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76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docx

政治考试自己整理

1、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作出新的全面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新内容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了两段非常重要的新话。

一是以“四个关乎”强调道路的重要性。

二是对道路内涵作出新概括,即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句话。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征和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目前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将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符合党心民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而在十三大被首次提出来的。

但其内涵是什么,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和规范表述。

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表述在5年前是全面的、完整的,要点有三:

一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三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了两段非常重要的新话。

一是强调道路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这四个“关乎”,将其重要性说到了近乎极致。

二是对道路的内涵作出新概括。

即,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句话。

为什么增加呢?

它表达了三个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征和新内容。

加了这一条,原来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就扩充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重申《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并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关于人的理想和现阶段关于人的发展目标作出区分,提出目前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将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目前还存在贫富差别过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这是符合党心民意的。

加上这三句话,再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目的性就全面了不仅是为了建设现代化国家,更重要的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样,对道路的表述就更加完善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新概括。

当时的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中,并未将科学发展观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是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作为工作方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作出新的提升。

大会通过的修改党章的决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报告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

这就是: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为什么强调这八个“必须坚持”呢?

原因是,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核心力量的根本保证作用。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如何理解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实践充分证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3、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审时度势,认真实施互利共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中抢占先机,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大变革中赢得新的战略机遇。

一要努力稳定对外贸易增长,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稳出口的困难比较多、难度比较大。

既要就外贸自身做文章,继续完善外贸政策,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措施,切实减轻外贸企业的成本负担,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还要在外贸之外下功夫,把实现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出口企业通过开拓国内市场,保证一些出口企业的实力,它们的存活是外贸稳定增长的一个基础和根本。

二要继续坚持“引进来”,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

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招商选优,重视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要增强外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国家也已经有明确的政策,要严格限制高耗能、污染重、水平低、产能过剩的项目,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

还要进一步促进利用外资的方式的多样化。

三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一定要像重视“引进来”一样,要重视“走出去”,致力于打造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

探索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利用途径,支持企业对外进行一些战略资源的投资。

通过各种渠道消除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误解和疑虑,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我们要谋求战略主动。

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努力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优化全球的经济治理,我们在实现世界的包容性发展方面需要发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如何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改良社会主义。

从经济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体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革,根据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逐渐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这个制度基础上,用市场经济的方式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中国特色”。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

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国是有机统一的。

就政党制度而言,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此外,根据国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特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内容,都体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文化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继承传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包容多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此外,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争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发展的内涵。

这些“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越走越宽的生命力源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需求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是要全面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这是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和背景,也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进展,理解全会《决定》中强调的文化发展的动力在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破除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改进一切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旧做法、旧习惯,树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要深刻理解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政策。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更加注重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同西方和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交融交流的过程中,吸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营养,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

要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广阔的胸怀来对待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四是要深刻认识全会《决定》所提出的目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

这些问题是我们下一步工作要重点抓的薄弱环节,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希望大家深刻认识和理解,增强忧患意识。

目前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可以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存在的矛盾是非常深刻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五是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抓好落实,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效率,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稳步推进,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

  

  文化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李洪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高瞻远瞩,对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和战略部署,着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精神极为重要,极为丰富。

我着重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谈三点认识。

  第一,坚持严肃法纪与爱护干部的统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说,是为了保证党的肌体健康,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中观层面来说,是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清廉的政治环境;从微观层面来说,是为了尽量使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干部健康成长。

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要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既坚持原则,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神圣性,又保护干部,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干部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第二,坚持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的统一,积极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体态势仍然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因此,必须把治标与治本统一起来,加大治本力度,深化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整体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经受住“四种考验”,防范“四种危险”。

领导干部要慎权慎欲、慎交慎行,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要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制度清理和完善工作,建成科学、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切实提高制度权威和执行力,保证廉洁从政,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第三,坚持发挥优势与突出特色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是治本之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影响深远。

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继续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阵地优势,进一步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杨志今

  全会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

我体会,文化部门的同志应立足于这个主线,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和理解全会精神,指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这次全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准确把握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对政府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益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

这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我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应强调基础。

文化发展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面向城乡基层,关系十三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没有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应强调制度。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保障文化权益、促进文化公平作为重要的社会政策、公共政策,不断发展完善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制度安排,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评判,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机会。

三是应强调价值观。

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文化品位进行提升,对知识和文明进行积累和传播,培养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撑。

  三、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落实好、使用好各项政策措施。

全会《决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特点规律、建设重点、具体路径等方面都做了全面具体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

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五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手段和方式。

七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八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文章

  全会《决定》从指导思想到重要方针、从目标任务到重要举措,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

  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我们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建设良好外部环境与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的关系,二是把握好发挥宏观管理职能与推进重点工作的关系,三是把握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四是把握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关系。

6、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第二,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不但不以剥削、压迫他人为条件,反而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们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

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作过精辟的表述,他们说: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

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

我们今天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取人的自由和解放。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关系。

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但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而且使人的发展本身也相互和谐、相互促进,让人们越来越从相互关系的和谐中获得自由和发展,让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其他人的自由和发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愈来愈充分地体现出来。

总之,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归根到底靠科技创新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气候近年来也发生显著变化。

1986—2006年,我国连续出现21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

如何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第一部,中国编制的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于去年12月正式发布;

  第一部,发展中国家颁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今年5月30日批准发布。

  而昨天,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