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1512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5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_日期________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教学要求:

1、结合平时的教学,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引入

1、老师讲述自己以往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一些经验,表扬他们的成功之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出示几本优秀的读书笔记)

2、你们以前做过读书笔记吗?

(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笔记的认识)

3、小结:

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渗透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

在干什么?

老师在干什么?

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

“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

、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

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

干什么?

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

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

③写读后感。

★在讲解的时候注意不要把这些词语神秘化,如“写读后感”,让学生知道就是读了一篇课文后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就是自己平时想做的,而没有好好做的。

三、谈谈收获,加深感知

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收获。

2、谈谈自己的打算。

3、老师用名人的事和自己的事例向学生进一步阐述写读书笔记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一、激发引入

1、你们知道你们身边有哪些工具书?

2、你们经常用它吗?

3、老师总结,激问:

那么使用工具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二、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

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三、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

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

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

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四、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

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收集上学期我所教的学生)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

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

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体验成功。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

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

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

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

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

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

它的意思是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

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板书设计:

摘抄

做读书笔记编写提纲

写读后感

教后反思:

 

1、师恩难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知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境引入

1、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感知课文。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师生进行交流,加深感知。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感知字的写法。

娓……这个字的左边的“女”就偏在上面,与“尸”相配合好。

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些,同时注意字的读音。

2、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板书课题:

①、让学生深情地把课题读好。

②、师恩难忘,难忘师恩,在作者小时候田老师给作者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事,你们仔细把课文读一下,看看到底哪些事令作者难忘?

二、自读自悟,独立感知

1、学生自由读,寻找哪儿是难忘的。

2、在学生读的时候要注意渗入读书习惯。

3、当自己读好了,也可以读给他同学听。

三、师生交流,深入感受

★具体方法预设:

学生先说说刘绍棠难忘田老师哪些方面,再让学生去读,老师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田老师的情感。

1、田老师教诗的部分

这个部分让学生感知田老师是怎样教的。

2、田老师讲的故事

这儿要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让学生用讲的方式读。

3、如果学生没有选后几节可以激问:

那么最令作者难忘的应是什么?

(教师的教诲)

进一步提问:

老师的哪些教诲呢?

(引出“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部分,并引导学生读好这部分。

四、指导实践,加深感知

1、(由上引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一听田老师给作者上的第一课?

2、引导学生讲

首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讲?

(讲是娓娓动听,听是身临其境。

3、先讲学生自由练习,再引导学生上台讲。

◆注意引入学生进入角色。

如开始时可让学生扮田老师进行问好,然后再再现田老师是如何讲“一去二三里”的课的。

(在这其中还得渗入些习惯培养。

4、田老师讲得这个故事作者能听懂吗?

从哪儿可以看出呢?

五、迁移积累,升华感知

1、由上引入

2、出示《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再讲。

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指名上台讲,在上台讲的时候要注意按田老师讲的方式进行。

(教师通过耳语指导学生。

3、总结引入

田老师通过故事来教学,体现出田老师的教学水平之高,这样怎能不让我难忘呢?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节。

5、通过有感情地再读最后一节结束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板书设计:

      

娓娓动听

1、师恩难忘

身临其境

教学反思: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2、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老师演讲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发表了什么见解,明白何为演讲。

2、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

(板贴小小演讲家标志)

 请一学生说说现在能作个演讲吗?

从而明白作演讲首先要有话要讲,然后向大家提供一篇演讲稿,打开课本。

二、感知演讲稿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跟同学们谈了些什么。

(板书:

读)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

(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

(板书:

四问)

(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假如让你来讲健康问题,你会从哪几方面来讲?

(2)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

也可同座交流。

(在”读”字上加圈)

(3)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

(问健康:

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

如果不行,就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

”(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

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

(“否则”:

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

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

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

(“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

A、了解作者

(1)看画像,说说是谁。

板书“陶”说说去“阝”加“艹”是什么字,加“氵”是什么字,学生描红“陶”,课题板书完整。

(2)介绍演讲稿写作背景。

(画像旁投影文字)

 陶行知:

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

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

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

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

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B、进一步了解演讲特点

 读了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明白演讲不仅仅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还在于说动听众,让人受启发,所以演讲还要有感染力。

出示卡片:

感染听众受到启发)

C、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D、指名演讲第二段,评出小演讲家,然后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小结过渡: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演讲要有个中心话题,围绕中心准备好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还可加上适当的手势,尽可能地感染听众,让听众受到启发。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着演讲第三自然段。

(明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一读再读。

(二)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

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

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

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

  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

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指名演讲

(三)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第二课时         〖你正

一、复习

1、读词语

  生命之本 否则 锻炼 健康 堡垒

  源泉 造福社会 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彼岸

2、说说这篇演讲稿中陶校长共跟大家讲了哪几个问题。

3、用上上述两组词,演讲“问健康”和“问学问”部分。

二、继续感悟课文学习演讲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

演讲是要说明事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感染听众,使他们受到启发,说说你怎样来演讲好“问工作”和“问道德”部分。

  板书:

  讲什么

     读 从哪些方面讲

       边读边想体会见解

2、自读自悟4、5自然段,练习演讲。

 分工学习课文,1——4组同学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问工作”部分;5——8组同学重点学“问道德”部分,也可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想,也可和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读悟收获指导演讲

 学生可以用演讲来表示自己对该部分的理解,讲后其他学生可向他提些问题;也可自己谈想说明些什么,然后评议是否能当小小演讲家。

(1)“问工作”部分

A、层次:

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B、重点句:

“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举例说说班级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鼓励同学们都来承担学校工作,班级工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

C、指导演讲重点句。

(2)“问道德”部分

A、层次:

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要学做真人

B、举例说明“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真人”是什么样的人?

(真诚,不虚伪的人。

)这样的人在“公德”和“私德”上会有些什么表现?

(在公共场所会怎样,中午吃饭了会怎样,课间活动不小心被人推了一下怎么办等。

C、指导演讲重点句。

(3)练习有感情地演讲4、5自然段。

A、各自准备,看词语有感情地演讲。

 词语:

工作好坏很大影响承担责任心办事能力基础重要的学习做人的根本即使稳定发展讲究真人

B、指名演讲,组织评议,任命“小小演讲家”称号。

4、学习第6自然段。

  同学们对这篇讲稿领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那陶校长为什么要我们每天四问呢?

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从陶校长的结束语中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些什们不懂的。

三、实践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

(最近视力有没有提高;课堂发言有没有进步;文明守纪做得怎么样等)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有没有提高——

   有,提高了多少;没有,是什么原因——

   怎么看待这问题,以后准备怎么做。

四、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向自己提一个问题,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2、建议在班队活动时召开一次演讲会,演讲内容可搜集合适的演讲稿,也可自己写、合作写。

板书设计: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习

           道德  做人的根本

        卡片:

否则、堡垒、锻炼坚韧不拔彼岸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访隐者不遇》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

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访:

寻找、寻访。

隐者:

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

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

(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

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

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

小徒弟。

师:

老师。

此山:

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

说。

云深:

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

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

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

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所见》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韵味。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

牧童在干什么?

他当时的神态如何?

怎么看出来?

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

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

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

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