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511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docx

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

 

 

 

15真题研究:

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反事实推理”

 

一、“反事实推理”的概念分析

“如果不走那条路,就不会堵车了”,“如果早点起床就不会迟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做出这样的假设。

这些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假设,反映了一种在心理上对于已经发生的

事件进行否定并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反事实推理(counterfactual

thinking),其典型表现为:

“如果当时„„,就会(不会)„„”。

根据推理的结构,反事实推理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1)加法式:

是指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情的结果

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推理。

例如,一个学生对没有通过考试这一事件进行反事实推理,加法式

为“如果我请了辅导老师,就不会不及格了”。

在这一假设命题中,前提实际上没有发生,

而是后来反思时加上去的。

(2)减法式:

与加法式相反,是指假设某个已经发生的前提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

事实的结果进行重构。

例如,“如果我在考试之前不沉迷于游戏,就不会不及格了”。

根据推理的方向,可以将反事实推理划分为上行反事实推理和下行反事实推理。

(1)上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上行假设,是指对于已发生的事件,假设满足某种条件可能

会出现比事实更好的结果。

例如,“如果我学习再努力一些的话,就可以得满分了”。

(2)下行反事实推理也称下行假设,指假设出现比事实更坏的结果。

例如,要不是考

试之前认真准备,我恐怕考得更差了”。

在历史教学中,反事实思维主要表现为反事实比较。

这是从比较对象历史真实性的角度

进行分类的。

事实比较是对已经发生的真实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反事实比较是在比较命题

中假设一部分与史实不符的因素,然后进行比较。

常用的技巧是增加或减少某些因素,创设

“虚拟前提”。

如增加某些因素:

如果西方大国有力地制止了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就有

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事实上,西方大国并没有制止。

增加这一前提是为

了分析其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

减少某些因素:

如果不存在黑人奴

隶制,就不会发生美国内战。

这些命题人为地取消了历史上实际发生作用的因素,目的是为

了证实和衡量该因素的作用,通过反事实比较,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

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

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

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

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3.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

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

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

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

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5.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

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

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6.(2012·海南高考·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

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7.(2014·海南高考·18)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

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

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8.(2013·海南高考·13)1875年,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

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

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9.(2011·海南单科·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

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解析】

1.【解析】本题题干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些西方人对战争结果进行预判的评论性材

料。

从此材料可知,这些西方人认为清朝将会取得对日本战争的胜利,根据是与日本相

比较,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考生联系所学知识,不难推知这些西方人所讲的

 

 

 

“军备优势”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从欧洲购置了大量当时先进的

军事装备,并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北洋舰队。

从当前学术研究和中学历史教学来看,

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同,被视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重要尝试。

解答本题的关

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军备优势”这四个字。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洋务运动尽

管使清朝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军事装备大大改善,但远远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军事制度方面也没有进行大的改革,故A项错误;清朝实行的集权制度和是否获得广

泛的外部援助都与题干材料强调的“军备优势”无关,因此B、D两项可排除。

【答案】C

2.【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1928年这

一时间信息,并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

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

高潮”。

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选择B项。

他三项均对材料理解片面。

【答案】B

3.【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结合时间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

其他各国的对中国的援助,故A项正确;从题干的“否则”可知,顾维钧提到的“另一

次世界大战”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警示”的目的,故B项

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维护

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由于“艾罗补脑汁”广告成功,产品十分畅销,说

明广告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

思想日新”,说明大众有追求新思想的需求,故B为正确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

兴起,更谈不上影响日益广泛,故可排除A项。

C项与题干材料无涉,可排除。

这则

广告只是一种促销策略,谈不上推进文明,更何况文明的推进需要民主、科学,故D

项可排除。

【答案】B

5.【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

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D

6.【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

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

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

【答案】B

7.【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

【解析】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

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

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

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现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

倾向,故D项错误。

【答案】B

8.【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

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

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

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

固派不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

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

有为奠定的,排除D。

【答案】B

9.【解析】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

局在东北和西部为主,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的上

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

所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故选C。

A项明显错

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D项与

题意无关。

故选C。

【答案】C

 

 

坚强

母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