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205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8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

在复习过程中应本着理解原理、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

(1)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

(2)能够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2017

(全国文综Ⅰ,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北京文综,41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江苏地理,27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_。

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2016

(全国文综Ⅰ,37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全国文综Ⅰ,10)磷高积累区是

(全国文综Ⅲ,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核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0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 D

第一步:

读材料,获取信息

信息①:

文字信息明确了冻土的含义,知道冻土分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青藏高原的冻土为多年冻土,其上层为活动层,下部为永冻层。

信息②:

活动层的特点是冬冻夏融;永冻层的特点为常年冻结。

第二步:

审设问,确定解题思路

设问指向为“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第三步:

调运知识,求解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温度升高,青藏高原处于表层的活动层将因升温而增厚,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因冰雪融化补给河流的水源将增加;春播时间将提前;由于表层温度升高,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题后反思]

近年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解答该类试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明确整体性原理;二是将整体性原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该类问题。

命题点一 结合地理关联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型预测:

选择题)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及各地理因素的相互关系知,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第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命题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题型预测:

综合题)

3.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

答案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或夏汛)和年际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河流无冰期;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

解析 结合青衣江所在位置,从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对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和结冰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核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自然带谱越简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

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

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

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016·全国文综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1)A 

(2)C

第一步: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磷的累积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与气温、流水侵蚀呈负相关。

信息②:

我国四川省地处亚热带,山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信息③:

磷累积量高值区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

信息④:

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小。

第二步:

明设问指向,获答题关键

(1)关键词“磷高累积区”:

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气温较低,且生物生产量较低,故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

(2)关键词“2000~3000米处”:

与磷高累积区相比气温较高,生物生产量较高,地表径流量较大。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该地区磷含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

[题后反思]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的常见命题点,在解答该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明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因素、规律体现;另一方面要注重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命题点一 结合重大时政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7·江苏南京、盐城模拟)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红军长征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双选)(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红军长征过程中走过的水草地,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A.涵养水源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D.调节径流

答案 1.BC 2.A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红军长征自南向北行进,并在其过程中翻山越岭,所以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第2题,红军长征途中走过的水草地位于我国西部山地,其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和调节径流。

命题点二 结合山地自然带分布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7·湖南岳阳模拟)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回答3~5题。

3.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

A.aB.b

C.cD.d

4.此处有森林带分布的原因主要是(  )

A.蒸发量小,湿度大

B.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

C.降水量多,湿度大

D.海拔高,人类活动影响小

5.关于图示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B.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

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山地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北坡水分条件好利于森林的发育。

第4题,b处森林带发育主要因为该处降水多,水分条件好,湿度大,利于山地针叶林存在。

第5题,北坡降水多,是迎风坡,雪线低于南坡。

该山山麓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温带荒漠为主。

南坡降水少,气候干旱自然带谱少。

该山地海拔高,有终年积雪,山地积雪冰川融水是河流主要补给水源。

核心点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1.五大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水分等。

2.四类表现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的东西两侧,同处于温带。

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形成荒漠带;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带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这些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因素分析

在分析非地带性因素相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地形状况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如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西部自然带不同,就是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温带落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带。

(2)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陆地的大小、陆地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该地区大部分为海洋。

(3)局部水分条件变化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干旱地区,如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

(4)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综合影响。

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综合影响。

如大洋洲的东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地区,虽距赤道远,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从成因来看,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的东岸,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坡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

(2016·上海地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海口琼海

东方海口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81.3159.6

4.6 2.6 2.7

202.2144.8121.1

12

13.934.968.2

4.5 2.4 2.5

187.0131.3112.2

1

7.619.531.4

4.2 2.5 2.4

179.2109.1116.3

2

14.235.043.5

4.1 2.6 2.6

147.698.7101.6

3

17.450.647.5

3.9 2.8 2.9

185.3137.3150.3

4

30.0100.2125.4

4.1 2.7 2.9

213.9167.9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

说明判断理由。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

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 

(1)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

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

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

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第一步: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信息②: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地区位于偏东风的雨影区。

第二步:

明确设问指向,调运知识获结论

(1)设问中“地域分异规律”和“理由”为关键信息。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本该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热带季雨林,但由于西部位于偏东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而形成草原,是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结果。

(2)设问中“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原因”“概括……其他因素及其作用”等。

结合影响降水的因素,从大气环流、地形及当地太阳辐射、岩石和土壤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题后反思]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在近年高考命题中偶有涉及,在平时复习过程中除理解其影响因素外,要结合具体区域特征分析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形成及影响。

命题点 结合区域地图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影响(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7·山东临沂上学期期末)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东侧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形成东西两侧植被类型不同的气候要素是(  )

A.热量B.光照

C.温度D.水分

2.图示信息反映图中虚线可能是(  )

A.山地B.分水岭

C.山谷D.山脊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区域西部地区为河流分水岭,地形为山地。

结合该区地理位置知,其东侧为北半球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发育为热带雨林,而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发育热带草原。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2016·全国文综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 1.C 2.D 3.C

解析 第1题,该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

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第3题,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

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重。

(2015·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第4题。

4.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B

解析 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海底泥沙沉积作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应考虑是黄河入海泥沙减少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减少,一是黄河水量变少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

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

只有B项所述能符合这一现象。

5.(2016·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

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读图可知,乙地(海拔5250米)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自然带的类型为高山草甸带;丙地(海拔2000米)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基带处,自然带的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该道路沿线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方法技巧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考查形式:

(1)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运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016·杭州四校联考)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完成第1题。

1.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答案 A

解析 甲地位于从荒漠向草原过渡地带并处于热带地区,应为热带草原。

乙地位于温带地区并从常绿林向针叶林过渡,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17·山东烟台上学期期中)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

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草原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高山苔原

3.导致图中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D.人类活动

答案 2.C 3.D

解析 第2题,该山地近山麓地带有原生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山地位于较低纬度地区。

根据山地垂直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分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