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640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docx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它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本组教材以“珍惜生命”为专题,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感受盲人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共分为四段,第一段

(1):

介绍了阿炳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地点——惠山。

第二段(2—4):

阿炳的一生与《二泉映月》的诞生背景。

第三段(5):

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第四段(6):

总括全文,照应开头。

阿炳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

乐曲向人们倾诉了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

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听中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

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

2、教学对象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虽然不长,但句式杂陈,形式丰富。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3、教师自我分析:

我们三叶草语文教研团队中的三位教师,都是年轻充满朝气,但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次获省、市级优质课奖项。

在应用技术方面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教学服务。

4、学习环境分析:

1、现代教育技术较为普及,教室配备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软件运行环境为windows2003/XP。

2、新课堂理念下学习小组建设完善,学生有较高的合作学习能力。

5、教学方法分析:

(1)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因此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将互联网应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疑自读自解自悟,在自学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主学习,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在读中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分享成功的快乐。

6、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我们寻求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将传统的语文文化精髓“以读悟情”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老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借助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理解“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2、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中所传递出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倾听乐曲,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2、继续加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继续提高搜集、整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和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

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解决措施:

教学应该以读为主,以倾听乐曲为辅,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难点:

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解决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学习前置

预学导航

1、通过倾听、上网浏览等方式了解《二泉映月》及阿炳生平资料。

2、自读课文(至少3遍),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默读课文,思考《二泉映月》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并在感触深的句子旁做批注,初步感受文章的写法。

5、提出并记录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

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了课前充分的预学,才会有课堂上学生们自信的表现,出色的展示】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名曲导入

(播放课件片头:

《二泉映月》片段)

师:

同学们,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催人泪下,引人奋发。

它的作者就是民间音乐家阿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泉,走进二泉映月,走向阿炳的内心世界。

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优美的音乐入手,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迁移学生探究音乐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学展示

师: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大家完成的如何呢?

我们通过预习展示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预学展示支架:

①展示背景资料:

惠山、阿炳资料。

②介绍文中易错难懂的生字新词及识记方法。

③小组合作展示片段朗读。

④介绍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和叙述顺序。

⑤小组成员相互解决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梳理并记录未解决问题。

要求:

各小组根据以上支架内容选择其中一项进行小组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

新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小觑,学习网站中展示支架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的汇报更加像模像样】

(小组合作交流预习成果,准备分工汇报)

2、师:

刚才在小组内讨论的非常热烈,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小组运用白板、实物展台、PPT课件、学习网站等多种形式汇报)

预设汇报情况:

①组展示背景资料:

小组用PPT课件或学校网站展示介绍:

阿炳(1893-1950):

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因三十五岁双目失明,被称为“瞎子阿炳”。

阿炳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一生从事民间音乐演奏、创作。

可惜绝大部分均已失传。

他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其中《二泉映月》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阿炳的父亲因为是道士,所以阿炳只能叫亲生父亲为师父。

他父亲精通好几种乐器,尤其是琵琶弹得好,人称铁手琵琶。

在父亲的影响下,阿炳从小学习各种乐器。

阿炳的母亲地位低微,阿炳4岁时,悬梁自尽。

阿炳21岁双目患病,34岁,完全失明,流落街头,只能靠乞讨为生。

惠山:

坐落于江苏无锡西郊,属于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最高峰为三茅峰,海拔328.98米,周围约20平方公里。

惠山,南朝称历山,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

山有九陇,俗谓九龙山。

《吴地纪》中称“华山”。

据《蠡溪笔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此山,常与名士交往,名气很大。

后来人们便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称慧山。

慧惠相通,惠山之名由此而来。

乾隆皇帝在评述江南诸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娴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

②小组利用学习网站介绍文中易错难懂的生字新词及识记方法:

读音易错:

淙倔弦

字形识记:

坎坷(方法:

同偏旁形声字,拓展:

海洋、狐狸、跳跃……)

新词理解:

可以积累理解的词语:

葱茏、摇曳、涓涓、淙淙、饱经沧桑、似懂非懂、泯灭、静影沉璧、萦绕、坎坷、倔强、呐喊、积淀、委婉连绵、蜿蜒、跌宕、高潮、势不可挡、动人心弦、不朽(方法: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③各组展示课文片段朗读

④小组介绍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和课文的表达顺序:

主要内容:

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记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既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的阐释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內涵。

第一段

(1):

介绍了阿炳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地点——惠山。

  第二段(2—4):

阿炳的一生与《二泉映月》的诞生背景。

  第三段(5):

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第四段(6):

总括全文,照应开头。

本文以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找到“有一年中秋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等与时间有关的词,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⑤各小组提出未解决问题,全班交流、归纳并整理核心问题。

问题预设:

阿炳借《二泉映月》倾吐了怎样的心声?

【设计意图: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的汇报展示更加的生动有趣。

交流对阿炳的了解,为课文进行补白,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综合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新课堂的基本范式】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

我们之前倾听了《二泉映月》,感受了音乐的魅力。

通过预习展示环节,我们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继续探究问题,感悟人物。

二、出示探究问题:

阿炳借《二泉映月》倾吐了怎样的心声?

三、探究交流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在旁边写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问题。

师:

看同学们炯炯有神的眼睛,我知道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3、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

a、《二泉映月》是一首反映阿炳命运的曲子。

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

自读后小组讨论。

(预设)组一汇报:

(1)汇报重点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播放音乐起始部分,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这一段对琴声的描写,表现了阿炳对惠山二泉景色的赞美,对师傅的怀念,对人生的思索。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读)

(2)汇报重点句: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①、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对比两段音乐及内涵的不同。

②播放音乐高潮部分,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3)汇报交流: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通过描写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热爱家乡、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b、《二泉映月》融入阿炳坎坷的经历

(预设)组二汇报:

汇报重点句:

1、“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2、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4、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师:

文中的寥寥数语已经让我们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从文中多次对中秋月色的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阿炳。

请同学们结合课外的资料,透过他心酸的经历,看到阿炳怎样的精神?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他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向往光明,敢于与命运抗争。

师:

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

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

在这里,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

开展“走近阿炳”的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XX网去搜索相关的内容,听听阿炳其他乐曲,读读阿炳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的不平凡的一生。

2、学生讨论生成新问题:

不朽的音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设计意图: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近音乐,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

五、个性天地

教师课件出示:

1、阅读网站上更多有关阿炳的故事,在自己的博客中撰写博文,并发表在学习网站“个性天地”讨论区中,与同学们分享读后感受。

2、欣赏阿炳的其他音乐作品。

温馨提示:

给你自由,任其选择

【设计意图:

套用《最佳路径》中的一句话最能说明我们的意图:

给你自由、任其选择,潜力开发、前途不限】

七、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曲子: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经历:

苦难坎坷

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