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509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docx

农学课件农业昆虫学课件

 

第1章绪论

研究内容和任务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对象是与农业有关的昆虫(包括害虫的天敌)及少数螨类。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各种农业害虫的正确识别、分布、发生消长与为害的规律、预测预报方法、防治对策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等。

研究农业昆虫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发展,保护农作物免受虫害。

植物保护的理论要求则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调整和控制生态系中的各个因素,使有害生物的为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保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收到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农业昆虫学的发展

公元304年在广东就有和黄惊蚁防治桔柑害虫的记载。

528-529年开始运用调节播种期,收获期,选用抗虫品种来防治害虫。

在清代,当时一些先进分子引翻译了大量外国著作,其中在农业,生物科学和害虫防治方面也都有大量译文。

民国初期,在浙江和江苏相继成立了浙江昆虫局和江苏昆虫局,对浙江,江苏的害虫防治起了极好的作用。

解放后,国家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各种科研和教学机构.对许多重要病虫害进行了研究。

植保工作方针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

1955年以前,为了强调预防虫害的意义,当时提出"防重于治"的方针.

1955年以后,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DDT,666等农药在国内的大量生产,还提出了"依靠互相合作,主要采用以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1958年以后,提出了"有虫必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植保方针。

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980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

“在一个地区,对一种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应统盘考虑”;“因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地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种手段,经济有效地将病虫草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

一、  害虫防治原理和理论依据

昆虫是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按照生态系的基本概念,昆虫是和其它组成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于生态系的总体中的。

植食性昆虫从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然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还和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组成成分同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害虫防治的生态学依据

1.农业生态学理论是害虫防治的基础。

生态系统是生境范围内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简要来说就是人为因素参与下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栽培作物及与之有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作物为中心组成成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2)各个营养级的多样性差,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

(3)抓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也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因此可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由于上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

3.害虫防治要做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分析和掌握害虫与其它因素间的联系规律,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类群,找出可以通过农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以达到符合人类和时代所提出的需要和价值的根本目的。

(二)虫害的概念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如果害虫为害造成了作物的经济损失,就是说造成了虫害。

2.农作物发生虫害,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有害虫的虫源。

其次,害虫必须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发展到足以危害农作物生产的群体数量。

第三,有些害虫只能在其寄主作物一定的生育期才能为害或为害程度更加严重。

3.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有三: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

具体措施有:

(1)消灭或减少虫源;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3)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三)害虫的综合防治

1987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的概念提出其涵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系,它属于农田最优化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是从农业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其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生态学的观点2.经济学的观点3.社会学的观点

综合防治分为三个层次阶段:

1.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

2.以作物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3.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

在综合防治方案的内容中,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搞清当地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害虫种类及种群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

2.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

3.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定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

4.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防治措施。

5.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二.害虫防治法

在长期的害虫防治实践中,人们探索、研究着各种各样的防治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5类基本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法3.生物防治法4.化学防治法5.物理机械防治法。

这5类防治方法各具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害虫综合治理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应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防止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有的也称之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tcontrol)。

植物检疫的依据是建立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的分布的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其他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他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原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估量后,才能更准确有效的制订法规、实施检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他一系列的检疫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

(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地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

(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的封锁与消灭措施;

(3)建立无病、虫的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

(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

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草的传播蔓延。

这称为对外检疫。

(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措施,力争彻底肃清。

这称为对内检疫。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

一般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有:

(1)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2)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止它们的传播蔓延,并彻底肃清。

(3)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还不广泛的危险性病、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地区需要加以保护。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

也叫做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

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入这个地区,也叫做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入的保护区。

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1)制定法规: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

1983年,《植物检疫条例》《进出口植物检疫名单》

《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

(2)确定检疫

(3)检疫检验。

一般可分为入境口岸检疫、原产地田间检疫和隔离种植检疫。

(4)检疫处理。

多采取严禁入境、退货、就地销毁或改变其他用途等。

植物检疫的对象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昆虫名录(一类)

  1.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obtectus(Say)

  2.墨西哥棉铃象 AnthonomusgrandisBoheman

  3.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capitata(Wiedemann)

  4.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

  5.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mushampei(Ferrari)

  6.苹果蠹蛾 Laspeyresiapomonella(L.)

  7.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decemlineata(Say)

  8.棕榈象 Rhynchophoruspalmarum(L.)

  9.欧洲榆小蠹 Scolytusmultistriatus(Marsham)

  10.谷斑皮蠹 TrogodermagranariumEverts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就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个生产过程中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数量起到经常的抑制作用.

农业防治法的特点:

  

1.农业防治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控制田间生物群落,控制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作物危险与害虫盛发期的相互关系等均有可能发挥作用.

  2.农业防治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结合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为防治害虫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的负担.

  3.农业防治法还可以避免因大量地长期施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

  4.农业防治法往往比较容易贯彻推行,防治规模也较大.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点,这符合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的策略原则.

农业防治法的局限性:

  1.农作制的设计和农业技术的采用首先要服从丰产的要求,有时这些要求会与某些害虫的防治措施会产生矛盾.

  2.一地的农作制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在当地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如要加以改变必须全面考虑,因地制宜推行.同时,农业防治的作用表现缓慢,要做好宣传工作,否则不易为群众所接受.

  3.农业防治所采用的措施,往往地域发,季节性较强,防治效果也不如化学防治快.因此,在害虫已大量发生为害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农业防治法的措施:

  1.耕作制度的改进和作用,实行合理的轮作.

  2.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害虫生活环境条件.

  3.整地,施肥等有关措施的运用.

  4.播种期,播种密度,播种深度等播种技术的改进.

  5.加强田间管理,使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

农业防治法对害虫的防治作用:

  1.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

  2.对食性专一或比较单纯的害虫可恶化其环境条件,抑制其发生数量;

  3.由于作物种类的变换及耕作栽培技术的相应鲜花,改变了田间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某些害虫。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改造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措施,同时也能改变农作物害虫的生活环境条件。

自然生态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引起生物群落剧烈改变,彻底破坏某些害虫的适生环境,从而抑制害虫的发生发展,甚至达到根治的要求。

例如:

我国黄河、淮河、海河以及内涝湖泊的治理,大片荒地的开垦,对消灭飞蝗的发生基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整地的作用是:

直接将地面或浅土中的害虫深埋或使其不能出土,或将土中害虫翻出地面使其暴露于不良气候或天敌侵袭之下,也可能直接杀死一部分害虫,间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气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虫能力,而对害虫的发生为害产生影响。

合理施肥的作用是:

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避开有利于害虫的危险期或加速虫伤部分愈合;改变土壤性状,使土壤中害虫的环境条件恶化;直接杀死害虫.

使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期与害虫发生为害盛期错开,避免或减轻受害。

例如麦杆蝇的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限制性,在拔节期尤其是拔节末期着卵最多,到孕穗期着卵减少,在抽穗期则极少着卵。

因此,在春麦区适当早播可以减轻受害,而在冬麦区早播者秋季受害较重,原因是迟播的小麦出苗在成虫产卵之后。

在南方稻区采取调整播种期、插植期,使水稻易受螟害的生育期与稻螟发生盛期错开,即所谓栽培避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可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而对害虫发生发展不利。

田园清洁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防治害虫常是有效措施之一。

田间的枯枝落叶、落果、遗株等各种农作物残余物中,往往潜藏着不少害虫,在冬季又常是某些害虫的越冬场所;田间及附近的杂草常是某些害虫的野生寄主、蜜源植物、越冬场所,也常是某些害虫在作物幼苗出土前和收获后的重要食料来源,因此清除作物的各种残余物,清除杂草,对防治多种害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它如合理灌溉排水,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用来防治某些害虫.关于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方法、工具及收获后的处理,对害虫防治也有作用。

植物抗虫性的利用及抗虫品种的选育

1.植物抗虫性的概念

在农业害虫的防治中,主要是指作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和昆虫之间一相互适应关系的集中表现,是两者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同步进化和交互形成的。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

在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同种害虫的发生为害程度住往不同,这常是由于某些品种具有一定的抗虫性能。

由于这种特性,使作物不受害或受害较轻。

但是,抗性品种在抗性程度的表现有不同。

具有抗性种质的抗性品种是其生物学特性的本质。

利用品种抗虫性选育抗虫品种,是害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2.植物抗虫性机制类型

植物抗虫性可分为三类:

(1)不选择性;

(2)抗生性;(3)耐害性。

  害虫的寄主选择性(或寄主对害虫的排趋性),表现在只以某些种或品种作为牺居、产卵及取食的场所。

这种寄主选择性常受到植物的生物化学、形态解剖性状或由于植物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所致。

  植物对害虫的抗生性。

在这类植物或植物品种上,害虫虽能选择取食,但对其生长发育速度和状况、存活率、寿命、繁殖率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植物的耐害性。

有些植物种成品种虽然也遭受害虫的寄生取食,害虫也能生长发育,但这些种或品种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增殖或补偿能力,因此可以忍受虫害而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产量。

3.植物抗虫性遗传基础

根据植物或植物品种抗虫性的控制基因多少,可将抗虫性分为单基因抗性、少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

一般来说单对基因控制的抗虫性状进行杂交育种易于获得成功。

单基因抗性也称主效基因抗性,即由一个位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多基因抗性的遗传比较复杂,受各个位点上的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基因对基因的理论对抗虫性来说,即寄主植物一方有抗虫基因,害虫一方也有致害基因。

抗性的植物品种只有与害虫相应的基因位点上有一个无致害基因,品种的抗性才能表现,相反,如害虫有一个强致害基因,则植物的抗性基因无效而表现感虫,专化抗性又称垂直抗性,一般由单基因所控制,非专化抗性又称水平抗性。

4.抗虫品种的选育

过去在作物良种选育工作中对抗虫性的要求考虑很少,一方面片面地认为害虫问题主要靠打药就可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片面地追求免疫或绝对的抗虫品种,显然这些看法是不对的。

应该指出,大量实践证明,良种选育工作不将抗虫性的要求加以考虑,往往影响良种的生产价值;而实际情况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完全有可能综合到一个良种上去。

决定品种抗虫的问题,作物本身是内因,而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有关外界环境条件是外因。

因此,选育抗虫良种的工作,必须从改变品种的特性着手。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损失的方法。

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

(1)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①直接保护

②应用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

这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据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保证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减低死亡率,提高寄生率,增加田间天敌昆虫数量。

③合理施用农药:

合理施用农药主要目的是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

具体办法可采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尽量少用毒性强、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对害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使之不能杀伤天敌而对害虫则足以致死;改进施药方法等。

(2)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用人工的方法,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促使在害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之前,就受到天敌的抑制作用。

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灭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的持续的控制效能。

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亦即转换寄主的选择)以及释放时期、方法和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

(3)天敌昆虫引进和移殖

引进大敌昆虫应当首先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是:

①确定要防治害虫的原产地,尽量在原产地寻找有效天敌;②在要防治的害虫对象发生数量少的地区搜集有效天敌;③充分了解引进天敌在原产地或轻发生地的气候、生态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外常规地引入天敌昆虫常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易于将危险性病虫及其它寄生昆虫等同时带入,因此应相应地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引进的天敌昆虫,应选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性比大、适应能力强,寻找寄主的活动能力大,并和害虫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

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早在19世纪末叶即已开始,但直至近20年来由于药剂防治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俄使昆虫致病的病原物相继被发现,才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发展较快。

(1)真菌

用于生物防治上最广泛的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和蜡蚧轮枝菌。

其中白僵菌引起的病害占21%,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和适应性较强,寄主昆虫有200多种。

白僵菌剂中的孢子与虫体接触后,在适宜条件下孢子萌发,并同时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和蛋白质毒素(接触毒素),溶解昆虫表皮。

这时,发芽管即侵入虫体内,并渐渐伸长为营养菌丝,在体内形成大量的菌丝体,直接吸收昆虫体液养分,损坏其运动机能。

由菌丝产生的圆球形抱子和菌丝在血液里,访格昆虫的血液循环作用,同时病菌的代谢物如草酸钙盐类在虫体血液中积聚很多,致使血液的酸度下降,随着病菌的大量繁殖,引起体液理化性质的变化,至新陈代谢机能紊乱而死亡。

最后,圆球形拘于发芽伸长形成菌丝,大量夺取水分至使虫尸硬化,而长出虫体外的菌丝又可继续繁殖传播。

菌剂除接触侵入外,也可随食物进入害虫虫体。

(2)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其中以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杆菌研究最多。

芽孢杆菌能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环境,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形成具有蛋白质毒素的伴孢晶体,对多种昆虫,尤其是对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

目前国内可用来防治菜青虫、玉米螟、三化螟、松毛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及一些林业害虫。

有苏芸金杆菌、青虫菌、松毛虫杆菌及与青虫菌同一变种的杀螟杆菌均属芽孢杆菌一类。

此外在国外普遍应用的细菌杀虫剂,除苏芸金杆菌、青虫菌外,尚有日本金龟子流乳病菌(包括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和慢死芽孢杆菌两种)。

对棉铃虫效果极好的HD-1亦属苏芸金杆菌。

这类杀虫细菌的使用效果,首先与选用的菌种有关。

往往由于品种不同,对不同防治对象的效果差异很大。

除品种外,使用条件会影响其效果,此外,温度也有影响,一般以20摄氏度以上效果较好,细菌生长最快和昆虫代谢率最高的温度就是致病力最强的温度。

菌剂中加入0.1%的洗衣粉含有增效作用。

与低浓度农药混用也始提高效果。

喷施时应掌握害虫盛孵期或取食期。

(3)病毒

病毒的特异性强,对寄主有专一性。

寄生昆虫的病毒一般不感染人类、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使用时比较安全。

病毒侵入昆虫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

核多角体病毒为昆虫碱性胃液析出的病毒粒子,在昆虫的体壁、脂肪体、血液中的细胞核里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入健康细胞,使昆虫死亡。

病毒制剂的方法过去主要是用自然采集的昆虫培养,所以限制了它的发展,近年来随人工饲料研究的进展,使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昆虫成了可能,这样可以利用接种来获得病原病毒。

我国除发现粘虫校多角体病毒外,还发现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且已研制成功在生产上应用。

(4)其他微生物

微孢子由国外研究较多,已知与昆虫有关的有100多种,可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12个目的昆虫,在防治蝗虫中近年来已开展了应用试验。

能使昆虫致病的立克次体主要是微立克次体属的一些种,寄生于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的一些种类。

昆虫病原线虫是有效天敌类群之一,现已发现有3,000种以上的昆虫有线虫寄生,可导致发育不良和生殖力减退以至滞育和死亡。

其中最主要的是索线虫类、球线虫类和新线虫类。

3.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

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中的蜘蛛目及蜱螨目,其中一些种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水稻、棉田和果园中有不少种类对一些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效果。

4.利用不育性防治

(1)利用害虫不育性防治害虫的原理。

害虫的不育性防治就是利用多种的特异方法,破坏昆虫的生殖腺的生理功能,或是利用昆虫遗传成分的改变,使雄性不产生精子,雌性不排卵,或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

将这些大量不育个体,释放到自然种群中去交配造成后代不育。

在一定的世代重复中连续这种做法,达到使害虫的种群数量一再减少,甚至最后导致消灭的目的。

(2)不育的方法。

①辐射不育。

利用放射能照射破坏昆虫的生殖腺造成不育个体。

②化学不育。

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昆虫使之不育,因此凡是能使昆虫不育的化学药剂均称之万化学不育剂。

③遗传不育。

对昆虫个体的基因成分采取人为的影响使其改变,以至它们所产生的后代生殖力减退或遗传上不育,即称之为遗传防治。

5.昆虫激素的利用

根据激素的分泌及作用过程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

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也称为性信息激素。

应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扰交配两种方式。

诱捕法,即在一定区域内使用足够数量的诱捕器。

并使诱得的雄由数比雌虫多,而造成田间雌虫保待不孕状态从而降低下一代虫口数量。

干扰交配即迷向法。

它的依据是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