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134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政治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

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

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

“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

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

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

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

  发达国家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类型: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或耕作业

二、(了解)农业区位:

一指地理位置,一指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因地制宜,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

光合作用造就了植物90%以上的干物质

热量:

太阳辐射的热量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因素

降水:

水分是植物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如:

新疆哈密瓜和葡萄(光照)南稻北麦(热量),东耕西牧(降水),季风气候区的水稻(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日照短)

(2)水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例如: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西北的绿洲农业

(3)土壤:

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例如:

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的茶叶

(4)地形:

不同地形适合发展不同农业

例如:

山区的立体农业

平原:

种植业

坡度25度以下:

种植业

坡度25度以上:

林牧业或水土保持林

洼地:

渔业

2、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决定农业类型和规模的最终因素

例如: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

(2)交通:

联系生产地和市场的距离成本,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很大

例如:

园艺业、乳畜业布局在城市郊区

(3)科技:

保鲜冷藏技术,机械,化肥农药,良种

(4)劳动力:

不同农业类型要求有相应的劳动力数量或素质

(5)政策

(6)其它因素:

工业基础、历史传统、饮食习惯、耕地数量、地租等

四、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尤其是市场、交通和科技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低地沼泽化。

而热量充足的夏季却少雨。

后来,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涸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季节调节,从而发展起水果、蔬菜、花卉生产。

但是因为交通不便,限制了园艺业的规模。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欧洲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水果、蔬菜、花卉和葡萄酒的市场扩大。

于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选择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大规模化生产。

随着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市场进一步扩大。

但是,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等灾害严重,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差异,西班牙纬度低气温高,农产品上市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近,交通运输便捷,从而造成了激烈的竞争。

五、农业地域的形成

1、根本原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1)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以及西南部

(2)生产特点

①生产结构:

耕作业和畜牧业,小麦和羊毛

②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

③生产规模:

大(大农场和大牧场)

④科技水平:

高(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以保持畜草平衡)

⑤商品率:

高(属于商品农业。

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⑥机械化程度:

(3)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①气候:

气温温和(平均20摄氏度),降水适中(300—750mm),适合小麦和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

充足(丰富而高矿度化的地下水)

③土壤:

肥沃

④地形:

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

欧洲市场广阔

②交通:

靠近海洋,海运便利

③科技水平:

④政策:

政府政策扶持

⑤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不足,但素质高

⑥工业基础:

雄厚(现代化机械、化肥、农药应用广)

⑦耕地数量:

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1—10人),地租低

(4)限制因素:

水源不足,实行东水西调措施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稻种植业。

以中国南方为例)

1、地理位置:

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东亚的亚季和温季,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季)

2、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

水稻

(2)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

(3)生产规模:

小(小农经济)

(4)科技水平:

低(依赖传统经验)

(5)商品率:

低(属于自给农业)

(6)机械化水平:

低(以手工劳动为主)

(7)单产量:

高(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丰富)

(8)水利工程量:

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3、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水源:

灌溉水源充足

(3)土壤:

肥沃深厚

(4)地形:

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

丰富

(2)耕地数量:

人多地少

(3)历史传统:

水稻种植业历史悠久

(4)饮食习惯:

以稻米为主食

二、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

1、地理位置:

主要分布在美、加、阿、澳、俄、乌等国,以及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西北)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北)

2、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

小麦和玉米

(2)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在中国为国营)

(3)生产规模:

(4)科技水平:

(5)商品率:

高(属于商品农业)

(6)机械化水平:

(7)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

高(小麦带和玉米带)

3、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温和,降水适中

(2)水源:

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3)土壤:

黑土肥沃深厚

(4)地形:

中央大平原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广阔

(2)交通:

河运、公路、铁路交通便利

(3)科技水平:

(4)政策:

政府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5)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不足,但素质高

(6)工业基础:

雄厚(现代化机械、化肥、农药应用广)

(7)耕地数量:

地广人稀,地租低

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1、地理位置:

中部平原(小麦带位于阿肯色河上游、密苏里河上游,玉米带位于密苏里下游、密西西比河上游)

2、生产特点

(1)科技水平高:

生物技术革命(培育良种)、化学革命(化肥农药)、经营管理革命(提高了效益)。

50年代初,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2)机械化水平高:

强大的工业基础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3)商品率高:

95%

(4)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高:

形成小麦带、玉米带

(5)辅助措施:

兴修水利,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3、区位因素

(1)市场: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粮价上涨,市场广阔

(2)交通:

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便利

(3)科技: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4)耕地数量:

地广人稀

(5)工业基础:

促进农业机械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例)

1、地理位置:

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美、阿、澳、南非等国,以及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

2、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

牛肉(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南非牧羊)

(2)生产规模:

大(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

(3)商品率:

高,属于商品畜牧业

(4)科技水平:

(诸如: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打机井,海上冷冻船,种植优质牧草,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5)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

(6)集约化程度:

3、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温暖,降水丰富,草类茂盛

(2)水源:

(拉普拉塔河、打机井抽取地下水)水源充足

(3)地形:

(拉普拉塔平原)平坦广阔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欧洲)市场广阔

(2)交通:

铁路交通和海运便利

(3)科技水平:

(4)耕地数量:

地广人稀,地租低

二、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1、地理位置:

城市郊区,主要分布于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少数大城市的郊区也有分布

2、生产特点

(1)生产结构:

牛奶,及其制品

(2)面向城市市场

(3)高度商品化

(4)高度集约化

(5)机械化程度高

3、区位因素

(1)饲料因素: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凉多雨,多雾多阴雨天,日照少,且西欧平

原广阔、地势低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2)市场因素:

西欧传统的饮食习惯,加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所

以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交通因素:

新鲜牛奶容易变质,且液体不方便长途运输,所以须分布于郊区,靠

近城市市场,还可降低运费成本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

?

?

?

?

?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的投入—产出

投入: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

产出:

产品、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原料、水源、土地、工人、动力、运输、

科技、环境质量、政策、个人偏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