课题的不同性质分为现状调查、相关性调查、因果关系调查、发展性调查。
调查法的一般步骤是:
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内容——选择调查手段——(访问、采样、座谈、问卷、测验、查阅书面资料等)——准备调查材料——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模拟法
模拟法是设计一个与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或情景,通过模拟研究原型的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使用模拟法的要求是模型与原型在现象上、过程上具有相似性,或模型与原型在结构上相似,只是在比例上不同。
模拟法的类型有物理模拟(以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物理相似和几何相似为基础)和数学模拟(以模型与原型之间在数学形式相似为基础)。
模拟法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太适应,有兴趣的可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和结构模拟实验。
4.4课题研究的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的方法
数据的编码
数据的编码是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事实、意见和态度等非数量化的材料加以量化或将数量化材料加以简化的过程。
进行课题研究通常不用名字和字词的形式分析数据,而是用数字编码来作为一种信息的另一种名称,使其信息易于记录、存储、分类和检索。
在编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要根据课题研究的任务确定材料的类型,做到简洁明了、易于分析处理。
⑵要体现概括和互相排斥的原则,如关于职业的编码,已规定“3=教师”,则出现“5=大学教师”就要考虑“教师”包涵“大学教师”的关系,是否合适,要根据分类的目的去判断。
⑶要注意分类的子项和母项的相称性,譬如,如将“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是符合实际的,但再加上“文科”,则该子项与母项不相称。
⑷要注意随时将编码材料装入卷宗,以免弄乱秩序。
材料的分组
根据课题研究的任务,将所搜集的材料按一定标志分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组别。
⑴选择分组标志。
一方面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选择,另一方面要选择能够反映研究现象本质的标志。
⑵确定组数和组距。
分组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数据较多时可分为10-20组,较少时分为5-6组;组距往往采用5或10,这样便于统计。
数据的登录
数据登录就是将搜集的数量化材料或编码后的非数量化材料按表格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基本方式有个案式和汇总列表式。
个案式就是将每个研究对象的全部材料分别记录在表格上:
对象编号
问题编号
答案编号
汇总列表式是将所有的个案材料全部记录在一起,列成汇总表:
1
2
3
……
一
二
……
课题研究涉及的数据量较大时可采用计算机登录。
用计算机程序处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