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302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好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好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好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好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好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好课.docx

《上好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好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好课.docx

上好课

"上好课“全员考核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上好课-教学策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基于掌握知识和搜集信息的教学策略

1、学生收集信息是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搜索和处理信息的前提。

3、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最有效方法。

4、要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谋求最佳教学效果。

二、基于思维加工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

2、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掀起“大脑风暴”。

3、适时适当引导思维活动。

4、保护学生的思维幼芽。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是学生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鼓励他们自行设计各自的学习方式,自己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步骤,独立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2、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3、研究性学习要挖掘、拓展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四、基于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情感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它对大脑皮层的有效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能增强它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

可以说,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良好效果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他们的内驱力转化为精神力量,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引起我们关注。

要点:

激情导入,情感体验,动手完成,总结升华。

五、基于活动操作的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设计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在操作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操作不能简单理解为让学生动手,它是调动学生手、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

不仅包括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眼观察等外在的可见的外部操作活动,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这些内在的不可变的内部操作活动。

2、操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克服单纯追求操作训练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

动手操作过程是手、脑并用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枯燥的东西趣味化,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既有量的分析,又有质的变化。

再经过分析、推理、综合,从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3、在活动操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基于综合实践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操作模式:

自主选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结论、交流经验、展示成果。

基于结合实践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要点:

1、价值整合——瞄准学科以外的综合性目标。

2、内容整合——关注各学科,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延伸,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3、注意学生安全。

备好课-教学设计

一、自主课堂与教学设计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我要学是学生的内在需要:

包括学习兴趣(有兴趣就无负担)和学习责任。

要我学是基于学生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我要学(主动性),我能学(依赖性)

体验:

1、重视间接经验。

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口说话、用手操作,强调学生差异,用自己的身体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

2、重视直接经验。

自主课堂的特征:

1、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3、体现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4、要有学生的真实体验

5、要以问题为核心

二、合作课堂与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要素包括:

1、分工合作,各负其责

2、面对面交流互助

3、个人责任

4、社会技能

5、小组反思

注意:

1、避免无效合作

2、避免浮光掠影,流于形式

3、避免急于求成

4、避免追求表面繁荣的花架子

5、避免放任自流

三、探究课堂与教学设计

分类:

指导性与开放性、完整与部分、发现式与接受式、亲历的探究与对探究的探究。

探究课堂的要素:

1、以问题为核心

2、以好奇心为动力

3、多方式、多途径地探究

4、重视探究中的生成

5、探究中加强合作与交流

6、进行形成性评价

四、开放课堂与教学设计

开放课堂的要素:

1、教学内容向学生经验开放、向社会开放

2、教学场所向教师外、学校外开放

3、学习活动向45分钟以前、以后开放

4、提供奇思妙想

5、鼓励求异思维

6、应预留一定的设计空白

 

第二部分:

《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参考题解

一、判断题(A、对  B、错)

1、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的是课堂。

(A)

2、如果教师教学能力强,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恋战沙场”。

(B)

3、现代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A)

4、学生掌握了“双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能力,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B)

5、新课程让学生想象、发散,不要怕学生说得离奇、荒诞,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不会出现大问题,即使有些“离谱”,教师也能处理得当。

(A)

6、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侧重于“教与学”中的“教”和“师与生”中的“师”。

(A)

7、现代教学原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同时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教学原则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A)

8、现代教学论认为:

不是选择适应于儿童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适合于教学方法的儿童。

(B)

9、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师的教法要适应于、服务于、服从于学生的学法。

(A)

10、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B)

11、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循序发展的。

(A)

12、童年期的思维类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情感特征逐渐发展到比较深刻、稳定。

(B)

13、少年期的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特征不稳定,起伏性较大。

(B)

14、借鉴就是临摹、效仿、照抄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B)

15、要想提高教学能力,教师既要学习实践经验,又要学习教学理论,两者兼顾,突出前者。

(B)

16、反思的目的在于:

分析教学能力形成的障碍,通过排除而“开源”;分析渠道梗阻的原因,通过打通而“助流”。

(A)

17、教师要借助教材尽量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知识面扩大得越多越好,培养学生的技能越全面越好。

(A)

18、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B)

19、整合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控制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

(B)

20、厌学不是先天的,而“愿学”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A)

二、单选

1、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D)

A、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 

B、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

C、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D、以上现象都存在

2、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是(D)

A、教学结构合理B、教学容量饱满

C、学生负担较轻D、以上三个要求都有

3、如果一节课有三个定理,教师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三个定理的具体涵义,而且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所处知识体系的地位,那么这种教学设计过程属于(D)

A教师的创造过B教材重组的过程C教材内容的填充过程D教师知识系统化的过程

E教师探究教材智能结构的过程

4、对中小学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D)

A、人生观、世界观B、性格、气质C、情感、意志D、动机、兴趣

5、从学生学习的外因分析,“厌学”的最大原因就在于(B)

A、学生身上B、教师身上C、家长身上D、班主任身上

三、多选

1、反思的目的在于ABC

A、“开源助流”B、“扬长补短”

C、“高低兼顾”D、“取长补短”

2、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ABC

A课堂教学设计前准备能力B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C设计后评析能力D试题命名能力

3、教师编写的《学生自学指导提纲》应该具备的特点:

A———提取基础知识B———强化自学能力

C———开发学生潜D———补充相关资料

E———反馈学生状态F———有效指导家长

4、教学设计中较轻学生负担的有效方法是

A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任何内容

B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给学生留作业的质量要高,总量要适中

C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节假日、双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

5、教学设计如何才能减少教师讲授时间

A多设计点拨,少设计讲解B多设计“情境”,少设计“平静”

C多设计“一举几得”的问题,少设计“几举一得”的问题

6、“双向对称”设计的基本原则ABCDE

A、每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或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事先精心策划的,都有与其相关的、相对应的素质教育目标———素质元。

B、每一教学内容或教学行为都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某一种或某些种素质。

C、教学目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素质教育,而是社会性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全面整合。

D、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多素质元,不仅仅是来自教材本身,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

E、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素质元的数量和素质发展要求的标准,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7、整合性教学具有特殊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ACD)

A、教学意义B、升学意义

C、人生意义D、社会意义

8、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ABC

A采取培养“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兼容的策略

B采取培养“高尚学习动机”的策略

C采取满足或增强学习需要的策略

D采用教会学生“好学”、“深思”的策略

9、“导入”设计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ABCD

A根据课的内涵设计B根据课的外延设计

C根据课的中心内容设计D根据课的知识衔接设计

10、课的终结设计可以归纳成如下方面:

ABCDEFGH

A概括性终结B悬念性终结C引申性终结D质疑性终结

E提问性终结F游戏性结尾G前置性结尾H激励性结尾

11、下面对教会学生“会学”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有BCD

A教会学生学习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目的

B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C教会学生学习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和工具

D教会学生学习是目前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和保证

 12、发现式学习的优越性有ABCD

A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B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结构

C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能结构D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发现式学习”的方法

13、培养学生接受式学习能力时,让学生听课要做到ABC

A“有信心”B“能专心”C“会用心”D“左耳进,右耳出”

 

第三部分:

待续……

(信息技术)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标准、不同层次的评价,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各自的求知道路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

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分层教学是一种思想,而不仅是一种模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分层教学就是分班教学。

另外,也不能把分层理解为分类,因为分类是一种简单的元素集合,而事实上,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不同的认知过程中,其动态性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分层教学只是一个教学思想问题和教学艺术问题,而绝不是一种机械划分的问题。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

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3)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中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进入我校后,又接受同一个教学进度,所以出现了在同一班级内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

⑴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也是有多方面的。

⑵学生差异悬殊:

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

如果教学仍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生跟不上.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或书面调查,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

一般可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当然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

比如,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

在这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或作业中加以体现,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

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能综合地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即进行整合应用。

  3、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

老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

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任务。

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

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4、评价分层

  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评价由不同教学目标来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那就有违分层教学的本意了,也不能有效地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技能。

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差一点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中等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优等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当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